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
Analyze Marx’s Critique of Economic Ethics Contained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DOI: 10.12677/ASS.2022.118443, PDF, HTML, XML, 下载: 255  浏览: 436 
作者: 张 朋: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马克思《手稿》经济伦理批判Marx Manuscripts Economic Ethics Criticism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经济伦理批判,进一步揭示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指出共产主义最终将实现经济和道德的双重进步。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Manuscripts), there is a wealth of critical ideas on economic ethic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Marx critiqued economic ethics on the moral situation of capitalist society, further revealing that communism is the abandonment of private property, and pointing out that communism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both economic and moral progress.
文章引用:张朋. 探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含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8): 3236-324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8443

1. 引言

《手稿》是马克思写于1844年4月至8月,蕴含着思想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批判,对于深入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以及其整个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对经济问题的伦理批判角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摒弃了以往的纯粹哲学和制度伦理批判角度,真正初步以经济伦理批判为出发点,已经展现出马克思新的世界观的萌芽。“就伦理学的角度来说,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用异化概念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的实际状况,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黑格尔的辨证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1] 因此,《手稿》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哲学的重要著作,第一次把经济学和哲学伦理学两者的批判相融合,拉开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批判的序幕,为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手稿》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批判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他指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人的类生活。但是,在资本主义主义私有制的现实条件下,这一切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并产生了异化现象,因此马克思以哲学人道主义理想道德为出发点,基于劳动价值理论,以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现实情况为根据,进而剖析“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

2.1. 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理应属于劳动者。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这深刻阐释出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不仅不为自身所拥有,反倒作为异己力量,无时无刻支配着劳动者,换言之,工人所生产的产品越多,自身所拥有的却越少,越是被产品所奴役,这种现象存在是极其荒谬且不合理,马克思通过对这一普遍经济事实现象的深刻剖析,进而得出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是资本主义剥削根源之所在。这一根源的揭示,彻底地反映出资本对工人赤裸裸的剥削,更加展示出人被资本所裹挟所控制。

2.2. 劳动者同自身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根本标志。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一根本标志彻底丧失了辨别力。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真理性的科学界定,但在被资本所裹挟的社会下,劳动的意义不复存在,但却为剥削工人提供了依据。“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3],这阐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不是劳动者的本质彰显,而是作为外在的体现,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否定自身,而不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肯定,劳动也并非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如果这种强制中断,劳动者就会逃避这种劳动。从而,工人与劳动之间产生异化现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情况进行批判,他指出,“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4] 这种颠倒现象的存在,是资本运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的悲哀,它让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化,并将这种模糊化推向合理化,这是不道德的,应受到强烈的谴责和批判。

2.3. 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5] 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生产对象的绝对占有,绝不是工人而是资本家,进一步占有了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本身,这种占有是不公平的,是可耻的,资本家尽可能把所有存在的东西进行物化,进而对其进行商品化,最终使得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工人被自身生产的劳动产品所束缚,他们创造的产品越多对其自身的禁锢就越强,劳动者不得不从资本家那里购买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来维持个人的生活。这时人们的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最终把类生活作为维持生活的手段,使得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因此要想实现人的解放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因为过程的复杂性而不去为之奋斗,马克思对于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已经为我们勾勒出蓝图,因此,我们要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大步前进。

2.4. 人与人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的产生并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它的产生与前三种异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进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对立关系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之间关系的对立是必然的,各阶级之间是相互对立,同一阶级内部之间也存在对立。最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成为必然,这种对立的关系具有物质利益这一特性,这完全背离了人们之间本应该是自由、爱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精神贫困和道德沦丧现象是这种对立关系的必然产物。因此,马克思对此现象作出了强烈的道德谴责。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进行深刻的剖析认为,人与人对立的必然结果将会导致社会中两大阶级对抗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对抗的解决,异化的消失,只有私有制的消灭,共产主义的实现,才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3. 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经济活动现状进行批判

马克思在对劳动异化理论深刻阐释的同时,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问题进行剖析,尤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道德和经济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情况展开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批判,简言之,批判不是最终的目的,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在批判的层面深刻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最终依归是共产主义社会。

3.1. 资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道德异化现象并进行经济伦理批判

以马克思角度来看,劳动异化必然导致道德异化。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这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所存在的普遍现象。这种非人的异己力量不仅统治着工人,而且也统治着资本家。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异化,使工人逐渐丧失了人的本质进而沦落到物的地步,这样的异化产生导致工人被逼到贫困生活的边缘,无力挣脱资本的束缚,从而不得不为资本家的享受而进行劳动活动。另一方面,“财富是一种作为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完全异己的力量的财富” [6],它同样使资本家物化了,资本家仅仅为资本服务,进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和人性。简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被异己的力量所统治,人本应具有的道德和本质逐渐消失,最终把人变为一种没有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因此,在生产中越来越偏离劳动的本质直至走到对立面。

3.2. 对商品经济违反道德性进行经济伦理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撕裂了商品经济和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人被财富所统治,道德评价不在以人与人的本质为标准,取而代之的是货币,道德评价标准的转变这一现象是否合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行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认为,既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毋庸置疑货币作为体现财富的象征,成为人们所要追逐的对象,统治了人自身。马克思对此是持鲜明的否定态度并进行深刻揭露和严厉批判,他认为这一现象是不合理的,货币取代人和人的本质而成为道德的标准是我们要对此进行批判的。因此,马克思对在被资本裹挟的社会中商品经济与道德两者关系相背离的现状予以批判,从而谴责商品经济驱逐真正道德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彻底否定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伦理。

3.3.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道性进行经济伦理批判

马克思在揭示了商品经济和货币拜物教根源的同时,还深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人道性进行经济伦理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存在的非人道性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是十分必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道性从一方面展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剥削程度,阐明出要想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道性,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要超出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剥削以及劳动异化现象从而来?马克思认为,这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与生产方式是具有密切联系的。非人道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属性,他把经济伦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主义生产方式,并将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批判发展到新的阶段。

4.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伦理进行批判,呈现出对人本质的剥削与压迫,并对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经济伦理问题指明了方向,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必将被更高阶段的、符合人全面发展的经济伦理所替代。基于此,马克思进而初步描绘出共产主义的经济伦理一般原则。

4.1.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积极扬弃。一方面认为,要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消灭私有财产是基本的前提,原因是私有财产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只有铲除这一社会罪恶之根源,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另一方面认为,共产主义实现不是毫无任何根据就能实现的,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要有坚实的基础作为铺垫,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实现进行了设想和规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其中,共产主义实现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物质财富要极大的丰富,要想实现这一前提离不开以往社会历史的财富积累。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基于新的历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视角,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初步描述,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发展史上是重大进步。

4.2. 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历史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 [7]。人类和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人们不能一味的向自然界索取,否者就会收到自然的惩罚,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也是共产主义实现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与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分不开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与人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是决不可忽视的前提,不仅在社会中的统一,而且体现在理论上“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8]。在实践中,两者之间的矛盾将以何种方式,使得二者关系得到最终的解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但随着共产主义社会建成,人与自然的矛盾终将成为历史,将不复存在。

4.3.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批判思想最终依归

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主旨,当然也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应然指向,这也正是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彰显人文精神的地方 [9]。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里所讲人的全面解放,不仅是人与人的之间得到解决,而是关于人的全部矛盾问题终将得到彻底解决。共产主义是与人的本质的充分的实现紧密相连的 [10]。马克思以从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对共产主义作出描绘,这种深刻的洞见是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实际情况所作出的,然而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彻底地摆脱人性论的痕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还迸发出很多天才的想法,这些天才的想法对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共产主义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这也是共产主义的根本性原则,这也进一步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和终极关怀。

5. 结论

《手稿》中的经济伦理批判思想,还需我们进一步发掘。通过对马克思对经济伦理批判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方法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认识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经济伦理现象的有力武器 [11]。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是大有裨益的。进而,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伦理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以及对未来经济伦理走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强.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4.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6.
[3]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54.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0.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2.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34.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编写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79.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4.
[9] 李文娟.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104.
[10] 李培超. 解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伦理思想的应有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38(6): 15-20.
[11] 邢盘洲. 马克思经济伦理方法论及其当代思考[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4): 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