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下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unde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OI: 10.12677/ASS.2022.1111618, PDF, HTML, XML, 下载: 358  浏览: 9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丁 慧: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失语外语教学成因现状建议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ause Current Situation Suggestion
摘要: 随着西方文化势力的不断涌入,我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并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文化失语的成因:英语语言霸权、教育目的更迭以及教学偏误。基于外语教学下中国文化失语的现状,相关学者在教师、教材、教学、测试、学习者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文章最后发现国内学者对于中国文化教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大学阶段,且缺少可观的实证研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flux of Western cultural force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faced a huge impact and emerged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aphasia”.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from three aspects: English language hegemony, replacement of educational purposes, and teaching bia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in English teaching, relevant scholars have proposed solutions in terms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testing, learners and curriculum settings. Finally, the paper found that most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Chinese cultural teaching is limited to universities and lacks considerable empirical research.
文章引用:丁慧. 外语教学下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528-453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18

1. 引言

我国对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相比于国外而言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倡开展文化教学。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实践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忽视母语文化教学。这使得许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很低,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国内研究者对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思考。

2.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

失语症(aphasia)源出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中国文化失语症”则最初是由中国学者从丛提出的名词概念,他认为我国外语教学虽已摒弃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向于侧重培养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交际教学法,但在国际交往中我国学者仍难以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询问Confucian/Taoism的真谛时,他们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1]。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指在跨文化交流时由于缺少中国文化知识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所造成的母语文化表达能力明显弱于目的语文化表达能力的现象。这种文化表述能力的缺陷与英语语言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片面的教学方式才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

3. 中国文化失语的成因分析

3.1. 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

Spair-Whorf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每一种语言都包含和固化了一种具体的世界观 [2]。英语从最初的日尔曼民族语言变为如今的全球通用语言就离不开英国海外殖民扩张中的语言教化政策,即从语言教育入手从而渗透其他人的内在思想。当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多属于发达国家,其在国际局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英语的语言霸权现象与日俱增。世界上70多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用,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也选择英语作为外语学习 [3],英语无疑成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并以各种形式(如影视、音乐、书籍)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和内在价值观。

“我们在接受和使用一种语言的同时也就在接受着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传统” [4]。我国的外语学习者通常将英美本土教材、影视、音频等视为权威、正统的学习资源,但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不自觉“他国化”,丧失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我国民国成立后的外语教师大多是留洋归来的学者,其教学内容沿袭英美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模式,这无疑又对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5]。

相反,英语语言的国际性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缺少学习其他语言的动力,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社会风俗等了解甚少,加之我国对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不大,外国人极易对我们产生“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我国的交流者产生误解,这些最终都有可能会演变为文化的压迫侵略 [6]。

3.2. 我国教育目的的更迭

Widdowson (1986)指出,语言学习要确立学习目的,只有明确学什么才能知晓教什么 [7],明确教学目的是开展外语教学的第一步。我国的教育目的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更迭。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几乎把重心完全放在语言形式及其机械操练上。此时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占比很少,外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会陷入“哑巴英语”的窘境;自从Hymes在Chomsky的“语言能力”基础上提出“交际能力”概念后,人们则把重心转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认为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也要重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鼓励学生在合适的语境中学习英语。随着人们对语言、文化和交际的进一步认识,研究者认识到人们学习外语的目标是要成为沟通母语文化与外语文化的“桥梁”,起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交际的媒介作用 [1]。于是有关学者便进一步提出要开展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那么跨文化教学下的“文化”又包含什么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艳羡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学者便翻译了大量西方著作,而国内优秀文化作品被译到海外的却是屈指可数。“拿来主义”所带来的巨大信息差使得国外文化急剧席卷本土文化。此时我国外语教学仅停留在单方向的外国文化导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展加快,尤其是我国进入WTO以后,与国外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频繁,我国学者逐渐意识到国际形象的建立离不开对本国文化的宣传,只有坚守“文化本位”方能在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因此我国外语教学开始注重母语文化的导入,追求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 [8]。

3.3. 国内外语教学的偏误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不仅要反思外语教学的片面性,同时也需要我们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了解本国文化。外语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由多方面造成的,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师、教材、教学环境和方式、学习者、语言测试这几方面。第一,英语教学大纲中文化定位不明确,缺乏对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视和指导 [5] [9] [10]。第二,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有所欠缺,即使有些教师认为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但对于如何导入、导入什么等问题仍有所困惑 [11] [12] [13]。第三,教材中文化比例严重失调 [10] [11] [14]。母语文化内容稀少、分散且过于符号化、功利化,导致学生缺乏对于母语文化的整体认知 [15];英语教材中有关母语文化输出的内容设置少,进一步导致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高学段英语教材中由于内容过多,教师不得不压缩文化教学时间,尤其是中国文化;教材内容中所体现的文化传承和宣传意识不强,只是单纯介绍有关母语的知识性文化,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涵义 [13] [16]。第四,教学方式和环境单一,教学仅围绕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没有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渗透,缺少在教学过程、课后辅导、作业测试过程中的中国文化渗透 [10] [11] [14];在“重目的语文化,轻中国文化”的文化单边性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缺少文化鉴别能力,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导致很多青少年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5]。第五,学习者忽视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缺少本位文化意识 [16]。第六,缺乏有效的考试制度,导致文化教学的评价无法落实。即使有关于文化的语言测试卷,但其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很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14]。

4. 中国文化失语的实证研究

2000年我国学者从丛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概念 [1]。此后,这一概念引起了外语界广大同仁的关注。清华大学的张为民(2002)等人和刘世文(2003)则分别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转述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试者除了通过意译并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即使英语素质好的人遇到有关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表达时也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17] [18]。李春光(2017)通过测试问卷和外语文化翻译能力测试调查分析师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外语表达能力,结果表明师生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只对民俗这一与日常相关的文化范畴比较了解。师生翻译能力不理想是缺乏对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外语能力水平不高导致遇到想表达的中国文化时不能用相应的专业词汇来表达 [19]。

对于文化教学的态度,有学者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大多数英语教师和学生对于文化教学感兴趣,但是多数教师表示他们对开展文化教学有困难,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并且指出中国的英语文化教学是失败的 [20]。囿于各种原因,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仍然偏向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导入 [11]。同时受功利主义学习的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缺乏兴趣,消极对待。

对于英语教材的研究发现,涉及中国文化的知识内容要远少于目的语文化 [21]。针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缺失现状,曾霏(2011)从母语文化在教材中的内容比例、内容结构、内容时代性和文化活动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证明了母语文化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的确有所缺失 [21]。郭宝仙(2020)则从文化内容、插图多寡、组织结构、文化类型和展现形式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缺失现状。研究发现,英语教材中大多涵盖西方文化,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传授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英语表达,比如馒头、油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丧失文化表达力 [16]。

5. 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的措施

当前许多人由于害怕国外文化冲击而选择削弱英语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闭关锁国、消极厌世的表现。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要宣扬本国文化,将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国了解、认同、学习本国优秀的文化。

面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外语教育界从教师、教材、教学、测试、学习者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如何缓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措施。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即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增加母语文化教学,坚持文化本位论 [10],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身份认同感 [14];教师还需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素质、跨文化意识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把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帮助学生理解英语文化内涵以及使用语言时的相关社会文化规约 [16] [22]。第二,教材编写者要树立文化意识,编写时要中西文化并举,并适当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 [10] [22],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13];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内容,并且要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进行编纂 [23],教师也可以提供多元视角的阅读素材,达到文化层次和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16];在内容组织方面,可以以单元为主题设计中国文化内容,单元后还可以增加一些中外文化对比的介绍或习题,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23]。第三,教学上要发挥本族语文化的正向迁移作用,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习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记忆,同时也能真正理解本族语文化的内在本质特征 [24];采取多维度教学,如多媒体、中外合作课程、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寻找文化与知识的契合点,从而挖掘其深层次含义 [9]。第四,在测试上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考察内容,并且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考察要采取过程性评价 [9] [10] [11]。第五,学习者要转变观念,树立生产性文化多元观念,在坚守文化本位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不断增强自我文化判断力和鉴赏力,发挥主体传播文化的功能 [13] [25]。第六,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或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认同感 [11] [23],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来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如开展外语角、英语诵读大赛,课外阅读和电影欣赏等,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提升文化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6. 总结和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角度不一,这无疑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但是关于外语教学下的母语文化研究大多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性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大学,因此在母语文化的导入策略上对于学习者的要求过高。对于如何在低年级运用生动形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的教学方案研究少之又少。

英语语言霸权下的母语意识要从小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充当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价值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学会用英语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母语文化走向国际,以此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首先,教师要提升自我文化素养和外语能力,提倡学生采取平等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不能落入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自卑心理的窠臼。学生只有积极学习目的语文化才能更好理解他国文化,客观展示本国文化才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料则需经过更为严谨的编订和审查,优化文化教学大纲能帮助教师更好实施文化教学。在外语教育中要积极建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努力衡化英语文化的同化作用及英语话语霸权,那么英语新变体(即“中国英语”)的建立是大有可能的。

基金项目

绍兴文理学院2021年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项目(No. 25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001).
[2] 吴潜龙.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J]. 外语教学, 2000(1): 3-8.
[3] Crystal, D. (1966)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30-134.
[4] 班炜.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J]. 文教资料, 2016(29): 189-190.
[5] 赵海燕. 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11): 99-102
[6] 曹杰旺. 关于英语霸权时代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思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5(4): 113-115.
[7] Widdowson, H.G. (1983) 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8] 刘长江. 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 外语界, 2003(4): 14-18.
[9] 李梁. 论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J]. 现代传播, 1999(3): 1-9.
[10] 张婧.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 37(12): 134-136.
[11] 何丽芬.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融入现状分析[J]. 教学与管理, 2018(12): 84-87.
[12] 赵凤玲. 对文化互动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反思[J]. 中州学刊, 2009(4): 239-243.
[13] 朱敏, 解华, 高晓茜.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 23(5): 28-32+81.
[14] 徐慧娟. 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究[J]. 教学与管理, 2013(21): 101-103.
[15] 徐若梦. 浅议我国英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失语”与传承[J]. 出版广角, 2016(1): 79-80.
[16] 郭宝仙. 新时代英语教材的文化使命及其实现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9): 102-107.
[17] 刘世文. 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1): 29-32.
[18] 张为民, 朱红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S1): 34-40.
[19] 李春光. 大学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的范畴与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7.
[20] 李桂苓. 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及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18): 57-59.
[21] 曾霏. 高中英语教材母语文化缺失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2] 黄辉.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 东岳论丛, 2009, 30(4): 182-184.
[23] 张蔚, 米家全, 孙波.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4): 457-460.
[24] 束定芳, 庄志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5] 张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8): 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