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的成功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现在社会上对于良渚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多是从良渚的神人兽面纹出发,而忽视了对于良渚文化的形成的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等使其能够被称之为文明的原因的教育宣传。首先通过采用生动形象的可视化设计运用在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的文化传播上,提高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其次它丰富了知识呈现形式,目前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往往是普罗大众晦涩难懂的语言记载,又或是让人一头雾水难以看出其中奥妙的文物。这种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播方式,难以高效地让人识别出来,并且满足现代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信息可视化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包括图形、表格、地图等,为观众提供体验文化的新视角去体验良渚古迹和神人兽面纹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更加直观、易懂地了解良渚文化的内涵,向大众普及良渚文化相关的历史、人文、地理、考古等知识。
2. 良渚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2.1. 良渚古迹
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长江中下游的环太湖流域,这里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2.2. 神人兽面纹
2.2.1. 概述
良渚的纹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早期的简单到繁缛精细再到抽象简化的演变,反映了从非理性的图腾意识逐渐演化为崇神尚力的物化形态 [1] ,折射出良渚文明的发展。其中神人兽面纹是最具代表性纹饰特征之一,从命名上看应该至少包括两个因素,其一是“神人”其二是“兽面”。
神人兽面纹的形成源于良渚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和宗教信仰,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性质。神人兽面纹中的神人形象可能代表着当时的领袖或祭祀人员,而兽形则可能代表着各种动物的神灵。这些神人和兽形的形象经过多次演变和融合,逐渐形成了神人兽面纹这一独特的装饰纹样。
2.2.2. 内涵
神人兽面纹整体纹饰造型由主体纹、装饰纹和地纹组合而成 [2] 。纹饰在结构上由几个单元形组合而成,首先是凸起部分的神人头像、兽眼、兽嘴,然后是线刻纹、神人的双手和兽的前肢。从出土的不同玉器上的兽纹饰可以判断,人形和兽形可以分离使用,以兽形为主,而“神人”与兽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才会结合起来。由此可知,神人纹、神兽纹应该属于不同的母型,两种纹饰组合成一个具有空间感的立体造型,图形之间的互相借用关系创造了非人非兽的神秘形象,其表现的很可能是当时人们想象的巫人以兽为坐骑,往返于天地之间的形象。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神人兽面纹的寓意主要与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有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人兽面纹是一种宗教符号,它代表了神灵、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制度方面,神人兽面纹也代表了不同社会等级和地位的象征。“神人纹”的原型无疑是来自人,从各种研究结果来看,“神人”的似乎是一个集神格与人格一体的巫师 [3] ,其中所表现的是良渚先民对祖先的崇拜。关于“兽面纹”原型的观点,各家学者众说纷纭,有说是龙的、有说是鳄鱼的,也有说是鸟纹的,各有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相同的意义便是“兽面纹”所代表的是对自然的崇拜。
3. 良渚文化信息传播的现状
3.1. 神人兽面纹在文创产品设计的丰富
文创产品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融合多元文化。运用不同的载体重塑和创新的行为,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改造和创新,是将抽象文化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的重要手段,将知识的原创性和可变性与文化的丰富内涵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功能。相较于传统文化产品,创意产品是文化生产和其他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具有许多无形的资产价值 [4] 。
但是当下的市场当中,我们看到的良渚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总体的数量上,我们发现还是具有相当大的数量和种类的,但是无论是良渚博物馆自身,还是相关的联名活动的文创产品,又或是第三方的文创设计机构等做设计制作的产品,可以说几乎都是集中在对神人兽面纹的现代化重新表现之上。
3.2. 良渚古迹文化本身内容传播的缺失
文创产品是当下能够过最直接地让人民群众,或者说是消费将文化内容作为实体带回家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加增强文化传播的范围。但是目前市场之中的良渚文化的文创产品以及由其他文化所衍生出来的创意产品,都具有有着流连在最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而缺乏将文化更加深层次的内容在文创产品中展现出来,使它们成为移动的文化科普工具。
从现有的良渚文化的文创产品看,见图1和图2,基本都是从神人兽面纹出发,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表达,将纹样很大程度上的进行了简化,大多都是展现一种可爱、童趣的风格,以鲜艳的色彩吸引受众的兴趣。这样的表达在简化图案的同时将纹样中所蕴含的大量的文化信息也被删繁就简地去掉了,又或是在神人兽面纹的基础上进行相似图案、纹样的再设计,但是无从对其历史来源出处进行验证,尽管这样的图案能够吸引受众,但是同时也会在传播过程中误导受众,让人们产生错误的印象。从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缺乏对神人兽面纹这一传统图案精髓的挖掘 [5] ,长远来看不利于良渚的文化内涵在的更加大范围的无论是纵向时间维度还是横向空间维度的传播。
良渚文化绝非仅仅是有神人兽面纹这一纹样那么简单,古迹遗址更是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缺失很大程度地限制了良渚文化内涵的传播。从古迹遗址我们可以窥见,良渚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整体布局规划和建设,以及良渚先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影响着良渚文明形成的各种因素。这些内容都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创产品中把它们以合适的图形设计语言表达出来,将大大提高良渚文明的传播内容的深度。

Figure 1. Products displayed in the souvenir shop in the Liangzhu Museum
图1. 良渚博物馆内纪念品店陈列的产品①

Figure 2. Other Liangzhu-rela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图2. 其他良渚相关文创产品②
4.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的信息可视化的路径
从传播学角度来定义信息可视化的视觉传播过程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对于视觉表征进行编码、解码并实现意义共享的完整过程和效果实现 [6] 。可视化设计不仅表达形式多样,容易吸引受众眼球,更重要的是它具备强大的认知优势,这也正是其在视觉传播价值的关键。
4.1. 良渚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实践的原则
4.1.1. 文化传达
信息可视化设计应该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为导向,例如提供清晰的历史信息,或者让用户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对良渚文化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最主要的目标就应该是将文化内涵直接清晰明了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设计师应该先确定目标,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和技术。
4.1.2. 受众识别
为了达到受众能够快速明晰地获取到图表中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下三个他正:简洁性、一致性、可读性。简洁性,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应该简洁明了,不应该过于复杂或混乱。在选择可视化效果和图表类型时,应该优先考虑最简单的方法。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清晰度和易读性。一致性,设计应该具有一致性,例如在颜色、字体和排版方面。这样可以使设计看起来更专业,并且更容易被用户理解和使用。可读性,信息可视化图表还应该易于阅读 [7] ,清晰可辨。这都是受众能够没用任何障碍的识别信息所必备特征。
4.1.3. 美学价值
信息可视化设计之中除了能够被受众识别出来以外,还应该具有美学价值,以吸引受众并使其更容易理解数据。因此,设计师应该选择合适的颜色、图标和排版,以创造出美观的设计。善于把握时代脉络个性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让可视化设计更具现代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增加趣味性 [8] 。现代设计师必须根植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纹样形态和内涵的奥义,融入现代化元素,结合现代技术,给良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9] 。恰当的信息编排不仅在促进美学价值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还能促使消费者在购物时做出相应的判断而产生购买欲 [10] 。因此在设计作品中就需要实现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11] 。
4.2. 良渚文化可视化设计必备的呈现要素
4.2.1. 文本信息视觉化
将良渚文化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图案等视觉符号进行展示。这样的视觉符号更容易使受众理解其内容,同时观者也能够接收到最强的视觉刺激。设计师将图形符号的信息以概括、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简化了在视觉阅读体验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同时增加了受众对文本信息效果的认识,从而获得了优化的数据识别和观者接收率的目的。从各种文献资料提取和梳理,利用视觉元素表现良渚文化的进程和历史文化信息,提高观者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4.2.2. 审美形式丰富化
设计的视觉形式实现了信息的可视化表达,要求设计师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使信息更加丰富和有趣。运用多维的表现形式,描述严谨和理性思维的逻辑关系,结合主观和客观的视角,创造灵活的图形组合 [12] ,丰富视觉体验,减少审美疲劳,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4.2.3. 文化内涵可视化
图形、图表等视觉语言作为传递信息主要方式,这也是因为可视化领域与传播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将非结构化数据映射为简洁、易识别的视觉符号 [6] ,不仅表现形式更加多样,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的主题更可帮助公众迅速理解庞杂的良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达到观者的情感共鸣,以独特的魅力展现良渚文化的艺术影响力。
4.3. 良渚古迹与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过程
4.3.1. 信息收集与梳理
首先是收集信息,在博物馆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调研和网络文献的查找搜集。获取大量的良渚文化的相关信息为后续设计展现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对庞大零散的信息,进行梳理才能变得清晰。其中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清洗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此使信息更加严谨与逻辑清晰。
4.3.2. 信息整合与组织
对信息进行整合有了明确的分类之后,不同信息类别之中它们不同的关系层级,对它们进行组织架构。从总体上整体分为时间信息、位置信息、先民生活相关信息,以及纹样信息这四大类的信息(见表1)。
时间信息层中又对其进行层级的区分,首先是大范围的时间段。对于良渚文化的诞生、兴起与存续的时间段进行区分,其次更具体地从文物中经过科技检测手段获得了古城具体遗址的存续时间范围进行整理。从位置信息上,从低于范围的从大到小,依次进行降级,并且明确将在可视化图表中明确细致展示的是古城内部的各类遗址和它们的位置分布信息以及其横截面信息的展示。关于先民生活相关的信息,这部分从衣、食、住,三方面入手,“食”:最先所需要挖掘到的是良渚先民吃什么,从主食、瓜果蔬菜到肉类,然后是这些食材是如何获取的,具体的来说就是对于良渚人农业和养殖业等的发展情况进行整理;“衣”:其中所能够看到的是在当时的服装以及配饰的信息,更进一步的是对当时纺织技术的窥看;“住”:良渚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了独特的房屋结构。最后是神人兽面纹的纹样信息,主要就纹样的内容寓意、兽面纹原型进行了整理。

Table 1.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on the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表1.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分类整合
4.3.3. 信息表现与设计
在经过处理之后的数据已经能够具有简洁性、一致性、可读性能够满足被受众识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找到对于受众更加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对信息进行合适的艺术加工,不仅能够增加它的美学价值,而且是最高效的一种方式。
以信息可视化的思维方式介入文创设计,根据良渚的文化特点,选择与良渚相匹配的表现方式,同时设计的应用类别包括视觉符号、色彩提取和字体选择。
首先设计必须更具有良渚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一些人物的外形、服饰、生活动态可以来自良渚考古所获得的良渚先民的穿着配饰,或者其他出土文物,并对它们进行现代化的表达,使其具备受众的认知基础且贴合主题。其次色彩也可以结合良渚文化以及思考如何能够在色彩丰富的文创产品中脱颖而出,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最后字体上也应在能够清晰识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贴合良渚的文化底蕴。通过视觉思维和概念主题的传递,探索信息开发的表达形式,尽可能以图形化的方式代替文字,完成让观者一目了然的信息可视化设计。
4.4. 良渚文化信息可视化的实践方案
根据前文总结的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的信息可视化的路径以及呈现要素,经过设计形成了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的信息可视化应用方案。整体的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应用方案以信息图表的形式进行呈现,现在遵循视觉规律和了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原则的基础上以地图、时间轴为视觉导向进行设计,通过对良渚古迹的古城遗址、发展时间线以及良渚先民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可视化表现,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归纳并进行准确的展示,清晰的时间轴、地图表现,在增加信息流动性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受众的阅读感受,通过时间轴与地图引入到具体的良渚文明的文化内涵的解读,是良渚文化信息之间的视觉表现同意又蕴含独立变化,帮助受众快速高效的认识信息内容。
在可视化图表中见图3、图10,整体的色彩上运用了黑白的单色,能够在才色彩丰富的图形中,经典的单色进行呈现,能够清晰的表达信息的同时使画面跳脱出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整体的表现形式,则借鉴了神人兽面纹线性雕刻的方式,用了不同的等粗的线条进行表达,现代的设计语言与古时的传统纹样融合,在保留良渚文化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形象的同时更加贴合现代受众的审美认知与感受。

Figure 3.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cheme for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Liangzhu|The lives of the first people”
图3.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方案《良渚|先民们的生活》③
见图4中通过时间轴的方式最直观地展现良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的时间,以及它和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其他史前文化的关系,其中更加细致的展现了通过科学技术的测量所得到的良渚各个遗址的各个存续时间,由大到的时间范围的不断缩小的,带有不同功能区域规划的遗址的出现先后顺序也表现出来良渚古城营建和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

Figure 4.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cheme for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Liangzhu|The lives of the first people” Timeline section
图4.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方案《良渚|先民们的生活》时间轴部分④
图3中人物包括其服装以及配饰在内的整体形象的设计来自考古发现并对良渚先民们的服饰做出的推断来进行参考并结合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画面的整体风格进行创作。(见图5)在良渚先民贵族或者说统治者形象的设计头戴羽冠,这来自神人兽面纹中“神人”便是头戴羽冠,在纹样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不可能是普通的平民阶层而是具有代表性的统治阶层形象,颈间佩戴玉石项链,以及手持象牙权杖,参考了良渚博物馆内的馆藏文物(见图6)。良渚时期,农业已经相当地发达,稻米成为良渚人的主食,水稻也成了当时最主要的作物,平民形象的动作姿态便选择了在水田劳作的动态,而贵族则是昂首阔步巡视的动态。从服饰上看,平民阶层并没有佩戴更多的配饰,服装也更加简洁便利,适于劳动。

Figure 5. Figure of the Liangzhu ancestors
图5. 良渚先民人物形象⑤

Figure 6. A view of the life of the Liangzhu ancestors in the Liangzhu Museum
图6. 良渚博物馆内的良渚先民生活图景⑥
见图7,“良渚人吃什么”这一板块中,特别在不同遗址以鹿、猪、狗、牛四种动物为主对良渚人的肉食结构可视化,绘制成了图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见图8,良渚的建筑这部分中,根据文献的描述和良渚博物馆中的复原模型中找到参考对象,并运用线条、不同灰度的色块的表现方式,进行再创造。

Figure 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eat-eating structure of the Liangzhu people
图7. 良渚人肉食结构示意图⑦

Figure 8. Liangzhu-period adobe architecture
图8. 良渚时期土木结构建筑⑧
在良渚时期最重要的神人兽面纹,见图9将神人形象联想了表情包的趣味表现,更加活泼,使其充满生命力,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而兽面纹则是根据“兽面纹”当代学者对其不同原型的猜测,选择了更加为学界所承认的四种动物对整个纹样进行再创作,将原本抽象的兽面形象,赋予更加具有其动物原型显著的性状特征,让受众能够通过新的纹样引发对神人兽面纹更深层内容意蕴的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Figure 9. A redesign of god with animal’s face
图9. 神人兽面纹的再设计⑨
除了图3的对良渚文化在时间上表现,从空间角度也对良渚古城进行了可视化的探索尝试。见图10,通过地图以及横截面图的方式展现了良渚先民在古城规划布局和建造上的智慧。首先是对良渚古城整体的结构进行了一份简单的分析并绘制了示意图,其次是最重要的古城内部的整体的结构图(见图11),通过不同的图例、颜色以及线条,表现了不同的区域和水系分布,从最中心位于较高地势的宫殿区,到四周相对低洼的墓葬区和作坊区,以及在丰富水系下应运而生的各个码头,村落,还有起到祭祀作用的祭坛。此外通过学者对整个古城不同地方土质的研究并绘制了良渚古城东西向的中心线横截面图(见图12),在图表中延续了线性的整体风格,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将不同的土层区分出来,以让受众能够清晰地识别。在横截面图中展现了莫角山宫殿区的高地势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工在利用自然山体的基础上再堆土抬高而成的,由此也更进一步地对宫殿区的工程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见图13)。图表从古城的营建到古城内部的结构,一步一步地进行深挖引导受众由浅入深地对古城进行了解。

Figure 10.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scheme for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Liangzhu|Secrets in the ancient city”
图10.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方案《良渚|古城里的秘密》⑩

Figure 11. Map of the internal area of the ancient city of Liangzhu
图11. 良渚古城内部区域分布图⑪

Figure 12. Cross-sectional view of the east-west centrelin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Liangzhu
图12. 良渚古城东西向中心线横截面图⑫

Figure 13. Structural drawing of the engineering works in the palace area of Mount Mokokorn
图13. 莫角山宫殿区工程结构图⑬
5.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的信息可视化的文创衍生
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与推广,使得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得到有效的传播,通过对信息可视化内容衍生文创产品的应用方案来扩大良渚文化的应用范围与传播方式。文创产品应用方案(见图14、图15)主要以明信片、手账本、ipad保护壳、手机、抱枕、包袋等多样的传播载体将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融入其中进行呈现,在生产一定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加入传播功能,进而引起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加深受众对良渚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将良渚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Figure 14. Application scheme for visualizing information on the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图14.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应用方案⑭

Figure 15. Application scheme for visualizing information on the god with animal’s face in Liangzhu monuments
图15. 良渚古迹神人兽面纹信息可视化应用方案⑮
6. 结论
在对良渚古遗址和神人兽面纹地进行了梳理和挖掘,深刻理解了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同时,认识到将良渚古迹与神人兽面纹的艺术特征与当代设计美学相融合的重要性。意识到在当今社会的消费特点下,设计与良渚文化相适应的文创产品是一种重要的推广途径。通过将良渚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中国传统图案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不仅可以展示产品的外观美和精神美,还可以讲述有关它们的故事,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让消费者感受到中国不同地区的独特的文化魅力,有意识地建立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致谢
非常感谢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地给予我指导,以及家人们无声的支持。
注释
①图1来源:作者自摄
②图2来源:网页引用, 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3301dc70000000018000e26?app_platform=ios&app_version=7.94.1&author_share=1&share_from_user_hidden=true&type=normal&xhsshare=WeixinSession&appuid=5c375b1c00 0000000701f481&apptime=1689314862&wechatWid=45a93b9e68c75b650363 a41b86478f76
③图3来源:作者自绘
④图4来源:作者自绘
⑤图5来源:作者自绘
⑥图6来源:作者自绘
⑦图7来源:作者自绘
⑧图8来源:作者自绘
⑨图9来源:作者自绘
⑩图10来源:作者自绘
⑪图11来源:作者自绘
⑫图12来源:作者自绘
⑬图13来源:作者自绘
⑭图14来源:作者自绘
⑮图15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