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氧化技术在氯苯类污染地块修复治理中的应用——以某有机污染场地小试为例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y in the Remed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lorobenzene-Contaminated Plots—A Case Study of an Organic Contaminated Site
DOI: 10.12677/HJSS.2023.112006, PDF, HTML, XML, 下载: 184  浏览: 510 
作者: 杜 欢:安徽国祯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关键词: 氯苯类污染原位化学氧化臭氧–过氧化氢Chlorobenzene Pollution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Ozone-Hydrogen Peroxide
摘要: 原位高级氧化技术在国内有机污染场地修复中应用广泛,结合某污染场地实际污染情况、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原位高压注射臭氧–过氧化氢两类氧化药剂的试验,结合连续监测数据,确定臭氧–过氧化氢高级氧化技术可真实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注药5 d后水体中污染物去除率达90%以上。停止注射药剂,土壤中污染物将向地下水中迁移,造成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回升。
Abstract: In-situ advanced oxid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remediation of domestic organic contaminated sit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ollution situation and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 contaminated site, through the test of in-situ high-pressure injection of ozone-hydrogen peroxide, and the analysis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 data,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ozone-hydrogen peroxide could effectively remove 1-chloro-4-(trifluoromethyl)-benzene, 2,5-dichlorotrifluorome- thylbenzene and 3,4-dichlorotrifluoromethylbenzene of groundwater,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pollutants in water was more than 90% after injecting of 5 days. If stopped to inject the chemical agents, the pollutants in the soil would migrate to the groundwater, cau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n the groundwater to rise.
文章引用:杜欢. 高级氧化技术在氯苯类污染地块修复治理中的应用——以某有机污染场地小试为例[J]. 土壤科学, 2023, 11(2): 41-47. https://doi.org/10.12677/HJSS.2023.112006

1. 引言

因危险废物处置费用高、群众环保意识薄弱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废弃物倾倒造成的环境损害事件时有发生。倾倒物成分复杂,危害性大,带来的土壤地下水污染修复工作难度大,目前大部分环境损害事件修复技术主要参考工业污染地块相关技术。

原位化学氧化技术作为污染地块土壤地下水修复的主流技术,在国内有机污染修复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关高级氧化药剂及相关技术参数的研究也较多 [1] [2] [3] 。常用高级氧化药剂包括Fenton、类Fenton、过氧化氢、活化过硫酸盐、臭氧等,Fenton、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具有较好的氧化能力,但会向环境中带来大量硫酸根等物质,过氧化氢与臭氧作为清洁药剂,两者联合使用处理工业废水的相关研究较多 [4] [5] ,但用于环境复杂、介质不均一的土壤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较少。本项目研究的污染物为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属于农药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相关污染物降解及工程修复案例鲜有文献报道,本文拟通过过氧化氢–臭氧复合高级氧化方法在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污染场地中的小试试验研究,为过氧化氢–臭氧复合高级氧化在工程修复中的应用及特殊污染物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的降解处理提供参考。

2. 项目背景

本项目为危废倾倒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恢复项目,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北部平原地区,历史上作为农用地使用,因周边群众向项目区域内倾倒污染物生产过程中的蒸馏残渣、精馏残渣而造成环境破坏,经鉴定,倾倒的残渣废物属于农药废物,HW04,危险特性为T (毒性)。对倾倒的危险废物进行清理后,由具有司法鉴定资质的单位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经鉴定评估,非法倾倒行为对倾倒区域的土壤、地下水、池塘底泥等造成了事实上的生态环境损害,需对倾倒区域开展修复措施恢复至基线状态。

3. 地块概况

3.1. 污染情况

经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采样分析,地块内土壤、地下水中存在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三种污染物超标。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情况如下:

土壤中存在超标的点位为S1、S2、S5、S6、S9、T3、T4、BS01、BS02、BS05、BS06、BS08,使用C-tech模拟软件进行土壤修复工程量的计算,确定土壤修复面积1658 m2。土壤修复范围见图1

Figure1. The area of soil remediation

图1. 土壤修复范围

地下水中存在超标的点位为MW01至MW08、GW11、GW14、GW15、GW20、GWSA02、GW01-9、GW02-9、GW03-9、GW06-9、GW07-9、BW01、BW02、BW03、BW04、BW05、BW10、BW11、BW12。根据各采样点位污染物超标情况,以周边地下水清洁点位为修复边界,划定修复范围和工程量,修复工程量 = 污染面积 × 厚度 × 孔隙度,孔隙度按均值41%记取,确定地下水需修复面积为4711 m2。地下水修复范围见图2

Figure 2. The area of groundwater remediation

图2. 地下水修复范围

根据项目污染物种类及特征,采用原位高级氧化技术进行污染修复治理工作。

3.2. 水文地质条件

按地层成因类型和沉积年代,地块勘探深度(18.0 m)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并按土层岩性及其物理性质,进一步划分为5个大层,各土层岩性及分布特征概述如下:

(1) 人工堆积层

分布于场地表层,为以粉质粘土为主的①层素填土。

① 素填土:棕黄色,松散–稍密,稍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场地内广泛分布,该大层层厚0.4 m~0.7 m。

(2) 第四纪松散沉积层

② 粉质粘土:棕黄色,可塑–硬塑,湿。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层厚一般在2.3 m~3.5 m,层底埋深在3.0 m~4.0 m。

③ 粉质粘土:棕黄色,软塑,湿–饱和。场地内连续分布,该层层厚一般在2.0 m~2.5 m,层底埋深在6.0 m~6.5 m,局部区域下伏软塑状粉质粘土呈青灰色。

④ 粉土:棕黄夹青灰色,中度密实,饱和,含云母、氧化铁,场地广泛分布,该层层厚在1.0 m~8.5 m,层底面埋深为7.5 m~14.5 m。

⑤ 粉质粘土:棕黄色,湿,硬塑,场地连续分布,勘察范围内未揭穿。

地块地面以下最大勘探深度(18.0 m)范围内揭露到一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以粉质粘土③层和粉土④层,在场地连续分布,粉质粘土②层和粉质粘土⑤层分别为该层地下水的上隔水顶板和下隔水底板。该层地下水的天然动态类型为入径流型,主要为侧向径流补给和侧向径流排泄方式。

4. 现场实验方法

(1) 平面布置

现场小试阶段主要围绕中度污染点位BS05开展,分别在BS05周边以正三角形的方式布设注射井IW01、IW02和IW03,三口井距BS05的距离为4米,在土壤点位BS05处建造地下水监测井CW01,深度6 m,用于监测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变化。

(2) 监测井及注射井垂向布设

因BS05孔污染主要集中在地块粉土层,本次技术测试选择粉土层作为目标层位进行测试,监测井深度6 m,注药井深度7.5 m,监测井筛管和注药井注射段均位于粉土层。

(3) 药剂种类及注射方式

本次现场小试试验采用的高级氧化药剂为臭氧–过氧化氢。现场配套设备具备臭氧制造与注射功能,通过臭氧发生器生成臭氧后注入地下水中;过氧化氢为购买的工业过氧化氢,纯度25%。

药剂注射采用自有修复设备,该设备包含臭氧发生系统、注药系统、PLC控制系统,每台设备配备10套注射井连接口,可同时实现10孔注射井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注射。本次现场试验相关参数如下:臭氧发生器生产能力设定为80%,臭氧注射压力220 kPa,臭氧注射流量10l pm注射井气体背压145 kPa~180 kPa,注射井双氧水背压10 psi~15 psi,双氧水注射量2.5 L/h。

(4) 注射井结构

注射井结构采用双管注射,注射井结构为不锈钢材质,根据注射井深度,使用1.5 m不锈钢管连接而成。因臭氧为气态,过氧化氢为液态,考虑两种药剂进入地下水后移动情况,臭氧曝气头埋深应大于过氧化氢注射头埋深0.6 m,曝气头均为多孔柱状结构。具体结构见图3

Figure 3. Structural drawing of injection well

图3. 注射井结构图

(5) 样品采集与分析

监测井建成后采集地下水样品,监测地下水初始浓度,于高级氧化药剂(臭氧–过氧化氢)注射后5 d、10 d、15 d分别采集监测井水样。

高级氧化药剂注射15 d后关闭设备,停止注药7 d并采集地下水样品,用于观察停止注药后地下水浓度是否回升;待采样完成后继续启动设备注药7 d并采集样品。

以上样品采集后,注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送往实验室进行定量检测。

5. 监测结果

在开展注药实验后,对监测井按采样计划进行地下水样品采集,采集后的样品检测数据见表1

通过与监测井原始浓度进行比对,在连续注射药剂5 d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继续注药至15 d时,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呈持续降低趋势,其中1-氯-4-(三氟甲基)-苯降解率达到90.8%、2,5-二氯三氟甲苯降解率达到96.4%、3,4-二氯三氟甲苯降解率达到90.6%。

在停止注射药剂7 d后,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出现不同程度回升,1-氯-4-(三氟甲基)-苯和3,4-二氯三氟甲苯回升后的浓度高于监测井初始浓度,推断造成浓度回升的原因是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不断迁移转化,初始状态下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达到平衡,当地下水中污染物被氧化,浓度逐渐降低时,污染物从土壤中逐步释放进入地下水,以达到新的平衡。

对污染物浓度回升后的地下水进行连续注射药剂7 d,污染物浓度数据见表1中CW01-f批次,该数据显示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在臭氧–过氧化氢高级氧化剂作用下发生降解。

Table 1. Monitoring data sheet of pollutants in underground water

表1. 地下水污染物监测数据表

6. 结论

(1) 1-氯-4-(三氟甲基)-苯、2,5-二氯三氟甲苯、3,4-二氯三氟甲苯降解研究较少,通过本次连续注药实验,确定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以上三种特殊污染物可被臭氧–过氧化氢高级氧化体系降解处理。

(2) 对地下水连续注射药剂5 d后,地下水中三种污染物浓度降解率均超过90%。

(3) 根据停止注射药剂后地下水监测结果,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在经过注射药剂高级氧化处理后快速下降,但受环境影响,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出现反弹现象。在修复工程中应持续注射药剂,保证药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不断氧化。

参考文献

[1] 纪录, 张晖.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环境工程学报, 2003, 4(6): 37-42.
[2] 林雅洁, 胡婧琳. 有机污染场地化学氧化处置方法综述[J]. 环境工程, 2016, 34(S1): 1003-1007.
[3] 姜林, 樊艳玲, 张丹, 等. 确定空气注射技术影响半径的现场试验: 以北京某焦化厂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2, 32(7): 1216-1222.
[4] 李绍峰, 石冶, 张荣全. 臭氧过氧化氢降解西马津试验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 29(7): 1914-1918.
[5] 王希诚, 高乃云. 臭氧过氧化氢(O3/H2O2)降解2,4,6-三氯酚的多因素影响[J]. 净水技术, 2022, 41(5):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