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程大昌的人格风范及其影响
The Personality Style of Cheng Dachang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DOI: 10.12677/WLS.2022.102039, PDF,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陶新宏: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程大昌勤精治学清正廉洁人格风范Cheng Dachang Diligent and Refined Scholarship Clean and Honest Personality Style
摘要: 程大昌是南宋著名的儒家学者,也是官历三朝的经世名臣。程氏一生著述丰厚,绝大部分文献尚可查考。通过爬疏程氏文本和相关经典文献,能够发掘和呈现他鲜明的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在积善尚义的纯正家风熏炙下,程氏一生勤精治学不辍,立言行事不务空言,为官清正廉洁、心乎爱民、直言敢谏,显示出德行超卓的儒者气质与风范,被周必大誉为“士之指南,国之宝臣”。后人评价他“为时所宗,虽朱子亦加敬重”。当前,发掘和呈现宋儒程大昌诸多德行超卓的人格典范,将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格精神。
Abstract: Cheng Dachang was a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a famous mi-nister of the world who served three dynasties. Cheng’s life was rich in writings, and most of the documents are still available. By crawling through the text of Cheng Dachang’s writings and rele-vant classical literature, we can discover and present Cheng’s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style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accumulation of goodness and righteousness of the pure family style, Chen stu-died diligently and refinedly, spoke and acted without empty words, was honest and upright as an official, loved the people, and stated outright and dared to advise all his life, showing the virtues of the outstanding Confucian temperament and style, hailed as “the guide of the scholar, the country's treasure minister” by Zhou Bida. He was praised by Zhou Bidai as “a guide for scholars and a treasured minister of the state”. Later people commented that he was “so respected by the times that even Zhu Zi was respected”. At present, the discovery and presentation of many examples of the outstanding virtues of Cheng Dachang, a Song Confucian, will help to pass on and promote the spirit of character contained in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文章引用:陶新宏. 南宋大儒程大昌的人格风范及其影响[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2): 255-260.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2039

1. 引言

程大昌1 (1123~1195),字泰之,为古徽州休宁县会里(今洪里乡)人2。程氏既是南宋著名的儒家学者,也是官历三朝的经世名臣。他家风纯正,积善尚义,人格特色鲜明,一生勤精治学,立言行事不务空言,为官清正廉洁、心乎爱民、直言敢谏,显示出德行超卓的大儒气质与风范,后人在刻本《演繁露》跋中评价他“为时所宗,虽朱子亦加敬重”。事实上,程大昌还善于将自己的学识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融会、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政治实践中,为时人所称颂。因之,宋儒周必大誉之为“士之指南,国之宝臣” [1]。

2. 程大昌的家风纯正,积善尚义

徽州程氏之先祖程元谭,是东晋时期新安郡的首任太守。在休宁的程氏家族,是由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因为战乱移居徽州的大族。实际上,西晋时休宁有程、鲍、俞、余、黄、谢、詹、胡、郑等9个大族。“虽说这些强宗大族已失去世代为官的门阀特权,但是凭着强大的文化优势,迅速地与科举制相契合,从而衍变为保持着士族宗族诸多特征的名门望族。” [2] (p.7)

程大昌的曾祖名晟,娶洪氏,祖父名士彦“尚志气,富而仁”,娶金氏。大昌之父程畎“通文史,能继父志”,累赠正奉大夫 [1]。程氏家族世积善尚义,孜孜教子。大昌之母陈氏,为休宁滕溪人,与人友善,不计前嫌,非常注重教育,谨遵礼法,深得同乡美誉。她为人和善,不计前嫌,能够尽己之力帮助乡人,口碑极好。而且当大昌中进士后,就更主动承担相夫教子之责,全力支持大昌忙于政事。程大昌兄弟共计六人,大昌为长子,另有兄弟五人和有两个妹妹 [3]。六个儿子中,世昌最能担当起管理家族的日常事务的责任,以成全其兄大昌的学业。程家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既积善尚义又极为注重子女的教育培养,门风极佳。大昌之父去世后,其母陈氏担负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敦睦亲友、严格家风,积极培育子女,从而造就了程大昌直爽敢言、积极上进的人格风范。

由于受到家风的熏陶,大昌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能撰文。绍兴六年(1136年),时任县尉的儒者陈之茂,积极兴学,并讲学乡里,从者甚众。大昌时年十四岁,即拜在陈公门下,跟随其研习儒学。后高宗重立太学,大昌经过考试进入预选学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大昌登进士第。

程大昌之妻陈氏,乃大昌母之从兄女,以孝闻于乡里。由于大昌游宦于外,因此家中子女的教育和各种事务多由陈氏担当。陈氏于大昌去世四十七日后,亦因病而逝,遂合葬。大昌夫妇育有四子三女。长子程准,次子程本早逝,三子程阜,四子程覃。大昌承袭积善尚学的良好家风,尤为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和培养。周必大评价曰:“言公亦老矣,无意仕进,得谢于家,尽发所蕴,著书立言启迪后生。” [1]

在大昌的教导下,三个儿子均为官宦。大儿程准,官至朝散大夫直秘阁两浙路转运判官,深得皇帝的赏识。曰:“朕惟分道总饷事权匪轻,今两淮宿师责任尤重,矧弊蠧犹在利,……寄惟简稽尺籍则可以舒供亿,惟考核赋程则可以杜隐欺,使民不加敛而军无乏兴,是为称职可。” [4] 由此可见,皇帝对于程准的信任和看重。三子程阜,官至朝奉郎,知上元县。四子程覃,字会元,任沿海制置使。他为政清正廉洁,不徇私情,不遗余力为朝廷尽责。他敢于伸张正义,兴利除害,而且“必为悠久计”,时人对于程覃的政绩和为人非常称许,并且“皆终身佩服文简公之训饬也” [5]。此外,在《(宝庆)四明志》中记载了许多关于程覃为官时为当地百姓所做的惠民之政。据《(宝庆)四明志》卷二载,程准和程覃兄弟二人先后在任定海县尉时,曾相继用那些被没收归官的物产,或者直接拨钱买置学田来建县学,造福当地百姓。

侄儿程卓(1153~1223年),字从元。自幼得到其伯父大昌之学。淳熙十一年(1184)应试,得礼部第一,程卓的人格和行政处事与大昌颇为相似,直言敢谏,一身正气。程卓作为当时朝廷重臣,学术影响也颇大。当时众多学子皆来受学,不少门人也学有成就。另外,大昌乡人弟子黄何,子景萧,少时从学于大昌,深得大昌的教诲。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调任泰州薄,后改为衢州教官,知兴国 [6] (p.284)。

3. 程大昌鲜明的人格风范

程大昌具有非常鲜明的人格特色。他身历五朝,而且能为官三朝。这与他的家世背景和所成长环境的熏陶不无关系。大昌生性耿直敢言,不惧权威,勤精治学,为官清正廉洁,心乎爱民而又不务空言。无怪乎周必大赞之曰:“若乃爵里议论,则可一二数矣。” [1] 以下即对程大昌的人格特征作一归结。

3.1. 直言敢谏

与官场中多数阿谀奉承的奸诈之人不同,程大昌性格耿直、敢于直谏,甚至冒死强谏。周必大曾明确表达了大昌在为官方面的性格特征:“上知公特立,不避怨滋,欲用之。” [1] 在关乎国家民生事务等方面,他敢于直言,不惧怕得罪他人。对上能做到直谏而不担心被贬外,对同僚能做到为公力争,对下则不惧下级官员的怨恨。这些人格特征,不仅同僚熟悉而且孝宗也深知其性格,因此,每每让大昌代替他巡视地方官员,并权至吏部尚书。足见孝宗皇帝对大昌人格的赞赏和看重。

针对朝廷对军队奖惩悖于公论,有失公平的情状,大昌直言进谏曰:“去岁完颜亮入寇,无一士死守,而兵将至今策勋未已。惟李宝捷胶西,虞允文战采石,实屠亮之阶。今宝罢兵,允文守夔,此公论所谓不平也。”在孝宗和多数官僚急于对金作战以冒险收复失地时,大昌既不随声附和,也不避讳皇帝的意图,而是冷静客观的观察敌我实力和评价胜算的把握,向孝宗直言:“但当求贤纳谏,修政事,则大有为之业在其中,不必他求奇策,以幸速成。” [7] (p.12860)在大昌看来,当时最重要的政事不是急于冒然对金作战,也不是仅仅通过谋求出奇制胜的策略就能建立大业的,而应该抓紧积蓄和壮大国家的实力。这才是治政强国之本。这就要求君王以求贤若渴的心态做到从谏如流,踏实勤修政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孝宗初政而雄心勃发的当口,大多数官宦都趋炎附势以博取宠信,而大昌则能做到不惧触犯龙颜以直谏治国之本,以期扫除当时朝政中弥漫着的浮躁混乱之风气。若不具有胸怀天下、直言敢谏的人格风范是很难做到的。

3.2. 心乎爱民

程大昌虽然出身大族,但家境到大昌时已经衰落,加之其父早逝,兄弟较多,所以他从小就深知民生之艰辛。及至大昌仕途精进,然他愈加能体恤民情民生。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二年四月,大昌被召为秘书少监,九月又兼权中书舍人。期间,有六和塔的寺僧邀功要求朝廷赐所置田产,并免除他们的课税与徭役。对于此事,程大昌认为不能将寺僧的科税徭役再加到百姓身上,所以力奏曰:“僧寺既违法置田,复移科徭于民,奈何许之?”( [7], p.12860)

其实,程大昌为官近四十年,历经中央和地方官多次流转反复。他为民减税、代缴税以及带领民众兴修水利等方面的事迹很多。即使从其所填的《浣溪沙》一词中也可以透显出来他关心民生的情怀,如:“谁拥醴池夸岁瑞,恨无坚白怨朝曦,闭门高卧有人饥。” [8] 他深知社会生活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因此更加心系民生。他多次力请任职地方以致力于改善民生,尽显经世为民的儒者风范。周必大对大昌的评价是:“惟公历两省六曹,以该洽直谅见知,相与论道,统评政体。在廷,少比公亦忘身徇国,思为朝廷植悠久之计;其在外,则心乎爱民长虑却顾。未尝便文自营。” [1]

事实上,即使大昌晚年居家修养,也不忘造福家乡。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家乡建立书院,以利于为国家培养英才。

3.3. 清正廉洁

就现存文献所呈现的内容考察,程大昌为人耿直,为官清廉。他曾于乾道五年和七年两次拒绝担任管辖包括家乡在内的地方官员,他认为这样易招嫌疑,引起不必要的猜疑。因为他请任地方官目的是造福民众而不是以权谋私的,所以,当转任浙东提点刑狱时,大昌觉得可以“行吾志矣”。

善于察视大臣的孝宗皇帝,对程大昌的为人和为官极为了解和赏识。在任秘书少监时,孝宗就曾慰劳大昌曰:“卿,朕所简记。监司若人人如卿,朕何忧?” [7] (p.12861)在离京任职时,孝宗又宣谕曰:“近来监司多不巡历。卿为朕遍行诸州,察守令臧否、民情冤抑,悉以闻奏。” [9] (p.1030)

当宰执问提升大昌官职的原因时,孝宗曰:“程大昌职事修举,自合加职。”故周必大说:“自公为郎首,侍寿康于王邸,多所宠益。其后间谒东宫必欵语,移时尝用家人礼许见。今上及公主亲取宝器酌酒饮。” [1]

由此可见,程大昌的清正廉洁的为官和博学多才,得到了孝宗皇帝和皇族的赞许并给予优待。

3.4. 勤精治学

程大昌自幼赋性聪颖,勤奋好学。进士及第后踏入仕途,他除了处理好任上之事和应酬外,基本上就是读书治学。他曾评价自己曰:“予赋性朴拙,琴、奕、博、射、法书、名画,凡可以娱暇消日者,一皆不能。又任真委命,雅不信祈禬可以得福,卜相推占之可以择利避害。故锱黄方技之士,无因而前。间因莅官接物之隙,兀坐无为,则所与交际酬酢者,惟古今新旧书册而已。” [1]

可见,程氏的读书嗜好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了,这也成就了他博学多识、善思致用的儒者之风。基于此,他既不相信佛教的祈祷祭祀就能获得福祉,也不信道教之士的占卜等方技之术。对于大昌而言,为官间隙游弋于古今书籍,不仅是一种修身的方法,更是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成果为当前政治服务,达到经世致用之目的。

在大昌看来,读书治学应该严谨而通达书之本旨,只要书中有疑惑不解之处,就应该查阅大量的参考书籍来求证,如果能获得充足的旁注加以契合,则兴奋不已,并将之详细记录下来。这对于他来说,本身就是件其乐无穷的事情。周必大对此也甚为感慨,曰:“至老禨祥卜祝无所信,玩好技艺无所嗜。惟通经评史,考古验今,一事未详,一理未穷,弗措也。” [1]

正是基于日积月累的知识积淀和高深的学术水平,大昌才会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40岁时,就被任命皇子的老师,他丁母忧除服之后,就被任命为宫廷的老师。事实上,大昌并非腐儒,而是积极入世以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因此,在讲论中能随时将书中的理论运用于现实的事务中,深为太子所敬重。当时大昌为孝宗经筵讲义《禹贡》,他基于自身知识不足等情况,未能详对孝宗之问,直到69岁时,大昌还将孝宗问塞外山川形势而未能详对之事,于是大昌在广泛阅读前人的地理著作的同时,也广泛考订塞外形胜地理及询问到过塞外之人,最终撰成了《北边备对》一书。

淳熙四年十月,大昌上奏辞去刑部侍郎,孝宗坚决不允。曰:“卿学术议论,笃于古而切于今,……昔舜畴咨九宫,皋陶以申命而无避,汝之作士,其亦久矣。往践乃次,尚奚逊哉?所辞宜不允。” [10] (p.890)在孝宗眼里,大昌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笃古切今,经世致用,因此将大昌与皋陶相比,足见对他的博学与能力的重视与推崇。

胡应麟说:汉以来,“文士儒流博通二典者,汉淮南王、东方朔、魏伯阳……宋欧阳修、王安石……卿叶梦得、甘希逸、程大昌诸人皆综贯道书者也。” [11] (p.191)

程大昌学术视野开阔,涉猎领域较广,在地理学、历史学、经学、诗词语言学方面均有造诣。乾道二年大昌曾参与新历的制定并以《乾道历》为名实行。淳熙三年三月,丙午朔(1176年4月11日)发生日全食,大昌当时在日食不到十分之一的时侯,就用油盆观测的方法将其测试出来。另外,程氏的著作在南宋当时就已引起关注,有些被南宋学校刊刻为教科书(如《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等),宋代丛书也收入他的部分著作。

4. 程大昌人格风范对后世影响

程大昌积善尚义、尚志重教等纯正家风,影响了他一生的为学与为官,造就了他勤精治学、不务空言、清正廉洁、心乎爱民、直言敢谏等诸多方面的高尚人格风范。这些特色鲜明的人格精神对当时和后世皆影响深远。

程大昌笃学博洽,长于考究,潜心玩索,在易学哲学、经学训诂考据、儒道会通、地理科技考述以及解经等方面著述繁富,对当时和后世贡献和影响很大。《宋史》《四库提要》及科技史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对程氏的学术评价颇高。明代休宁人为表彰本县理学家的贡献,建“九贤坊”以表示敬仰,大昌位列第一人。清人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也认为:“休宁理学九贤坊,以程文简公(大昌)为首,盖朱子而外皆卓卓者也。” [12] (p.477)由此,足见程大昌在新安理学乃至南宋学术思想中的学识、影响和地位。

程大昌晚年不顾年事已高,仍然不忘早年在朝时宋孝宗询问北方故地之事,乃撰《北边备对》等著作以资之。这些都显示出他胸怀国家的爱国之心,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事实上,程大昌一生历经南宋宣和至庆元,更历了五朝,三朝为官。他既能在学术上追求儒家所倡导的体道的境界,也积极投身于社会践履自己的政治抱负,其中有些主张被朝廷采纳,对于安国富民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能将学术与政治较好的结合士大夫,在当时也并不多见,因而后世对其评价颇高。

程大昌一生仕官近四十载,正直清廉,两袖清风。虽然他曾有机会任地方官于家乡徽州,但始终都力请任非家乡所在地的官职,借以表达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的决心。虽然他常年在外为官,贵为侯爵,但他致仕后只有以吴兴寓屋为家。此外,大昌平易近人,从不恣纵,狂放。不管是从布衣之民还是达于仕官,即使在仕途上历经几十年也谨遵“义”而行。坚持以义行事,从不以毁坏名节而改变自己的操守。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这就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汲取其中丰厚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13] (p.71)实际上,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追求德行和人格的高尚,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更是关系党风、连接政风、影响民风的根本风尚、风范、风气。家风醇正就能家道隆昌、民风归厚,家风隳坏则会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14]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 [15] (p.410)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家训建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事实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尚的人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发掘宋儒程大昌的人格风范,用其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优秀人格魅力引导现代人的心灵,将能够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尤其是其中蕴含高尚人格精神的火种得以延续和发光。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D/2016/01/50);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21JSJYDJ02026);南京邮电大学2021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01821JX17);南邮通达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JG31018005);南邮2020年党建与思政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文化人研究”(XC2020005);南邮人文社科研究出版基金项目(NYS220003);南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负责人专项(30018032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NOTES

1目前,能查阅到记载程氏的生平和事迹等文献,主要来自《宋史》卷四三三《儒林传》、由周必大于庆元三年(1197)所撰《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程公大昌神道碑》、明代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明代程瞳的《新安学系录》以及《道光休宁县志》中,不过这些文献也多有重合。同时,在《安徽府志》《弘治休宁县志》和其他地方志以及相关文献中也涉及程氏事迹简记。这些都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参照资源。

2程氏在晚年(绍熙三年五月一日),年届七十的他专门写了《示后》一文,简略记述了自己的身世和世居之地。因为当时大昌的子孙多因为仕官的原因而移居于浙,“子孙将为浙人”。因此,他想让后世子孙不要忘记徽州乃为故里,他说:“程大昌,世为徽州人,休宁县治之南三十里,而遥地名会里。西北面有山,名西山。对西山而东南行,其墙围负略可数百丈者,大昌之祖居也。……尔之世世祖先茔垅,皆在会里旁侧,何可他识邪!”(宋)程大昌:《示后》,(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六十七,第1386页,明崇祯六年刻本。

参考文献

[1] (宋)周必大. 龙图阁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程公大昌神道碑[M]//文忠集. 卷六十二,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唐力行. 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度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M].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3] (宋)洪迈. 孺人陈氏墓志铭[M]//新安文献志(卷九十八),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卫泾. 后乐集(卷一) [M]//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本.
[5] (明)程敏政. 行实[M]//新安文献志(卷八十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清)道光休宁县志(卷之十三)人物. 宦业[M]//康熙府志, 安徽府县志辑52.
[7] (元)脱脱等. 宋史(卷四三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 (宋)程大昌. 文简公词[M]//民国强村从书本.
[9] (元)佚名. 己丑乾道五年春正月戊午朔[M]//宋史全文(卷二十五上),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宋)周必大. 文忠集(卷一百八)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庚部华阳博议上[M]//明万历刻本.
[12] (清)赵吉士辑. 寄园寄所寄(卷十一) [M]//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14] 陈延斌. 以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助推党风政风民风建设[J]. 红旗文稿, 2022(4): 36.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