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Large Units Teaching of Psychology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DOI: 10.12677/AP.2023.138378, PDF, HTML, XML, 下载: 233  浏览: 429 
作者: 耿小洁: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小学心理新课标大单元教学Psychology Discipline of Primary School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Large Unit Teaching
摘要: 《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的全过程。新课程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都是关键词。小学心理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以《新课标》为指导,不断探索主题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希望以课堂为引领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2022 Edition) take “Health First”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 and pro-mot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process of revis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foster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student-centeredness, and concern for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are also keywords. On the path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the psychology discipline of primary school is guided by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matic unit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the hope of promoting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with the classroom as the core.
文章引用:耿小洁 (2023). 新课标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大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心理学进展, 13(8), 3051-305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8378

1. 引言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于2023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在《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上也显示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比30.28%,其中半数为在校学生。当下,在春季学期全面复课之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长时间的居家生活,学生缺乏同伴交往,导致回归校园以后不会与同学相处,冲突频出。还有的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无法适应线下上课或学习的节奏,产生厌学心理,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如何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的课题。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等等。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但教育部也提出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全纳性、全面性和基础性,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校采取融通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探索大单元教学,推进大单元、大主题的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做中学”,教师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基于此,笔者对小学心理主题单元教学活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2. 单元主题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学情的需要

单元或主题教学是以一个大概念为主线,重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小学心理学科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标,老师在做单元教学设计时可以将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政策依据和抓手。《纲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分为了六个方面,即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与此同时,也要参考小学心理研究的理论基础,比如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的童年期,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等。在参考了以上政策和理论依据以外,最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心理老师想为正处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上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课,以《我们做朋友吧》为单元主题,那么就需要对学生的同伴交往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虽然受疫情影响,上学期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线上教学,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之间互相不认识。因此,如果通过学情调查,发现本班或本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有困惑,不知道该如何与同学相识、相处,那么设定该主题就是合适的。但如果班主任在线上学习阶段,非常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网,恢复线下学习以后,学生很快适应了班级活动,并与同学建立友谊,那么《我们做朋友吧》这个单元主题的设定就是不合适的。

3. 单元目标的确立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新课标》提出,要把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目标。林崇德(2016)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根据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阶段逐步培养的必要个性和关键能力,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了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在此之前,小学心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基于三维目标设定的,即认知、行为、情感,虽然也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但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知识和目标任务。将三维目标改为核心素养,则会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始终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余文森(2023)指出,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大举措。他认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是一个人的“德”,而关键能力则为一个人的“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责任与目的。当然,学科不同,所侧重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相同。在《新课标》中,罗列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需要侧重培育的核心素养。其中,《体育与健康》中的“健康行为”可以作为心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考上述林崇德(2016)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中的部分基本要点,可以作为心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六年级下半学期的《探索我的生命曲线》这一单元主题中,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作为单元核心素养,并在分课时的学习中,通过绘制生命曲线探寻生命意义、制作弹力小人认识心理弹性、完成短期目标思维导图规划小学最后生活等内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4. 学习课堂的实现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标》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能感。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老师普遍还是更加关注教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学生的真问题与真需求没有真正的解决和关注,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六年级下半学期的主题单元课《直面失败,快乐成长》,老师基于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面临着成长的迷茫和现实的挫败,需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对失败的正确认识,重塑认知,从失败中学习,树立直面失败的勇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用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失败、认识失败、面对失败,学生仅仅是跟着老师在一步一步地完成教案上的活动,没有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无法直面失败是学生现在所面临的真问题吗?学习如何在失败中成长是学生的真需求吗?以学习为中心,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惑和满足心理需要,心理老师要做充分且深入的学情调研,当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真的是从学生中来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回到学生中去。

5.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新课标》中多次强调创设情境,比如在《体育与健康》中,课堂实施部分强调要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情境创设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学生通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小学的心理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在核心素养中,问题解决也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要点。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孙嘉政,吕国强(2023)提出,情境创设要立足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教育主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给六年级的学生创设一个类似霍格沃兹的魔法世界就并不合适,他们普遍会认为太小儿科,但如果是四年级就可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在魔法世界中自我探究的欲望。在小学心理课堂上,老师在情境创设时最好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帮助他们在真体验中解决真问题。学生在课上学习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能够迁移到生活中,甚至触类旁通,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小学心理主题单元教学活动中,建议老师尝试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大情境,每课时引导学生在大情境中的不同小情境中完成自觉探究和认知体验。秦文英(2022)提出,要围绕情境搭支架,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以《环球影城大畅游》为例,这一主题单元的心理课,第一课时可以出示每个游戏设施的排队时长和位置,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来设计最佳路线,当然还要将吃饭、上卫生间、购物都要排进去。提升学生的规划和时间管理的能力。第二课时可以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解决,并快速的调整情绪,解决方案。比如,当你排队一个小时,马上就到你的时候,工作人员突然告诉你,设施出现故障,你会怎么办;当你排到第五个游戏的时候,发现你的包落在了第三个游戏的存包处,你打算如何做,等等类似情境。第三课时仍然是围绕环球影城,设置的情境可以是好朋友来询问环球影城的畅游经验,学生需要梳理经验分享的内容、方式等,提升了学生勤于反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单元主题中学习到的解决问题、调节情绪、管理时间、反思经验的能力,可以迁移应用到许多生活场景中。因此,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自觉进行知识建构,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6. 思考与建议

在探索小学心理主题单元教学活动中,发现目前在建构单元课中,心理老师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如下。

1) 准确理解核心素养

老师应充分准确地认识、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在确立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时,要能够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一个主题单元中,要明确重点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不能贪多。比如六年级生涯启蒙主题的单元课《“趣”之所向,“职”面未来》,一共三课时,老师却设定了五个核心素养的目标,即勇于探索、勤于反思、自我管理、社会责任、问题解决。由于设定的核心素养目标过多,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重难点不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此外,也说明老师对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并不准确。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不是一个单元就能达成的,需要学生在未来不断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老师应该明晰,究竟要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在每一课时中是如何达成的。

2) 恰当使用理论依据

在过去,小学心理学科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老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理论依据部分。但如今随着学科的发展,小学心理课堂应不仅仅是游戏活动,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还要让学生通过心理课学到如何去探索自我、调节情绪、管理自我、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与人相处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做支撑。心理学的理论很多,流派也很多,心理老师通常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在构建单元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将需要的理论学懂吃透,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尤其是在给学生做解读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此外,笔者还发现,有的老师在写理论依据时并没有认真思考理论依据的价值与作用,只是简单的相关理论的堆砌,在后面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并没有体现。比如,如果一节课要用到归因理论,就需要在课上看到老师创设了怎样的一个情景,是如何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合理归因的。如果在课上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甚至都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写在理论依据上。

3) 积极关注课堂生成

体现心理老师专业水平的一个方面,就是看在课堂上能否接住学生的现场生成。有的时候,我们看完一节心理课会感到很舒服,其实这种舒服就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在课堂上,学生表达的一些内容或抛出的一些问题,老师在接住的同时,能够快速地用一些指导语,与学生共情,让其感到自己是被支持的,并能够引发新的思考。比如在《探索生命曲线》单元课中,第一课时,老师让学生绘制生命曲线,目标是希望能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复盘、思考,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积极向往。在课上,一位学生提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幼儿园做手工,总是做不好,觉得自己很笨。老师问:“那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学生答:“现在我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做手工,我就放弃了。”老师继续追问:“那现在有什么让你觉得很有优势的事情吗?”学生答:“唱歌,我唱歌特别好,弹琴也不错。”老师反馈道:“那看来过去的经验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我们能在许多尝试中分清哪些是我们的长处,哪些事情确实不擅长。”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让学生专注在自己手工做的不好,而是让学生换个角度,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过去的尝试,即使是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老师对于课堂上生成的把握,体现着其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同时也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智慧。

总之,小学心理主题单元教学活动仍在探索中,在大单元设计的时候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作业设计、教学评价、板书等,都需要心理老师再做深入的学习,从而使单元更加完整、系统,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真情境中触发真体验,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求,培育真素养。

附录

单元主题教学安排:

《探索生命曲线》

六年级的学生对自我和生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自我概念已经初步形成,对生命也有一些理解,尤其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后,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多的认识。本学期,学生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但马上面临小学毕业,即将迈入初中校门,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有许多学生表示感到有些迷茫,甚至不知所措。

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设计分为三节课,《绘制我的生命“线”》、《探索“线”下拐弯处》、《制定“线”上短目标》。第一节课用绘制生命曲线活动,帮助学生回忆过去12年的人生经历,启发学生探索过去所积累的经验与现在的关系,与学生探讨中学生活,帮助学生赋能,并规划未来。第二节课用生命曲线中过去的部分,分析在面对负性事件的时候的感受,用制作跳跳人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心理弹性的五个因子,知道心理弹性对于负性事件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愿意尝试增强自己的心理弹性。第三节课用到生命曲线后面中学规划的部分,了解目标对于未来规划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制定目标的方法(SAMRT原则),尝试制定六年级下半学期的目标。三节课结束后,为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探索生命曲线,走向美好未来——绘制多彩线,过去经历有意义;线下拐弯处,心理弹性是关键;虚线变实线,短期目标需制定。通过单元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能够对生命有直观的认识,知道我们现在度过的仅仅是人生中的很小一部分,未来生命很长,值得期待;其次,通过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知道心理弹性对未来的重要性,愿意不断地去增强心理弹性;最后,按照SMART原则制定短期目标,规划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并付诸行动,朝着目标前行,给自己的小学阶段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附图1

Figure S1. Flow chart of unit teaching design

图1. 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016).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 秦文英(2022). 关于“北师大”《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学会学习”大单元教学的思考. 新课程研究, (2), 114-116.
[3] 孙嘉政, 吕国强(2023).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辽宁体育科技, (2), 20-24.
[4] 余文森(2023). 新课标呼唤新教学——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教师教育学报, (2),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