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
The Effec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on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Intimacy Competence
DOI: 10.12677/ASS.2023.122092, PDF, HTML, XML, 下载: 188  浏览: 40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樊仟慧: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人际亲密能力自我分化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Intimacy Self Differentiation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Bowen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和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依据,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同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探索。使用测量法,应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自我分化呈中等程度负相关;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呈强负相关。研究结论: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人际亲密能力越低;较深的网络交往程度与较弱的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相关;较强的个体自我分化水平与较高的人际亲密能力相关;大学生网络交往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的解释率分别为14.7%和20.6%;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Bowen’s family system theory and Erik H Erikso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scale (ECR),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 and college students’ self- differentiation scale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imacy;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self- differentiation to a moderate degree; there is a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Conclusion: The deeper the degre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lower the interpersonal intimacy; the deeper degre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weaker level of individual self-differentiation; the higher level of individual self-differentiat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higher interpersonal intimacy. The explanation rates of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were 14.7% and 20.6%, respectively.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樊仟慧.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673-6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092

1. 引言

当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人际交往,大部分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手机和电脑为工具,与亲朋好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或生活动态的分享、情感的联络和深入交往等 [1] 。人际亲密能力 [2] ,是指一种在心理距离上的亲疏远近程度的某种亲密关系的能力,它是通过精神交流或者物质往来形成的。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程度上的亲密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较长时间的亲和关系,它可以从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彼此依赖的程度上来判断,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都在考虑范围之内。自我分化 [3] ,即一种很好地平衡关键的人际往来中掌控自我意识的独立和维护与重要他人亲密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也是一种对于理智与情感能够有效分辨的能力,它包括两个内容:在内在分化方面,分化是指一个人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调节智力与情绪的关系,且可以很好地辨别理智和情感;在人际分化方面,分化是指在相对关键的情感关系中,可以很好地使得亲密和独立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现如今,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研究多数是从网络使用等方面考察其对于使用者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而对于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方面的考察还不够细致,因而,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同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的关系进行探索。

现如今,人们同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总的来说,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非实名进行的网络人际交往;缺少身体印记和非言语印记的网络人际交往;社会情境制约着的网络人际交往;降低自我暴露风险的网络人际交往等 [4] 。网络人际交往的有关研究包括:以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往来,可以得知其是通过强关系为主要基石、弱关系为简单辅助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并且其在强弱程度不同的网络社会关系环境下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他研究还发现 [5] ,微信使用强度是人际关系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因素,社交媒体使用作为中介变量,有利于缓和人际关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当然,网络交往也涉及网络游戏,研究发现 [6] ,游戏玩家可以通过网络游戏形成、发展和维持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为进一步更加深入地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990年以后,对认知和情感进行精细化的研究成为研究者的主要方向。时至今日,国外已经开始研究在亲密关系发展的过程个体的情感体验、个人观念或特征等方面的影响,且初步获得独立化的研究理论,在不同的人群中进行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研究内容,同时还发现在人际亲密能力中,不同亲密关系和不同性别具有交互作用 [7] 。国内学者魏世平和李彦章 [8] 把依恋同人际亲密能力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这也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人际亲密能力的研究可以通过依恋等相关因素进行反映;此外,北京大学的李同归 [9] 的研究也扩大了依恋的探索范围,发现了社会方面的认知、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内在的主观幸福感等方面与依恋存在相互关系。

国外研究 [10] 显示自我分化水平同婚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具有正相关的;自我分化水平在青少年较早期间存在两代间传承;Bowen的家庭系统治疗理论表明:个体的情绪和焦虑水平与其自我分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相关。国内也有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高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自我分化水平存在较强正相关,高职女生的抑郁倾向可以通过自我分化水平进行有效判断 [8] ;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分化是可以通过自我和谐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11] ;研究显示不断地增大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和心理弹性可以减小大学生就业焦虑 [12] ;研究还发现成人依恋与自我分化相关,强迫症患者的自我分化水平较低,安全依恋类型的强迫症患者自我分化水平更低 [13] 。总之,研究表明 [14] :高自我分化水平的大学生更为理性,可以对情绪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调节;低自我分化水平的大学生太理性或较为偏感性,情绪调节的发挥空间较小。

近年来,有关研究 [15] 通过对本质的亲密关系、网络对人们交往能力的作用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可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心理距离变得更大。但也有研究发现网络人际交往解放了关系,促进了亲密,这是利于传统的亲密关系的维持的,但同时也使得现代亲密关系中出现了模糊另类的情感,种种拘泥于体制和简单追求表面的关系使得当今的亲密关系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变质。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学习国外的相关研究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分析,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中的人际敏感 [16]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个人的职业发展等许多方面与自我分化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因而,本人想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不同程度和各个方面,来探索和分析网络人际交往同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的关系,并且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以往研究提出研究假设:1)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呈正相关;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自我分化呈负相关;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呈负相关;4) 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取样方式

本研究随机选取18~25周岁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进行随机施测,研究问卷含有性别、年龄和民族等人口统计学相关内容、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在发放的367份问卷中筛选后总计获得300份可用问卷。其中男生134人,女生166人;大一年级学生45人,大二年级学生45人,大三年级学生83人,大四年级学生127人,平均年龄21.47岁。

2.2. 测量工具

使用平凡等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 [17] 对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进行测量,问卷共26题,从“完全不符”到“完全符合”进行5级评分。问卷包括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表露、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4个维度,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4个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0.84;重测信度: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8,4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介于0.70~0.83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网络交往程度越深。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9] 是由李同归等人修订的,用来量化大学生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方式,问卷从“一点也不适合”到“完全适合”进行7级评分,含有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分量表,总共36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好(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2和0.77),重测信度也是可接受的(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1和0.72)。得分越高,说明人际亲密能力越低。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 [3] 是由吴煜辉等人修订的,用来量化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问卷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进行6级评分,含有情绪反应、情感断绝、与他人融合和自我位置四个维度,总共27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96,其信效度是比较好的,各分量表α系数在0.684~0.851之间;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68,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在0.689~0.819之间。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高。

2.3. 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4和Process插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统计分析方法主要为皮尔逊积差相关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形式调查结果显示:98.7%的人经常使用微信、QQ和电子邮件等进行交流,占比最多;其次使用较多的网络交往形式分别为:微博、网络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和网络文娱(各大购物网站、网上健身、网络K歌等)。由表1可知,大学生网络交往全量表及其各个维度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及其依恋焦虑分量表都呈正相关。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表1.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的相关

注:*P < 0.05,**P < 0.01。

表2可知,自我位置维度与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维度和网络交往全量表呈正相关;大学生网络交往全量表及其各个维度与自我分化全量表及其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维度呈负相关。

表3可知,除去与他人融合维度与依恋回避维度不相关外,自我分化全量表及其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维度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及其各个分量表都呈负相关。

自变量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交往总分、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因变量是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总分,二者进行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网络交往对人际亲密能力的解释率为14.7%,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对人际亲密能力的解释率分别为11.8%、8.0%、9.9%和17.5%。

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表2.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相关

注:*P < 0.05,**P < 0.01。

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的相关

注:*P < 0.05,**P < 0.01。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imacy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的回归分析

自变量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交往总分、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因变量是自我分化量表总分,二者进行回归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解释率为20.6%,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对自我分化的解释率分别为13.3%、16.1%、8.8%和20.2%。

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表5.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回归分析

3.2. 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首先采用SPSS24.0宏程序PROCESS3.5的模型4检验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之间的中介作用,相关变量做标准化处理后放入模型。结果显示(见表6),在控制年龄、生源地、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后,大学生网络交往显著负向预测自我分化(β = −0.454, t = −8.792***, P < 0.001);大学生网络交往显著正向预测人际亲密能力(β = 0.384, t = 7.171***, P < 0.001);人际亲密能力显著负向预测自我分化(β = −0.681, t = −16.034**, P < 0.001)。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发现,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243,95% CI [−0.307, −0.144],占总效应的50.193%,控制中介变量以后,自变量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因变量自我分化的直接效应仍然显著,95% CI [−0.333, −0.149],这表明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Table 6.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intimacy

表6. 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中,关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考查包含四个方面,例如:关系、行为、认知和结果。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际亲密能力的高低,依恋回避是指个体试图与他人保持相对情感距离的意愿,同时又不乏对其抱有某种信任的程度,依恋焦虑是指个体在需要他人时,对他人所能提供的帮助的多少的不确定性的忧虑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交往全量表及其各个维度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及其依恋焦虑分量表都呈正相关,相关程度为中等水平,说明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人际亲密能力越低,并且网络交往与依恋焦虑联系更密切。同时,网络交往依赖对人际亲密能力的解释贡献率更大。此结果与陈垣卉的研究结果相近 [13] ,即互联网或许可以使得我们生活的物理距离变小,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被拉大的。

4.2. 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关系

本研究中,关于大学生自我分化包含四个方面: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他人融合。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交往全量表及其各个维度与自我分化全量表及其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维度呈负相关,相关程度为中等水平;网络人际关系、网络自我暴露、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维度和网络交往全量表与自我位置维度呈正相关,相关程度较弱,与研究预期较为不符。总体上来说,研究表明,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同时,网络交往依赖对自我分化的解释贡献率最大。根据Bowen 的家庭系统理论对结果进行解释,即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个体在特定时刻受理智控制的越少,受情绪支配的越多;个体情绪成熟度越小,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倾向于依赖他人,情感和思想更易受到他人的左右,进而缺少理智的审判,将自己置于情感的联合或粘接的漩涡中去。

4.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的关系

表3可知,除去与他人融合维度与依恋回避维度不相关外,自我分化全量表及其情绪反应性、情感断绝和与他人融合维度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及其各个分量表都呈负相关,相关程度较高,说明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高,人际亲密能力越高。这与单志芳 [18] 的研究相近。在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发展中,自我分化是很重要的个性品质之一,正如埃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所阐释的一样,在个体的成年期阶段,个体如果没有发展与好友、爱人或配偶的亲密关系,则会感到孤独感的存在。一般而言,大学生多处于18~25岁的年龄阶段,是属于青年晚期和成年早期的,在这一时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亲密感会更加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对于其今后的长期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4.4. 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

表6可知,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更加自由和多样,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可以建立一种较长时间的亲和关系,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对人际往来中自我意识有更为清醒的判断,获取和掌握维护与重要他人亲密关系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使得亲密和独立处于平衡状态。

4.5. 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由于取样条件是被限定的,本研究采取了方便取样,从而研究结果的推广便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男女比例未达到理想状态,女性被试数量多于男性被试,可能使研究结果有偏差,这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事实上,大学生作为一个心理成熟度不足,社会实践经验匮乏的群体,通过使用网络人际交往来满足个人需要、提高社交能力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应该警惕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不可预估的风险,这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未来走向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分析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引领大学生合理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社会交往,尽可能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这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时期,个体的身心变化很大,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和情绪稳定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和形成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十分关键,因而,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更加细致、具体和全面地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等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5. 结论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对自我分化的作用机制,发现:1)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是0.384,即: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得分越高,则人际亲密能力越低。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自我分化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454,即: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低。3)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681,即: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高,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得分越低,则人际亲密能力越高。4) 以大学生网络交往为自变量,以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大学生网络交往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的解释率分别为14.7%和20.6%。5) 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值为−0.243,95% CI [−0.307, −0.144],占总效应的50.193%,控制中介变量以后,自变量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因变量自我分化的直接效应仍然显著,95% CI [−0.333, −0.149],这表明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与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致谢

感谢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感谢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对本项目的资助。

基金项目

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S21016)。

参考文献

[1] 王芳.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7.
[2] 刘翠英, 张联社. 大学生人际亲密能力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 2015(1): 128-129.
[3] 吴煜辉, 王桂平.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J]. 心理研究, 2010, 3(4): 40-45.
[4] 陈秋珠. 网络人际关系性质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家, 2006(2): 144-147.
[5] 翟惠珍.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6.
[6] 韩沂瑾. 想象与建构: 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交往——以《王者荣耀》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安徽大学, 2018.
[7] 刘翠英. 大学生人际亲密能力发展特点与现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12), 1832-1836.
[8] 魏世平, 李彦章. 大学生人际依恋风格及与人际亲密能力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康复, 2007, 11(52): 10569-10575.
[9] 李同归, 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 2006, 38(3): 399-406.
[10] 王瑾.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与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1.
[11] 安芹, 邱彩虹, 王伟. 大学生自我分化发展特点的质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5): 713-716.
[12] 杜岸政, 瑾滨. 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自我分化和就业焦虑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1): 31-33.
[13] 薛莹, 蕴萍. 强迫症患者的成人依恋与自我分化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6): 946-949.
[14]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发展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3): 381-383.
[15] 陈垣卉. 互联网——让世界变平, 也让我们变远[J]. 社会心理科学, 2016, 31(12): 32-35.
[16] 王一帆.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困扰的关系及团体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7] 平凡, 韩磊, 周宗奎. 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9): 709-714.
[18] 单志芳.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