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高考语文试题是检测学生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式,更是国家教育选拔人才的必要手段。随着2017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的高考语文试题也越发的成熟,文学类阅读也由选考题型成为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型之一。所以,必须对此类题型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把握题型和考点的同时,也要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鉴赏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做到高分的突破。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把近五年全国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对2017~2021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的相应真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发,从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高分应对策略,并对文学类阅读的高分答题技巧进行探究。
2. 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分析
文学类阅读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必考题型,一般设置3个问题,由一个客观选择题和两个主观论述题构成,赋分在14~15分之间,该部分试题对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视,同时文学类文本阅读在现代文阅读的三大板块中,所占分值也较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故它是现代文阅读部分取得高分和语文综合成绩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以下根据近五年的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做一个具体的图表,将试题按年份、卷别、题目、作者、题型、分值、体裁来进行整理,绘制表格如表1。

Table 1. 2017~2021 literature reading questions
表1. 2017~2021年文学类阅读试题
2.1. 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题型分析
通过表1发现,从2017~2020年均采用的是全国卷I卷、II卷和III卷的形式,但2021年则改变了之前三套试卷的考核形式,新采用的试题仅全国卷甲卷和乙卷两套。
从试题题型上看,近五年一直沿用“客观选择题 + 主观论述题”的模式,其中客观选择题为一道,所占分值为3分,主观论述题有两道,以简答的形式呈现,所占分值由2017年的“5 + 6”分,到2018年上升到“6 + 6”分,往后一直维持稳定状态。从分值变化上也可以看出,试题加大了对主观论述题的考查力度,这也要求广大师生群体必须提高现代文的阅读的能力。
2.2. 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材料分析
近五年全国卷共收录了14套试题,相应的文学类阅读选文也有14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对试题选材规律有一定的把握。
从体裁上看,均选择采用的是小说和散文两种体裁,其中小说有10篇,散文有4篇,由此可见近五年考查体裁以小说为主,但是散文也是常考题型,不容忽视。另外,文学类文本其实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基本形式,但近年来仅一直沿用小说和散文两种考查形式,一方面是因为其内容层次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们更有利于考查评价和联系社会实际来体现人文关怀 [1]。
从作者方面看,每一篇文章均来自不同作者的笔下,有的为学生所熟知,但有的也极为陌生。但是,仔细甄别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现当代文坛上已经熠熠生辉的人物或者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新秀,像老舍、鲁迅等大家考生应该都耳熟能详,但如何士光、蒋子龙、李娟等人则更多地活跃在当代社会的视野里。这其中,还有两位来自国外的近代著名作家,他们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海明威,可见文学阅读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作品。所以,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试并没有超出我们的学习范畴,只是需要考生不断地阅读和积累,扩充相关的知识面,以便更好的把握和鉴赏文本 [2]。
2.3. 高考文学类阅读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语文学科高考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核内容主要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而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又包括了对形象的感知,对重要语句的品味,对文本内容和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所传达的价值审美和人文情怀的探究 [3]。从语文核心素养上讲,文学类阅读考点注重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层级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4],这四种能力落实到具体的题目中,又可以在不同的文本中发现共同的特质,均要求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隐含的规律或原理,能够对学科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 [5],以下便是对相关考查内容做的具体地调查统计,如表2:

Table 2. 2017~2021 literature reading test questions
表2. 2017~2021年文学类阅读试题考查内容
注:比例值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近五年14套文学类阅读一共有42道试题,其中考查最多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试题占比已经达到了41.30%,其次就是鉴赏与评价能力的考查占比达30.43%,其中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的考查又在所有考查题目中出现频率又最具典型性,然后就是理解能力占比17.39%,最后才是探究能力占比10.86%。由数据发现,试卷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考查更加频繁 [6]。
综上所述,近年来全国卷的考查题型已经基本成熟,考点也有一定的凸显性,分值也较为稳定。所以,这些数据也更有利于我们明确高考文学类阅读的重点,为帮助学生备战语文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3. 高考文学类阅读高分标准探究
文学类阅读试题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对学生“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的检测,以此来“区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引导基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庞大的题目中,文学类阅读能够分配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和高分参考答案,对文学类阅读的高分标准进行探究,从局部帮助语文成绩的有效提高。下面将从规范答题的表述原则、高分真题举例分析两个方面来剖析文学类阅读的高分标准。
3.1. 文学类阅读规范答题的表述原则
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所需的答题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条件。
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的问题答案往往都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想象,主观臆测。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文组成答案,也要弄清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发挥,离题千里。
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的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选择并重组关键词句,尽量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根据赋分分点分条答题的原则。一道题配置多少分,是给学生如何答题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则只需答出概括内容或在原文中寻找恰当的语句进行合理提炼压缩即可。
3.2. 高考真题例题分析
2021年全国卷乙卷《秦琼卖马》样题示例:(选文略)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王超杰说话多是“笑道”,唱的戏词则是“珠泪洒下”“两泪汪”,这种细节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B. 杨成岳当着张小武的面,把重金买到的六件瓷盘掸落地上,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杨成岳形象更为饱满。
C. 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D. 小说从立秋这天的知了鸣叫写起,以“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来传达人世的苍凉之感。
2.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3.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1) 选项中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C”项,具体分析如下:
本题是在理解故事情节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考查的题型,主要需要理解“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的描述是否符合小说的对话内容,可以根据原文的人物语言描写来进行反推。以第一段为例,“‘我找韩定宝先生’‘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我想见一见杨老板’‘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都是人物对话,用的都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日常用语,没有舞台味道,对话语言通俗自然。也比如杨成岳的话“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这也是一句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日常用语,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2) 参考答案:
① 借物抒情;借唱《秦琼卖马》来抒发胸中郁闷之情。
② 将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③ 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可引用原文语句,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安排和语段设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本题赋分6分可知,答案应该有三个点,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首先,结合“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分析,王超杰在借唱《秦琼卖马》来抒发胸中郁闷之情,适逢生活同秦琼一样,因无奈被迫变卖心爱之物,生活落魄,有感而发。然后,结合“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分析,得出他将自己卖瓷器与秦琼卖马类比,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渡过难关,以此来换取同情心,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最后,根据“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可知,唱得壮气不足,更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感受,生活不顺,再也无法与曾经的意气风发相提并论。
(3) 参考答案:① 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器是赝品,却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婉拒;
② 然后是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
③ 最后决意相帮;出于对戏剧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可引用原文语句,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心理变化脉络的能力。同样,根据本题赋分6分可知,答案应该还是分为三个要点。首先,结合小说的第六段和第七段的对话内容和最后“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分析可知,杨成岳一开始是无意购买的,但不好意思直言,又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了。然后,结合第七段“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园艺斋开支”分析可知,杨成岳对王超杰的遭遇心生不忍,由无意购买变成“再想想”,并细致周全的帮忙安排吃住。最后,结合第八、九、十这三段分析,杨成岳由王超杰的《秦琼卖马》唱词间接了解了王超杰的经历,越发同情并决意相帮,从“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可以看出,另外,在钱货两讫之后,猛一挥手将瓷器摔碎可知,他已经看出瓷器是赝品,却知假买假,并不说破,还唱起苍凉的唱段,可见他也对戏剧充满热爱,对人生有许多的感悟。
3.3. 高考文学类阅读高分标准
通过对2021年文学类阅读的真题列举分析,我们可以在结合规范答题原则的基础上,“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能力、素养能够纵向融会贯通,了解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间是紧密相连、具备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对高分标准做出探究。
3.3.1. 紧扣题意,选择模式
面对主观题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做到“问答一致”,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使问与答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要天马行空,肆意想象。同时,根据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要选用合理的答题模式,像上述例题中王超杰唱《秦琼卖马》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面对题目“请简要分析”的要求,我们不可能只靠这四个字就得到该点的满分,同时我们还要选择合理的答题模式来展开分析,如本题就该选用“表达方式 + 结合原文概述或引述分析 + 抒发了……的感情”来规范答题。
3.3.2. 忠实原文,优化整合
文学类阅读选择题的答案一般就在原文中,只需根据选项来一一对照分析,便可以排除出哪些答案在凭空捏造或歪曲原义的理解。而简答题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或关键词语来整合出人物的性格形象和表现手法的作用等问题所在,但切忌完全对文本一字一句的原搬原套,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答案在有充分的佐证与依据的同时,也能够在只有几根横线的答题区以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最准确最充分的意思。
3.3.3. 综合分析,分点表达
论述题的解答始终是文学类阅读的重头戏,而如何使简答的内容更加合理明晰,分条分点表达原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图表2可知,现下论述题一般采用“6 + 6”的赋分形式,而参考答案给的参照无一不是分三点分别作答,同时对该要点作了简洁明了的分析,以此类推,要想取得高分,就必须抓住评分中“按点给分”的要求,以“点 + 分析”的形式组织好答案,让简洁精炼的答案能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3.4. 高分答题技巧
随着文学类阅读的成熟,该部分的难度也越发加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两种题型的解题密码,以下将从选择题和简答题两个方面提出高分答题技巧。
3.4.1. 选择题选择技巧
通过对试卷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选择题均采用统一的提问模式,“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即关键语句含意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其常见的错误点有以下几种:
① 过度解读词句的含意,对内涵无中生有。
② 筛选信息琐碎杂糅,有理却无据,脱离文本。
③ 对人物形象鉴赏不当,主观臆造。
④ 主旨解读片面化,对文本全局没有定位。
这些都是文学类阅读选择题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要在明确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抓住错误的尾巴。首先,对文本内容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并对体裁作者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知,然后再根据问题审题,将选项的内容回归至文本,仔细对相关内容一一对应,找出不符合文意的歧义之处,明确错误所在。如此,从文本意识和整体意识出发 [7],对相关选择题就能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掌控了。
3.4.2. 简答题答题技巧
从历年的考试选材来看,考查的体裁只有小说和散文两种,但简答题的题目已经在四大能力的范围之内分散出了无数的考点。下面就分别从小说和散文两方面考查的重点来谈谈答题技巧,具体见表3、表4。

Table 3. Short answer skills for novels
表3. 小说简答题答题技巧

Table 4. Short answer skills for essay
表4. 散文简答题答题技巧
注:后三点小说也适用,但散文更典型。
4. 高考文学类阅读高分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对近五年真题的统计分析,对高分标准的探究和对学生失分原因的相关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更好地应对策略,以下就是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试题方面对文学类阅读提出的高分应对策略。
4.1. 教师方面
4.1.1. 加强对教材相关体裁课文的深入挖掘
小说作为文学类阅读考查的体裁,并没有直接脱离我们的教材,相反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是作为常客的身份经常出现,故之前在对试题材料的分析中才要说它们于考生而言并不陌生。例如,在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散文,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都堪称为该体裁中的经典。同时,从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也可以发现,它们与我们的考试题型十分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散文中反复出现的练习有理解句子的含义,鉴赏语言的表达效果,还有个性阅读的探究等,而小说则以人物形象分析,情节设置的作用,理解句子的含意和探究创作背景和意图更为集中 [7]。所以,高考语文的文学类阅读并没有超出我们所学的知识范围,它只是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高于教材。因此,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老师要从挖掘教材着手,更好的重点和考点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 [8]。
4.1.2. 拓宽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课程的主导者,应该发挥好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扩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之前对学生失分原因的分析,学生在面对相同题型的不同提问方式时,往往因为思维的僵化不能对问题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从而无法正确运用答题模式。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提问方式不能只停留在最基本最直接的形式,需要同高考一样与时俱进,用具有新颖性和深度性的引导方式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防止学生因长期的固定提问模式思维僵化。同时,要从高一年级开始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毕竟高中的学习时间紧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单独进行课外阅读,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筛选出长度适宜、内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章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 [9]。
4.2. 学生方面
4.2.1. 培养阅读习惯,拓宽知识视野
文学类阅读应该需要多从课外阅读中汲取经验的土壤,像近年来的试题已经跳出了书本的历久经典、耳熟能详的选材范围,更多的是面向近现代的发展潮流,越发的青睐去选择现阶段正在崛起的新作家群体和符合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作品,而一心深埋教材和题海的考生往往对这些作家作品的风格都完全不了解,视野依旧停留在名家名流的风格里,可能在大体方向的界定上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因为陌生压力倍增而打乱答题节奏。
4.2.2. 调整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
受其他科目的影响,许多学生面对文学类阅读的时候也会进入题海战术的误区,盲目的希望通过短时间的努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蜕变,实则这种方法最不可取。“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的特点”,它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在实践活动和语言环境中得到提升。题海战术只会让学生在语文试题的灵活变化中屡屡受挫,不但无法实现高分的突破,更可能在盲目刷题的弯路上丧失自信。文学类阅读题型与其他理科科目不同,每一次的考题不会有固定的公式,甚至每套试题都从未选过相同的材料,更不可能有问题可以把公式原搬原套。文学类阅读需要在精炼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积累,并在对问题再认得基础上对考查的内容合并同类项,不需要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无效题库上。
4.3. 试题方面
4.3.1. 模拟练习,真题反思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除了学习方法的调整,做题也是必须的,毕竟高考不是纸上谈兵,但做题贵精不贵多,做的题太多太繁杂反而容易破坏我们原本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针对模拟练习题,要在做题中鉴别它的价值,并对题目反复观察,总结不同题目的相似性和相似题目的差异性,并对题目分类合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最实用的笔记,帮助自己回顾反思。而为数不多的高考真题,作为语文选拔性测试的精华,更需要我们去反复练习,多次解构,并对题目的考查内容和答案的模式框架仔细分辨,再将知识点分类细化,对考点的各种变化能够灵活的应对 [10]。
4.3.2. 灵活应对,端正态度
文学类阅读试题中,每一次考试的选材内容不同,试题的难易程度也定不相同。面对简单的试题,考生更应该引起重视,毕竟这时的高分突破更需要越发仔细和一颗平常心;而面对较为困难的试题,则更应该放平心态,保证水平的稳定发挥。除了好的心态,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状态,无论大小考试,都应该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将平时的考试视为高考,这样才能在高考场上以平稳的状态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同时要注意个人压力和精神的调整,以及生活上健康的作息和均衡的营养,不能力图在所谓的冲刺时间内急功近利,应当按照学习计划有序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以最佳的状态去面对考试。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类阅读作为高考的重点题型也理应倍受重视。纵观本文,首先对2017~2021年全国卷文学类阅读试题从题目、作者、题型、分值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再于此基础上对考查内容进行归类和细化,然后结合该类题型阅卷的高分标准和学生失分原因的具体实例剖析,后从教师、学生、试题三个方面对高分应对策略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措施,最后结合本年度最新的高考预测样题对答题技巧进行总括,希望对备战高考的学子们有所裨益,收获一个更加满意的分数。
基金项目
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