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
A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China Related News Headlines on COVID-19 Pandemic in African Mainstream Media
DOI: 10.12677/ML.2022.105154, PDF, HTML, XML, 下载: 212  浏览: 45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潘叶英, 刘绍龙: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及物性系统疫情新闻标题非洲媒体Transitivity System Pandemic News Headline African Media
摘要: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对新冠疫情期间非洲主流媒体涉华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闻标题对及物性过程及参与者进行有效配置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其中物质过程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这些过程主要由非洲和中国相关参与者担任了施事者、话语源、感知者和载体,被赋予较强的能动性,充分肯定双方在抗疫中的积极行动。在内容上,非洲媒体对涉华疫情总体认知是客观正面的,塑造了一个慷慨相助、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只有少部分标题呈现出一定意识形态偏见,臆造中国有种族歧视和政治意图的不实观点。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eadlines of China related news reports in African mainstream media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syste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of transitivity process and participants configuration are effective in the headlines, reflecting the objectivity of the reports. Among the transitivity processes, material process is dominant followed by verbal process, mental process and relational process. Africa and China related participants are found to mainly play the role of Actor, Sayer, Senser, Carrier and so on. The initiative taken by both sides reveals media’s affirm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ir positive actions in the fight against the pandemic. In terms of content, the overall perception of African media of China related pandemic is objective and positive,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a generous and highly responsible country. Only a few headlines show certain ideological biases and fabricate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political intentions of China.
文章引用:潘叶英, 刘绍龙. 非洲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152-116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54

1. 引言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面对疫情,中国政府的抗疫部署及时科学,成效显著,为世界抗疫做出贡献。同时,中国的抗疫实践也受到世界各国媒体关注。从语言学视角研究国家媒体如何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是了解媒体认知态度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学者基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对疫情期间国家媒体涉华报道进行研究。高金萍、许涌斌分析了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新冠疫情舆情,提出提升话语权的传播策略 [1]。刘鼎甲运用语料库用法波动分析法,对美国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报道进行历时考察,讨论政治、社会、意识形态间的关系 [2]。黄蔷运用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研究美国媒体新冠疫情期间的涉华报道并发现其中的话语偏见 [3]。赵永华,陆君钰运用概念因与分析《纽约时报》新冠疫情议题涉华报道中是用隐喻构建中国形象的现象 [4]。连少英、米若玉对《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疫情的报道进行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发现权力结构及政治控制等话语特征 [5]。邓仁华、杨帆以评价框架为理论基础,分析中美两国新冠疫情报道中的评价资源分布情况及中美国家形象 [6]。冯恩昊,洪刚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分析《纽约时报》涉华疫情报道的标题 [7]。总体而言,语言学界针对涉华新冠疫情报道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话语分析领域。从研究对象来看,语料多来源于美国等西方媒体,对非洲国家媒体研究尚未涉及,聚焦新闻标题的研究也很少。从研究视角来看,多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等视角,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研究不多。因此对非洲媒体如何在新闻标题中通过及物性表征中国抗疫形象还值得深入探究。

非洲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新冠疫情将中国参与非洲公共卫生治理提上议事日程 [8]。研究非洲媒体对华的认知态度及其如何建构中国形象,对促进中非关系发展,建立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有重要意义。新闻语篇作为对现实社会的构建,其显著特征常常体现在标题中 [9]。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中最重要的信息,标题的目的在于吸引读者、呈现要点和表达媒体立场 [10]。Van Dijk也指出新闻标题的构成是由作者对事件的认知及其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 [11]。及物性是表征经验世界的语义系统,描述事件时选择哪一类及物性过程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 [12]。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深入解读非洲主流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的表征方式和内容,旨在揭示非洲媒体对中国抗疫的认知态度及其构建的中国形象。

2. 及物性系统理论

Halliday指出语言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13]。概念功能是首要功能,体现人们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认知。概念功能又可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而经验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体现。及物性系统是“小句表述的过程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 [14]。也就是说,及物性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与及物性系统对应的语言单位是小句。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则分别对应动词短语、名词短语和介副词短语。Halliday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 [15]。物质过程是外部经验世界的表征,是指客观世界发生的事情或人们的所作所为。心理过程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经验的感知,是心理和情感世界的呈现;关系过程是人或事物属性的表征,起到识别作用。前三个过程占主导地位。在物质与心理之间的是行为过程,即表征内部活动的外部表现。在心理和关系之间是言语过程,即以言说和意指行为确定表征关系。在关系和物质之间是存在过程,即现象的存在或发生。及物性系统理论框架见表1

Tabl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nsitivity system

表1. 及物性系统理论框架

语篇对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对参与者或者目标的设置以及对参与者行为的描述都暗含着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隐藏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意义 [12] [16]。并且参与者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在及物性系统的三个层次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基于及物性系统,对新闻标题中的小句过程类型和参与者角色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探究媒体对事件的认知及媒体借助语言表达立场的方式,有效揭示媒体态度及意识形态。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及物性系统分析非洲主流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报道的标题,尝试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 非洲媒体涉华新冠疫情报道标题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如何?2) 这些及物性过程中的参与者角色有哪些及如何分布?3) 这些标题体现了媒体怎样的认知态度,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3.2. 语料选取

本研究的新闻标题来自非洲主流媒体《全非洲》(All Africa)。《全非洲》是非洲统一组织的官方在线新闻网站,主要报道整个非洲地区人民的生活、政治、文化和时事新闻 [17]。该新闻媒体代表非洲各国家的声音,在非洲有较大影响力,主要受众包括非洲各阶层人民,对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研究具有有效性。

本研究借助LexisNexis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于涉及新冠疫情的关键词较多,我们首先以“‘China’or‘Chinese’”为检索词检索标题中含有“China”或“Chinese”的新闻标题,检索时间段为2019年12月3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637个标题。然后对这637个标题以“coronavirus,COVID-19,vaccines,Wuhan,pandemic”等检索词进行再次检索,并核实主题不明确的标题的报道内容,共筛选出205个新闻标题。由于及物性分析要以完整小句为单位,在去除以非完整小句呈现的标题后,最后实际分析的新闻标题为189个。

3.3. 语料统计

本研究首先对189个新闻标题进行及物性过程人工标注,并分别统计各个及物性过程在语料中的数量和百分比。然后对每一类及物性过程的参与者角色分别进行统计。在统计参与者角色时,我们把所有小句中的参与者按照其所代表的意义归纳为五类:中国相关、非洲相关、中非相关、疫情相关及其他。中国相关参与者包括中国及中国政府、官员、机构、民众等参与者。非洲相关参与者包括非洲国家及政府、机构、专家、公民等参与者。中非相关参与者指中非双方政府、领导人、民众或中非合作组织等。疫情相关参与者包括疫情、病毒、疫苗或疫情引起的疾病、恐慌等与疫情直接相关但又没有明确国家属性的参与者。其他参与者包括除中国和非洲国家以外的国家政府、机构或未明确指出所属的参与者。在具体分析参与者时,对频次较高的参与者的动作行为也进行了分类统计。

4. 涉华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

4.1. 及物性过程类型分布分析

过程是及物性系统的中心,也是语义组织和经验表征的纽带 [18]。对新闻标题中的过程类型出现频率及占比进行定量分析,能从宏观角度了解媒体对及物过程的选择及对事件的认知。在对189个新闻标题进行及物性标注之后共获得201个及物性过程,包括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各类及物性过程出现的频次见图1

Figure 1.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ransitivity processes

图1. 及物性过程出现频次分布

物质过程共出现137次,占比最高(68.15%);其次为言语过程,出现38次,占18.9%。心理过程出现15次,占7.46%。关系过程出现10次,占4.97%。存在过程仅出现1次,占0.49%,未出现行为过程。由于存在过程占比过低,本文主要分析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小句。物质过程主要呈现客观世界中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能够反映客观事实 [19]。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呈现事件的真实面貌就要通过物质过程来实现。非洲媒体通过大量物质过程来体现对涉华新冠疫情报道的客观性。言语过程是话语源和话语对象之间交换话语信息的言语行为。媒体通过引用各方主体的话语来做标题能够来体现新闻的权威性。非洲媒体在新闻标题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一部分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普通民众的话语,来体现政府及民众对疫情相关事件的真实态度和认知,同时传达媒体的观点。心理过程指内心理事件或活动的过程,包括情感、知觉、意愿和认知 [20]。《全非洲》的中的心理过程小句阐明了非洲政府、领导人、医生、普通民众对疫情的态度与认知,从侧面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关系过程表征事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以及人或事物的属性、立场、态度等。《全非洲》在新闻标题中用少量关系过程来界定新冠疫情及与疫情相关的地点、人物、事件来直接表达媒体对中国的态度。

4.2. 及物性过程参与者分析

在及物性分析中参与者角色的概念非常重要。在对新闻标题进行及物性解读时,分析参与者角色及其行为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揭示新闻标题要表征的主体及其在经验活动中的作用 [21]。对参与者角色进行细分后的具体分布见图2图5。在对参与者角色及其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我们从每一类过程小句中选取典型小句进行微观分析,深入解读标题的表征方式和内容。

4.2.1. 物质过程参与者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material processes

图2. 物质过程参与者分布

图2所示,在物质过程中,与非洲相关的参与者作为“施事/造事者”出现的频次最高,共60次,占43.79%。这表明《全非洲》特别体现了非洲主体在新冠疫情面前的能动性。其动作行为主要包括接受中国捐赠的医疗物资、针对中国的防疫举措、支援中国、与中国合作、(留中公民)回国或被困、反对中国支援等。经统计发现,非洲政府接受中国捐赠频次最高,占比28.84%。针对中国的防疫措施占25%,如禁止到中国旅行、取消到中国航班等。7.6%的动作行为是在疫情刚爆发时对中国的支持,积极与中国合作抗疫行为占11.5%。反对接受中国支援占5.76%。总的来说,由非洲相关参与者充当“施事/造事者”的物质过程体现非洲对中国援助的欢迎和与中国互助合作的意愿,如例1中,南非总统作为施事,主动参加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但极少数反对中国援助的行为也体现了媒体对中国的信任不足。如例2中尼日利亚医生反对邀请中国医疗队协助抗疫,结合新闻语境可知他们认为中国有可能以帮助之名将病毒传播到非洲。

例1. President Cyril Ramaphosa Participates in Focac Extraordinary China-Africa Solidarity Summit against Coronavirus COVID-19.

例2. Nigerian Doctors Reject Country’s Plan to Invite Chinese Medical Team.

与中国相关的“施事/造事者”出现频次第二,共52次,占比37.95%。表明媒体对中国在疫情期间的积极举动也颇为重视。中国相关参与者的动作行为主要有政府及企业对非洲的抗疫援助(占86%),包括捐赠医疗物资、分享抗疫经验等,其中动词“donate”出现频率最高,如例3。此外还有中国公民及企业的配合抗疫行为,如接受隔离等。由此可见,中国作为施事者主动对非提供援助得到非洲媒体的高度认可;但是也有少数过程小句体现出对中国援助的质疑,如例4中,将中国援助作为施事者,在津巴布韦引起怀疑。既为吸引读者,又表达媒体的质疑态度。例5直接将中国的抗疫救助政治化为“口罩外交”并作为施事,以“赢得”在非影响力,把中国塑造出新冠疫情的受益者形象。总的来说,非洲媒体确实客观报道了中国对非洲的支援,但并没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

例3. Chinese Embassy Donates to COVID-19 Fight in Liberia.

例4. Chinese Help in Zimbabwe’s COVID-19 Fight Raises Suspicions.

例5. China’s “Mask Diplomacy” Wins Influence across Africa, during and after the Pandemic.

其他参与者出现14次,占比10.22%。说明其他主体也在参与或干涉中非有关新冠疫情的合作并受到媒体关注。如例6,中德法共同加入马云公益基金会支持肯尼亚抗疫,体现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但例7中,美国在利比亚的组织攻击中国虐待得新冠的非洲公民,将中国表征为一个有种族歧视的国家。中非相关的“施事/造事者”最少,占2.91%。说明媒体并没有凸显中非在合作中的能动性。这也符合客观现实,目前的中非抗疫合作主要是中国单方面提供医疗援助,中非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远远滞后 [8]。与疫情相关的“施事/造事者”相对较少,占5.10%。主要涉及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停工停产等。

作为“受事/创造物”,疫情相关的参与者占比最高,达到49.63%,主要包括与疫情相关的医疗物资、抗疫举措等。这强调了病毒的被动型。中国与非洲相关的“受事/创造物”比例相当,各占16.78%与14.59%。这说明疫情影响到中非国家及公民的方方面面。

例6. China, Germany, France Join Jack Ma Foundation in Supporting Kenya’s COVID-19 War.

例7. U.S.-Based Liberian Organization “Hits” China on Coronavirus-Related Action.

4.2.2. 言语过程参与者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verbal processes

图3. 言语过程参与者分布

图3所示,在言语过程中,与非洲相关的“话语源”出现的频次最高,共21次,占比55.26%。这些“话语源”包括国家政府、领导人、机构、专家、律师、普通民众等。媒体通过援引各个阶层的话语来体现非洲各方主体积极表达对与中国有关的新冠疫情的态度,间接表达媒体自身态度。中国作为“话语源”出现频次第二,共12次,占比31.58%。说明了中国政府、领导人也在就疫情相关问题积极发声,但积极程度不如非洲主体。中非相关的“话语源”占比较低(10.52%)。说明中非合作组织或中非双方就抗击新冠疫情的合作或存在的问题并没有频繁共同发声表达立场。就“话语内容”而言,与中国和非洲相关的“话语内容”出现的频次相当,分别为14次和13次,占36.84%与34.21%。主要涉及中非就抗疫的合作、中国抗疫的成果、中国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疫情带来的影响、非洲公民的安全等。而与疫情相关的话语内容则包括与疫情相关的歧视,误解,影响等。

言语过程是用语言形式交流信息,而以怎样的态度交流则需要由过程动词来体现。参与者角色与过程动词语义的搭配可以塑造不同形象 [7]。非洲的作为“话语源”对中国援助及合作的赞美感激占28.94%,体现媒体积极肯定的态度,如例8。对中国发生疫情表示同情和帮助占13.15%,如例9。表示质疑谴责种族歧视、疫苗安全等的言语过程占15.78%,且表达质疑动词显得较强硬,如decry,condemn,urge。而中国作为“话语源”表达提供帮助占比最高(18.42%),且充满诚意,如例10。中国回应质疑要求占13.15%,但用词略显温和,如例11中speak显得不够有力度。这说明媒体在肯定中方援助的同时,突出了非洲主体在负面报道中的能动性。

例8. African Leaders, Experts Hail China-Africa Summit on COVID-19.

例9. Somalia Pledges to Help China Fight Coronavirus.

例10. China President Pledges Help to South Africa in Coronavirus Fight.

例11. Coronavirus, China Speaks on Reported Attacks on Nigerians, Other Africans.

4.2.3. 心理过程参与者

Figure 4.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mental processes

图4. 心理过程参与者分布

图4所示,与中国和非洲相关的主体性较强的“认知/感知者”或“情感/意愿表现者”角色出现的频次相当,分别为8次和7次,占比53.33%与46.67%。说明在心理过程中,媒体赋予了双方相当的能动性。而与非洲相关的参与者作为现象的频率则高于中国相关参与者,分别为11次,73.33%和4次,26.67%,说明媒体更关注与非洲有关的现象。非洲相关的主位参与者主要表现出负面情绪,如对疫情爆发、疫苗效果等的怀疑忧虑,如例12中,媒体选择医务人员这一专家群体表达对中国捐献疫苗效果的怀疑,增加了其真实性。而中国相关的主位参与者则表现出正面情绪,如对疫苗的信心,对非洲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不实言论的不削。如例13中用“dismiss”表达对不实言论不予理会的态度,也展现了中国的风度。

例12. Cameroon Health Workers Doubt Efficacy of Chinese COVID Vaccines.

例13. Chinese Embassy Dismisses Claim that 400 Nationals Set to Flee Kenya over COVID-19.

4.2.4. 关系过程参与者

Figure 5. Distribution of participants in relational processes

图5. 关系过程参与者分布

关系过程映射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5所示,在关系过程中,与中国相关的“载体”出现的频次最高,共6次,占比60%,包括对中国的歧视、禁止中国人入境、中国对疫情的反应等,其属性大多数表现出对中国的支持。如例14认为对中国抱有偏见是适得其反的做法,报道内容显示不能因为新冠最初在中国发现而歧视中国人,不能轻信特朗普所说的“Chinese virus”。这说明非洲媒体在科学客观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又如例15中,中国应对疫情的属性是负责、果断、有效。充分肯定了中国的防疫成果和态度。与非洲相关的参与者以载体出现的频次次之,共4次,占40%。主要包括非洲公民在中国的状况,如例16。

例14. Anti-Chinese Prejudice Is Self-Defeating in COVID-19 Fight.

例15. China’s Response to COVID-19 Is Responsible, Decisive, Effective.

例16. Zimbabwe Nationals in China Are Safe, Chinese Ambassador.

5. 讨论与思考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理论为框架,解读非洲主流媒体《全非洲》涉华新冠疫情报道的标题。发现非洲媒体主要运用了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通过具体分析这些及物性过程的分布发现物质过程占主导地位。物质过程小句越多,越能体现报道的客观性。物质过程的高频次出现体现非洲媒体通过各种事实来说明各个主体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所作所为,体现客观性。媒体还通过言语过程,借用政府、专家、民众的话语增强权威性,间接表达自身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媒体可以通过他人的视角或言语传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又不需要为此负责 [22]。此外,非洲媒体还通过各个主体的心理过程从侧面增强可信度,通过少量关系过程直接表明自身态度。在经验活动中,参与者的配置是过程类型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过程的支配者 [23]。在对参与者分布分析后发现媒体主要选用与非洲和中国相关的参与者担任了施事者、话语源、感知者和载体,被赋予较强的能动性,体现双方抗疫的积极行动。中非相关的参与者出现频率较低,说明在中非合作抗疫主要体现在中国单方面的援助,中国扮演着一种工具性角色,而不是合作伙伴 [8]。在对参与者的行为深入分析后发现,总的来说,媒体通过大量物质过程客观报道了中国的抗疫成果、对非洲的援助等事实,并通过言语过程表达了对中国援助的感激赞美,通过关系过程表明疫情属性并非西方国家所说的中国病毒,塑造了一个慷慨相助、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但同时,其中少部分的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也呈现出非洲国家对中国援助的怀疑、对非洲公民遭受歧视的不满,和对疫苗效果等的忧虑,臆造中国有种族歧视和政治意图的不实观点。

Van Dijk指出媒体在本质上就不是中立的,而是帮助重构预先制定的意识形态 [24]。媒体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指媒体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发挥着左右受众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及行为决策的作用。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利用语言工具强化支持者的认同意识,也可以激发反对者的反抗情绪。非洲媒体对涉华新冠疫情大量客观正面的报道,特别是非洲媒体抵制西方言论、科学分析病毒属性,认为歧视中国对己不利的态度,为建立中非友好合作、传播中非健康卫生共同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创设了很好了舆论场。当然,非洲媒体对中国也并没有完全信任。少数新闻标题用西方国家相关机构做施事强调中国排外情绪也说明非洲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因此,中国应及时回应非洲国家关切,对不实言论有利回击,多发声、早发声,抢占话语权先机 [25]。此外,中国除了单方面提供援助外,还要加强中非卫生合作,加强中非媒体合作和民间交流力度,传播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

6.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冲击全球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认知和意识形态,使疫情从公共卫生事件转为政治议题。本文通过对非洲主流媒体《全非洲》涉华新冠疫情新闻标题的及物性分析,发现报道标题总体上客观呈现了中非两国在疫情期间团结抗疫的事实、疫情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等,同时存在少部分标题呈现一定的意识形态偏见。总体上非洲媒体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对于存在的疑虑,我们还需要积极回应、促进交流、加强合作,让非洲真正理解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携手共建健康中国、健康非洲。

基金项目

本文为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SXSJG202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金萍, 许涌斌. 彼岸的声音: 西方六国主流媒体新冠肺炎舆情分析[J]. 新闻与写作, 2020(5): 40-47.
[2] 刘鼎甲.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语料库历时分析[J]. 外国语, 2021, 44(6): 52-64.
[3] 黄蔷. 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偏见——以“新冠疫情”报道为例[J]. 外国语文, 2021, 37(4): 85-96.
[4] 赵永华, 陆君钰. 新闻话语中的隐喻与国家形象的选择性建构——以《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涉华报道为例[J]. 当代传播, 2021(6): 17-22.
[5] 连少英, 米若玉. 《华尔街日报》对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新闻春秋, 2021(1): 40-52.
[6] 邓仁华, 杨帆. 评价框架视阈下中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和国家形象建构研究[J]. 外语研究, 2022, 39(1): 19-25+33+112.
[7] 冯恩昊, 洪岗. 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标题及物性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 2022(1): 48-55+108.
[8] 曾爱平.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合作: 以中非共建“健康丝路”为视角[J]. 西亚非洲, 2021(1): 26-47.
[9] 徐健, 陈红, 陈卫平. 权力、话语操控与意识形态——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解读外刊新闻标题[J]. 社会科学家, 2009(4): 154-158.
[10] Ifantidou, E. (2009) Newspaper Headlines and Relevance: Ad Hoc Concepts in Ad Hoc Contex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41, 699-720.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08.10.016
[11] Van Dijk, T.A. (2008) Discourse and Cont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82-85.
https://doi.org/10.1007/978-1-137-07299-3_4
[12] F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Longman Publishing, New York, 98-105.
[13]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Edward Arnold, London, 79-84.
[14] 何伟, 魏榕. 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2(1): 1-20.
[15]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Edward Arnold, London, 131-136.
[16] 马伟林, 崔彦杰.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及物性视角[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5): 114-121+17.
[17] 刘文宇, 毛伟伟. 非洲报纸媒体中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辅助话语分析[J]. 外语研究, 2020, 37(2): 9-15+55.
[18] 韩艳方, 陈令君. 及物性系统与中国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中西方“中国梦”新闻语篇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1): 19-30.
[19] Seo, S. (2013) Hallidayean Transitivity Analysis: The Battle for Tripoli in the Contrasting Headlines of Two National Newspapers. Discourse & Society, 24, 774-791.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13503267
[20] Halliday, M.A.K. and Matthiessen, C.M.I.M. (201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4th Edition, Routledge, London, 254-256.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83771
[21] 何伟, 刘佳欢. 新加坡华文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表征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2): 67-80.
[22] 辛斌. 批评话语研究中的互文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03): 1-12+147.
[23] Fawcett, R.P. (201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Identify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 Rol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Huang, G.W. and Chang, C.G., Eds., Annual Review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34-87.
[24] Van Dijk, T.A. (1988) News as Discourse. Lawrence Erlbaum, Mahwah, 56-60.
[25] 贺文萍. 在抗疫合作中建设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J]. 当代世界, 2020(7):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