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智齿,即第三磨牙,智齿的萌出时间一般在17~21岁左右 [1],而智齿经常因为位置不足等原因,萌出时出现阻生问题 [2]。冠周炎是指智齿(第三磨牙)阻生或者萌出不全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化脓性炎症反应 [3],而冠周炎是在校大学生到医院就诊的主要口腔问题之一 [4],所以智齿的萌出问题成为大学生群体的常见的口腔问题。而且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熟的阶段,面临学业竞争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众多压力,这些与智齿萌出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杭州医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450份,收回问卷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其中男性155名(36.64%),女性268名(63.36%),大一学生97名(22.93%),大二学生111名(26.24%),大三学生150名(35.46%),其他学生多少名65(15.37%),口腔医学专业学生104名(24.59%),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1名(21.51%),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228名(53.90%)。
2.2. 调查工具
在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知信行结果报告》 [5] 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大学生口腔智齿情况及认知、态度、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智齿的基本情况,对智齿的相关认知、态度与行为。
2.3. 资料收集方法
对5名课题参与人员进行培训,对杭州医学院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进行线上发放问卷,问卷中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并解答被调查者的疑问。共发放450份,收回问卷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97.92%。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采用频数、构成比、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
3. 结果
3.1. 423例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在423例调查对象中,男性155人,占比36.64%,女性268人,占比63.36%;大一学生97人,占比22.93%,大二学生111人,占比26.24%,大三学生150,占比35.46%,其它学生65人,占比15.37%;口腔专业104人,占比24.59%,临床专业91人,占比21.51%,其它医学专业228人,占比53.90%。
3.2. 调查对象了解智齿相关知识的途径的情况
调查对象了解智齿相关知识的途径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网络途径(259人,61.23%),在校学习(220人,52.01%),医院途径(180人,42.55%),亲友交流(168人,39.72%),电视广播(63人,14.89%),期刊文献(62人,14.66%)。说明网络途径是大学生获取智齿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在学校的口腔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学校在进行口腔教育方面,不仅要加强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更要开展多样化的线上宣教,如微信公众号、建立社群平台等方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能大大增大宣教的效果。
3.3. 调查对象对智齿了解程度的自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对于智齿的了解情况比男性好;医学专业学生对智齿的了解情况比非医学生要好,其中口腔专业学生对智齿的了解情况比其他医学专业学生要好;高年级学生对于智齿的了解情况比低年级学生好,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knowledge of wisdom teeth among different survey subjects
表1. 不同调查对象的智齿了解情况比较
3.4. 调查对象的智齿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自述智齿数量,37.59%的学生(159人)没有长智齿,25.06%的学生(106人)长了两颗智齿,17.73%的学生(75)长了四颗智齿,14.18%的学生(60人)长了一颗智齿,5.44%的学生(23人)长了三颗智齿。
在自称长智齿的调查对象(62.41%,264人)当中,关于长智齿的年龄,39.77%的学生(105人)在小于18周岁,24.62%的学生(65人)在18周岁,16.67%的学生(44人)在19周岁,12.88%的学生(34人)在20周岁,6.06%的学生(16人)在21周岁及以上。
在自称长智齿的调查对象中(62.41%,264人),关于拔智齿的数量, 40.91%的学生(108人)没有拔过智齿。36.36%的学生(96人)拔过一颗智齿,13.26%的学生(35人)拔过两颗智齿,3.03%的学生(8人)拔过三颗智齿,6.44%的学生(17人)拔过四颗智齿。
在自称有智齿的智齿阻生的伴随症状中(62.41%,264人),关于发生智齿阻生的数量,39.39%的学生(104人)没有发生智齿阻生,32.58%的学生(86人)有一颗智齿发生阻生,21.21%的学生(56人)有两颗智齿发生阻生,2.27%的学生(6人)有三颗智齿发生阻生,4.55%的学生(12人)有四颗智齿发生阻生。
在自称发生智齿阻生的调查对象(197人)中,智齿阻生的伴随症状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疼痛(107人,54.31%),食物塞牙(63人,31.98%)。邻牙损伤(44人,22.34%),张口困难(43人,21.83%),口臭(40人,20.30%),吞咽困难(38人,19.29%),发热畏寒(17人,8.63%)。
3.5. 调查对象对于智齿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为情况
在调查对象对于如果有智齿而不愿拔除智齿的情况调查中,原因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智齿的萌出没有明显的不适症(303人,71.63%),害怕拔牙后的并发症(如出血,面部肿胀,感染等) (186人,43.97%),害怕拔牙过程(165人,39.01%),不愿缺失牙齿(101人,23.88%)
在调查对象对于阻生智齿发炎的做法调查,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62.65%的学生(265人)选择一发生症状,立刻去医院;23.17%的学生(98人)当严重影响生活时再去医院;9.69%的学生(41人)不采取行动忍着,4.49%的学生(19人)不去医院自行购买药物减轻症状。由此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智齿异常的应对行为并不积极,大学生对智齿异常的行为积极性仍需提高。
在调查对象关于智齿是否要拔除的认知调查中,78.25%的学生(331人)认为视情况而定;19.39%的学生(82人)认为一定要拔除,只是时间早晚问题;2.36%的学生(10人)认为不用拔除。由此说明小部分大学生对于智齿拔除的认知并不准确,大学生对智齿的认知情况仍需提高。
在调查对象关于智齿的异常萌出的相关因素的认知调查中,68.32%的学生(289)认为与遗传因素相关,64.54%的学生(273人)认为与饮食习惯相关,46.81%的学生(198人)认为与身体抵抗力相关,35.46%的学生(150人)认为与心理因素相关,由此说明大家对智齿的异常萌出的相关因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在调查对象对智齿需要拔除情况的认知调查中,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拔除智齿的情况中,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智齿周围出现肿胀疼痛(301人,71.16%),智齿阻生(278人,65.72%),龋齿(蛀牙)(273人,64.54%),智齿周围不易清洁(213人,50.35%),正畸需要(190人,44.92%),无对咬牙(169人,39.95%)。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23.88%的学生(101人)认为拔除智齿可以改变脸型,有13.71%的学生(58人)认为心理需要情况下也可拔除智齿。这说明大家对于需要拔除智齿的情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甚至有一些错误认识。
4. 讨论
学校是大学生获得口腔知识教育的重要场所,了解当代大学生口腔智齿的基本情况及对智齿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能为学校之后开展智齿相关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针对上述的调查结果,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开展关于智齿健康的口腔教育工作。其中,学校应重点关注男性大学生、低年级大学生和非口腔专业大学生群体的口腔智齿的健康教育。学校应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宣教工作,线下方式包括邀请医院的医生专家来校讲座,进行健康主题的宣传教育,发放宣传手册等,同时也要加强开展线上宣教活动,比如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知识竞答活动、建立社群平台等方式来开展关于口腔智齿的健康宣教。其次,还要加强相应医疗卫生设施的建设,增多校内医务室工作人员的培训,从而当学生有智齿相关的问题时,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处理,控制病情,减少痛苦。
另外,大学生自身也要主动地加强对于智齿相关问题的认知,在态度和行为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待智齿问题。首先,在态度上重视智齿问题,在心理上克服可能存在的焦虑情绪。研究发现,32.25%的大学生有牙科焦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量大学生有异常症状的智齿却没有接受治疗的行为 [6]。并且女性患者牙科焦虑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7]。其次在行为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提前干预,预防阻生齿并发症的出现 [8]。当发生智齿冠周炎时,及时主动就诊。对于频发冠周炎的阻生智齿,可以考虑尽早拔除;对于存在大龈瓣深盲袋等危险因素的智齿,可以进行预防性拔除 [9] [10]。研究表明多种相关因素如精神压力大,抵抗力下降,进食辛辣刺激食品或饮酒等,与诱导冠周炎的发生有关 [11]。大学生应当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缓解压力,从而减少冠周炎的发生 [11];同时,体育锻炼也有利于减少智齿冠周炎的发生 [12]。
5. 结论
综上所述,杭州医学院学生对于口腔智齿健康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均处于一般水平。学校需要加强开展关于智齿健康的口腔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男性大学生、低年级学生等群体。学校要加强宣教方式多样化,不仅要加强传统的线下教育方式,更要开展多样化的线上宣教。大学生也应提高对口腔智齿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认知水平,在态度和行为上更加积极主动,及时正确地处理口腔智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