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英译文本元功能分析:系统功能视角
A Meta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ed Texts of Proverbs: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ML.2023.111014, PDF, HTML, XML, 下载: 306  浏览: 48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婷, 马建军: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冯 雷: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关键词: 谚语英译文本元功能分析系统功能语法Translation Texts of Proverbs Metafunctional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摘要: 为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传播,谚语英译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探究翻译质量不同的谚语译文在文本特征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从概念功能来看,翻译质量不同的译文在参与者和环境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质量译文中,参与者多为低语境词汇,力求易于理解和接受;环境往往较短或直接省略。而过程类型没有显著差异,译文均多使用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从人际功能来看,译文在情态和语气的使用上并无明显差异,均较少使用情态,多使用肯定语气。语篇功能上,译文在主位使用上无明显差异,均多使用无标记主位,尤其以主语作为主位。通过对比翻译质量不同的译文的文本特征差异,可以为特色话语翻译提供依据,加快文化交流与互鉴。
Abstrac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spread of tex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verb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etafunction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 texts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 It is foun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tional func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translations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 In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the participants are mostly low-context words, easy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and the environment is often shorter or simply omitted.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ions mostly use material process and relational process. As for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the translation; both high-quality and low-quality translations use less modality and more positive mood. In terms of the textual function, there is also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theme in the translation. Most translations frequently use subject as unmarked theme. By comparing the metafunctions of translations with different qualitie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proverb translation and thus accelerate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learning.
文章引用:王婷, 马建军, 冯雷. 谚语英译文本元功能分析:系统功能视角[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 99-10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14

1. 引言

随着描写译学的兴起,翻译文本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1]。翻译文本是指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与译文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所有文本 [2]。学者们倾向于研究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翻译文本,比如,小说翻译文本 [3] 和诗歌翻译文本 [2] 等。谚语作为中国特色话语的一部分 [4],是指常一起出现的词组,其蕴含意义与表面意义往往不同 [5],且具有很深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因此,本文对中国谚语的翻译文本特征进行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可以为语篇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并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或书面语篇 [6],这也就包含着对于翻译文本的分析。陈旸 [7] 对论语译文文本的分析证实了元功能在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因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视角,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三个角度对翻译质量不同的译文进行文本对比分析。

翻译质量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于翻译文本质量、译者翻译能力等的评估 [8]。本文主要聚焦于翻译文本质量。李奉栖 [9] 从忠实度、流利度、术语翻译、风格、文化接受度等方面对机器翻译文本进行质量评估,发现翻译文本忠实度有余而流利度不足。也有翻译质量研究基于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进行,如司显柱 [10] 对《孔乙己》英译本进行翻译质量评估,提出译文应注重表达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但是翻译质量评估始终被冠以主观性过强的问题,如对于同一译句,某个评估者欣然接受,而另一评估者却嗤之以鼻 [11]。因此本文使用多位评估者同时对同一译句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并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对质量不同的译文进行元功能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下列问题:

1) 翻译质量高的译文有何元功能特征?

2) 翻译质量不同的译文的元功能特征是否存在差异?

2. 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 [12] 认为语言包括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体现概念功能,主要包含小句所表达的过程类型,过程的参与者以及与过程和参与者相关的环境。过程分为六种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及存在过程。环境是指与时间、空间、方式等有关的因素。人际功能则主要通过情态和语气来实现。情态是指位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意义区域,作为再现人际意义的重要方式,情态动词可以传达译者态度及其风格。情态一般分为高、中、低量值,根据其量值划分,must、ought to、need、have to属于高量值情态动词;will、would、shall、should属于中量值情态动词;may、might、can、could属于低量值情态动词。语气系统中主要成分是主语和限定成分,英语小句可分为直陈语气(包括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语气还包含极性,即肯定与否定这一对范畴。本文对谚语译文的语气分析主要集中于对极性的探究。语篇功能是指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以及语篇内部的功能,包括主位和述位两个成分。主位指的是小句赖以展开的成分,位于首位的成分称之为主位,其余部分为述位。语篇功能主要体现在主位上,主语(无标记主位)、状语(标记主位)、补语(标记主位)以及谓语(祈使语气中的无标记主位)等都可充当主位。以“放长线,钓大鱼”的译文With an aim to catch a big fish, you must cast a long line.为例,其概念功能中的参与者、过程、环境,人际功能中的情态与语气,语篇功能中的主位标注见图1

Figure 1. Metafunctions of translated text “With an aim to catch a big fish, you must cast a long line”

图1. “放长线,钓大鱼”译文元功能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语料

本文谚语译句均选自微信公众号“百人百译”。所选谚语译文总数为2344句,共26,953个单词。每条谚语的译文均为高水平汉英双语者进行翻译,并由评估团队进行评分。评估团队包括外方评委与中方评委,中方评委为英汉双语者,均为国内著名大学教师;外方评委均有中国知名大学留学背景,母语为英语或接近英语。评分准则为在信达雅的基础上,按照评委个人喜好进行投票。

3.2. 研究方法

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法对所有的译文进行文本分析。首先,采用UAM Corpus Tool 3.0对译文进行自动标注。UAM是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开发的语言标注软件。对过程、环境、语气、情态以及主位进行自动标注后,进行人工检验并修改。其次,人工标注参与者成分。因每句译文中均含参与者,参与者对比的依据与其余标注项不同,人工主要标注是否增添、省略或替换参与者。再次,应用UAM直接对勘误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根据译文质量对译文进行分组,译文质量(Q)等于译文总票数(V)除以总评委数(J),见公式(1):

Q = V / J (1)

根据Q值,译文分为Q1组(Q > 0)和Q2组(Q = 0),即高翻译质量组与低翻译质量组。

对Q1组和Q2组的译文进行元功能比较分析,主要分析如下翻译文本特征:1) 增添、省略还是替换参与者2) 是否使用相同过程类型3) 是否含有环境4) 是否使用情态5) 是否使用肯定语气6) 使用标记主位还是非标记主位。本文使用卡方检验(Chi-square)来衡量某两组数据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若p值小于0.05,则视为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存在显著差异。

4. 结果与讨论

4.1. 高质量译文的文本特征

在概念功能上,翻译质量高的译文(Q1组)主要有以下特征:1) 倾向于转换参与者,即使用与原文不同的参与者(60%)。2) 在过程类型中,译文使用物质过程占比最多,达65.6%,关系过程以及心理过程次之。3) 译文倾向于使用环境(64.8%)。

在人际功能上,肯定语气占绝大多数(90.86%),而否定语气使用甚少。情态方面,倾向不使用情态动词,仅有少数译文(16.48%)使用情态动词。

在语篇功能上,译文多使用无标记主位(80.91%),且在无标记主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在陈述语气中使用主语作为主位(69.59%)。

但是Q1组的文本特征是否与低翻译质量组的译文(Q2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下文将从三个元功能的角度对翻译质量不同的译文进文本特征比较。

4.2. 从概念功能比较文本特征

表1所示,Q1组和Q2组在概念功能的参与者和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0 < 0.05),但在过程类型上并无差异。

Table 1. Comparison of ideational functions between Q1 and Q2

表1. Q1组和Q2组概念功能比较

4.2.1. 参与者

表1中可以看出,Q1组(高翻译质量组)倾向参与者转换。且参与者转换可分为三种情况:添加参与者,省略参与者以及替换参与者,如表2所示:

Table 2. Participant shifts in Q1

表2. Q1组参与者转换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替换参与者占比最大,添加和省略参与者次之。这是因为谚语和其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6],因此直接按照字面意义翻译显然是无法翻译出其文化内涵,译者需要处理不对等的文化信息。功能语法把小句看作是体现事件或活动的构型(figure) [13],而参与者在小句中又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译者可以从添加、省略和替换参与者入手。

添加参与者表现为增加主语,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往往可以省去主语,但在英语中不可以省略 [14],因此最常用的做法是把原文可能隐含的参与者表达出来。译者在翻译时会添加主语,使其成为表义清晰且流畅的译句。如:

1) ST:打肿脸充胖子。

TT1:When fatness is a sign of wealth, a thin man slaps his own face just to look fat. (Q1组) (马建军译)

TT2:Bluff to keep up appearances. (Q2组) (王绍昌译)

“打肿脸充胖子”中有两个物质过程,“打”和“充”,然而是谁“打”和“充”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因此TT1添加了参与者“a thin man”、“one”以及“he”来充当句子的主语,使其构成符合英语语法的小句,翻译质量较高。然而TT2中译者并未添加参与者。虽然句子力求简洁,与原文对等,但是对于谚语的文化含义表达的并不清楚,读者可能在读后仍无法理解,因此并未得到认可。

除了添加隐含的参与者作为主语,译句还通过添加新的参与者来对原文进行解释说明,如:

2) ST:丑媳妇总要见公婆。

TT1:Let what’s coming come; a newly-wedded woman must meet her parents-in-law the next morning, ugly or not. (Q1组) (石爱伟译)

TT2:Ugly daughter-in-law will have to meet her husband’s mother one day. (Q2组) (孙玲玲译)

TT3:Nobody can hide the ugly truth forever. (Q1组) (王成杰译)

原文中的参与者为“丑媳妇”和“公婆”。但是因为“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不仅代表“容貌不佳的儿媳妇总归需要去见自己的公婆”,在日常使用中更常用到的是其引申义,即比喻事实隐藏不住,总要露相。因此,TT1添加参与者the ugly truth以及what’s coming来对谚语的引申义进行解释说明。而TT2中并没有添加新的参与者,直译后的句子为谚语的字面意思,外国读者并不知道丑媳妇去见公婆的目的,更无法得知谚语背后的含义,没有考虑到读者接受程度,因此翻译质量较低。但是TT1的Q值仅为0.08,虽翻译质量优于TT2,但是其译句仍有改进空间。这是因为翻译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添加小句会使得整体的译文偏长,其是否会影响译句翻译质量?本文发现得票的译文中,译句的平均长度约为11个单词,因此我们对比了大于平均长度和小于平均长度的句子,发现大于平均长度的译句Q值为0.16,而小于平均长度的译句的Q值为0.19。因此,添加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翻译质量,但是若译文过长则会使翻译质量降低。

在保证能够传递较为完整的信息的前提下,TT3中实现了替换参与者,原先的参与者“媳妇”和“公婆”已替换为了“nobody”和“ugly truth”,其翻译质量显著大于前两句(Q = 0.6)。不同民族对于同一句话的反应必然是不同的。这句谚语在中国流传已久,中国读者对这句话耳熟能详,易于理解。但从外国读者的角度出发,如果听众对所提及的信息不熟悉,也不明白“丑媳妇”指的就是不光彩的事情,就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并基于此产生认同感 [15],接受效果也就较差。TT3的译法更加通俗易懂,意译为“真相总会大白”,充分考虑到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读者也能够明白其内涵,使其翻译质量大幅提升。

4.2.2. 过程

根据Q1组和Q2的组间对比发现,过程类型使用并无显著差异,因此过程类型是否对等并不影响译文质量,即不论票数高低,译文都倾向于使用物质过程以及关系过程。如例3所示:

3) ST: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TT1:Beggars can’t be choosers. (Q1组) (王绍昌译)

TT2:The hungry eat whatever food they can get; the frozen wear whatever clothing they can get. The desperate flee in whatever way available; the impoverished marry whoever is available. (Q2组) (乐国斌译)

原文中使用物质过程,TT1使用动词“be”实现属性类型的关系过程,TT2则使用了动词“eat”实现物质过程。语言差异必然导致过程的转变,TT1反映了参与者“beggars”与参与者“choosers”之间的关系,即贫穷的人不会是有选择的人。使用关系过程在意义上更加忠实于原文,并且可以避免读者因抽象表达而理解不畅。TT2则更加忠实于原文形式,使用物质过程来描述具体事件,完成对于原句概念意义的传达。从翻译策略看,TT2直译了译文中的四个小句,虽实现了较高的忠实度,但略显生硬枯涩,读者会因中文的重复表达而较难接受,翻译质量也因此降低。因此保留原文的过程是对形式的忠实,可以视为增加翻译质量的方法。但是若译文不符合读者表达习惯,或不易于读者理解,则应实现过程的灵活转变。

4.2.3. 环境

通过添加环境可以将不重要的信息或想要作为解释说明的信息作为背景,将谚语中隐藏的含义翻译出来,使读者更加一目了然 [16]。且译者使用环境使译文体现出了较强的清晰度与逻辑性。但是Q1的与Q2的译文的环境存在显著差异,Q1的环境较少。如例4所示:

4) ST: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TT1:The crazy sky stirs a rain and the arrogant man arouses a mishap. (Q1组) (张立国译)

TT2:If Heaven goes wild, it may be stormy; If Man is self-conceited, he is prone to attacks. (Q2组) (马金龙译)

TT1不含环境,TT2添加了“If Heaven goes wild、If Man is self-conceited”等环境,其逻辑关系清晰,然而翻译质量却不及TT1。这是因为翻译质量受到文化接受度这一因素的影响。李奉栖 [8] 指出:“文化接受度错误是指译文传递的文化不能被译入语读者理解、接受等。”添加环境一定程度上会使得信息过多,读者需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理解和接受。读者更青睐简洁、直接、地道的译文接受效果更好,选择译入语中现有的,且为人们熟知的表达不失为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方法。

4.3. 从人际功能比较文本特征

在人际功能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两组译文中语气中的极性以及情态上的差异,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s between Q1 and Q2

表3. Q1组和Q2组人际功能比较

表3所示,Q1组和Q2组中在情态动词使用上并无显著差异,如:

5) ST: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TT1:The chance, once lost, may never come again. (Q1组) (王毅译)

TT2:This village once passed, you will never encounter this peculiar inn. (Q2组) (倪庆行译)

语料中的中文谚语中,仅有6%左右的译句含情态动词。TT1和TT2均未忠实于原文,根据语境对情态动词进行显化,使用了may和will,即“将原文中笼统的、隐含的或表达不清的信息明确地表述出来” [17]。可以看出,是否使用情态动词并不影响翻译质量,因此可根据目标读者的不同灵活选择是否需要译出隐含的情态动词。

在选取的79条谚语中,有34条是否定语气。然而在译文中使用肯定语气的频率却都超过了90%。谚语中虽然多使用否定语气来强调其意义,但在译文中极少使用。Q1和Q2组中在语气的使用上并无显著差异,如:

6) ST: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TT1:Better safe than sorry. (Q1组) (王绍昌译)

TT2:Be careful in every case, just in case. (Q2组) (杨中仁译)

如例6所示,ST为否定语气,TT1与TT2均使用肯定语气,均未实现译文忠实性,但其翻译质量却不同。首先,两组译文均倾向于使用肯定语气是因为译者已形成共识:肯定语气更加正式、文雅,且更直截了当 [18]。其语气显然更为缓和,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TT2的翻译质量明显低于TT1,其原因是TT1直接借用英文中现有的说法,更易于读者接受。翻译文本提倡以读者为中心,因此TT1的翻译质量更高。TT2中的环境“just in case”稍显多余,读者处理信息时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才能实现准确的理解,因此其翻译质量较低。

除了在语气上能实现缓和的作用,使用肯定语气使得译文更加顺畅,表义更加明晰,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译者进行否定向肯定的翻译转换,表现出中立而客观的立场。因此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不必拘泥于原句的肯定或否定结构,而应取决于正常的表达习惯,保持译文文本的灵活性。

4.4. 从语篇功能比较文本特征

本节讨论在不同语气中的无标记主位与标记主位使用情况。可以看出Q1与Q2在主位使用上均无差异,但陈述语气中的无标记主位的占比远大于其他项,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textual functions between Q1 and Q2

表4. Q1组和Q2组语篇功能比较

其使用情况如例7:

7) ST: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TT1:He sets fire only to get his own fingers burnt. (Q1组) (石永浩译)

TT2:He who lifts a stone at another may end up dropping it on his own feet. (Q2组) (王成杰译)

TT1和TT2均为陈述语气,且均以“He”为无标记主位,即主语作为主位。因此无标记主位并不影响翻译因素。且TT1与TT2均遵循英语中参与者往往置于主位的突出位置,环境一般分布于句中、句尾 [19]。但是人们的语言习惯和语言行为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实际上涉及到了语言表达中的文化选择准则 [20],TT1及时将参与者调整为“fire”,比直译更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充分考虑读者理解,提升了其翻译质量。

除此之外,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无标记的形式,这样更容易表达和理解,所以该形式被使用的频率会高 [21]。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尽量使用无标记主位,即以主语作为主位。笔者统计了陈述句中无标记主位中最常使用到的词,依次为“man”、“it”、“one”、“you”等,可供译者参考。

5. 结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 在概念功能方面,翻译质量较高的译文,尤其受外方读者偏爱的译文更倾向于转换参与者,使用低语境词汇,使读者在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充分理解译文。高质量译文更倾向于少使用环境,汉语并非遵循英语一样的形式逻辑,而是“简单明了,从不多余,让听者自己得到答案” [22]。在必要时也可通过添加环境来做到忠实原文意义的传达,但应做到规避冗长,力求译文简洁明了。而在过程类型方面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译文均多使用物质过程与关系过程。2) 在人际功能方面,虽然两组在使用语气和情态上并无显著差异,但是两组译文均大幅使用肯定语气,即使原文为否定语气,也会转换为肯定语气。在情态上译者较少使用情态,注重译文简洁性而不再赘述情态;当然也可以选择显化隐含的情态含义。3) 在语篇功能方面,两组在主位使用上也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本文所选取的译文均为高水平双语者所翻译,因此译者均选择了大幅使用非标记主位,尤其是以主语作为主位来便于读者理解。

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对翻译文本的特征进行元功能分析,有利于译者掌握高质量译文的元功能特征,并直观地看出高低质量译文的显著差异,更加注重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来实现灵活翻译,以此加速实现中国文化自信的进程以及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基金项目

教育部2021年度国别中文教育调研项目“牙买加中文教育的历史及现状研究”(21YHGB1036)。

参考文献

[1] 郭鸿杰, 宋丹. 海峡两岸翻译文本“被”字句变异研究——变项规则分析法在描写译学中的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1): 84-97+148.
[2] 耿强. 副文本视角下16至19世纪古典汉诗英译翻译话语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 41(5): 104-112.
[3] 王汝蕙.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9): 181-193.
[4] 蔡红改. 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译策略[J]. 新闻爱好者, 2011(16): 97-98.
[5] Newmark, P.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hanghai.
[6] 黄国文.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9.
[7] 陈旸. 《论语》三个英译本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2): 49-52.
[8] 戴光荣, 左尚君. 翻译质量评估中语料库的运用与研究[J]. 外语教学, 2021, 42(2): 92-96.
[9] 李奉栖.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英汉翻译质量对比研究[J]. 外语界, 2022(4): 72-79.
[10] 司显柱.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8(5): 60-65.
[11] 杜洋. 基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的《诗经》翻译研究——以《诗经∙桃夭》和许渊冲译本为例[J]. 文教资料, 2021(15): 26-27+22.
[12] Halliday, 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13] 王振华. 汉语句子中过程动词和参与者的英语翻译: SFL及物性系统视角[J]. 外语研究, 2018, 35(4): 59-65+112.
[14] 谭晓春, 黄国文. 自然诗歌翻译的功能语言学解读——以孟浩然《春晓》为例[J]. 外语教学, 2019, 40(5): 72-78.
[15] 窦卫霖, 杜海紫. 中国当下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 65-71+174.
[16] 杨安文, 胡云. 王际真1929年《红楼梦》英语节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统计研究[J]. 红楼梦学刊, 2011(6): 45-58.
[17] 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8] 张晓雪. 翻译与说服: 一个全新的翻译研究视角[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6(3): 86-92.
[19] 王海峻. 主位视角下的汉语消息导语英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17, 30(1): 36-39.
[20] 沈锡伦. 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21] 杜娟. 英语陈述小句主位标记性的连续统思想再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 37(5): 91-98.
[22] 沈家煊. 汉语的逻辑这个样, 汉语是这样的——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之二[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