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与无助——《克拉拉与太阳》中未来世界人类的伦理困境
Ethical Dilemma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Future World in Clara and the Sun
DOI: 10.12677/WLS.2023.111008, PDF, HTML, XML, 下载: 292  浏览: 922 
作者: 龚清阳, 陈 尧: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克拉拉与太阳》伦理困境机器人自我欺骗Clara and the Sun Ethical Dilemma Robot Self-Deception
摘要: 石黑一雄的小说《克拉拉与太阳》聚焦科幻题材,讲述了机器人克拉拉与小女孩乔西之间的故事。小说中,未来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普遍面临着各自的伦理困境: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人类有了更好的选择,但是否应该进行基因“提升”却也成了一大难题;机器人的出现无疑是一大进步,却也使人们面临是否应该用其来替代人类的两难抉择;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也使人类渐渐对自身失去信心、开始陷入自我欺骗的泥潭。故事发生在未来,问题却在当下,而处理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体人类的共同探索。
Abstract: Kazuo Ishiguro’s Clara and the Sun focuses on science fiction and tells the story of a robot Clara and a girl named Josie. In the novel, the scenes of the future world have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human beings are generally faced with their own ethical dilemmas: the emergence of gene editing technology makes human beings have better choices, but whether to carry out gene “upgrading”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The appearance of robots is undoubtedly a great progress, but it also makes people face the dilemma of whether to use them to replace human being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to human life, but it also makes people gradually lose confidence in themselves and begin to fall into the quagmire of self-deception.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future, but the problem is in the present.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brough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quires the joint exploration of all human beings.
文章引用:龚清阳, 陈尧. 挣扎与无助——《克拉拉与太阳》中未来世界人类的伦理困境[J].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1): 41-46.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3.111008

1. 引言

《克拉拉与太阳》(Clara and the Sun)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于2021年发布的作品。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主人公克拉拉是一个机器人朋友AF (Artificial Friend),专门设计用于陪伴儿童。在被挑中带回家后,克拉拉善良、无私、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自己所陪伴的小女孩乔西,在她的守护下小女孩避免了孤独,并重新恢复健康。《克拉拉与太阳》是一部充满温情的作品,然而在温柔的笔触下却隐含着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的探讨。

该小说一经发表,便引来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小说的主题展开,例如,尼科莱德(Nikolaidis)指出,小说引起了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并使人们直面关于尊严、存在和人性本质的深刻问题 [1] ;缪晶晶从人机关系出发,指出小说中的克隆人突破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的限定 [2] ;在尚必武看来,小说中的机器人面临着艰难的伦理选择,但机器人终究无法替代人类 [3] 。只有帕克斯(Parks)创造性地从作者本身入手,通过分析对比《克拉拉与太阳》和石黑一雄其他作品的异同,指出石黑一雄的新著鼓励我们针对小说作为21世纪计划性“报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体裁,探索性地质疑其现状与地位 [4] 。

由此看来,虽然《克拉拉与太阳》的发表时间并不长,但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却已相当丰富,且角度各异。然而,这些研究大都围绕主人公克拉拉以及乔西展开,针对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研究则较少。罗伯茨(Roberts)指出:“所有的机器人小说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道德小说” [3] 。事实上,小说中身处未来世界的人们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自身的伦理困境,文学伦理学批评指出,“伦理困境是由于伦理混乱而给人物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 [5] ,而他们所处的困境对于当下人类世界的发展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拟从小说中人们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入手,探讨未来世界的人类对于基因编辑技术、机器人以及自我的态度,剖析他们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

2. 是否应该进行基因“提升”

20世纪以来,科幻作品中广泛出现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即通过高科技改变原有基因,使人类获得一种超越智力和体力极限的能力,这种技术加速了人类的进化,但也很有可能导致阶级的永久固化,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1931)中,人们在出生之前,就已被基因编辑划分为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人们看似各司其职,其乐融融,但上层阶级对于下层阶级的压迫却永远无法避免。无独有偶,《克拉拉与太阳》作为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作品,也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基因“提升”的技术,也即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提升,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替他们选好了自己的命运,提升过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未提升过的孩子注定只能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无疑超前实现了社会分层和阶级固化。然而,小说中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设定,即基因提升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一旦提升失败,面临的结果只有死亡,这也让基因提升带有了一定的赌博色彩。正是由于以上种种设定,小说中未来世界的人类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困境,即是否应该进行基因提升。

事实上,小说中面临这种伦理困境的是主要是孩子们的父母,他们将决定是否让孩子们接受“提升”。在石黑一雄笔下,技术迭代把一部分体面人挤出舒适的圈层,他们因为没有接受基因提升而渐渐被挤到了“下等社区”。中产家庭的父母恐惧阶层跌落,为了孩子们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不顾一切地为孩子选择了基因提升,哪怕这样会面临失去孩子的风险。乔西的母亲就是这样,早在乔西之前,她的姐姐萨尔就因为接受基因提升失败而死去了,即便如此,母亲还是选择让乔西走上了相同的道路。不幸的是,乔西的提升同样失败了,她患上了一种未知的疾病,随时都可能迎来死亡。面对这样的结果,母亲几乎崩溃,这也才有了后来母亲希望克拉拉能够替代乔西的请求。

与此相反,里克的母亲海伦因为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并未选择让里克接受基因提升,而他也因此有了与乔西截然不同的命运。没有接受基因提升的孩子们注定与名校名师无缘,终将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里克虽然才华横溢,但他却注定要作为被遗弃的大众而沉沦底层。面对这样的结果,海伦感到后悔莫及,她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变化得如此之快,科学和技术没有弥合阵营的撕裂,而是变本加厉地加剧了。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世界的人们普遍认为让孩子接受基因提升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乔西的母亲声称自己的选择只是为了让乔西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即便已经失去了一个女儿,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让乔西接受了提升。而海伦则后悔爱里克爱得不够,因为她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导致里克失去了光明的未来。但爱从来都不是一个选择能够衡量的,更何况这个选择还带有一定概率的致命性。

面对是否应该接受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困境,两位母亲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但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小说中关于基因提升的描写暗含着作者石黑一雄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忧虑与反思,也显示出他对“基因决定论”的否定态度。首先,在小说的设定中,基因提升有一定的失败可能,这实际上是石黑对于基因编辑在技术层面的担忧。其次,是否选择提升完全由父母决定,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其选择权实际上完全被剥夺了,这是石黑对基因编辑中权力关系的思索,即前人是否有资格为后人做出“提升”决定的伦理探讨。最后,在更大的层面上,基因编辑衍生出的“基因决定论”将人的本质理解为被遗传物质控制的提线木偶,父母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孩子的未来,人们都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当所有人类都接受提升之后,人类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基础终将不复存在,我们又怎能确保《美丽新世界》中的场景不会真的出现呢?事实上,人类在创造、使用科技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科技带来的反作用。不可否认,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长久以来“优生”的理念,基因的改造使人类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基因编辑技术也可能使人类玩火自焚,人类社会的交往体系、伦理结构、人文精神等都可能在刹那间毁于一旦。因此,基因技术的发展仍旧任重而道远,且必然伴随着责任的增加和约束的扩张。

3. 能否让机器人替代人类

自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 1818)发布以来,人类关于机器人的幻想就从未停止。无数科幻作家畅想未来,设想出机器人的种种可能,而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能否用克隆机器人替代人类的深刻思考。《克拉拉与太阳》也不例外,小说中人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莫过于是否应该让机器人替代人类,聂珍钊指出:“当人形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的时候,对由其而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也变得愈加尖锐” [6] 。故事一开始,乔西就已经受到了病痛的折磨,克拉拉来到乔西家一段时间后,乔西的病情开始持续恶化,基因提升的失败使这个少女即将迎来死亡的命运。面对这种情况,母亲在悲痛之余,不得不请卡帕尔迪先生加快制作乔西的克隆人,而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也在拜访卡帕尔迪先生的过程中被揭晓:让机器人克拉拉替代乔西,“延续”乔西。绝望的母亲把克拉拉当成了救命稻草,她想让克拉拉“占据”乔西的克隆人并尽其所能来模仿乔西,以此来“延续”乔西的生命。如此违反常理的决定给乔西身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伦理困境,面对能否让机器人替代人类的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作为最终拍板让乔西接受提升的人,母亲内心的矛盾无疑是最为尖锐的。作为一位母亲,她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无论是姐姐萨尔还是妹妹乔西,她都义无反顾地替她们下了赌注,然而天意弄人,姐妹俩最终都没能逃脱厄运的束缚。面对这种情况,对女儿深沉的爱和对自己所做决定的懊悔自责让母亲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她也因此做出了一些疯狂的举动。事实上,早在萨尔去世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实施过这种疯狂的计划了。卡帕尔迪先生安慰母亲时说:“我们做出来的那个萨尔只是一个玩偶,一个抚慰丧亲之痛的玩偶” [7] 。由此可见,母亲和卡帕尔迪先生早有过一次合作,制造出了一个萨尔的克隆人,不过因为当时技术受限,这个克隆人只是一个失败的作品。现在轮到乔西了,这一次,她还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一切都是早有预谋的,母亲为乔西买下了观察、模仿能力都极为出色的克拉拉,让克拉拉作为乔西的AF寸步不离地陪着她,这样就能够观察乔西的一举一动。只需等到那个时刻到来,等到乔西真正去世的时候,一切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进行了。

与母亲不同,乔西的父亲对克拉拉抱有明显的敌意。他声称,一个人的内心是无法替代的,无论机器人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完全模仿一个人的内心。但渐渐地,卡帕尔迪先生看似有理有据的论调动摇了他的内心,他对克拉拉说:“是的,我怀疑如今科学已经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我女儿身上没有任何独一无二的东西……” [7]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强硬的反对态度,不仅是对女儿乔西的爱,还是在捍卫自己对人类这个物种的信念。即便理性如父亲,也渐渐对人类的不可替代性产生了怀疑,可见在未来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内心带来了多大的震撼与挑战。

可以看到,在未来世界,虽然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人类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或无法抚平的伤痛,绝望无助的人类开始寄希望于机器,他们甚至认为人类身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进而试图用机器来替代人类,就连那些充满理性的人们,也渐渐对人类的唯一性产生了怀疑。事实上,人们对于能否让机器人替代人类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未来的人工智能如何发展,机器人如何得到改进,其在道德领域都难以与人类相媲美,毋宁说取代人类。但在石黑一雄笔下,机器人克拉拉不但能够体会属于人类的情感,甚至在道德领域还一度超越了人类,这么一个近乎完美的机器人又能否替代人类呢?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当所有人都认为事情已成定局的时候,克拉拉的不懈努力和苦苦哀求带来了太阳的怜悯,乔西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石黑用“神奇”的太阳解决了大家的烦恼,看似回避了机器人能否替代人类的问题,实则却隐藏着他的答案:世界千变万化,技术无情更迭,人心复杂依旧,但爱恨终究无法被取代,机器人也终究无法取代人类。

4. 无助下的自我欺骗

“瑞典文学院曾对石黑一雄的创作主题做过一个精妙提炼,那就是:记忆、时间与自我欺骗” [7] 。然而,《克拉拉与太阳》的叙述者却是机器人克拉拉,我们知道,机器人的程序设定是不能够说谎的,所以说克拉拉是一个非常可靠的叙述者,那么这部作品中还存在着所谓的自我欺骗吗?答案是肯定的。克拉拉虽然是一个机器人,但她却生活在众多的人类当中,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在她那敏锐的观察下无所遁形,因此,我们才看到了未来世界的人们在绝望无助之下的种种自我欺骗。

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场自我欺骗,当属母亲相信自己能够接受克拉拉所“延续”的乔西。她声称自己愿意相信克拉拉能够替代女儿乔西,愿意相信乔西死后还会有另一个“乔西”。然而,当克拉拉成为了乔西,她真的能够接受吗?非常了解母亲的父亲给出了答案:“无论克丽西是多么地希望这办法能奏效,她终究是无法接受的” [7] 。事实上,母亲在欺骗自己,她也在请求众人帮助她欺骗自己,不是欺骗一时,而是漫漫的余生。事实上,自我欺骗的最悲哀之处就在于它不可持久,当那一刻最终来临,当真相揭晓之时,那虚幻的泡影终将破碎。无论克拉拉所扮演的乔西有多么逼真,她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乔西,都无法取代乔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而母亲的一厢情愿,不过是奋力挣扎后的绝望无助罢了,是她为自己筑起的自我保护的围墙。

还有乔西的父亲,他曾是一位天才工程师,是公司的一张王牌。但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他的工作被机器人所取代了,而他也逐渐沦为了下层社会的居民,住在一个“满是黑帮满是枪”的社区,身边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然而父亲却认为被替代是他遇到的一件最好的事情。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丢掉了体面的工作、人生价值被机器人所取代、被迫和乔西的母亲离婚、生活在混乱的下层社区、甚至还要被海伦小姐冠上“法西斯主义者”的称呼,这所有的一切真的都是他想要的吗,这真的是他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吗?父亲安慰里克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不管有没有受过提升,真正的才能绝不能被埋没……” [7] 。是的,真正的才能不应该被埋没,这不止是对里克说的,也是父亲对自己说的。他当然无法接受自己被取代,他也无法接受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而整天无所事事,在他心里,这个世界早已经彻底疯狂了。

青梅竹马的里克和乔西则日复一日地憧憬着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两人坚信他们会考上同一所大学,会共同生活一辈子,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不容任何更改。然而事情的关键就在于乔西是接受了提升的孩子,而里克却没有。基因提升宛如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道阶级壁垒,两个孩子注定会迎来不同的命运,这不是他们那天真的计划可以改变的。而结局也的确如此,乔西被治愈后,考上了为基因提升的孩子们开设的大学,整日忙于学业与交际,而里克则放弃了与那些接受过提升的孩子们竞争,放弃了考大学,有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计划。纵然心中万般无奈,但两人却只能各自筹划着全然不同的未来,渐渐地分道扬镳了。

里克的母亲海伦为自己没有让里克接受提升的决定感到后悔,她不愿接受里克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她开始安慰自己:“里克没有接受过提升,但他依然可以拥有远大的前程” [7] 。为了证明这句话,她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包括请克拉拉给里克补课以及托万斯先生帮助里克进大学。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未来世界的规则是如此的残酷,一旦选择了不用承担风险的平庸,就再也无法打破阶级的壁垒,从此注定与精英阶层无缘。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卡帕尔迪先生登门拜访,并带来了这样的消息:社会上对于AF有一种十分普遍而且不断滋长的担忧……人类造出了AF,造出了这种高科技的人工智能产品,但当AF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聪明,甚至已经超越人类自身的时候,人们开始感到害怕了。因此,人类开始对机器人产生偏见,他们高调地吹嘘“人心”,以此来彰显自身的独特性。然而,所有的一切都不过只是人类无助下的一场自我欺骗,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更迭带给人类的不止是便利,同时还有更多的未知与无助。

可以看到,石黑一雄对于未来世界的人类充满了担忧:人类的道德水平已无法跟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因此受到困扰;人类在更大程度上被机器替代,人们的价值无处体现;人类之间的感情日渐为科技所异化,人们在自己的心头砌起一道道厚厚的围墙……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后人类社会,人类依旧会面临各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且在无用的挣扎后逐步陷入自我欺骗的泥潭。小说中人类的种种遭遇体现了石黑一雄对正在到来的后人类时代的思考,同时也是一种警醒,促使我们对人性与科技进行伦理道德层面的反思。此刻的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后人类时代还未真正来临之际不断探索,要让科技发展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制约人类进步的枷锁。

5. 结语

石黑一雄的新作披上了一层科幻的外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限接近于完美的机器人克拉拉的故事,小说温柔的笔调下却隐含着对于未来世界人类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的思考。小说中的人们面对自身所处的伦理困境,都不约而同地寻求机器人克拉拉的帮助,然而,“即便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也不能指望机器人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的问题” [8] 。故事发生在未来,问题却在当下,聂珍钊指出:“人类不仅在创造科学、发展科学,也同样在接受科学的影响及科学对自身的改造” [5]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众多的伦理难题,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差距、阶级固化、人日益被物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愈加淡化,这些都是我们正面临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是全体人类共同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Mejia, S. and Nikolaidis, D. (2022) Through New Ey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and Tran-shumanism in Kazuo Ishiguro’s Klara and the Su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78, 303-306.
[2] 缪晶晶. 超越人机关系的主奴原则——《克拉拉与太阳》的机器伦理批评[J]. 中国图书评论, 2022(2): 19-29.
[3] 尚必武. 机器能否替代人类?——《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机器人叙事与伦理选择[J]. 外国文学研究, 2022(1): 28-45.
[4] Adam, P. (2022)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 Planned Scrapping in Kazuo Ishiguro’s NovelClara and the Su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1, 13-27.
[5]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6] 聂珍钊. 文学跨学科发展——论科技与人文学术研究的革命[J]. 外国文学研究, 2021, 43(2): 31-43.
[7] 石黑一雄. 克拉拉与太阳[M]. 宋佥,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8] 尚必武. 从艾伦•图灵到伊恩•麦克尤恩: 《像我这样的机器》中的人工智能、谎言与伦理[J]. 外语教学, 2020(3): 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