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克拉朋特的《灰阑记》分析
Analysis of The Circle of Chalk of Klabu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DOI: 10.12677/WLS.2022.104082, PDF, HTML, XML, 下载: 288  浏览: 534 
作者: 柳雅文:武汉东湖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克拉朋特灰阑记新历史主义话语Klabund The Circle of Chalk New Historicism Discourse
摘要: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取材于元代李行道的戏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两个剧本虽然故事情节基本一致,然而在人物性格、观念的塑造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旨在重构克拉朋特创作《灰阑记》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剖析文本,分析克拉朋特的经历、立场以及对他创作《灰阑记》有影响的各方面因素,探寻克拉朋特创作此剧的意图。
Abstract: Klabund’s The Circle of Chalk is based on Li Xingdao’s Play The Chalk Circle in the Yuan Dynasty. Although the storyline of the two scripts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and concept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Klabund’s creation of The Circle of Chal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historicism. By analyzing the text, Klabund’s experience, position, and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his creation of The Circle of Chalk, Klabund’s intention to create this play is explored.
文章引用:柳雅文.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克拉朋特的《灰阑记》分析[J]. 世界文学研究, 2022, 10(4): 520-524.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2.104082

1. 引言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文学界掀起了一阵“中国热”,不少德国作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并以中国的民间故事为素材来进行文学创作。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在当时的德国,也受到了推崇。克拉朋特的《灰阑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部作品。元代戏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中包公断案的故事为许多人所熟知,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受克拉朋特的《灰阑记》的启发,创作而成的《高加索灰阑记》也享有盛誉。然而,国内外对克拉朋特的《灰阑记》的关注与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使用新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通过分析“话语”去还原历史,重新建构一个作家创作时的场景,来剖析作者的真正意图。

2. 《灰阑记》之源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主要通过Anton Eduard Wollheim da Fonseca翻译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而来。1925年,克拉朋特创作的《灰阑记》首次在迈森上演。同年,该剧在柏林演出,获得巨大反响。与原始的元剧相比,两剧在主要情节上基本一致。剧中讲述了海棠与正房马氏夺子的故事。马氏与赵知县私通,欲争夺家产,毒害了亲夫马员外,嫁祸于海棠,并声称海棠之子为自己所出。包公(《灰阑记》中皇子包)用“灰阑计”查明是非,使海棠沉冤得雪。李行道的元剧,体现出包公断案的智慧,展示出一个奸人歪曲是非,善人受尽冤屈的黑暗的社会,表现了作者的愤世嫉俗 [1]。

3. 《灰阑记》之“异”

3.1. 对“公平正义”、“民主”的追求

克拉朋特《灰阑记》中的人物性格、思想观念与元剧中大相径庭。元剧简短精炼,重点在于情节的设置,人物性格比较单一。“包公”是一个公正智慧的化身,“张林”只是一个为保护亲人,行为激进的青年,而“海棠”则是一个卑躬屈膝、被动的女性角色。在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中,这三位主要人物的性格有很大的变化。克拉朋特《灰阑记》中的“海棠”善良、纯真,拥有世间最高尚的品质。“马员外”本是其杀父仇人,然而她认识到“马员外”只是行事的秉性风格如此以后,便谅解了他。还用自己的善良将连逼死他人都毫无愧疚之意的“马员外”感化。此外,克拉朋特剧中的“海棠”是一个有思想的女性形象。在回答法官朱诛心中的五大美德之时,她给出的四个答案是“爱、公平正义、礼貌、真理”。“海棠”对“公平正义”与“真理”的追求,在剧中许多地方都有所体现 [2]。“海棠”在回答“皇子包”的提问时也说到,“Ich fordere Gerechtigkeit, sonst nichts. (我想要的只是正义,别无其他。)”1而在第一幕中,“海棠”初遇“皇子包”时,就说出“Ich bin kein Gelehrter, kein Zoologe und fange keine Schmetterlinge, sie aufzuspießen. Ich lasse sie in Licht und Luft leben und schweben, wie es ihnen paßt. (我不是学者,不是动物学家,不会去捕捉蝴蝶将它们制成标本。我会让它们按照它们的习性,在光明和空气中生活、游荡。)”2这体现出“海棠”遵循自然天性,追求自由。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中的“海棠”,不在是一个委曲求全、被动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追求自由、公正,有自己的思想的独立女性。

区别于元剧中的“包公”,克拉朋特在剧中设立了“皇子包”的形象。“皇子包”爱闯荡,自称是“孤独的漫游者”。而称帝以后,他打破以往的制度,亲自提审每一位死刑犯人,重新树立公正,是一个宣扬正义、推行民主的统治者形象。

3.2. 共产主义思想苗头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中,赋予“张林”一个新的身份——“白莲教”成员。然而在剧中,“张林”并非一个以下犯上的反叛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匡扶正义,追求平等、公正的革命者。此外,剧中的“张林”拥有一个最高的信仰,这个最高的信仰不允许成千上万的奴隶为极少数因为偶然的机遇发迹的人卑躬屈膝。他宣称,“Der furchtbare Unterschied von arm und reich muß auf gehoben werden. (这可怕的贫富差距必须消除)”,“Die Sonne mit ihrem strahlenden Antlitz, die Erde mit ihren reichen Schätzen, die Welt mit ihren Freuden ist gemeinschaftliches Gut, das zur Bestreitung der dringendsten Bedürfnisse Millionen nackter Brüder aus den Händen der paar Tausend zurückgenommen werden muß. (把光芒四射的太阳,硕果丰富的土地以及充满欢愉的世界这些大家共有的财富从那几千个人的手中夺回来是我们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最紧迫的需求)”3这体现出“张林”的共产主义思想,反叛的“白莲教”被克拉朋特塑造成为疾苦人民伸冤,解除巨大的贫富差距,试图走向共和的组织。“张林”为毫无权力的穷苦百姓伸冤,想要从有钱、有权的官员手中夺回正义。

3.3. “反战”形象塑造

“张林”还是一个对战争嗤之以鼻的形象。他在被押往京城的途中抨击“披着狮子的皮毛为战争讲道”的老师。“皇子包”称帝以后,对为了占领一块无关紧要的区域,没有与帝国的敌人保持和平,以至于两国流了许多不必要的血而懊悔。都体现出作者对“反战”形象的刻意塑造。最值得注意的是,克拉朋特在第四幕的结尾通过“小二”之口,道出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Wer eine Waffe trägt in der Hand,

Der hat die Macht im ganzen Land.

Darf ungestraft stehlen, rauben, morden

Und ist am Ende gar Kaiser geworden.

Der Heilige ein Dummkopf, der Mörder ein Held

Wo ist Gerechtigkeit auf der Welt?”

(谁手里有武器,谁就掌握着权利。可以偷盗抢劫、谋杀而不用受到惩罚,最后甚至还变成皇帝。圣人变成笨蛋,杀人者成为英雄——世上的公平在哪里?)4公平、正义在武力中荡然无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二”的形象,道出作者最真实的想法。

3.4. 道家思想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中,“张林”身上体现出的道家思想显而易见。“张林”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四处漂泊,道出“世上一切皆虚无”,这与道家思想的“虚无为本”相互承接。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都是从虚无而来。道家主张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主张“与时迁变,应物变化”,以自然为本,这在剧中均有体现。年老的江湖术士向“张林”解释天地万物的本质,教导他“把自己投身于天地之中,自然一切都会明白”。这些玄机都与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谋而合。而第一幕中“海棠”与“皇子包”的对话也耐人寻味:“Was außerhalb dieses Kreises ist, ist das Nichts. Was innerhalb dieses Kreises ist, ist das All. Wie verbinden sich Nichts und All? (圆圈外面是一无所有。圆圈里面是宇宙万物。虚无与万有是如何联结起来?)” 5从虚无到万物,道生万物。

4. “异”之缘由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虽然由《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而来,并借鉴了其情节,然而剧中人物性格塑造和表现的思想却截然不同。要探寻这些“异”的缘由以及克拉朋特为何会设置这些“异”,就必须尝试还原历史,重新构建克拉朋特创作《灰阑记》的场景。

4.1. 时代背景

克拉朋特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战争刚刚爆发时,克拉朋特支持战争,并写了一些崇尚战斗的爱国诗篇。1916年至1918年期间,克拉朋特在Davos居住。受到当时的妻子的影响,克拉朋特开始转变成激进的反战人士和和平主义者。1917年,他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了一篇致威廉二世的信,信中要求威廉二世退位并修改宪法,使得克拉朋特一度被列为叛国贼和诽谤君主之人。1918年,克拉朋特在杂志Weißer Blätter上公开承认自己是和平主义者。所以,作家在剧中设计的各种反战形象是有意而为之,借助“张林”、“皇子包”以及“小二”之口,表达出自己的反战思想和和平的愿望。

克拉朋特创作《灰阑记》期间,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十一月革命以后,威廉二世的政权被推翻,魏玛共和国建立。魏玛共和国废除了帝制,试图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共和国。德国政府修改了1871年制定的宪法,实行了议会制。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废墟上,以严谨和理性著称的德国人设计了他们的宪法——魏玛宪法,这是20世纪最自由、最民主的宪法,结构严谨到几乎完善,条文令人钦佩,读起来使人觉得完美无暇的民主制度似乎就此获得了保障。而且这部宪法的确博采众长,内阁制取法英法,总统制仿效美国,人民复决制则源自瑞士。在宪法思想与制度安排上也让人动容,“政治权力属于人民”这样的原则贯彻其中,特别是不分男女皆有选举权这点让德国人在自由民主政治史上占有先机 [3]。处于这个时代的克拉朋特接受了当时走向共和的思想,追求民主、公正。从他致信威廉二世,要求退位并修改宪法的行为可以知晓,克拉朋特对当时魏玛共和国推行议会制以及民主思想是十分推崇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克拉朋特在剧中对“张林”所处的“白莲教”的定位,实质上是一个追求自由民主的共和组织。

4.2. “中国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德国人对自己信仰、推崇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质疑,并开始接受外来文化。卫礼贤翻译的《论语》、《老子》、《列子》、《庄子》等中国文化书籍开始在德国流传,并在文学界引起一阵“中国热” [4]。克拉朋特和其他德国作家一样,也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并对老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18年,克拉朋特自称为“道学的年轻追随者”,并且在给好友黑塞的信中对道家学说赞不绝口。他在杂志Der Revolutionär中呼吁德国人学习道家文化,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变革,需要从心灵的变革开始。要学习道家的“无为而治”、“以柔克刚”,这样最柔软的心也能克服最强硬的统治。克拉朋特在他所著的Geschichte der Weltliteratur in einer Stunde中提到中国,特地介绍了“老子和他的神秘思想”。他认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和平主义倾向言论的人。道家思想认为,智者用他的智慧来帮助世界,而不是用武力来征服世界 [5]。不可否认,克拉朋特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对他对战争态度的转变有着一定的影响。作家在《灰阑记》中隐含的道家思想和反复强调的反战态度,表现了克拉朋特受到了中国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熏陶以及对道家思想的崇敬之意。

5. 结论

克拉朋特的《灰阑记》由元代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而来,却与原剧有着很大的差异。通过文本分析可以探知,克拉朋特的《灰阑记》在人物塑造和某些情节设置上,表现出对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体现出共产主义思想苗头和反战的态度,并且蕴含了一定的道家的“世间一切皆虚无”等思想。而通过重构历史,由时代背景探寻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克拉朋特是一个反战的和平主义者。身处于推翻了帝制并实行了议会制的魏玛共和国的他,追求民主、平等,有着共产主义思想。而“道家迷”的克拉朋特推崇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也对他的反战态度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原因不难解释,为何克拉朋特的《灰阑记》会出现上述种种改编。

NOTES

1摘自Klabund, Der Kreidekreis第五幕。

2摘自Klabund, Der Kreidekreis第一幕。

3摘自Klabund, Der Kreidekreis第二幕。

4摘自Klabund, Der Kreidekreis第四幕。

1摘自Klabund, Der Kreidekreis第一幕。

参考文献

[1] 刘炎平, 解艾玲. 中国古代传世名剧故事: 灰阑记•琵琶记•幽闺记[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3.
[2] Klabund (1925) Der Kreidekreis. J M Spaeth Verlag, Berlin.
[3] 陆梅. 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德国早期民主制的终结[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0(3): 100-103.
[4] 陈从阳, 桂莉. 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64(6): 62-67.
[5] Klabund (2020) Geschichte der Weltliteratur in einer Stunde. Karl-Maria Guth, B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