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电信网络交友诈骗是一种打着“网恋”“交友”旗号实施诈骗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此类诈骗犯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常包括三个阶段:通过社交软件向不特定对象编造虚假优质身份,结交受害者;通过交友形式骗取感情信任,建立亲密关系;虚构高额回报,骗取被害人财物三个过程 [1] 。
基于法制频道收集来的一个真实电信网络诈骗案例(取自法制节目《一线》,梦碎“杀猪盘”,2020-12-04),并根据语用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类型 [2] ,本研究探讨电信网络交友诈骗犯建构的虚假语用身份类型和话语选择;借鉴相关部门的点评、受骗人的心理活动自述、受骗人对诈骗犯的话语回应,定性演绎受骗人可能进行的对诈骗犯虚假身份的认知过程,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诈骗犯诱导虚假语用身份认同的话语特征,从而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2. 理论基础
2.1. 语用身份理论
陈新仁是国内最早进行语用视角身份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的语用身份理论 [2] 极其关注特定的社会身份在语言交际语境中的实际体现、运用甚至虚构,其中几个观点对于分析电信网络诈骗有指导意义:1) 交际双方在互动过程中选择的身份可能是自身固有的身份类型,也可能是交际双方编造或虚构的身份类型;2)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选择特定的语用身份来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3) 交际者在互动过程中选择的身份需要通过话语(包括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建构 [3] 。
陈新仁进一步修正了Tracy [4] 对话语实践的划分,并对每个类别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身份话语建构框架,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identity construction [2]
表1. 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 [2]
2.2. 关联理论与强弱交际观
Sperber & Wilson [5] 在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关联理论,基于关联理论的交际模式被称为明示——推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为实现成功的交际意图,说话人估计能给听话人提供什么样的语境资源(有力的话语选择)、听话人的认知能力是什么(也就是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寻找合听话人所期待的最佳关联的话语即明示,使听话人能够获得足够语境效果。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的话语在认知语境中选择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关联的关于世界的词汇、逻辑、百科知识——根据选定的认知语境对说话人的话语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交际的微妙解释,在该理论中,说话人提供信息的意图并不是直接影响听话人的想法,而是通过显化\一组特定的假设或者使其更显化来改变他的认知语境。在这种模式中,沟通不是简单的“是与否”问题,而是程度问题。
假设语境结论是说话人心中特定的暗含(implication),话语的关联性依赖于这个暗含,并且说话人想让听话人得出这个暗含的意图非常明显(strongly manifest):那么这个假设就是强暗含(strong implication),即含意(implicature),属于强交际(stronger communication)。
但说话人的说话意图并不总是单一且清晰的,就像精心准备的面试自我介绍,许多面试者会显然致力于塑造学历高能力强的应聘者形象,但在话语选择上会各有特点地传达一些模糊的暗含,如“我擅长社交”、“我为人幽默”、“我有集体精神”等,这些暗含的传达意图性各不相同,可能只能从自我介绍的某经历回溯话语里窥见与这些暗含的关联性。
说话人让听话人得出的意图性越发微弱,其话语的关联性可能越低,这种交际过程趋向于弱交际(weaker communication)。由于交际者的意图强弱不定,理解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变成更广泛的解读过程。
2.3. 强弱交际观对虚假语用身份建构的解释力
语用身份是一种服务于语言使用者交际目的的语用资源:为了满足特定交际需求,交际者会进行特定的语用身份选择,并进而通过话语选择来加以建构,最终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从诈骗犯角度,出于交际需求的身份建构话语实践即关联理论下欲传递说话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话语形式的明示行为;从受骗人角度,对诈骗犯虚构身份的认同则基于认知语境中产生或增强的该身份建构话语的大部分强弱暗含。
语用身份理论更多强调说话人出于交际需要主动顺应语境进行话语选择,即是基于语境假设的话语实践,然而语用身份理论并没有从听话人主动推理的角度解释说话人的话语实践如何顺应了听话人认知语境,也就是说为什么主动建构语用身份的说话人的话语实践能够使听话人积极认同该身份。
Clark曾系统探讨关联理论强弱交际等观点对身份推理和归属的解释力,认为关联理论可以解释个人在身份构建和印象管理中或多或少做出对自己或他人产生特定假设的认知现象 [6] 。交际中话语根据个人上下文信息、背景知识、认知语境传达出多个关联假设或含义的现象。本研究发现诈骗犯许多的虚假语用身份建构话语理解为旨在通过强弱暗含给受骗人塑造多种印象,即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类似于修辞性明示话语的“诗意效果”(当然是有异于文学作品中经常关注的那种效果)。在诈骗语境下,受骗者为了满足对最佳关联的预期,得出一系列与诈骗犯虚假身份的或有关或无关的进一步暗示,推动对有意建构的语用身份的潜意识认同甚至确信。
由此本研究认为强弱交际观可以解释虚假语用身份理解。
3. 虚假语用身份建构类型与话语选择
语用身份可以作为施为资源和人际资源帮助说话者发挥语用功能。事实证明,身份在电信网络诈骗研究中也是可供调配的资源,为满足实施诈骗的交际需要发挥施为功能和人际功能,诈骗犯既可以在关系上调配、凸显、模糊自己的某一社会身份,又可以切换身份,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身份 [7] 。
3.1. 凸显身份的构建与话语选择
在真实世界中,宏观的社会既得品质,如种族、性别、国籍等与话语的关联最为显著,但在虚拟世界中则变得最为微弱。 [8] 脱离了真实世界中面对面接触的公开性、实时反馈的压力等诸多束缚,电信网络诈骗犯可以轻松地利用话语与非话语手段虚构最利于自己的身份,即凸显特定身份达到自己的交际目标,袁周敏指出凸显何种身份是由隐藏在背后的意识形态所控制 [9] 。
例1 语境(倪女士(受骗人)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富商朋友”叶勇(诈骗犯),经过一段时间的网聊后,发现该网友很健谈,认为自己和叶勇成了知己之交。)
D7 叶勇: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容易,找个三观相(像)和合适的人却需要缘分。
D8 倪女士:嗯,思维逻辑很重要,三观相???合适的人,应该有很多人看上你的,只是你感觉不合适,我应该这么理解吗?
D9 叶勇:我觉得两个人应该要在不断了解彼此的路上相互理解信任包容。
例1处于编造虚假优质身份结交受害者阶段,根据倪女士不善言谈,朋友并不多,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平时交流比较少的聊天经历,如表2所示,诈骗犯叶勇通过一些日常、情感、工作话语内容选择以间接的观点表达,量身虚构了沉稳健谈异性身份,成为倪女士的倾诉对象,为后面进入诈骗投资阶段打下感情基础,通过倪女士的心理活动自述前期的信赖感是诱发冲动贷款的一大因素。
例2 语境(倪女士跟着叶勇做投资,小有收益后,叶勇再一次要求倪女士加大投入。)
D10 叶勇:投资嘛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能细水长流稳稳的赚钱。
D11 倪女士:对呀,但是每个人也都要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接触新兴行业,不断的改变思维,这样才能跟上时代。
D12 叶勇:嗯,小倪再把钱充值些进去加大仓位,来把握这个月最后几天好行情。

Table 2.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lse identity as a considerate and talkative heterosexual friend
表2. 虚假沉稳健谈异性友人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
例2 处于骗取感情信任、建立亲密关系阶段,诈骗犯以小额收益一步步引诱倪女士加大投资,此时倪女士对叶勇对沉稳健谈异性友人身份有很高的认同感,随后叶勇运用修辞性间接言语行为暗示“投资能稳赚钱”,频繁使用投资行话和话语方式的笃定又凸显出沉稳投资达人身份(见表3),是该诈骗阶段的话术特点和惯用手段。交际者并不总是通过默认身份与他人通信。他们也构建了一些与他们期望构建的身份不同的身份。

Table 3.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lse identity as a considerate and talkative heterosexual friend
表3. 虚假沉稳健谈异性友人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
3.2. 偏离身份的构建与话语选择
这种身份称为偏离身份(deviational identity),相对于默认身份(default identity) [10] 而存在的,比如机构成员,行事说话都与此相关。而在社交媒体上交友语境下素未谋面的网友身份为主导身份。有选择地调整与听话人的情感距离,或者编造本不属于自己的身份都是偏离默认身份的表现方式。
例3 语境(倪女士跟着“富商朋友”叶勇做投资,在得知倪女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叶勇建议她去贷款。)
D13 倪女士:跟你说我没啥钱的。
D14 叶勇:那有多少嘛?小倪先去下载一个XXXX (贷款软件)跟得上,放心我拉着你。
D15 倪女士:你是不把我弄起来不罢休嘛?
D16 叶勇:我是不把你引上正轨,心里不舒服。
例3中虚构高额回报,骗取被害人财物阶段,诈骗犯叶勇的主导身份是虚假投资达人,为了降低倪女士的警惕心,叶勇偏离投资达人,通过直接的情感表达,捏造作为友人积极提供生财建议、仗义帮助倪女士的假象,实则是在打感情牌诱导巨额贷款。这一真实意图从叶勇要求倪女士下载贷款软件话语方式的直接与迫切(见表4),过分强烈的情感表达言语行为已有显露。

Table 4.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lse identity as a righteous friend
表4. 虚假仗义友人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
例4 语境(叶勇建议倪女士进行网络贷款,作为本金投进去,并不断的暗示鼓励倪女士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获得更大收益。)
D17 倪女士:你是让我干我从来不敢干的事。
D18 叶勇:人都是慢慢从无到有的过程啊,这样才能突破自己。
例4中叶勇仍然在督促倪女士贷款加大投资,察觉到倪女士的贷款倾向后,除了以专业投资达人身份提高可信度,叶勇仍然不忘通过哲思性的话语内容虚构偏离人生指路人身份,一反敦促贷款的急切,积极暗示倪女士此时的警惕是退缩的表现(见表5)。

Table 5.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lse identity as a life guide
表5. 虚假人生指路人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
3.3. 第三方身份建构与话语选择
陈新仁将语用身份分为三类,一类是说话人或作者提及的第三方身份。 [11] 在案例分析中,本研究发现在交际中建构这种第三方语用身份可以作为诈骗犯实现交际目标的一种策略。在话语中,第三方往往成为诈骗犯暗示某种观点或令受骗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论据。
例5 语境(通过聊天和叶勇朋友圈图片,倪女士获悉,叶勇是做工程生意的,离异,有一个儿子,此人经常出入高档饭店宾馆等场所,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
D19 叶勇:你不是李新女士吗?
D20 倪女士:不是,你加错人了。
D21 叶勇:不好意思,刚刚去看了下可能是我助理留错号码误加到你唐突佳人了。
例5为结交受害人阶段,如表6所示,叶勇以询问信息为第一个话轮挑起会话,一开场就有意识地虚构第三方的“助理”形象暗示作为社会关系另一方的“上司”身份,在称呼、措辞上极尽礼节,有意详述误加细节,一个萍水相逢缺谦逊有礼的职场成功人士身份得到初步建构,并在成功结交后利用符合成功人士的高级职场与物质水平内容的图文作为新论据加固成功人士身份。

Table 6. Discourse practic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lse identity as a polite successful person
表6. 虚假有礼有节的成功人士身份建构的话语实践
4. 强弱交际与虚假语用身份理解
纵观诈骗案例的全过程,诈骗犯着重凸显的身份有两个即真诚友人身份和投资达人身份。
4.1. 真诚友人身份理解
在真诚友人身份的建构中,诈骗犯叶勇会有意图的增加彼此的认知语境的互明程度,在需要显化某一认知假设时能更有效的调动受骗人倪女士的认知环境,提高交际意图的实现成功率。“显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心理学术语。Sperber & Wilson强调有些假设虽然受骗人没有考虑过,但也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即能够思考这些假设,并判断它们是正确的或可能是正确的 [5] 。
例1 语境(倪女士在社交软件上结识了“富商朋友”叶勇经过一段时间的网聊后,发现该网友很健谈,认为自己和叶勇成了知己之交。)
D7 叶勇: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容易,找个三观相(像)和合适的人却需要缘分。
D8 倪女士:嗯,思维逻辑很重要,三观相???合适的人,应该有很多人看上你的,只是你感觉不合适,我应该这么理解吗?
D9 叶勇:我觉得两个人应该要在不断了解彼此的路上相互理解信任包容。
在自述和节目点评中反复提到了叶勇的健谈,前期聊天内容大多是关于生活工作、夫妻感情、价值观念,根据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概念,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互明程度是可以改变的,互明程度越高,听话人最佳关联的实现与说话人对话语最佳关联的预设更加贴合,简单来说陌生网友和熟稔友人与个人之间的交际有效性在大多数语境下是不同的,很明显在长期的相处和交流下,双方了解,即便不明说,也能较快达成共识。在例1的语境下有两个假设,本研究认为在倪女士在叶勇没有明说的情况下就已经明白了,但本研究认为倪女士以前不太可能想到:
即使和叶勇聊很多话题都可以。
叶勇向我提合理的建议我是可以接受的。
有了前期认知语境互明程度提高,激活关于“叶勇”性格为人处事的认知假设(如例7语境下形成的有礼有节的成功人士身份认知假设),以上两个假设很容易以逻辑演绎的方式收到受骗人肯定,这在后续叶勇凭信任成功设置贷款投资陷阱的事实上得以印证。
4.2. 投资达人身份理解
在投资达人身份的建构中,诈骗犯叶勇使用了较多的修辞用语。修辞用语通常是模棱两可的。语用学理论的一个任务就是解释如何使听话人理解歧义表达的意图。关联理论认为隐含意义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连续统,话语的诗学效果依托于一系列弱隐含。诗学效果并不产生认知环境新假设,主要作用是形成共同印象、增加情感共享。 [12] 影响这一点的因素包括不同相对可及性的意义和非语言行为,在电信网络诈骗语境下,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是较为基本的辅助理解的因素。
例4 语境(叶勇建议倪女士进行网络贷款,作为本金投进去,并不断的暗示鼓励倪女士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获得更大收益。)
D17 倪女士:你是让我干我从来不敢干的事。
D18 叶勇:人都是慢慢从无到有的过程啊,这样才能突破自己。
在例4的语境下,话轮D18是蕴含事件结构隐喻④的明示话语,蕴含其中的最佳关联假设,是同人的省力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根据节目剖析和自述倪女士对于诈骗犯初期信任感的建立大多来源于前期的聊天经历(上下文),类似于把人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投射到投资损益起伏过程的思考性话语并不少见,如例2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话语与大社会背景下许多成功人士白手起家的事实、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社会氛围,以及物理环境中叶勇虚构成功人士身份的图文工具和设计精密的投资软件是有关联的;倪女士在利益诱惑下识破诈骗意图的逻辑能力不足和关于投资的百科知识的支撑都使叶勇的话语更容易实现最佳关联,比起“现在没有本金,通过贷款来投资积攒财富冒险但正确。”等直白的话语选择有可能增加倪女士的疑虑,牺牲了有可能的关联弱暗含,
语境暗含:
① 叶勇是个思想先进的人。
② 叶勇是个有魄力的人。
③ 叶勇是个做大事的成功人士。
④ 叶勇是个沉着的投资人。
虽然以上的系列暗含并没有直接的被叶勇传达,无法对比传达意图的强弱程度,听话人也不能准确的断定哪个是话轮D18的语境结论,但是话语本身和暂时的投资利益都是这些假设的论据支撑了思想前卫的投资达人身份的建构。
5. 结语
出于助力反诈的目的,本研究重点描述了一起电信网络交友诈骗案中诈骗犯的虚假语用身份建构,并从认知角度剖析了受骗人对这些身份的认同过程,发现了诈骗犯通过图文与话语等手段建构如真诚友人等可信任型同伴身份,基于此又着重凸显投资达人等骗取财物。在身份成功建构的构成中认知语境互明程度和话语的系列强弱暗含发挥重要作用。强弱交际观也为解释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公检法”机关以及新型的涉疫诈骗等其他类型的电信网络诈骗的虚假语用身份建构认知语用视角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致谢
人生数十载,而读书不过二十余年。行文至此,学生时代也进入了倒计时,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日子仅剩一年半,感恩相遇,感恩所得,感谢外国语学院所有老师的谆谆教导,特别是李怀奎导师对本人的精心栽培,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言辞有尽,师恩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