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突然”、“忽然”偏误分析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uran” and “Huran” Errors
DOI: 10.12677/ML.2023.118441, PDF, HTML, XML, 下载: 168  浏览: 343 
作者: 门星辰: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突然”“忽然”偏误分析“Turan” “Huran” Error Analysis
摘要: 近义词辨析及相关偏误分析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中文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突然”和“忽然”有共性又有差异,留学生在使用时常出现各种类型的偏误。本文采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明确“突然”和“忽然”语义、语法上的用法和差异,然后借助语料库对留学生“突然”和“忽然”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归类,并归纳偏误类型,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Abstract: Synonym discrimination and related error analysis have always bee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uran” and “huran”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oreign students often use a variety of types of errors.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first, clarifies the semantic and grammatical usage and differences of “turan” and “huran”, and then clarifies the use of “turan” and “huran” by foreign stud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corpus, induces the types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门星辰. 基于语料库的“突然”、“忽然”偏误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8): 3250-32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41

1. 引言

近义词辨析一直以来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2021年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突然”是三级词,“忽然”是二级词 [1] ,两者均较为常用。它们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很难进行区分。

目前,学界对于“突然”和“忽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的对比研究,且多从语义的角度对两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对留学生的偏误情况研究较少,偶有涉及也多为举例性分析,缺乏系统性的定量考察 [2] [3] [4] [5] [6] 。

鉴于此,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助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对语料库中“突然”和“忽然”的用例进行统计归类,并运用中介语理论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以期为国际中文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2. “突然”和“忽然”的句法语义分析

由于现代汉语中“突然”与“忽然”的意义和用法较为复杂且比较接近,我们借助《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词性标注及释义总结“突然”与“忽然”在句法、语义上的特点。

语法上,通过词典词性标注,我们发现,“突然”有形容词词性,能作定语、谓语、状语、补语等,能受副词修饰。例如:“事情发生得很突然。”这里的“突然”是形容词,作“发生”的补语,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突然”还具有副词词性,能作状语,可以修饰动词。例如:“不知道怎么回事,妹妹突然哭了起来。”这里的“突然”是副词,作状语,修饰“哭”。“忽然”只有副词词性,只能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我正要出发去学校,忽然下起了雨。”这个句子中,“忽然”是副词,作状语,修饰“下雨” [7] 。

语义上,“突然”有表“意外、主观性、可控性”的语义特征;“忽然”具有“客观性、过程性”的语义特征。即“突然”更强调事情的发生出人意料,带有一定的转折色彩 [8] 。

综合两部词典的释义,我们发现:当表示动作发生时间短促、迅速时,“突然”和“忽然”可以互换使用。但当需要受到程度副词修饰或在后面加“的”作定语时,只有“突然”符合此条件,此时两者不能相互替换。

3. “突然”和“忽然”的偏误类型

词汇偏误研究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突然”和“忽然”语义接近,但句法功能差异较大,留学生在使用时如果不能明确这些差异,则会产生各种类型的偏误。因此,我们以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分析留学生的偏误情况,以便为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

目前,大多数关于词汇偏误分析的研究都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四大类: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 [9] 。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也采用前人的这一分类方法整理归纳“突然”和“忽然”的各种偏误。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展示的语料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且文中所举例的偏误语料,除了“突然”和“忽然”的偏误之外,句中的其他错误均已改正。偏误的部分用斜体加下划线的方式进行表示,并在例句后方给出恰当的使用建议。由于修改的办法有很多,我们在句子本义的基础上,以尽量少改为主要原则,针对例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一) “突然”的偏误类型

1、遗漏

遗漏是指句中遗漏了必要的成分 [9] 。例句中遗漏的部分,我们用()表示。

(1)* 风和日丽,我们正在海边愉快地玩耍。谁也没想到,大海会()“变脸”,风骤起,流暗涌,把游人从浅水拖向深水。(应在括号中加入“突然”)

(2)* 最后一百米,小张()加速,超越了前面的运动员,成功夺冠。(应在括号中加入“突然”)

“突然”是副词,表示动作发生迅速且令人意外。例(1)应在括号中加入“突然”,作状语,修饰动词“变脸”。加入“突然”后,更能体现出当时情况的危急,增强该句的语义表达效果。例(2)中,在括号中加入“突然”,作状语,修饰“加速”,体现了这一动作发生迅速且结果出人意料,渲染了比赛紧张的氛围,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2、误加

误加是指在句中出现了多余的语言成分,使句子产生了重复啰嗦的语言错误 [9] 。

(3)* 有一天藕利告诉阿亚这件事,阿亚突然大吃一惊也将信将疑。(删去“突然”)

(4)* 一接电话,突然是我妈妈打来的。(删去“突然”)

(5)* 那天,天突然地变黑,下大雨而且雷声很大。(删去“地”)

例(3)中,“大吃一惊”中的“惊”已经含有“短促”之意,不再需要修饰语“突然”。例(4)在语义方面不需要“突然”来进行表达,应删去。

例(5)中,“突然”作状语时,其后面一般不需要加“地”,因此应当将“地”删去。这反映了学习者对于“突然”作状语的使用规范还不够清晰。

3、误代

误代是指错误地使用了另外一个词,误代的成分常常是与目标词词义相关的近义词 [9] 。

(6)* 临近下课,老师突然告诉我们有小测验,哎,又来了一个很忽然的考试。(“忽然”改为“突然”)

(7)* 突然,我停着哭。(我停止哭泣)

(8)* 我突然想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人工水湖呢?(我突然想到)

例(6)中,“很”的后面应该用“突然”,例(7)中“着”表示延续,“停”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行为的改变,导致此句语义上出现矛盾,应该为“突然,我停止了哭泣”。在例(8)中,“突然”表示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情况,应改为“我突然想到……”。

4、错序

错序是指目标词与句中其它成分的前后位置错误、顺序颠倒 [9] 。

(9)* 我下山时不小心突然摔伤了腿。(我下山时突然不小心摔断了腿)

(10)* 有一天,我们班同心同意地突然决定去蒙古。(有一天,我们班突然同心同意地决定去蒙古)

(11)* 有人突然敲门,原来是要修空调的。(突然有人敲门)

“突然”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时放在句首,表示情况的转变;有时放在谓语之前,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以上几个例子“突然”均出现了语序偏误。这体现了留学生对“突然”的句法位置掌握得不够清楚,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强调。

(二) “忽然”的偏误类型

1、遗漏

(12)* 我们家正在吃饭,()有人按门铃,把我吓坏了。(应在括号中加入“忽然”)

(13)* 我们在操场上正玩的开心,()下雨了,我们赶紧跑回了教室。(应在括号中加入“忽然”)

例(12)~(13)中,在括号中加入“忽然”更能体现语义的前后连贯性,解释“把我吓坏了”和“我们赶紧跑回了教室”的原因。这两例偏误反映了留学生忽视了“忽然”的语义表达作用,我们应在课堂上予以强调。

2、误加

(14)* 我忽然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学习汉语,所以我最后决定我要学汉学。(删掉“忽然”)

(15)* 今天早上,我和小明刚走到学校门口,就看到一辆警车开了过来,忽然小明马上说:“一定是出事了!”(删掉“忽然”)

例(14)的句义中并不含有令人意外的语义色彩,因此应删去“忽然”。例(15)中,“马上”已经强调短暂而迅速之义,与“忽然”所表达的迅速之义重复,因此应删去“忽然”。

3、误代

(16)* 临近下课,老师突然告诉我们有小测验,哎,又来了一个很忽然的考试。(“忽然”改为“突然”)

(17)* 是忽然的日子吗?(“忽然”改为“突然”)

留学生经常将“突然”误用为“忽然”,而只有“突然”才是形容词,可以受“很”等程度副词的修饰,在句子中作定语。

4、错序

(18)* 有一天,我正在看电视,忽然关了电视机,所以我叫来修理工。(改为:电视机忽然关了)

(19)* 忽然马先生说:“嘿,你的狗会这样吗?”(改为:马先生忽然说)

“忽然”作为副词,通常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果是在“把字句”中,则放在“把”之前。一般不能位于首句句首,若置于句首,可以在“忽然”后面加逗号,表示情况或动作迅速发生变化且变化的结果出人意料。例(18)~例(19)中,“忽然”在句子中的位置出现了错误。

(三) “突然”和“忽然”的偏误类型对比

我们对收集到的“突然”和“忽然”有效语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显示,在1263条包含“突然”的语料中,“突然”的偏误率为5.46%;在173条包含“忽然”的语料中,“忽然”的偏误率为15.03%。

虽然“突然”和“忽然”都较为常用,但“突然”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忽然”。一方面,可能是留学生首先习得“突然”,对于“突然”比较熟悉;另一方面,“突然”具有两个词性,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因此其使用范围比“忽然”更广。

随后,我们对语料中偏误的例句进行分析,归纳出了“突然”和“忽然”的偏误类型,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uran” and “huran” errors types

表1. “突然”和“忽然”偏误类型分布表

我们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突然”时出现了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种偏误。通过一般字符串检索,两个语料库中的“突然”和“忽然”的错序偏误在四种偏误中是最高的,而遗漏偏误是最低的。遗漏偏误占比小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只能检索到遗漏目标词相关成分的例句,而那些遗漏目标词本身的例句我们无法通过语料库一般检索来找到。

4. “突然”和“忽然”的偏误原因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与使用中产生的偏误是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主要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学习策略和方法三个方面分析留学生使用“突然”和“忽然”出现偏误的原因。

(一) 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在面对新的交际情况时,往往会采用母语规则来组织句子进行交际。也就是说,其母语知识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和交际产生了干扰。本文以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为例,分析母语在其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在《牛津实用英汉双解词典》中,与“突然”和“忽然”对应的词有两个:

Sudden: adj. happening or done quickly and unexpectedly突然的;忽然的;骤然的 [10]

Suddenly: adv. quickly and unexpectedly突然;忽然;猛地;骤然 [10]

“突然”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在英语中分别对应sudden和suddenly;“忽然”只有副词词性,在英语中只对应suddenly。可见,英文中的suddenly和汉语中“突然”和“忽然”两个词相对应,这就容易造成汉语学习者使用上的混淆。

“突然”和“忽然”在英语中都可以用suddenly来表示,位置上与汉语有共通之处,使用时可以置于句首,也可以置于所修饰的中心语之前。但英语中并不区分其具体的语义差别,这使得“突然”和“忽然”的语义区分成为留学生近义词辨析的难点。

(二) 目的语负迁移

目的语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过度概括,用来解决新的情境下的语言问题。例如:

(20) 临近下课,老师突然告诉我们有小测验,哎,又来了一个很忽然的考试。

在汉语中,“突然”有形容词和副词两种词性,能受副词修饰,但“忽然”只具有副词词性,不能受“很”的修饰。由于“突然”和“忽然”意义和用法接近,学习者在掌握“很 + 突然”后,容易将这种用法不适当地套用在“忽然”上。

由于汉语追求表义的精确性和使用的得体性,汉语中存在多组近义词。留学生在使用中不仅要明确其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也要选择语体风格的词汇。因此,近义词辨析成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一大难点。例如:

(21) 突然给你发这封邮件,如果打扰到了你,请原谅我的失礼。

此句中的“突然”应改为“贸然”。“贸然”指的是草率地、缺乏思考地做某事,用在此处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歉意。

(三) 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理解而在心理或行为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过整理检索到的“突然”和“忽然”的语料,我们发现,“突然”的使用频次远远高于“忽然”。通过查阅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汉语教材,我们知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一般是先学习“突然”。由于“突然”较为熟悉,且“突然”涵盖的语义范围更广,可以表示经常性、受控制等语义特点。我们推测:留学生在使用副词“忽然”时,经常釆用回避策略,尽可能多地使用“突然”,减少使用“忽然”的次数。

5. 对“突然”和“忽然”的教学建议

在明确了“突然”和“忽然”的偏误情况后,我们需具体分析偏误类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清楚地了解这对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减少使用偏误。我们将从教师、教材两个角度提出不同的教学建议。

(一) 教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语境释义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即教师先利用要学的生词造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对词语语义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通过对话语的理解来进一步推测生词词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造这段语境要遵循克拉申的“i + 1”理论:即教师所造的句子难度可以稍稍高出学习者目前的语言能力水平,让他可以通过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理解“i + 1”的信息 [11] 。

根据现有的汉语教材,留学生首先学习“突然”。教师可以先提供“突然”的例子,随后补充“忽然”的例子,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22) 6月22日,德国突然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23) 我接到他的电话,我感到很突然。

(24) 小明来到后山,熟练地组装好设备开始观察星空,忽然发现了一颗未曾见过的新星。

例(22)中,“军事战争”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性,是可控的,因此用“突然”比较合适。

例(23)中,“突然”有了“程度量”,其实这也是源于它的“主观性”,人们的感觉是可以受程度副词的限定的。这也就解释了:在句法方面,“突然”可以受“很”修饰,而“忽然”不能。

例(24)中,作者处于旁观者的角度,只是描述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突然”经常带有“意外、程度”义,因此此句用“忽然”比较合适。

学生可以先通过语境自主理解词义,产生自己的认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际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此来不断清晰学生的认识。

(二) 教材编写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质量对教学效果具有很大影响。教材的释义是否科学、课后练习是否完善都将影响到教学效果。

从释义方面来说,教材编写者一方面要参考权威词典中的释义,另一方面要与一线教师展开交流合作。征集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一线教师手中征集鲜活的语料,作为教材编写的材料来源。

从练习设置方面来说,教材中的练习题要更有针对性就要提前做调查研究,针对易出错的点,设置练习题。可以通过在线网络及时与教师沟通,根据教学中留学生使用“突然”、“忽然”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设置课后练习,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练习材料,以便能更好地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遗漏”这一类型的偏误,我们可以采用造句练习,例如:

请观察图1,并描写图片中的内容。注意,造句时,须包含“突然”或“忽然”。

针对“误加”这一类型的偏误,我们可以采用修改病句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夜里静悄悄的,我正专注地看书,突然立刻听到了一声巨响。”请把该句修改成正确的表述,并说明你修改的原因。

此句强调:“突发的一声巨响使‘我’感到意外”。“突然”表示动作发生时间短促且动作的结果出人意料。“立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迅速,也具有动作发生时间短促的语义特征。“突然”与“立刻”在“动作发生时间短促”之义上产生了语义重复,且“立刻”并不能表示“动作结果使人意外”,因此应当删去“立刻”。

Figure 1. Example diagram

图1. 例题示例图

针对“误代”这一类型的偏误,我们可以采用单选题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

1) 这件事发生的很()。

A. 忽然B. 突然C. 骤然

这道题应选B,因为“突然”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忽然”不能。

2) 一天,陈老师正在办公室备课。()班长跑来报告说:“老师,汤姆和乔丹在体育馆吵了起来,您快去看看。”

A. 忽然B. 突然C. 骤然

这道题应选A,这两句话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的,不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突然”的主观色彩强,“忽然”更侧重客观描写,因此此句用“忽然”比较合适。

针对“错序”这一类型的偏误,我们可以采用修改病句的方式进行练习,例如:“琳琳打排球时不小心突然扭到了手。”请把该句修改成正确的表述,并说明你修改的原因。

该句应改为:“琳琳打排球时突然不小心扭到了手。”我们知道,“突然”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时可以置于句首,表示情况的转变;有时可以置于谓语之前,表示动作或情况发生迅速而结果又出乎意料。此句中,应将“突然”移至谓语“不小心”之前。

6. 结语

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留学生使用“突然”和“忽然”时出现的偏误情况进行定量统计,就两个语料库查询到的留学生书面语语料来看:“突然”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忽然”,且“突然”的正确率高于“忽然”。留学生在使用“突然”和“忽然”时均出现了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种偏误。其中,错序偏误最多,遗漏偏误是最低的。最后,本文从教师、教材两个层面,对“突然”、“忽然”这组近义词辨析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i + 1”的理论来创造语境,以此帮助学生进行辨析;在教材编写时,应丰富教材释例的语料来源,并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练习。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GF 0025-2021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S].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21.
[2] 陆丙甫. 从“跳舞”、“必然”的词性到“忽然”、“突然”的区别[J]. 语言研究, 1992(1): 12-18.
[3] 熊礼淼. “突然” “忽然”辨[J]. 语文知识, 2004(8): 25-26.
[4] 姜丽. “突然”、“忽然”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5] 林琳琳. “一带一路”背景下, “突然”类副词的差异性研究[J]. 现代语文, 2018(1): 143-147.
[6] 张晓敏. 表短时“X然”类词的多角度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7]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增订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9] 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4(1): 49-64.
[10] A.S. Hornb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第9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11]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