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四川省泸州市地处四川省西南部,东部与重庆市相邻,南部与贵州省、云南省小部分接壤,处于川滇黔渝的结合部。享有鸡鸣三省的美誉。泸州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灌赤片中的岷江小片。由于官话以及古代雅言在泸州方言中的残留,加之泸州南部地势高耸封闭,极其不便的交通使得泸州相较于其他地区来说缺少对外交流,部分古语词得以在方言中沿用,有少数的口语词仍然与古汉语词义相同,另一部分口语词由古汉语本义引申而成,含有古字原本含义的痕迹,而这些方言词的词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都大不相同 [1]。法国语言学家齐列龙曾说“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古语词在泸州方言中的沿用,正是见证词语历史演变的“活化石”。分析这些语词的古汉语来源及其演变路径,可以进一步认识泸州方言的语义特点,现将部分例词进行考释。
2. 䛬< 动 >詈骂、责骂
例1:你一天到晚都在被䛬。
例2:听他䛬人的那些话脏得很。
按:《说文解字》:往來言也。一曰小兒未能正言也。一曰祝也。《玉篇》䛬,言不节也 [2]。䛬在文献资料中仅在字书词典中出现,根据笔者在CCL语料库以及BBC语料库1查询显示,䛬字无具体文学作品使用前例。泸州方言借䛬《玉篇》中的本义,进行引申,“言不节”即言语没有节制,为训斥,责骂义。
3. 及< 动 >至;到;去;到达
例1:我的手机及哪儿了?
例2:你要走哪儿及?
例3:及屋头拿个板凳来。
按:《说文解字》:及,逮也 [2]。及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本义:追赶上,抓住。“及”在古代汉语中表“到,至”义时,常译为“到什么的时候(地方)。”《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伶官传序》: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左传隐公元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泸州方言沿用词义中“到,至”义,并进行了同义引申,与现代汉语中“去”词义与用法相当。将“及”字“到,至”义移植到“去”字的用法,代替“去”字,在方言中使用。
4. 涨< 动 >沸腾< 形 >沸腾
例1:你看看水烧涨没有?
例2:烧一壶涨水晚上好洗脚。
例3:等汤烧涨了再把菜放下及。
按:《江上阻风雨》: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动 >《六壬秘本》地之关格,必因路险河涨。< 动 >《四分律》若大水涨,为力势所持。< 动 >《文选·郭璞·江赋》:跻江津而起涨。< 形 >《中秋山塘曲》:君不见野涨连天浸茅屋,十家五家相向哭!< 形 >以上例子中“涨”前三例为动词,本义为水上升。因水位上升会引起水面的变化,而后“涨”词义得到引申,后两例为动词引申而出的形容词,用于形容水面上升后的大水貌。河面水涨时高水位的状态与水烧开沸腾时高水位的状态相似,泸州方言即将“涨”引申为水烧开、沸腾的状态,为形容词。
5. 搡< 动 >推、挤、击打、语言攻击
例1:他爸爸突然搡他两耳屎他人都懵了。
例2:小娃儿是遭不住你搡两锭子的。
例3:说了半天我实在听不下去才搡了他两句。
例4:我一说话他就把我搡得开不了腔。
按:《集韵》(宋·丁度等):搡,四浪切,桑去声。摚也。意为用力推开。《韻會》:蘇朗切,
音顙。搷也 [2]。搷为击打义。则搡也具有击打这一义项。搡大概在明清时期后多出现于话本小说作品的中,词义也得到了扩大引申,有击打,回击义。《清实录嘉庆朝实录》:该犯用拳搡伤致毙。实属欺凌。何得以被殴图脱。拳搡适毙拟缓。《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被丁言志搡了一交,骨碌碌就滚到桥底下去了。《拍案惊奇》:不管三七二十一,扯的扯,推的推,要搡他出去。棠棣2在《关于“搡”字解》 [3] 一文中提出,搡字在鲁迅的《呐喊·风波》中有:“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棠认为“搡”为动词,义为把东西急促地重重地摔下去。其认为搡为绍兴方言字,义为拍、砸,或不情愿哪某一物作或表示生气,把东西(物件)故意重重放下,发出(嘭嘭之类的)响声,则“搡”的意思是放意,(急促地)重重放下。搡作为一个古语词,在不同的方言区延伸出了不同的含义,在泸州方言区,搡则延伸为击打,回击(主要指言语上的攻击)。
6. 高< 名 >高处
例1:他今天在高头做活路
例2:今年子高边3的谷子要长得好些
按:《说文解字》: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2]。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形容词性是其最主要使用的词性4。而后词性发生变化,有名词义:高处。《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上书谏吴王》:“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泸州方言沿用其“高处”义,在“高”后常加词缀,词缀为凑足双音节表达习惯,无实义。
7. 当< 名 >器物的底部
例1:枕头放在床当头
例2:他的私房钱都放在衣柜当头的
按:《说文解字》5:田相值也。从田尚声。都郎切。本义:两块田相当、相等。《康熙字典》:又底也 [2]。《韩非子·外储说》:堂谿公见韩昭侯曰:人主漏泄羣臣语,譬犹玉巵之无当。《韩非子·外储说》:“尝公谓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当”做“底”义,在后来的文献中并不常出现,胡华在《当”的本义与“当”类词语释义问题——兼论本义本位释义法》 [4] 一文中,列举“当”字所有义项时,并未列举其“底”字义,但泸州方言沿用古汉语中“当”之“底”,本义为:器物的底部,在泸州方言中常,与语素“头”搭配组成“当头”一词引申为家具等器物的底部。
8. 辰< 名 >时光;日子;时辰
例1:这个月的初九是个好期辰。
例2:他家看的期辰就是在这个月。
按:《说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 [2]。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因蛰虫与农时息息相关,辰引申出日子,时间的义项。《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枝而耘耔。《全唐文》:逝者当录其允嗣,使幽明同庆,知有今辰。“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做书面语,“辰”在泸州方言口语中常与“期”组成“期辰”一词,而“期辰”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用例:《海岱会集》:有日辞荒陲践更算赋,敢违期辰,横参暗空相窥风吹月照长相思。《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每月朔望谒圣后,即于是日作为会集之期辰。集午散会中,但备茶水。一会中应公举经理一人,协理三人,分理四人。《钦定国子监志》:官学每旗额设满助教二人以教繙,译汉教习五人讲解四书入学之期辰,集酉散每日不过四时,例以二时习满文,二时习汉文而又有弓箭算法等功分时教授。泸州方言在口语中,以“期辰”一词指在阴历中的黄道吉日,特指办红白喜事的日子,或指好的时光与日子。
9. 夕< 名 >夜晚
例1:今晚夕就要把这个事情办好。
例2:昨晚夕他就已经给我讲了这个事。
例3:这几天一到晚夕天气就下凉了。
按:《说文解字》: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2]。“夕”本义为月亮刚出现时,也即为傍晚、黄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夕”作为词素组成“夕阳”“除夕”等固定词组。“夕”在古代汉语中,主要单独使用表示傍晚或夜晚:《左转·秦晋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旧五代史》:是日,鄩军于莘县,帝营于莘西一舍,城垒相望,日夕交斗。在唐时期后,“晚夕”可作为同义复词,用于形容傍晚,晚上:《题许子正处士新池》(唐·刘威):“那堪更到芙蓉拆,晚夕香联桃李蹊。《飞刀对箭》第二折:到晚夕下寨安营,到来日看俺相持。”《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少不得朝晨起早,晚夕眠迟。”《元曲选》:从早起。到晚夕。上下唇并不曾粘着水米。甚的是足食丰衣。《金瓶梅》:婆子道:“我每说个傻话儿,你家官人不在,前后恁空落落的,你晚夕一个人儿,不言怕么?”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未将“晚夕”作为常用词投入口语交流或书面语中,而泸州方言在口语中,沿用“晚夕”一词古代汉语的词义,用法与古代汉语相当,表示晚上。
10. 陋< 形 >丑陋;粗劣、邋遢
例:这娃儿太陋了,两个周不洗一次澡。(邋遢)
例1:他之所以一直没朋友还不是因为太陋了。(粗劣、粗鄙)
例2:做人不能太陋,这个道理小娃儿都懂得到。(粗劣、粗鄙)
按:《说文解字》:阨陜也。从㔷声 [2]。本义本义为狭窄,狭小。《说文解字注》:部曰:隘者,陋也。引申爲凡鄙小之偁。又《玉篇》:醜猥也 [5]。《唐書·盧杞傳》:郭子儀曰:杞貌陋心險。“醜猥”义为鄙陋,卑鄙义。古代汉语中常有用例:《旧唐书·卢杞传》:杞形陋而心险。《甘薯疏序》:固陋之心终不能移。《韩非子》: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难致,谓之“正”。难予,谓之“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陋”已不作为词语单独使用,只组词为:丑陋、鄙陋等。泸州方言中,陋依照古代汉语用法,单独使用,表示鄙陋,粗鄙:在日常口语的使用中,“陋”逐渐引申出了“邋遢”“龌龊”的意思。
11. 仄< 名 >通“侧”,旁边
例1:爸爸在去年在老房子里的仄边种了很多果树。
例2:他家的房子就修在我家仄边。
按:《说文解字》:側傾也 [2]。段注:側傾也。傾下曰。仄也。此仄下云。傾也。是之謂轉注。古與側昃字相假借 [5]。“仄”在汉语史中最常使用的义项为仄声,与“平”相对。另如段注,“仄”与“侧”古相假借,表示旁边的,常有用例:《汉书·段会宗传》:若子之材,可优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严陵集》:虽然不肯见其名会子,真使来又深于篆者重之,且恐其不彰使仆名之更自篆石于其石之仄。《周礼·考工记·车人》:行山者仄輮。《汉书·鲍宣传》:罢退外亲及旁仄素餐之。泸州方言沿用其通假含义,表示旁边,侧边。
12. 萎< 形 >萎弱,病弱
例1:他生住了很久的院,人已经很萎了。
例2:这只猫好萎诶,怕是要死了。
按:《唐韻》:於危切,音逶。蔫也 [2]。《詩·小雅》:無木不萎。病也。在古汉语中,“萎”主要用于形容植物类蔫败,枯萎。也可指人生病:《禮·檀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楚辞·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而辅仁或爽,与善徒欺,天不□6遗,人其萎逝。《隋唐五代墓志汇编》:直木兮先伐,甘井兮先竭,于嗟君子兮萎绝。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萎主要与其他语素成词,如:枯萎,萎靡,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在泸州方言中,“萎”继承其古义:病,表示人重病,状态萎靡。
13. 暗< 形 >天黑,时间晚
例1:现在很一暗了他都还没有下班。
例2:太暗了,你今天就在这儿歇了吧。
按:《说文解字》:日无光也。《玉篇》:不明也。《博雅》:深也。古汉语中,“暗”主要用于表示昏暗无光、暗中等义 [2];《论衡·说日》: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扬雄·甘泉赋》:稍暗暗而靓深。《乾隆游江南》:再言胡惠干自从打死吕英布,回到西禅寺馆,备办酒席与各师兄弟畅饮庆功,深感谢亚福暗助之力。另“暗”也可单独出现用于表示天黑,时间晚:《晋书·职官志》: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卫公兵法辑本》:诸营幕作食事,须及早,天暗以后,即须灭火。如夜有文牒须读及抄写者,须先状上营主。泸州话沿用“暗”之表天黑这一义项,表示时间晚。
14. 歇< 动 >睡觉,过夜
例1:今天太晚了,就在我家歇了算了。
例2:他已经在医院歇了两天了。
例3:他家房间不够,歇不下那么多人。
按:《说文解字》:息也。一曰气越泄 [2]。段注:息也。息者、鼻息也 [5]。息之義引伸爲休息。故歇之義引伸爲止歇。《尔雅·释诂》:歇,竭也。本义:休息。古汉语中,“歇”单独使用可表示过夜,睡觉:《大明会典》:生员于各衙门办事者、每晚必须回监。不许于外宿歇、因而生事。《全元曲杂剧》:(众街坊云)巨卿,他的亲眷都家去了,你没来由倒在这里歇。《廉明公案》:妾夫褚寿醉曰:“我孤村贫家,无床被,不可以歇。”泸州方言沿用古汉语“歇”的义项,表睡觉。
15. 薅< 动 >拔除,铲除
例1:一般来说,一到五月份又该去把草薅了。
例2:今年子我家的地还没来得及薅哦,草都长多深了。
按:《说文解字》:拔去田艸也 [2]。段注:披田艸也。大徐作拔去田艸。衆經音義作除田艸。經典釋文、王篇、五經文字作拔田艸。惟繫傳舊本作披,不誤。披者,迫地削去之也。木部曰:槈,薅器也。 [5] 本义为拔除田草。例:《詩·周頌》:以薅荼蓼。《齐民要术》:稻苗长七八寸,陈草复起,以镰侵水芟之,草悉脓死。稻苗渐长,复须薅。《晚清簃诗汇》:俘其子女赦不杀,授之畬田使耕薅。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薅”已作为网络流行语,与“羊毛”组成“薅羊毛”等词,表达消费者通过商家的活动以低廉价格达成交易。泸州方言中,完全继承了“薅”之古意专指拔去田地杂草。
16. 噭< 名 >
例1:杀鸡的时候记得把这个鸡噭丢了。(指肛门)
例2:我弟弟从小最喜欢吃猪噭。(指口)
按:《说文解字》:吼也。从口敫聲。一曰噭,呼也 [2]。但在古籍可考,“噭”又作牲畜的口,一般指牲畜的后窍,即肛门。《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噭”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情况下,已经不再出现在口语交际中,泸州方言中,“噭”沿用古意,表示畜牲的肛门或者是畜牲的口。
17. 结论
以上通过对泸州方言部分口语词承古现象进行简单例释,共15例,通过本文可以发现,泸州方言承古现象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名词这三个方面,其中动词有6个,形容词4个,名词6个(其中包含具有两个义项的“涨”)。通过对泸州方言词承古现象的初探,可以发现泸州方言存在词典义项失收的情况,如“夕”之表时间晚之义项未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又如“暗”之表时间晚之义项也未收录到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另外,“萎”“暗”等方言词仅收录于吴方言,而未收录进西南官话;“及”“陋”等泸州方言中存在的义项也存在义项缺收。由此可见,研究地方方言承古现象,除了保存当地方言文化价值之外,同时也能补充、丰富汉语方言词典方言词的收录,对方言词缺收、义项缺收等现象做查漏补缺。泸州方言中独特的古汉语词残留,对于泸州方言文化的保留与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对各词典的完善增补也具有积极作用。但泸州方言中所存承古现象在本文中并未穷尽,以上例释仅能作为部分现象以供参考,在日后研究中,更多的方言承古现象还有待发掘。
注:
电子资源:
BCC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
CCL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NOTES
1后文“按”后所列参考古籍原文除《康熙字典》所引外,均参考于BBC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2棠棣. 关于“搡”字解[J]. 语文学刊, 19.
3例句中,“高边”“高头”中,“头”“边”皆为词缀,无实意。
4在现代汉语中,“高”的形容词性的频率同样高于其他词性。
5说文解字未收录“当”字头,请参考“當”字。
6“□”表示此字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