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母语负迁移研究下初中生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Negative Transfer
DOI: 10.12677/AE.2023.137752, PDF, HTML, XML, 下载: 166  浏览: 390 
作者: 谢章婷: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
关键词: 负迁移母语英语语法Negative Transfer Mother Tongue English Grammar
摘要: 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影响。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从词、短语、句子三个层面分析了英汉差异和联系,以及母语负迁移对语法学习的影响,给改进语法教学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Chinese negative transfer has an impact on al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language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s of Chinese negative transfer on grammar learning.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grammar teaching.
文章引用:谢章婷. 基于母语负迁移研究下初中生英语语法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783-47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52

1. 引言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前者是负迁移,后者正迁移,正迁移会对学习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会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语法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掌握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复杂的句子。如果了解了英汉语法的差异以及母语对语法的负迁移,可以让教师们更好的进行语法教学。

2.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关系,二语习得可以给外语教学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参考,但也有着不同,二语习得更加重视习得,涉及习得的心理、认知、生物学等,最初二语习得被认为是应用语言学的分支,但二语习得与应用语言学有着不同。二语习得研究有着跨学科性,这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会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混合研究。二语习得的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研究。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语言迁移研究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Lado (1957)认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更容易学会,与母语不同的地方较难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差异,可以得出二语习得的困难。于是,对比分析开始流行起来。但对比分析也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对比分析认为正迁移发生于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负迁移发生于两种语言不同之处,但已有很多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对比分析只关注第一语言对目标语的迁移作用,但除了第一语言外,社会、心理等因素也会影响目标语的习得。

20世纪70年代,偏误分析走进人们的视线,对比分析假说受到偏误分析的挑战,人们开始怀疑对比分析的论断是否完全正确。有研究证明,有些错误并非由母语引起,而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水平有关。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对学习者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二语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1] 。1974年,S.P.Corder把偏误分析分成了五个步骤:收集语料、鉴别偏误、偏误分类、解释偏误、评估偏误。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比分析认为母语干扰是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唯一原因,而偏误分析认为除了母语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对二语习得造成影响。1972年,Selinker提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偏误分析突破了对比分析的局限,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偏误的看法,事实上,偏误是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正常的现象;也丰富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但偏误分析也有着局限性,比如自然预料收集困难、各种偏误研究不平衡等等。

1969年,Selinker提出中介语这一术语。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Selinker认为,学习者的语言自成系统,遵循自己的规则;中介语是动态的系统,是一个近似系统;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顽固性,会产生石化现象。“中介语研究”是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中介语假说比偏误分析更进一步,聚焦学习者整个的语言系统,而不仅仅是偏误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经济发展步入全球化。由于历史上的英国在世界各地都有过殖民地,再加上英语相对易学、使用频率高,现在许多国家都用英语交流,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研究,现在逐步发展为一个热门话题。杨连瑞(2022)认为ELF研究成果可以为语言教学、语用学和语言测评等关注学习者语言使用的领域带来启示。

20世纪30年代,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Trubetzkoy (1931)在他的论著《语音系统》中提出“标记性”(Markedness)这一概念。1999年,Ellis提出的关于语言的标记性与母语迁移的关系,更好的弥补了对比分析的不足。此外,还有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研究。他们从人的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问题解决七大方面进行分析,例如,Tran在其博士论文中就曾指出:“一件事困难还是容易可能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学习这种语言的学习者而言的”,这说明在分析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时,不仅要考虑到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而且还要从认知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消极影响时就称为“负迁移”,Odlin (1989)指出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干扰或抑制作用。负向迁移有两种形式:“过度运用”和“运用错误”。“过度运用”指的是在使用英语时会回避复杂的结构,而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结构。“运用错误”指的是,在使用目的语时运用母语的形式,即“替代”;或将一种语言的结构误用到另一种语言中,即“仿造”。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身为教师我们要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尽量克服母语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仅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探讨其对语法学习的影响。

3.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法学习受母语迁移的影响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是不可能完全抛开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总是将汉语和英语进行对比。本文从词、短语、句子三个层面分析英汉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语法学习中母语迁移的负迁移。

3.1. 英汉语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词的语法意义上看。首先,可通过附加法 [2] ,即通过添加词缀或变化词缀来表达语法意义。根据词缀在词中的位置,可分为:前缀(prefix)、中缀(infix)、后缀(suffix)。英语中前缀比较少,一般不改变词根的词性,只是改变词根的含义。英文中的中缀(infix)是一种置入词根里的词缀,它是相当于前缀或后缀而言的,数量很少,这里不作赘述。英文中的后缀有改变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形容词后缀,有些是名词后缀。除了前缀、中缀和后缀外,英语还有零位后缀(zero suffix),即无后缀形式具有一种特殊的语法意义。例如,I work. He works. He worked. He is working.等系列形式中,work虽没有构形后缀,却有明显的语法意义,与其他形式相对应而存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前缀,如“第一”、“老虎”、“老鼠”中的“第—”和“老—”;也有后缀,如“木头”、“服务员”、“科学性”中的“—头”、“—员”、“—性”等。但这些只属于构词法里的派生词缀(derivational affixes),不是屈折词缀。其次,也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达语法意义,即内部屈折。如:foot (单数) – feet (复数)、child (单数) – children (复数)等等。再次,也可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根或词干的一种语法手段来表示相同词汇意义,但不同语法意义,也就是异根。在英语中,异根法的使用仅限于个别的词,如:good – better – best等等。最后,从重叠和词序的角度看。重叠指词或词中的语素的重复。英语中重叠现象极为个别,这里存而不论。而在汉语中,这种语法手段应用的比较普遍。词序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法手段。主要是因为英汉都是分析语(analytic language),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很少。词序常用来区别英语中只有某些人称代词的主格和宾格的区别。主语一般位于宾语之前。这一点与汉语一致,称为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

从短语结构分析。短语(phrase)是担任各种句子成分的基本语言单位。按照句法功能,短语可分为名词性短语(noun phrase),动词性短语(verb phrase)等等。汉语构成短语的手段主要是词序,其次是虚词。英语词形变化数量比较少,所以词序比汉语多变一些。因此,在英汉语中,词序的变化,往往都会引起语义的变化。英语中,任何一个完整的句子都包含一个有名词词组充当的主语和动词词组充当的谓语。然而,汉语中的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一定会包含一个主谓短语,而一个主谓短语也不绝对会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另外,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不一定是名词性的和动词性的。动宾词组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后一部分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一般为名词、代词等。前后个部分之间有支配和关涉的关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成分是谓语,被动作、行为所支配的成分是宾语,这就构成了动宾词组。并不是是所有带有动宾结构的汉语句子在翻译成英语后还是动宾结构。

从句子结构分析。句子按其交际功能可分为陈述句(declarative sentence)、疑问句(interrogative sentence)等等。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是相同的。按照语法结构,汉语句子可分为单句和复句。它们的区别在于:复句的组成部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而单句的组成部分是词和词组。组成复句的单句就叫做分句。英语的简单句和单句类似。英语的复句可分为两类:并列句(compound sentence)和复合句(complex sentence)。并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而又相互独立的简单句构成。在并列句中,简单句之间通常由并列连词来连接。英语并列句的概念与汉语复合句相同。但汉语并列分句之间可以没有连接词、英语的连接词通常不能省略掉。汉语复句中,每个分句都不能充当成分,而英语中,分句可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即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等。

3.2. 语法学习中母语迁移的负迁移

由于初中生在记忆单词意思时,通常只记住最简单的中文词义。但中文词义相近的单词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仅通过中文词义是无法区分的,但这些常常是遣词造句的关键。比如Krashen(1985)在提出输入假说时区别了learning和acquisition两个单词,两者都有“学习”的意思,但learning表示有意识地学习,而acquisition表示无意识地、在所学语言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两个单词语义相近,但使用语境却大不相同。如果学生不去看英语释义,就会发生很多搭配错误。

如上文,通过给英语单词加上词缀,可以使英语单词的含义以及句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名词动词单复数变化和词性转换等。英语单词词缀规则丰富多样但又容易混淆 [3]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初中生来说英语词汇学习难度较大并且容易误用。由于汉语为表意文字,几乎无形态变化 [3] ,这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理解困难,不容易掌握,从而发生很多语法错误。

汉语思维和汉语习惯的影响还体现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搭配上,例如:在初二英语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5中,会学到read a newspaper。在中文“看”其实有不同的概念,“看报纸”实际上是“阅读报纸”的意思,有些学生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经常将“read a newspaper”写成“watch a newspaper”。又如,在外研版英语教材九年级上册中,会学到operation这个单词,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做手术”、“做讲座”,有些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翻译成英语是“do an operation”或“do a lecture”,但其实是两个固定搭配“make an operation”和“have a lecture”。学生还倾向于从字面意思理解短语,而这样在很多情况下是错误的。比如美国人习惯用“hands down”表“绝对,毫无疑问,容易地、易如反掌”之意,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把手放下来”,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误解。

陈宏薇、李亚丹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句子的意义建构在意念主轴上,句子与思想的顺序一致。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构建在主谓轴上,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一种形式上的一致关系,很受英语语法的规范。”由于对这种差异缺乏了解,中国学生经常会翻译出不符合英语句法的错句来。比如,笔者在英语课堂中观察到当教师要求学生翻译“我们班长他父亲病了”这句话时,很多学生会译成“Our monitor his mother is ill”,而正确的翻译是“Our monitor’s mother is ill”。因为汉语并列分句之间可以没有连接词,当学生学习从句时,受母语的影响,所以总是搞不清楚用哪种连接词。比如,笔者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有些学生在写主语从句时用到了when,但是when一般用于时间状语从句。

4. 第二语言习得母语迁移对初中生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4.1. 创设英语学习语境

新课标主张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运用并掌握语言。创设语境可以使英语教学更加具有真实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下,语言学习才有依托,才会鲜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语境下,就能够准确理解目标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并选择恰当和正确的语言结构来表达。然而,在目前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在句子层面讲解和分析语法规则 [4] ,设计的作业以及开展的活动也未关注到适当的语境对学生语法内容的学习以及语法运用能力培养的作用。在语法教学内容呈现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连贯、完整的语境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语法内容的形式和意义,为学生后期进一步理解和初步使用该语法规则并培养语法运用能力做好准备。有效的语境是促进学生感知和理解相关语法形式和意义的“催化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语法内容。陈思羽认为,语法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语法现象所表达的意义。教师应创设情境和提供大量有意义的输入,启发学生感知和理解。比如,在进行比较级的教学时,导入环节用歌词中含有比较级的歌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呈现环节创设一个做比较事物大小的游戏的情景,让学生领悟到比较级是将两者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后,再引导学生输出。

4.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避免教条的,枯燥的列举抽象的填鸭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语法知识点时,最好运用各种真实有效的情景、教具、现代手段来呈现。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同时把复杂的语法用学生可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讲解定语从句时,教师先给出句子主干:I’m a teacher并在PPT上用图片呈现自己的家乡、爱好,引导学生说出I’m a teacher who is...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

4.3. 进行英汉对比并善用归纳法和联想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比英汉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体验两种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加强母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联系和对比,有比较的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给出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练习,但不能仅仅是机械的操练。例如,由于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文体的需要,英语常用结构被动式,而汉语常用意义被动式,学生会难以理解英语被动句的使用。教师在进行被动语态的教学时,可以融入英汉思维差异的教学。

5. 结语

毕竟不是母语者,学习者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会存在母语迁移的现象,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负迁移对学生学习语法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有影响,教师要帮助学生减轻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积累语言知识,也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研究表明,目标语越熟练,母语负迁移越小,因此身为二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习和使用。多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风俗等,有意识的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庞倩, 宋英, 庄瑗蔓. 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语篇衔接偏误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20, 21(4): 51-60.
[2] 喻云根. 英汉对比语言学[M].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126-172.
[3] 徐茜, 祁文慧.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影响调查研究[J]. 英语广场, 2021(1): 51-53.
[4] 程晓堂. 关于英语语法教学问题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4): 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