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20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全国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满足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发展需要,由教育部等11个部门牵头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行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态、人才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研学旅行的体验性、参与性、教育性和实践性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理念,使得诸多“躺”于民间的非遗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在活态传承非遗的同时,为民间经济、文化、生态等提质赋能。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针对非遗资源禀赋分布的参差,各地区应积极开拓创新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同时,根据地区交通条件的差异,协调推出一大批兼具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路线、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
自贡市作为中国井盐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近2000年盐业发展历程,使得自贡成为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相融汇的旅游代表地之一。自贡市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赓续价值、科学研读价值和观赏休闲价值,特别是其得天独厚的彩灯、盐、恐龙等旅游资源。非遗盐文化内容较为丰富,有反映盐业生产的遗址牛佛古镇;展示盐业运输和贸易的古镇仙市古镇;有反映盐工号子、川剧、扎染等;有非遗盐商和盐工活动的西秦会馆;有独具特色的盐帮菜系;有传统井盐生产的工艺和技术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还有反映盐业经济的民俗风情年灯会、王爷会 [1] 。自贡市近年致力于旅游名城的打造,据统计,仅2021年自贡市17个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3.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居四川首位。但这其中盐文化旅游的贡献却差强人意,重要原因在于旅游产业方面融合发展较为欠缺,如将非遗盐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合理开发,将其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将会使非遗盐文化更加绚丽多彩,推动盐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发展。
2. 乡村振兴下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的意蕴“话语”
2.1. 推动文化振兴
研学旅行是“借助优秀历史文脉和丰富地理习俗的鲜活展演性、环境始源性和地域实践性,将研讨性学习意识与休闲性旅行体验二者进行组合,让学习者能够获得全面体验的学习活动” [2] 。非遗研学旅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它具有典型的教育性,是利用非遗元素,从教育的角度进行产品组合和创意设置,将项目或活动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从而将具有教育目的性的旅游产品提供给研学者 [3] 。研学者在游学途中耳濡目染,通过研学导师、非遗传承人等途径了解盐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借助非遗研学旅行能推动相关文艺类演出的开展,如盐文化戏剧演出、社区开展盐文化服务活动等,让当地人民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盐文化资源,丰富当地人的精神生活,让盐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浸入到人们的意识内,促进非遗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获得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推进盐文化振兴的预期目标。
2.2. 带动人才振兴
研学旅行以“学习 + 旅行”的形式为载体,通过“身体力行”的状态发挥对参与者思想、文化和情感等层面的独特育人价值,而它与非遗文化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升华这些层面的价值。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方向,具有强大的市场前景,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将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筑巢引凤”创造就业岗位。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诸如非遗传承人、文创者等,针对非遗从业者低学历、高年龄等普遍现状,非遗研学旅行可以吸引贤士,注入新鲜血液,使非遗从业者的队伍素质得到提升;这类群体通过政府、企业的系统培训,组织从业者参加专业能力培训,增强从业者的专业性,甚至部分人将蜕变为行业精英,不断向乡村输送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再生,让非遗人才队伍更加强大 [4] 。
2.3. 驱动产业振兴
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人民群众收入递增和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的源泉,将研学旅行发展为“研学 + 非遗”会极大地增强研学旅行途中内容的丰富性、独特性、产业性。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开展,将在更大范围参与全域旅游旅游线路打造,提供展示、体验、教培、美食等多种类型的非遗旅游产品和服务 [5] ,将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如文化旅游业、教育业、餐饮业(盐帮菜为代表)、娱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也将吸引一大批相关产业入场,并入驻乡村,协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 乡村振兴下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的现实“塌陷”
3.1. 耦合路径狭窄
非遗盐文化资源单一,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路径较为狭窄,核心竞争力较弱,对研学者吸引力弱。研学基地所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导致非遗研学旅行不能支撑活动开展,对于研学者的到来不能保证其正常生活有序开展,活动范围较为狭窄。乡村人才匮乏,加之人才引进难度加大,对于非遗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才支撑较为薄弱,也不能保障非遗研学旅行常态化开展,不能为其注入新鲜活力,非遗研学旅行项目开发创新性思维较为单一。加之,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较少,不能保证非遗研学旅行的丰富性,不能为非遗研学旅行项目锦上添花。
3.2. 文创价值羸弱
非遗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当前与盐文化有关的大部分研学产品缺乏对内容的匠心设计。自贡市开展的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大多为组织学生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燊海井,主要以观赏为主,研学效果流于表面。不仅如此,对于非遗研学旅行的讲解内容,基于研学旅行的时间周期限制,工作人员对于非遗项目通常只能做出有限介绍,有限的介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激发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学生会形成“无感”情绪态度。同时,鉴于研学旅行时间的限制,对非遗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也未能深入体验,只能带着“遗憾”被动接受单一路线活动安排而进入下一环节,最终致使研学旅行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这样的研学旅行项目,学生在其中只知其象、不知其意,难以实现通过研学旅行激发学生传承和发扬非遗的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6] 。
3.3. 设计创新不佳
首先,在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项目上,多呈现出以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为“主角”的传统游览形式为主,旅游路线较多通过博物馆为中心进行简单组合,形式上较为初级,缺乏和研学旅行者的互动体验以及文艺演出、现场体验、虚拟感受等新型游览形式。其次,针对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所二次创作的文创产品缺乏创新,大多“千篇一律”,对文化的依附性较低,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并未能针对不同社会群体进行风格切入,尤其是针对研学旅行参与比例持续递增的90后与00后新生代游客难以产生吸睛效用 [7] 。最后,研学主题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灵魂,研学课程的命名应是主题醒目、新颖有趣和贴近现实的。纵观自贡市近年涌现的非遗研学旅行产品,课程的内容乏味、缺乏设计等问题比较突出,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在课程方案中较少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教学意义。
3.4. 市场秩序混乱
研学旅行市场秩序不佳,当前国内研学旅行市场庞大,参与主体包括学校、旅游企业、旅游景区、教育机构等,即使各级政府频频推出相关政策,但我国目前的制度体系和接待体系尚未完善 [8] ,研学旅行市场仍然监督体系不到位、市场秩序较为紊乱 [9] 。随着研学市场的迅猛发展,行业中出现了以整合资源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如全国性的各种研学旅行联盟,里面各种组织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很难进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合,这导致资源的区块分割与垄断,适用标准的混乱,行业供给主体资质不一,良莠难辨,行业整体缺乏自我监管性,导致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学校主体在鱼龙混杂的研学课程与产品中难以抉择。
4. 乡村振兴下非遗传承与研学旅行耦合发展的优化“策略”
4.1. 瞄准双主体特性,开辟耦合多路径
4.1.1. 加大对非物质盐文化遗产研学旅行项目的开发力度
非遗盐文化资源禀赋,比如手工盐技艺、非遗传承人等。要加大对非遗的科学开发,从种类繁多的非遗资源宝库中,找到并开发具有研学旅行价值与可行性的项目,使之能够与研学旅行真正融合起来,既保证研学旅行的乐趣,又实现研学旅行的目的,发展成具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美誉度并存的非遗研学旅行品牌。要引进更多有关盐文化的非遗类别与项目,特别是针对一些濒危项目、富有自贡地域特色的项目,将之融入研学旅行中,激发这些濒危非遗项目的生机与活力,丰富当前现存的研学旅行种类。
4.1.2. 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
非遗作为地方民众集体记忆,具有受众广、接受强的特点。然而,当前我国诸多非遗传承中后继乏人的传承现象并不鲜见,必须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扩大传承人队伍的规模。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融合能够增加非遗项目所在地的旅游开发力度,鼓励当地引进并培养旅游专业人才。同时,还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非遗的宣传与服务之中,更有效地保留、保护非遗的原真性,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申请政府专项资金和政策福利,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鼓励企业及个人投入资金,鼓舞和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4.1.3. 完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非遗研学旅行将带动与引进周边产业发展,如文化旅游业、教育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充分做好研学基地规划设计,通过梳理研学旅行的产业链关系,积极寻求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合作,充分吸引招商投资,扩大开发力度,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持续做大做强非遗研学旅行产业链,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为旅游提质赋能作用,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同时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础功能品质,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4.2. 聚焦双主体形式,挖掘文创实价值
4.2.1. 研学产品开发应研究市场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产品的需求不同,而不同参与人群对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差异度。因此,在进行研学产品开发中应充分对目标人群进行划分,以麻雀解剖式态度剖析不同目标人群群体偏好,做到群体偏好要素契合。家长和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参与主体,关注重心多聚焦在内容多元性、安全卫生性和性价比三个要素上。因此,在开发设计研学产品时应加入三个要素的思考。在研学旅行的路线制定上重视交通安全和卫生条件,在研学旅行的活动设计中应涵盖趣味性高、体验性强、门槛度低的项目,在研学旅行的项目开发时应设计多种套餐组合方式,确保研学旅行参与者能获得性价比高、安全卫生满意和内容多元的研学体验。此外,学校是育人的主体,研学旅行企业往往需要通过学校才能接触到学生及其家长,且须在学校的支持引领下才能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此外还应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在研学旅行的前期、中期、后期充分倾听学校的诉求及反馈。
4.2.2. 产品设计还应深挖非遗价值内涵
众多研学主体认为现有产品内容存在专业性低、雷同度高、重游轻学等问题,说明非遗研学产品开发须充分挖掘地方非遗项目特色文化符号,并结合当地实际,深挖非遗盐文化内涵与细节,避免千篇一律。当前获取信息渠道多元化,相比互联网欠发达时期更容易获取信息,针对其开展的非遗研学活动不应停留于片面的观览中,唯有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让研学群体得到更好的体验,从而有效实现研学初衷 [6] 。
4.3. 紧扣双主体内容,革新设计新理念
4.3.1. 推出不同层次、需求的精品研旅路线
对于新型盐文化的研学旅行推出,要尽可能规避主题活动的单一性,依据盐文化文脉分布和集体记忆推出高层次、多需求的精品研旅路线。盐文化精品研旅路线是基于盐文化主题体验和普通研学旅行的二次组合,需重点突出盐文化主题体验,不可等同于一般旅游路线规划。因此,在路线规划中,充分借鉴教学标准内容,对标传统文化培育,立足盐文化因子,进行盐文化的全景式展示,借助多场地让研学旅行参与者了解盐文化的丰厚底蕴,凭借多物品让研学旅行者感受盐文化的历史赓续,依托多参与让研学旅行者领悟盐文化的厚重魅力,完成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双提升的培育目标,实现当代青年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厚植 [10] 。
4.3.2. 增强非遗研学旅行的“互联网+”含量
将非遗研学旅行引进“互联网+”后,可以增加非物质盐文化遗产的体验式展示,让研学旅行的社会公众在体验的同时,开展思考与探索,实现传播与学习的双向交流。可以通过非物质盐文化遗产项目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小视频、APP小程序等新媒体方式,多角度、立体化地传播相关知识,让不具备实地研学旅行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内容。加强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的网络宣传力度,用网络提升宣传的效率与效果,让地域特点鲜明的非遗盐文化能够通过网络传播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提升非遗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4.3.3. 开发VR等高科技实现历史活化
随着数字技术变革,非遗研学旅行需要不断创新。如三星堆文化不断地被创新呈现方式向人们介绍着古蜀文明,在技术方面,推出了“数字博物馆”利用VR技术制作了体验感十足的云展厅,通过“数字盐文化博物馆”的方式,打破传统式展览的现实边界,将研学旅行参与者置于不同的时空下去沉浸式感受盐文化的历史变迁,致使研学旅行参与者对非遗盐文化了解更为深入;在产品方面,推出了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激活盐文化后的历史温度,将盐文化具象化,让研学旅行者体验感增强。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联结盐文化,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而且使得盐业文明“出圈”,建立了与不同圈层受众之间的联系 [11] 。
4.4. 围绕双主体定位,制订市场正常秩序
4.4.1. 创建文旅 + 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要实现研学旅行的价值最大化,应围绕文旅和教育的定位,搭建文旅 + 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畅通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对话通道,协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方案,协同制定研学旅行实施意见。一方面,通过政府牵头对有相关资质和有发展能力的企业与盐业历史博物馆、燊海井等文化场所进行“牵线搭桥”,鼓励引导双方合作开发,统筹研学旅行发展建设,保证研学旅行内部“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研学旅行参与企业机构的常态化监督和动态化管理,确保研学旅行在安全卫生、教育质量和收费标准等方面呈现乱象,以制度制约参与企业机构,防范研学旅行外部“野蛮生长”。
4.4.2. 培养非遗研学旅行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从事导游行业人数众多,但在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参差不齐的导游水准会深远影响研学旅行的大众感官,导致社会对研学旅行滋生“厌弃”情绪,不利于研学旅行发展,因此,培养非遗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势在必行。首先是对于当前研学旅行从业人员,应针对研学旅行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并根据培训结果确认工作场所和资格认定,同时,后期应做到常态化考核、透明化考核,确保从业人员保持动态学习观念,持续提升业务能力。其次是积极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通过新鲜力量的加入,带来业务创新新活力和理论培训新实践,推动整个研学旅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
4.4.3. 多方配合共同优化市场秩序
盐文化研学旅行作为盐文化为主题的旅行活动,除具有教育属性、旅游属性之外,同时也兼备经济属性。因此,盐文化研学旅行并非某单一政府部门可以“大包大揽”负责,发展“一言堂”。而是需要诸多政府部门协同参与、多方配合和群策群力。在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卫生安全上,应积极寻求卫生部门和安全部门介入参与,统筹协调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全局规划和细节部署。在盐文化研学旅行的教育质量上,应积极依靠教育部门和监管部门介入参与,保证项目设计、内容展示、产品质量和收费标准的科学性。在盐文化研学旅行的基础建设上,应积极协同住建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介入参与,协同探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规划。通过多部门多方配合,实现由盐文化研学旅行所形成的市场走向正常秩序。
5. 结论
非遗盐文化和研学旅行融合发展是对非遗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符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乡村振兴重要途径。挖掘非遗价值底色、研究非遗研学旅行耦合发展路径、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及规范市场正常秩序,将有助于促进非遗文化和研学旅行的有效结合,进一步促进非遗研学的发展,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基金项目
2022年四川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研学旅行融合开发研究——以自贡市盐文化为例”(S202210622069);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自贡盐文化文旅融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YWHQ21-0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