乡村空间再生产知识图谱分析
Analysis on the Knowledge Map of Rural Spatial Reproduction
DOI: 10.12677/GSER.2022.111016, PDF, HTML, XML, 下载: 391  浏览: 8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刘祉韵, 王 慧*, 樊立惠: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
关键词: 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知识图谱多元化列斐伏尔Rural Revitalization Space Reproduction Knowledge Map Diversification Lefebvre
摘要: 目的:在中国乡村空间转型及社会生产方式再生产的背景下,探究乡村空间再生产理论及研究特征与趋势,以期指导乡村转型实践。方法: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解析1990~2020年乡村空间再生产关键词条,辨别研究动向;追踪高刊文量的学术机构、发文作者、期刊,识别研究成果。结果:期刊发文数量上稳步增加,乡村空间再生产框架内的关键词趋于多元化,研究热点由乡村聚落向乡村振兴迁移,乡村聚落是乡村的空间表征,而乡村振兴是乡村空间再生产的目的;研究机构和作者由可视化科学图谱观察结构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研究网络;研究热点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更注重“以村民为核心”的问题研究。结论:结论认为,乡村空间生产是一项长期的学术研究工程,它在保留经典话题探析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多学科扩展研究路径,以乡村聚落等主题为研究切入点,围绕乡村性展开,乡村旅游开发、乡村转型等空间重构过程中土地供需矛盾不断碰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下,乡村振兴逐步实现。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ur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methods, this article is dedicated to exploring research theories and also stud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ural spatial reproduction in order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his paper is us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analysis software, and CiteSpace, a literature analysis software, to help us analyze the keywords of rural spatial reproduction and identify research trends about rural spatial reproduction from 1990 to 2020. By using this literature analysis software, we have tracked academic institutions, journals, and authors who research the theories of spatial production with high publication volume, and identified research results. Discovered by observ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we have already got such a result that the number of journal articles about spatial production theory has steadily increased, and exhibit such a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number of the keywords in the framework has increased and diversified which research the theories of rural space reproduction. By observing the research hot points, it exhibits such a moving trajectory that has migrated from rural settlements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keywords of rural space reproduct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s from the analysis that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s well as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purpose of rural space re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the research node has formed a study network that concluded the feature of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and it presented a characteristic of “some of the study nodes are concentrated, while on a whole of these nodes exhibit a decentralized state”; In addition, it is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that research hot points are driven by realistic needs and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xploring the question of “take the villagers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 it is concluded that rural spatial production is an academic research project that needs long term to explore the secrets. On the basis of preserving the analysis of classic topics, it continuously integrates multi-disciplinary and extended research paths in this way.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rural space production, this project uses the theme of rural settlements as the research entry point and takes other topics as the entry point of rural space reproduction for research just like rur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or promot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the rural space has been reconstructed,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demand continues to colli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realized.
文章引用:刘祉韵, 王慧, 樊立惠. 乡村空间再生产知识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研究, 2022, 11(1): 149-157.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2.111016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关系割裂严重,乡村较城市发展滞后。新世纪,随着中国高度城镇化的发展,我国通过实施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来缓解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 [1]。在政策激励和市场激发合力作用下,我国乡村内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 [2] [3]。

综上,随着乡村空间生产现象研究的日益增加,厘清其发展的脉络与框架对探究乡村空间转型机理、解决乡村现实问题意义重大。因此,该文借助CiteSpace定量分析软件,结合文献阅读综述法,提炼乡村空间再生产科学文献的核心主题,以期在空间生产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突破现有学科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多维度探究乡村空间的发展问题。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等核心期刊。关键词设置为“乡村空间生产”,增加“乡村空间再生产”、“农村空间生产”、“乡村(农村)空间”等关键词进行补充,共得到期刊785篇,有效期刊759篇,最早年份为1992年,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在CiteSpace中 Q > 0.3 表示聚类结构显著; S > 0.7 说明聚类结果令人信服, S > 0.5 时,认为聚类是合理的 [4]。本文聚类图谱 Q = 0.7981 , S = 0.6035 ,说明文献聚类结构清晰,结果令人信服。

3. 乡村空间生产研究逐步深化

3.1. 乡村空间生产关键词趋于多元化

借助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知识图谱,解读乡村空间生产话题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过程。由图1观察得出,乡村空间生产研究成果丰硕,最大的节点为乡村聚落,以乡村聚落为主干衍生出乡村旅游、乡村空间重构、乡村振兴、空间生产等分支。图形呈现中间密两头疏的特点,在中段的节点关联度高,如影响因素、乡村发展、乡村空间重构等;两端的节点关联度低,如空间生产、乡村治理等。尽管,我国乡村空间生产研究的网络骨架已建构,但节点、网络密集度及关联度尚有待加强。国家任务带动学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乡村发展及问题研究或会掀起新热潮。

Figure 1. 1990~2020 rural space production keywords knowledge map

图1. 1990~2020年乡村空间生产关键词知识图谱

3.2. 研究热点由乡村聚落向乡村振兴迁移

1990~2008年间出现的关键词节点数量少、分布稀疏,见图2。乡村研究仍受城市问题研究的遮蔽严重 [5] [6],乡村相关研究较为单薄。城乡本为一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势必引发乡村空间多维度的变迁。反映认识乡村空间生产的最初印象,则是基于“乡村聚落”表征或现象进行阐发的。乡村聚落演化类型及特征 [7]、演化阶段划分与基本模式 [8],以及乡村聚落体系演化理论和规划组织理论 [9] 等成果为乡村空间生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而在实践问题研究中,学者着眼于乡村变革与变迁,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转型问题 [10]。村落公共空间的演变及趋势 [11] 侧重于乡村社会变迁规律的推演,反映乡村聚落及乡村空间生产研究不止于对“可见物质”及“数字经济”等的偏执,逐步增加“以人为本”的社会视角。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热潮,为乡村地域产业多元化注入活力,同时引发乡村地理学者对乡村旅游更深层次的理论认知,例如,对“乡村空间”的关注。

Figure 2. 1990~2020 rural space production keyword time line chart

图2. 1990~2020年乡村空间生产关键词时间线图

在工业化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三生空间”发生深刻变迁,乡村空间重构面临更为复杂的问题 [2]。2009~2016年,关键词节点数量骤增、体积大、分布集中,且节点间连线稠密(图2),尤其是对“空间重构”“空间生产”以及“乡村性”相关研究的探索,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王勇等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机制进行剖析 [12];席建超等以典型旅游村落为案例研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过程 [13];冯艳芳等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北京155个乡村地区空间重构的时空变化 [14];李红波等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尺度关联和应用层面对乡村性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 [15]。此外,随着人们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以及地方不断探索乡村空间发展的新道路,学者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布格局及乡村重构等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以2017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标志点,我国学者针对乡村振兴总要求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一阶段节点主导颜色发红,说明在该时段文献被引频率激增,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较为突出的节点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乡村旅游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与前期相较,这一阶段在仍保持对乡村重构、乡村旅游这类经典话题的研究热度的前提下,新增了乡村振兴及其战略等关键词,这即是乡村空间生产的最终目标。乡村地理学者高度融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国内实践 [16],将“空间–经济–社会”三维“乡村重构”视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17]。随着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的逐步扩大与深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18],政策与实践均将农村“三产融合”视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驱动力 [19],并针对具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划,如建设特殊小镇与美丽乡村 [1]。

4. 文献作者群体、机构与热点期刊分析

4.1. 研究群体与机构增多且局部集中

CiteSpace中选择“作者共现分析”,识别出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 [20]。使用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得到发文作者图谱(图3)。图谱共有节点102个,连接96个,网络密度0.0186。观察几个较大的节点,龙花楼、张小林、王成、王勇、李广斌发文数量均在10篇以上,在乡村空间生产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结合图4分析发文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发文量最高,在乡村空间生产方面的科研能力显著,对乡村空间生产方面的学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Figure 3. Author map of the research article

图3. 研究发文作者图谱

Figure 4. Institutional atlas of research documents

图4. 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分析节点结构(图4),存在“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结合图3图4,集中分布的节点情况有所不同,部分节点由同一机构作者组成,如:西南大学的王成带领的学术团队,苏州科技大学的王勇、李广斌,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国华、曾山山、唐承丽、贺艳华,也存在多机构合作的情况,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龙花楼、刘彦随和中山大学的杨忍,南京师范大学的张小林、陈晓华、李红波和安徽师范大学的张荣天,华中师范大学的余斌和山东农业大学的王明杰。整体上观察,研究机构表示的节点仍较为分散,但部分机构间已经开始进行学术合作,这种趋势是有利于学术发展的。

4.2. 热点期刊影响力较强

期刊分析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知识积累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1]。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与乡村空间生产相关的关键词核心期刊,列举2020年刊文量在前20的期刊(表1)。刊文量最高的是经济地理,其次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刊文量分别为43篇、31篇,另外在地理研究、规划师、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现代城市研究和城市发展研究的刊文量也均在20篇以上。经分析,各期刊研究侧重点不同且研究覆盖领域广,表明乡村空间生产的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多学科融合、综合性的研究。

Table 1. 2020 Journal issue statistics

表1. 2020年期刊发文量统计表

5. 精炼研究主题

乡村空间生产研究中,为更精准的描绘研究热点迁移路线,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核心期刊中出现频率前50的关键词,在时间维度上切割为三个时段,结合施引文献内容及与相关专家进行讨论,选取五个最具代表性的乡村空间生产相关研究主题:乡村聚落、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乡村空间重构、乡村振兴,对国内乡村空间生产进行深入探析(图5)。

5.1. 乡村聚落概念及其演进

我国乡村具有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大的特点。乡村地理学正是基于我国乡村基本状况进行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乡村聚落的概念。学科间对乡村聚落概念的解读存在差异,以城乡生产方式不同划分,则农产品生产为主产业的乡村地域即乡村聚落 [7];以人为核心的概念则将乡村人口居住的地域空间定义为乡村聚落。可见乡村聚落是一个多属性、多维度的综合概念。

乡村聚落是动态空间,快速的城镇化使乡村地域更容易受到人、地、时空等要素的影响。追溯乡村聚落概念的发展历程,形态演进分为萌芽阶段、生长阶段、成熟阶段三个部分 [8],经历了从简单叙述客观事实,到结合案例地、加入定量计量方式的转变。研究内容涉及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乡村聚落空间优化 [22]、乡村重构、乡村文化建设 [23]、乡村聚落人口结构、乡村旅游等。

Figure 5. Research context of rural space production theory

图5. 乡村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脉络

5.2. 乡村旅游与乡村性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独特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组织结构,吸引了资本对乡村空间休闲观光功能的开发 [24],乡村旅游由此产生。虽然学科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但都基本认同乡村旅游的核心是吸引游客旅游的乡村性 [25]。由此提出了针对乡村性的发展策略 [26],展开了乡村旅游概念、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等的研究。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域开发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回顾乡村旅游研究进程,越来越重视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乡村脆弱性空间,保护乡村的田园景观、传承社会文化,并带动县域脱贫摘帽、农户精准脱贫。目前乡村旅游研究特别关注乡村性问题,在宏观、微观尺度上考察了乡村的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并结合案例得出综合的结果,加深我们对乡村旅游的理解。

5.3. 土地利用形式转变

土地利用形式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乡村转型发展的需求与土地供给间矛盾碰撞的结果。在土地利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乡村土地的区域发展条件与过程受地区差异性限制 [27],呈现出显著的多样化空间格局分布。因此,因地制宜的乡村空间土地开发、调控乡村空间重构变化等乡村空间土地动态变化的问题研究是必要的。

乡村土地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四种主要功能 [28],合理利用四种功能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产业结构优化、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文化传承。因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规划下,科学调控土地利用形式与社会、经济及生态关系,重新分配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并建设美丽乡村。

5.4. 乡村空间重构

国际上流行Woods对乡村重构的定义,他认为社会发展带来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给乡村地区带来诸多转变,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乡村空间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 [4]。国内乡村重构认知为,通过有效配置各种要素影响乡村发展,重构乡村地域空间格局、改变社会经济形态,完成乡村地域空间结构优化、实现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重构内容涉及社会重构、空间重构和经济重构三个维度,社会关系对乡村空间的转变最为敏感,吴从环等人 [29] [30] 结合认识论的思想,以实现乡村现代化为目标,分析乡村社会组织体制重构、厘清社会关系。伴随乡村传统社会组织形态转变,农业生产功能瓶口松动,开始探寻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18]、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为乡村重构打下物质基础。

5.5. 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内涵

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向城市输送农产品的基地,同时还是提供休闲旅游、观光消费场所的“绿色空间” [31],深度挖掘乡村潜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需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论纲 [32],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脉络;其次要把握好新型城乡关系,推进乡村地域“四体” [33] 系统建设;还需要协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及组织全方面振兴,以及识别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潜在风险,才能稳步推进建设现代化乡村。

综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乡村空间生产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学术界研究了乡村振兴的理论认知、现实问题及研究动向,并灵活运用到案例地研究中。但由于乡村案例地存在的地区差异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受偶然因素影响,可能会限制乡村振兴理论创新,可以通过解读案例地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开拓乡村振兴理论研究视角,更全面的梳理乡村振兴战略。

6. 结论

乡村空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乡村空间再生产理论对解释和指导乡村转型实践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知网核心有效期刊为数据源,1) 刻画乡村空间再生产研究内容和热点迁移过程;2) 在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把握乡村空间再生产研究的进展;3) 辨别研究主题间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得到以下结论:

a) 研究内容方面。当前研究综合性的运用了多个学科、工具,融合了地理、经济、哲学等学科,整合了数学模型、GIS空间分析技术、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表现出研究内容多元化的特点。另外,研究发现乡村空间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是由乡村聚落向“二十字方针”总要求下的乡村振兴不断展开探究的研究过程。

b) 研究趋势方面。数量上,2009年后国内乡村空间生产研究的关注度逐年攀升,特别在2017年后。发文作者和机构上,龙花楼、张小林、王成、王勇、李广斌在该领域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结合发文作者及机构合作关系总结出其“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

c) 研究主题方面。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题,分析发现研究主题在现实需求的驱动下由追求经济效益到更加关注以人为核心的社会问题,即在提升乡村地域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求乡村地域乡村性的留存。且研究主题受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影响,研究路径和作用机理逐渐变得更加复杂,但同时新科学技术手段也将有利于深化乡村空间生产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重构的理论、路径与实践探索:以北京乡村地区为例”(4197121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景新, 支晓娟. 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17-26.
[2] 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
[3] 李玉恒, 阎佳玉, 武文豪, 刘彦随.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 37(5): 627-635.
[4] 张娟, 王茂军. 北京市典型乡村居住空间分化研究——以莲花池村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6): 35-42.
[5] Cloke, P. (1977) Country Backwater to Virtual Village? Rural Studies and 'The Cultural Tur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3, 367-375.
https://doi.org/10.1016/S0743-0167(97)00053-3
[6] 樊立惠, 王鹏飞, 王成, 范艺娜. 中国农村空间商品化与乡村重构及其研究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2): 316-324.
[7] 邢谷锐, 徐逸伦, 郑颖. 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 经济地理, 2007, 27(6): 932-935.
[8] 范少言.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4, 24(4): 295-298+304.
[9] 张京祥, 张小林, 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 17(1): 85-88, 96.
[10] 陈晓华, 张小林. “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乡村转型[J]. 农业经济问题, 2008(8): 21-25.
[11] 曹海林. 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 2005(6): 61-73.
[12]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2, 28(4): 110-114.
[13] 席建超, 王首琨, 张瑞英. 旅游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与优化——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6, 31(3): 425-435.
[14] 冯艳芳, 王鹏飞. 北京市农村空间重构演变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6): 42-50+78.
[15] 李红波, 张小林. 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 人文地理, 2015, 30(1): 16-20+142.
[16] 张利庠. 中国乡村振兴理论与实施路径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0.
[17] 龙花楼, 屠爽爽. 论乡村重构[J]. 地理学报, 2017, 72(4): 563-576.
[18] 黄明珠, 王瑜.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评《乡村振兴的文旅密码》[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6): 33+45.
[19] 曹菲, 聂颖, 王大庆, 李垚. 海岛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研究——以海南岛北部4市(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1): 183-191.
[20]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3): 131-137+84.
[21] 孙威, 毛凌潇. 基于 CiteSpace 方法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演化[J]. 地理学报, 2018, 73(12): 2378-2391.
[22]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曾山山, 肖路遥.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23] 周尚意, 龙君. 乡村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河北唐山乡村公共空间为例[J]. 河北学刊, 2003, 23(2): 72-78.
[24] 郭焕成, 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2): 1597-1605.
[25] 尤海涛, 马波, 陈磊. 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 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9): 158-162.
[26] 杨泓川, 陈松林. 乡村振兴背景下镇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及乡村发展策略——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3): 23-32.
[27]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张怡筠. 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8): 1019-1030.
[28] 姜棪峰, 龙花楼, 唐郁婷. 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视角[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3): 487-497.
[29] 吴从环. 乡村社会组织体制的重构目标[J]. 中国改革, 1998(8): 32.
[30] 潘伟杰, 吴从环, 顾保国. 组织重构: 乡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 南京社会科学, 1998(9): 49-54.
[31] 张强, 怀超, 刘占芳. 乡村振兴: 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 经济与管理, 2018, 32(1): 6-11.
[32] 宁睿. 乡村振兴理论及政策指引——评《乡村振兴战略: 理论、政策和规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2): 119+175.
[33]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