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投入”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Engagement”
DOI: 10.12677/ML.2023.112078, PDF, HTML, XML, 下载: 277  浏览: 2,70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白艳丽, 徐 静:云南工商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习者投入实效性College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ent Engagement Effectiveness
摘要: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场域。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中,如何有效地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进行评价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作用。学生学习投入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本研究旨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依托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三版)读写教程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及个例实践,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教学”及“学习者投入”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从学习者投入理论的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来探讨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育人实效性。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known as a critical field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a vital problem to be considered is how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ccordingly,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will be beneficial for school in students’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certain way, Students Engagement is an appropriate theory to assess the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from embodiment of behavior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Students Engagement Theory, realizing the ideal of students’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this study,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2 (the 3rd edition) was adopted to conduct teaching design into practice, with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themes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nd “Students Engagement”.
文章引用:白艳丽, 徐静. “学习者投入”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2): 545-55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2078

1. 引言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1] (简称《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概念(简称“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随之,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2] (以下简称《纲要》),对全面推进高效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5项明确的要求。自此,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着力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工作。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是实现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育才不可忽视的渠道,是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二把手,对其研究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就其性质而言,其工具性强调其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其人文性则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化思辨能力与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大学英语具有其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和独有的特点。直至目前,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众多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策略和建设性意见,然而针对该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的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不足。《纲要》强调,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在教育教学中落细落实。基于此,本文以学习者投入理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指导,依托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三版)读写教程 [3] 进行思政教学设计及实施,尝试探究本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最终对本次研究反思取得的进步及缺憾进行总结。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即“以大学英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高校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渠道。自《纲要》发布以来,外语界学者积极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众多前沿学者带头从课程思政内涵与实施框架 [4] 、课程思政建设 [5] [6]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建设 [7] [8] [9] 、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10] [11] 等视角进行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纷纷跟随趋势进行“课程思政”研究。两年来,“课程思政”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由蓬勃发展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研究趋势。在研究内容上,形成了以“课程思政、高校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为三大聚焦点向外扩散的研究体系。其中,以围绕高校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最集中,形成了以“教学实施路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构建、思政教学现状、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教材思政元素挖掘”等支干的延申研究。如,徐锦芬教授 [12] 基于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思政素材与教材建设的探讨指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实践研究应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素养、界定核心概念、结合具体教学语境确定研究四个关键要素。研究者除了探索不同的研究方法之外,还应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向明友 [13] 根据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指南》的内涵解读,提出教学设计应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展开。谢幼如和邱艺 [14] 通过突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创新,形成智能时代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从确定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内容、选择课程在线平台、开发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基地、开展课程思政活动、实施课程思政评价方面,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方法做出了新的尝试。

总体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在学术成果层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研究数量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研究深度逐渐由浅入深,研究层次实现了从学术顶尖高校团体到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师的丰富性。学者们基于自己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开始以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考进行研究,但涉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研究还有待更多精耕。由于课程思政本身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思想政治内涵,国外的研究由也极少关注该领域。因此,本研究采用学习者投入理论框架,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3. “学习者投入”研究

“学习者投入”(Student/Learner Engagement)概念最早出现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者投入的概念内涵包含了不同的维度,包括情感、认知、行为、意图等,早期的学者们对学习者投入的定义仅仅是其中一个维度,后来的学者偏向于涵盖所有这些维度 [15] 。Newman [16] 认为“学习者投入”主要指学习者学习、理解或掌握知识与技能时付出的心理投入和努力。“学习者投入”在国外已趋于成熟,并被作为衡量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依据。国外学者主要从行为视角(该视角下将“学习者投入”定义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心理学视角(此视角以Fredicks提出的学习者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最受学界关注)、社会文化视角(此视角关注广泛的社会背景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及综合视角(此视角囊括了其他维度中学生的感知、期望和经验,以及学生的建构等方面)展开研究论述。随着国内高等学校的教学成果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心的话题,高校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视使得“学习者投入”研究也逐渐进入外语界学者的视野。不同的背景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7] 会影响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程度,因此,学者们还探讨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投入的因素,以及学习者学习投入对学习产出的影响。如,徐锦芬教授 [18] 将学习者投入视为由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四个维度组成的多维度构念,引入二语教学领域并从社会认知视角对学习者投入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大学英语课程中对子之间的熟悉程度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关系对学习者的社会投入维度有重要影响,进而会影响同伴互动的结果。此外,已有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维度测量了学习者投入。行为投入可通过编制外语学习能动性投入量表、课堂观察等方式评估 [19] ;在设计的协同知识建构学习场景中应用ICAP框架模型,并采用对话内容分析和编码方法,探究了协同知识建构中的认知投入情况 [20] 。相对而言,认知和情感投入不易直接测量,多借由行为表现推断、学生自我报告、访谈等方式评估 [21] 。

众多研究表明,学习者投入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来看,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涉及语言交际活动,语言信息处理及语篇分析、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等一系列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相辅相成。大学英语课堂目标的设计、实施、评价环节无一不体现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行为、认知与情感投入的关注。而思政目标作为大思政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如何评价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一直都是大学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难题。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学习者投入理论的行为投入(积极的行为付出与规则,比如出勤、学习参与、专注作业时间、课外活动参与等)、认知投入(积极的自我调节和有效运用学习策略等)、和情感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愉悦度、归属感等)三个维度探讨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教学的效果,以期为后续有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做出改进。由于学生的学习投入难以实现标准的测量,本研究设计相应的学情问卷调查、访谈、作业评价及阶段自评报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观察等方式进行跟踪学生学习了单元甚至课堂目标的过程中生学习行为、思想认知和情感态度的改变和结果探讨。

4.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委员会制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 [22] (以下简称《思政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价值的引领作用,要靠教学实践实现,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监督等所有要素的前提”。其次,《思政指南》还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2》1~5单元为学期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依托教材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并采用云班课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手段,以“学习者投入”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三维度探讨思政教学效果的达成。

注重学生需求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基础。“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是学习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研究学生的实际需求、现有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能使教师更有效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达成特定教学目标。本研究的教学实施对象是本校2021级大学一年级学生,已有大学英语一课程的先备知识,且在此之前“课程思政”概念已随着各类思政教学研讨和培训逐渐进入教学阵地。以本研究的目的为导向,笔者分别设计了前学情分析和后学情分析,即在教学设计前收集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以及对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学习需求及期望,对所学单元的初步视域进行调查;随后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在课程结束后设计大学英语课堂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及成效调查问卷。

4.1. 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教学目标。《思政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有“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等多个层面的要求。“教学目标设计既要遵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价值引领性原则,也需把握好协同性和系统性原则,否则就会出现教学目标空洞、庞杂、凌乱等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负面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应该聚焦于德育目标,突出价值导向。同时,教学目标中关注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的协同,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正面引导与反面剖析的协同,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协同,教师自身言行的协同等” [16] 。以教材第一单元为例明确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中本单元内容的解读,本单元由Text A和Text B、Unit Project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两篇文章主题分别聚焦于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最终产出英语语言学习策略报告。在知识目标层面,学生能使用所学单元词汇展开语言学习的话题讨论,通过文章写作结构分析进行主题写作;在能力目标层面,掌握句子的中心大意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次,就两篇文章中英语教学和学习策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政目标层面,我国目前的外语学习大背景强调学习者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因此思政目标可以是通过Text A的学习能启发学生,学习语言应该有驱动力、有决心,才能享受学习的旅途。其次,作为读写课程的产出任务,在学习完文章写作结构后布置主题写作:“为外国朋友学习中文或中国文化提出你的建议”。如此一来,英语语言学习是该单元的主题,以学生的身份教外国朋友学习中文,能够在向外国人推荐中文学习策略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写作中加强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外,通过英语学习与中文学习的对比,学生能收获学习语言的主要策略。当然,思政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在其他部分依然需要隐性凸显,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习观和文化价值观(第一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如表1)。

Table 1. Teaching objectives of Unit 1 (including knowledg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levels)

表1.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

4.2. 教学内容

首先,课程思政教学应该从教材入手,教材内容的设计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确保自身的价值观正确,要能充分理解、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价值观,还要知道如何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同并践行他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就教学内容而言,不能通过压缩专业课内容、增加思政内容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而应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出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课应该聚焦专业教学,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不能机械地在专业课教学中刻意安排时间来讲授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课程思政要以专业为载体,在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23] 。”其次,对社会时事热点和中国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的挖掘是大学英语教材思政内容的强化和补充。基于英语课程思政内涵、教学素材性质与作用以及英语课程属性,徐锦芬教授 [9] 提出英语教学素材思政内容建设的三大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属性为引导、以学校特色为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思政内容应切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思政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切合学生所处的真实社会文化情境,思政内容建设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新视野大学英语2》是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教材,该教材在单元主题素材选择、练习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育人理念。如,第一单元两篇文章分别从学习语言这件事突出学习者应该抱有决心和动机,以及“我能做到”的态度对待,才能使得一切发生。作为思政元素补充,教师提供一段CGTN对在华学习的外国人中文学习采访视频“Unlocking the charm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想讨论;为了加强主题升华,课后布置学生寻找对其影响最大的成功英语学习者,并就自身体验与感想进行展示分享。大学英语课程学时为64,学期授课内容为1~5单元,每单元课时分配8课时,其余课时分配在四级内容讲解及复习。根据课时安排,教师对每单元的教材内容分解进行教学内容重构,Text A作为教学重点占比3课时;Text B以学生自学为主,课上讨论占1课时;课后练习及作业讲解占2课时;课后翻译(E-C/C-E Translation)占2课时。以思政内容教学作为研究重点,笔者根据教材素材进行了适当的单元主题延展和补充,整理并形成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库,思政内容涉及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旨在加强思政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衔接性,化解对思政课程内容的生搬硬套和显性化问题。

4.3. 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课程在过去很长时间因其传统的工具性认知在大学学习中很少处于受青睐的地位,加之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以及学生为了继续深造而准备的各种英语类考试等因素,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主要面向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主,教师教学的方式也偏向于教授学生如何应试等。近年来在新文科背景的改革下,大学英语课程转向顺应“识变、应变、求变”的新形势,适应“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等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课程思政教学要求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实现家国情怀与中外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文素养的人文性得到了发展和强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还面临着数字化教育的巨大转型,这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思政教学育人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比如,第一单元课堂导入部分,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法,Text A主要讲述词汇和语法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导入先提出问题“你认为学习英语的难点有哪些?”“你在英语学习上最受益的学习策略是什么?”,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讨论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观测学习者投入及启发有意义的学习观;而Text A的文章大意理解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学生基于课前预习和阅读技巧能快速理解文章;在文章细节及内涵意义理解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如,文章中父亲在看到儿子能正确使用语法表达想法时,用了感叹词“Whoa!”,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前文父亲的学生在描述欧洲之旅时同样用了“Whoa!”,这两处用词表达的内涵意义有什么不同?在课程结束升华文章主题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布置学生对成功的英语学习个人案例搜索并在课上与全班分享,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英语学习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索的价值引领。在写作反馈讲解中,则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给外国朋友介绍学习中文的策略,嵌入一些问题情景,能够引发学生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得出学习方法的介绍,此过程还能寓教于乐。总之,找准合适的融入途径和方法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教师应该从课程的特点、专业特色以及贴近学生的方面等综合考虑融入途径合教学方法。

4.4. 教学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现成的研究工具较少,且目前利用理论指导的行动研究或实证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对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成效评价自然也屈指可数。课程思政教学在于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价值引领,这就决定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评价有所不同。启迪和引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启迪与引领的实现程度则是一个相对可衡量和可描述的产出。因此,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应立足文本评价(学生作业成果、在线反馈报告等)和教学观察(同样需要部分教学文本支持)并辅之以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评价维度来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可以从课程角度的终结性评价和单节课教学角度的形成性评价来分析。

首先,从课程角度来看,学生思想发展的评价主要可以从学生需求(了解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程度)、课程思政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实施形成性评价、学期结束后学生的思想认知素养发展与预期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的程序进行评价。在课程角度的思政育人评价中,本研究在学期初开课前完成了课程思政前学情分析问卷调查,就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期待、不同专业学生对目前时事政治的关注、学生使用双语进行社会文化、时事热点学习的情况等设计单选、多选、填空进行调查。另外,在大学英语课程结课时再设计课程思政后学情调查,主要内容则涉及学生在思政教学中最喜欢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材思政设计映射的寓德于教的效果、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满意度、学生在本课程中综合素养方面的收获体现等方面。问卷填写有效数量为160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项从前学情阶段到后学情阶段经历了20%的占比增值,比值偏小的部分因素来源于前学情阶段学生会在选择中进行盲猜,但实际并未真正理解;其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这一项中99%的同学认为教师的思政教学目标明确;前学情阶段学生对“学生使用双语进行社会文化、时事热点学习的情况”一项占58%的学生选择“否”,而在思政教学实施中,经过教师潜移默化地思政元素补充,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热点话题作为作业材料。

Table 2. A 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of Text A in Unit 1

表2. 第一单元Text A一节课课程思政教学示例

从单节课教学来看,应该从课前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前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实施监测、课后学生作业反馈及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即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生成过程、表现状态、及发展过程。单节课教学中教学实践环节是形成性评价(文本评价和教学观察)的落脚点。“课堂学习投入作为有效教学的重要衡量标准,也须从过程与结果双重层面进行考量,既要对过程反映出来的学习投入状态进行评价,也不能忽视学习投入产生的结果。为此,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教育质量观能够阐释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投入多维评价标准 [24] 。”学习投入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统计方法。定量统计方法尤其常用在以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或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定量统计调查可围绕学生对学习投入的作业互评及反馈自评报告、也有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投入观察的感知(对课堂教学中兴趣激发及主体性调动程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材料搜集、学生表现性材料(发言与互动记录、教师课堂评价)等主题展开,该方法在了解学生内心学习经历、学习情绪及认知学习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其次常用的是定性方法,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来记录学生的行为,以及情感认知的变化,该方法能够在学生学习投入发生时同步得到监测结果,并随着学习投入的改变不会因为学习干扰的监测中断;但其局限在于研究者需要人为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且容易带有主观性理解,研究数据的采集受限制等。本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统计方法,从行为、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对学生学习投入进行监测与分析,作为评价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的手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下表是通过对教材与搜集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整合,分别以最有效的手段实施教学,从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三维度对一节课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体现(见表2)。

5. 总结与反思

在对10学生的采访中,90%的学生偏向于支持用视频、图片媒介来呈现思政素材,视频、图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投入感;85%学生喜欢通过线上开放讨论的形式展开话题,如此能够及时得到教师和他人的反馈,吸收不同的想法,能使单元主题印象更加深刻,获得感较高;其中,思政教学方法上,案例教学法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方法,成功案例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效果较好,同时也打破了语言学习的枯燥。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学习参与积极性上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学生对线上讨论互动也有所增加,课堂气氛较好,尤其部分在学期前对英语畏难情绪强的学生在问答参与上有了很大进步。67%的学生阶段自评报告在前后期表现出课程综合素养及价值观对课堂行为有很大影响,少部分同学表示在语言运用能力上的收获感高于综合素养的增值,还有同学认为自己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上提高了兴趣,开始制订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

通过对学习者投入的三个维度对学生思政教学效果的衡量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者投入理论对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具有有效的指导性,还可以增进对学生外语学习整体过程的认识。监测学生的学习者投入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追踪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更好地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指导;同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投入能为课程质量、教学活动、教学媒介等提供有力的证明。本研究从学习者投入理论视角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同时为课程思政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参考。当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是否会在学习者投入的各个维度上以及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本研究未过多考虑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其他因素,可能会使测量到的维度结果体现趋于理想化,期待未来有更多实证研究就学生学习投入的课外活动进一步研究。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21年度云南工商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YGSKY202100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709/t20170914_314466.html, 2017-02-27.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3]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2读写教程: 智慧树版[M]. 第三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5] 洪岗. 对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23-26+31.
[6]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 18(2): 1+10-16.
[7] 黄国文. 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 中国外语, 2020, 17(5): 21-29.
[8] 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46-51.
[9] 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2): 18-24.
[10]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11] 翟峥, 王文丽. 基于课程思政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英语通识课“媒介素养”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6): 63-67+10.
[12] 徐锦芬. 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3(4): 303-308.
[13] 向明友. 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 外语界, 2022(3): 20-27.
[14] 谢幼如, 邱艺, 黄瑜玲, 章锐. 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4): 76-84.
[15] Kahu, E. (2013) Fram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8, 758-773.
https://doi.org/10.1080/03075079.2011.598505
[16] Newman, F.M. (1992)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Press, New York.
[17] Fredricks, J.A., Blumenfeld, P.C. and Paris, A.H. (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59-109.
https://doi.org/10.3102/00346543074001059
[18] 徐锦芬, 范玉梅.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外语学习者投入研究[J]. 外语教学, 2019, 40(5): 39-43+56.
[19] 郭继东, 李玉. 外语学习能动性投入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 外语教学, 2018, 39(5): 66-69.
[20] 张思, 何晶铭, 上超望, 夏丹, 胡泉. 面向在线学习协同知识建构的认知投入分析模型及应用[J]. 远程教育杂志, 2020, 38(4): 95-104.
[21] Henrie, C., Halverson, L. and Graham, C. (2015) Measur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A Review. Computers & Education, 90, 36-53.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5.09.005
[22]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Z]. 北京: 教育部, 2022.
[23] 何莲珍. 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2): 18-22+90.
[24] 任庆梅. 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投入多维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21(2): 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