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权近,字可远或思权,号阳村,谥号文忠,是高丽王朝末期、朝鲜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学家和性理学家。出身贵族名门的权近自幼聪慧,一生写过非常多的优秀诗文,他的作品创作集中反映了其所处时期正统儒学家的现实情怀和情感世界 [1] 。现权近存有《阳村集》《五经浅见录》《入学图说》《三国史略》等著作,在性理学、文学、史学等领域皆有建树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奉使录》为朝鲜使臣权近一行使行途中所记所载,涵盖内容丰富多样,是研究明代中国地理诸问题和社会文化史的不可或缺之重要史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深层意义,法国学者让·玛丽·卡雷最早提出了“形象学”这一概念。孟华认为,“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 [2] 。在异国形象的研究中,异质文明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有鲜活生命力、有自我文化想象和诉求的文明价值系统。主体的自我身份建构通常是通过对他者的“镜像”认同而完成的 [3] 。因此,有学者提出见解,对于异国的个人体验、认识与想象和所属民族对于该异国的社会集体体验、认知与想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互动关系。异国形象是作者及其所属集体、民族的体验、记忆及想象的产物 [4] 。如今,异国文学和史料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成为比较文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笔者尝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入手,理顺权近出使明朝时途径山东境内的具体路线,从而较为明晰地考察权近在纪行诗文集《奉使录》中所构建的“他者”形象,即山东(齐鲁)形象如何被主体所书写、认识和塑造。
2. 从《奉使录》反观权近山东境内的行迹路线
权近的《奉使录》可以说是一部汉诗文集,除“志”外,共有126题纪行诗歌,记录其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整体来看,权近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从辽东鸭绿江至江南一带,而后从南京折返向北又至辽东鸭绿江归程。《奉使录》的“志”所记载,“逾鸭绿江,渡辽河,以北抵于燕。浮河而南,入淮泗、历徐兖之墟,溯江汉以达于京师。由淮而北,以涉渤海” [5] 。从《奉使录》的“志”可以看出权近旅途沿线的全过程,同样也可以大致看出权近在山东境内的基本行迹。
朝鲜使臣权近所载的使行旅途历时四月余,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往返之程。从燕赵之地到“入淮泗”,必然会经过齐鲁境内的各个区县驿站,而“由淮而北”同样需“过齐鲁之东”。齐鲁之东即大致为现在的山东半岛区域,权近后经登州(今蓬莱)乘船沿海路而离开山东境内,并在登州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颂诗篇。这样来看的话,权近在齐鲁境内的行迹路线基本明晰,能够看出其旅途的各个时间节点和途径路线。
再从《奉使录》的纪行诗歌具体来看,权近在山东境内存有约30余题题材丰富的汉诗。他的纪行诗歌多以具体的驿站名称为题头,或加之自注作解释说明途中节点。前往途中,权近先后经过安德驿、古城县、甲马营驿、魏家院、安山湖、黃河、郓城县两河口、汶上县关河驿、济宁州城南驿、鱼台县谷亭驿等主要地点,也就是今天的德州、聊城、济宁、枣庄等山东各市。在折返途中,权近先后经过上庄驿、付疃驿、桃林驿、诸城县东关驿、丘西驿、诸桥驿、黄县龙山驿、登州蓬莱驿、呜呼岛等主要地点,大概是今天的日照、诸城、蓬莱等地区。基于以上准确定位的权近山东境内行迹路线,考察权近此行对于山东不同地区的地理形态、社会风貌和思想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3. 权近笔下的齐鲁自然风光和历史文明
纵观权近一行的旅途所记,描写自然景观的即景抒情诗是《奉使录》中最为常见的诗歌内容。权近在齐鲁的使行所闻所见,一步一景,一景一诗,都在潜移默化地绘制着极具神韵的异国自然山水画卷。
权近途径山东境内的黄河流域时,留下了极为震撼的《黃河》一诗,这首经典汉诗被诸多学者广为称道。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流域是无数先人繁衍生息、勤劳耕作的广阔土地。“旧闻黄河天上来,今见浊浪连空开”,关于黄河,饱读诗书的权近对这个中华文明的“地理图腾”钦慕已久,也算知之甚多,才有了化用李白《将进酒》开篇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首联之句。如今面朝滔滔黄河流水,权近依旧感到雄浑壮美,以至于吟咏出“东流奔放疾于泻,飚驰电迈声驱雷,龙争鼍吼振鬐鬣,怒涛极目高崔嵬,或如甲骑战平陆,刀枪奋击何雄哉,东风吹帆溯流上,快若逸骥施鞭催”的诗句,将黄河奔腾咆哮、气吞山河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权近乘船仰观黄河胜景,浮想联翩,诗性逸飞,壮志满怀地综合运用夸张、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法,不禁感叹没有提早来此见识黄河波澜,可见齐鲁风光与文化对权近的吸引极深。
登临世称“江北第一阁”的蓬莱阁之际,权近眺望海天悠悠之景,又写下诗作《登蓬萊阁》:“蓬莱古阁在高丘,破础颓垣野草秋,徐市不还天渺渺,安期难遇水悠悠,鼍喷雪浪长风壮,鼇戴神山灏气浮,秦汉到头何事业,白云千载使人愁。”从这首诗的内容可见,权近对蓬莱阁感触颇深,思绪由蓬莱阁上所见极目延展出去,联想到秦汉王朝事业的世事无常。“蓬莱古阁在高丘,破础颓垣野草秋”,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居于丹崖山之上,因历代不断风侵雨蚀和葺整脩缮,加上恰逢秋风萧瑟,更显“破础颓垣”的悲凉感。“天渺渺”“水悠悠”是权近最为直观的眼前宏观感受,由远及近后,惊涛骇浪,犹如巨鼍翻腾,白雪涌动,澎湃汹涌,海上岛屿之奇观势震天地,一派浩然正气喷薄欲出,由此权近发出“鼍喷雪浪长风壮,鳌戴神山灏气浮”的豪迈诗句,尽显齐鲁自然文化名胜的独具一格。诗中的鳌戴神山源见“龙伯钓鳌”之典故,《列子·汤问》中记载“渤海之东有五山,天帝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指出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的传说来源,后用鳌山指神仙所居所处之地,此处为暗喻蓬莱海上的天下奇观。蓬莱阁因“八仙过海”和“海市蜃楼”奇观而扬名四海,但权近秋日登高蓬莱阁后,在惊叹于波澜壮阔之景的同时,也对历史文明做出了深深的思考,足以可见权近饱览名胜之余居安思危的心境。
除此之外,权近在《过古城县》一诗中,将自己乘舟使行看到的河景记录下来,留下“岸转知舟过,星涵觉水空,樯乌元逐浪,画鹢好迎风”的悠然诗句;在过魏家院时,所见之处荷莲绵延十余里,香气浮动满洲渚,写下“苹花浪静清无底,菰叶风轻弄自柔,杨柳一村罗幕重,芙蓉十里锦云浮”的美丽诗篇;宿黄县龙山驿之时,更是有“漠漠绿杨孤馆路,离离红枣几家村,山横野外秋光秀,海近城隅夜气浑”的描写,刻画出龙山驿山野村庄的秀丽景色。这些诗歌情感丰富,融情于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写了清新自然的齐鲁沿途风光,再现齐鲁大地生机勃勃、恬淡优美的自然风貌,使特色鲜明的齐鲁图景焕发出灵动的自然之趣。
由此可以知道,权近途径齐鲁胜地之时,无论是气势磅礴的黄河、极目海天的蓬莱阁等诸如此类妇孺皆知的高山湖海、名胜古迹之所,抑或是泛舟河上观水波荡漾、落日黄昏愁秋色尽染等如此种种的生活化常见之景,无一不共同展现出齐鲁景色的秀丽与怡人,甚至说可以使人体会到齐鲁不同形式的自然美感和厚重历史。
4. 权近笔下的齐鲁社会风貌和儒家思想
权近《奉使录》记录使行途中的地理人文、堠台设置、风俗习惯、社会风貌等内容,相关涉猎极为广博,再现了明朝时期的整体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有的诗歌记述甚至可以补正史之缺。权近“自检阅至为宰相,常任文翰,历扬馆阁”,“凡经世之文章,事大之表笺,亦皆撰述” [6] ,有着极强的外交天赋与能力,对山东境内的社会人文风貌更是体悟较深。不仅如此,权近还是当时知名的性理学家,这也就说明,权近完全能够从区域社会人文风貌中深度感知和挖掘其中所隐含的儒家文化精神,并将之强化对齐鲁儒家文化传统形象的认识。
《奉使录》在山东境内所载诗歌中,有非常多笔墨再现齐鲁社会人文风貌。权近在路过山东鱼台县谷亭驿时,便在“舟中览物”并诗兴大发而作诗一首,此刻的权近看到“河滨日出雾初收,两岸芦花已是秋”,又想到自己形单影只地远游在外已久,即时即景不禁使其思乡之情油然而发。思愁别绪之际,权近也发出“处处繁华虽信美,自非吾土赋登楼”的感叹,故从“处处繁华虽信美”一句可以看出权近对齐鲁社会风貌的评判是“繁华”“信美”之词,侧面验证当时的齐鲁大地应是商贾云集、人口稠密、行业繁荣的一派景象。返程途径诸桥驿时,权近赋诗《宿诸桥驿》一则:“王事驱驰不自休,入朝天阙过莱州,东峰日出扶桑晓,北海风来碣石秋,闾井一村桑欲落,田原千畒稻初收,幸今四域同文轨,及壮何辞万里游。”其中,“闾井一村桑欲落,田原千畒稻初收”一句描写诸桥驿一带的农业发展情况。诗歌明确点出此时季节为秋季,而此时恰好村落内的桑树将要叶黄凋落,千亩田地的稻谷需要收割,可谓是秋忙丰收的农耕之势。山东有着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文化习俗,是古代农业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权近笔下秋收农人忙的场景,仿佛齐鲁大地的农耕文化符号和人民百姓安居乐业的镜像,隐性书写出一个物华天宝、农事发达的山东形象。当然,在《奉使录》中也有展现底层劳苦大众的劳作状态,权近夜晚行至东彰府崇武驲,前方有一闸口非常危险,行船难以前行,水夫则以人力牵引而上,于是权近有感而发,作《过闸口》一诗记录此事,诗中“临险慄慄飘神魂,篙工叫呼人力尽”将水夫篙工拼尽全力进行人工劳作的艰辛与不易表现得淋漓尽致。除《过闸口》,在其他诗歌之中,权近同样提到了诸如“浅水行舟欲进难,篙工犹喜雨增澜”之类的篙工日常生活状态和内心心理活动。
权近作为当时性理学的集大成者,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幼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形成了崇明慕华的华夷观念。与传统的儒家学说一样,性理学尤其重视华夷观念 [7] 。权近在《入黄河》中提到:“三韩僻在海东堧,事大诚心格上天”,实际上他认为明朝的建立是天下的大一统,也是位于海东的“三韩”正式回归正轨的开端,这表明权近对民族认同的肯定态度 [1] 。“事大主义”是儒家学者以“事大字小”为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理论 [8] ,而“事大诚心格上天”一句是基于黄河历史文化和两国地理位置而赋诗,可以看出权近对于儒家文化的兼容并包和归属之感,也可以间接发现其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尤其是在其诗歌《入黄河》的自注中所言:“非有天助能然乎,我国家事大之诚能感天地,可信矣”,与《奉使录》的开卷首诗《六月辛丑出宿于金郊是日雨甚》情节神似、异曲同工 [1] 。权近乘船而行,遇河口堵塞、水位变浅,使用人力也收效甚微,但突降阴雨,“有东风遡流西上,舟行自疾”,因此他才发出“诚能感天地”的内心呼喊。权近路过文化齐鲁故地,毫无保留地将儒家传统思想求同存异、融合进去、传播开来,也足可以侧面展示齐鲁儒家文化思想的另一“他者”视角。
其实,权近诗歌之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山东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儒家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权近在诗中有写“济巨凭三老,朝宗会万方,愧非专对学,空赋远游章”“万里羁游身尚健,十年经术志无成”诗文,可以表露出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再如诗歌“一心唯报主,万里更思亲”一句,反映了权近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等级秩序和三纲五常,以期通过这样的遵循原则传承来治理国家,更有权近《奉使录》中的怀人思乡诗就是体现的儒家思想的家族宗法观念,其源于古代的宗法血缘家庭与自然经济相结合的农业社会,是一种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之中的“本能之为”。
除单一性的借景抒情诗歌以外,权近《奉使录》的纪行诗所见之景都可以反观当时明代真实的社会风貌,只不过有的较为明显,有的略显隐匿。从社会风貌来推理地区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趋向具有顺水推舟的自然性,而阳村权近的所作诗歌就与齐鲁思想文化的契合度甚高,不仅仅因为他是知名的性理学家,更是其基于个人体验的自我抒发。
5. 结语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来看,“他者”形象并非单指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而应是源自于对“他者”的认识、感知、书写、阅读、想象而得到的“观念集合体” [2] 。权近《奉使录》所载内容丰富,涵盖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众多维度,是注视者权近的情感与思想之凝聚。尤其在山东境内所存有的纪行诗,路线行迹十分清晰,随权近的使行之路可以反观齐鲁自然风光和历史文明、社会风貌和儒家思想,再考虑到跨文化语境下的情感、文化与思想,不难发现其所隐含的华夷观念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
本论文所摘录诗歌原文均引自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奉使录》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