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树度差下界的一个例子
An Example of the Bound of Double Tree
DOI: 10.12677/AAM.2023.124166, PDF, HTML, XML, 下载: 200  浏览: 261 
作者: 张雅琴: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双树分解生成树Double Tree Decomposition Spanning Tree
摘要: 如果图G由两个边不交的生成树的并组成,其中E(G)=E(T1)∪E(T2),且E(T1)∩E(T2)=∅那么称图G是双树。本文证明存在一个双树G,对于G任意一个分解f=T1,T2而言(T1,T2是生成树),至少存在一个顶点v∈V(G),使得▏dT1(v)-dT2(v)▏≥2。
Abstract: If the graph G contains two spanning trees such that the edges of spanning trees are disjoint. And E(G)=E(T1)∪E(T2) and E(T1)∩E(T2)=∅ , then we call the graph G is double tree. In this pa-per we prove that there exists a double tree graph G, for any decomposition f=T1,T2 (T1,T2 are spanning trees), there exists at least a vertex v∈V(G) such that ▏dT1(v)-dT2(v)▏≥2 .
文章引用:张雅琴. 关于双树度差下界的一个例子[J]. 应用数学进展, 2023, 12(4): 1615-1619.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3.124166

1. 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给出图论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对于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x$,我们通常用x来表示它。对于一个图G,我们用 V ( G ) E ( G ) 来定义图G的顶点集和边集。对一些边 e = u v E ( G ) ,我们称u和v与e关联或者说e连接u和v。对于某些 X V ,用 δ G ( X ) 来定义一个顶点在X中,一个顶点在 V ( G ) X 中的边集,用 d G ( X ) 来表示为 | δ G ( X ) | 。对一些顶点 v V ( G ) ,我们定义图 G v 的顶点集为 V ( G v ) = V ( G ) v 它的边集为 E ( G v ) = E ( G ) δ G ( v ) 。此外对于一条新边 e = u v E ( G ) ,其中 u , v V ( G ) ,我们定义 G + v 的顶点集为 V ( G + e ) = V ( G ) 边集为 E ( G + e ) = E ( G ) + e 。对一条新边 e = u v E ( G ) ,其中 u V ( G ) 但是 v V ( G ) ,我们定义 G + e 的顶点集为 V ( G + e ) = V ( G ) + v 边集为 E ( G + e ) = E ( G ) + e 。一个图H被叫做是另一个图G的子图如果满足 V ( H ) V ( G ) E ( H ) E ( G ) 。一棵树是一个连通的图且不含圈。给一个图G,一个G的子图T被称为G的支撑树如果T是一棵树且满足 V ( T ) = V ( G ) 。如果一个图G包含$k$个边不交的支撑树 T 1 , , T k 且满足 E ( G ) = E ( T 1 ) E ( T k ) E ( T 1 ) E ( T k ) = 我们就说G是一个k重树,并说 T 1 , , T k 是G的支撑树分解。此外我们把2重树叫做双树。如果图G是一个双树,在图G上存在一个分界 f = ( T 1 , T 2 ) ,其中 T 1 , T 2 都是生成树并且 E ( T 1 ) E ( T 2 ) = 。那么称这个分解f为图G的双树分解。我们可以得到双树有如下的结论。

命题1:每个双树满足 | E ( G ) | = 2 | V ( G ) | 2

下面的命题是我们所熟知的支撑树的交换操作。

命题2 [1] :令G是一个双树, ( T 1 , T 2 ) 是G的支撑树分解。则存在一个函数 σ : E ( T 1 ) E ( T 2 ) 使得 ( T 1 e + σ ( e ) , T 2 σ ( e ) + e ) 也是G的一个支撑树分解。

我们把如上的命题中的函数叫做从 T 1 T 2 的树交换函数。这个在文献 [1] 中已经被证明。

2022年8月,学者Florian Horsch在文献 [2] 证明了对每个包含两个边不交的支撑树的图G,我们可以选择图G中的一个分解 ( T 1 , T 2 ) 使得对于任意的顶点 v V ( G ) 都有 | d T 1 ( v ) d T 2 ( V ) | 5 。这给出了如果图G可以分解成两个支撑树,那么这两个支撑树的顶点度差的上界是5。在这个文献中学者证明了树交换函数的性质。

命题3:令G是一个双树, ( T 1 , T 2 ) 是G的一个支撑树分解,且 v V ( G ) 其中x关联于 T 1 中的唯一的边。则对任何树交换函数 σ : E ( T 1 ) E ( T 2 ) ,我们都有 σ ( e ) δ G ( x )

证明:因为 T 1 e + σ ( e ) 是一个G的支撑树,存在至少一条边 f ( E ( T 1 ) e + σ ( e ) ) δ G ( x ) 。因为 ( E ( T 1 ) e ) δ G ( x ) = ,我们有 f = σ ( e )

在1961年,在文献 [3] 中学者Nash-Williams以及在文献 [4] 中学者Tutte独立地证明了一个基本定理,该定理表征了包含固定数量的边不相交生成树的图的特征。从那以后,已经发现了几个扩展该定理的结果。例如,虽然它没有扩展到一般的无限图,但它已被学者Lehner [5] 和Stein [6] 推广到某些类的无限图。学者Chuzoy,Parter和Tan [3] 已经考虑了有界直径的生成树。此外,满足某种平衡条件的生成树,即删除指定的顶点不应留下包含在单个连接组件中所有顶点的图,Bang-Jensen,Havet和Yeo [7] 以及Bessy等人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从而得到存在一个双树G,对于它的任何一个分解 ( T 1 , T 2 ) ,而言满足存在至少一个顶点v使得 | d T 1 ( v ) d T 2 ( v ) | 2

2. 主要定理

本文主要证明的定理如下:存在一个双树G,对于任何G的任何一个双树分解 ( T 1 , T 2 ) 而言,存在一个顶点 v V ( G ) ,使得 | d T 1 ( v ) d T 2 ( v ) | 2

3. 主要定理证明

接下来我们给出一个例子“见图1”所示,通过对于这个例子的所有分解进行讨论,从而得到定理1的证明。

Figure 1. Example G

图1. 例G

引理1:对于G的任何一个分解 ( T 1 , T 2 ) ,如果 e , f 是G上的重边,那么 e , f 不可能位于同一棵树 T i ,其中 i = 1 , 2

证明:我们利用反证法进行证明,不妨假 e , f 都在同一棵树 T 1 上,那么对于图G的任何一个分解,我们都会得到 T 1 上存在一个圈,矛盾于 T 1 是一棵树。

我们对上述所给出的例子进行分析,首先收缩顶点 x 1 , x 2 , x 3 为一个顶点X,收缩顶点 y 1 , y 2 , y 3 为一个顶点Y,则我们得到了一个新的图 G ,“见图2”中展示它的顶点集为 V ( G ) = { X , Y , Z }

Figure 2. Edge contracted of the graph G

图2. 图G 的收缩图

事实1:图G是一棵双树,则通过收缩操作之后得到的图 G 也是一棵双树。

证明:a如图所示不妨假设 E ( G ) = { e 1 , e 2 , e 3 , e 4 } ,其中 e 1 = X Y , e 2 = X Y , e 3 = X Z , e 4 = Y Z ,根据引理1可得 e 1 , e 2 不可能位于同一棵树 T i 中,不妨假设 e 1 T 1 以及 e 2 T 2 。由于Z在 G 上只有二度点,因此 e 3 , e 4 在不同的树上,那么在新图 G 中我们得到了新的分解 ( T 1 , T 2 ) ,从而证明了这个事实。

事实2:图G中包含一个三角形不妨假设这三条边分别为 e 1 , e 2 , e 3 ,那么这三条边都不会属于同一个 T i

证明:利用反证法,不妨假设 e 1 , e 2 , e 3 都在同一棵树 T 1 上,那么对于图G的任何一个分解,我们都会得到 T 1 上存在一个圈,矛盾于 T 1 是一棵树。

推论1:图G中包含一个三角形,那么这三条边中至少有一条边属于 T i 其中 i = 1 , 2 ,另外两条边属于 T 3 i

下面我们对于上述给出的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的所有的分解进行讨论从而证明对于双树G,对于任何G的两个边不相交生成树 ( T 1 , T 2 ) 而言,存在一个顶点 v V ( G ) ,使得 | d T 1 ( v ) d T 2 ( v ) | 2 。下面我们都是基于图 G = ( T 1 , T 2 ) 进行讨论。

下面我们对图G的边集进行讨论,不妨假设 e 1 , f 1 是关联 x 2 x 3 的两条重边, e 3 , f 3 是关联 y 2 y 3 的两条重边, e 2 = x 3 y 3 f 2 = x 1 y 1 。与Z点相关联的边集我们在下面的Case中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接下来根据上述所谈到的事实和推论我们对它们的边集进行划分,因为 e 1 , f 1 以及 e 3 , f 3 是两对重边,因此 e 1 , f 1 属于不同的 T i e 3 , f 3 属于不同的 T i 。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不妨假设 e 1 , e 3 T 1 f 1 , f 3 T 2 。由引理1可得 e 2 , f 2 位于不同的树上。接下来我们分情况讨论。

Case A.如果 e 2 T 1 , f 2 T 2

Case A.1因为 G [ x 1 , x 2 , x 3 ] 中包含两个三角形,由事实2可得 x 1 x 2 , x 1 x 3 不可能同时位于同一棵树上。如果 x 1 x 3 T 1 ,那么 x 1 x 2 T 2 。我们发现对于顶点 x 3 来说有, | d T 1 ( x 3 ) d T 2 ( x 3 ) | = 2 。如果 x 1 x 2 T 1 ,那么

Figure 3. The Case B.2

图3. 情况B.2

x 1 x 3 T 2 。我们来讨论 G [ y 1 , y 2 , y 3 ] ,因为 G [ y 1 , y 2 , y 3 ] 中包含两个三角形,由事实2可得 y 1 y 2 , y 1 x 3 不可能同时位于同一棵树上。如果 y 1 y 3 T 1 ,那么 y 1 y 2 T 2 。我们发现对于顶点 y 3 来说有度差的绝对值为2。

Case A.2

如果 y 1 y 3 T 2 ,那么 y 1 y 2 T 1 ,这时候我们发现对于 x 2 , y 2 来说有且 d T 1 ( y 2 ) d T 2 ( y 2 ) = 1 。又因为 z V ( G ) ,且 d G ( z ) = 2 T 1 , T 2 是G的支撑树,因此 d T 1 ( z ) = d T 2 ( z ) = 1 。我们知道 z x 2 , z y 2 不可能属于同一棵树,则存在 x 2 或者 y 2 中至少一个点有 | d T 1 ( x 2 ) d T 2 ( x 2 ) | = 2 或者 | d T 1 ( y 2 ) d T 2 ( y 2 ) | = 2

Case B.否则 e 2 T 2 , f 2 T 1

Case B.1因为 G [ x 1 , x 2 , x 3 ] 中包含两个三角形,由事实2可得 x 1 x 2 , x 1 x 3 不可能同时位于同一棵树上。如果 x 1 x 3 T 2 ,那么 x 1 x 2 T 1 。我们发现对于顶点 x 3 来说有, | d T 1 ( x 3 ) d T 2 ( x 3 ) | = 2

Case B.2如果 x 1 x 2 T 2 ,那么 x 1 x 3 T 1 。我们来讨论 G [ y 1 , y 2 , y 3 ] ,因为 G [ y 1 , y 2 , y 3 ] 中包含两个三角形,由事实2可得 y 1 y 2 , y 1 x 3 不可能同时位于同一棵树上。如果 y 1 y 3 T 2 ,那么 y 1 y 2 T 1 。我们发现对于顶点 y 3 来说有, | d T 1 ( y 3 ) d T 2 ( y 3 ) | = 2 。如果 y 1 y 3 T 1 ,那么 y 1 y 2 T 2 ,这时候我们发现对于 x 2 , y 2 来说有 d T 2 ( x 2 ) d T 1 ( x 2 ) = 1 d T 2 ( y 2 ) d T 1 ( y 2 ) = 1 。又因为 z V ( G ) ,且 d G ( z ) = 2 T 1 , T 2 是G的支撑树,因此 d T 1 ( z ) = d T 2 ( z ) = 1 。我们知道 z x 2 , z y 2 不可能属于同一棵树,则存在 x 2 或者 y 2 中至少一个点有 | d T 1 ( x 2 ) d T 2 ( x 2 ) | = 2 或者 | d T 1 ( y 2 ) d T 2 ( y 2 ) | = 2 。“见图3”片所示。

4. 结语

森林分解在图论研究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文献 [5] 中已经证明了双树分解的度差上界是5,那么对于双树分解度差的下界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度差上下界的讨论从而帮助我们的得到相对平衡的双树分解。我们目前已经找到一种双树,使得对于任意的分解都会存在一个顶点的度差大于等于2,那对于任意的图都有这样的问题这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Frank, A. (2011) Connections in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2] Illingworth, F., Powierski, E., Scott, A. and Tamitegama, Y. (2012) Balancing Connected Colourings of Graphs. arxiv.org, 2205.04984.
[3] Nash-Williams, C.St.J.A. (1961) Edge-Disjoint Spanning Trees of Finite Graphs.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36, 445-450.
https://doi.org/10.1112/jlms/s1-36.1.445
[4] Tutte, W.T. (2004) On the Problem of Decomposing a Graph into n Connected Factors. Journal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36, 221-230.
https://doi.org/10.1112/jlms/s1-36.1.221
[5] Florian, H. (2022) Globally Balancing Spanning Trees. arxiv.org, 2110.13726.
[6] Stein, M. (2006) Arboricity and Tree-Packing in Locally Finite Graphs.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B, 96, 302-312.
https://doi.org/10.1016/j.jctb.2005.08.003
[7] Bang-Jensen, J., Havet, F. and Yeo, A. (2016) The Complexity of Finding Arc-Disjoint Branching Flow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209, 16-26.
https://doi.org/10.1016/j.dam.2015.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