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启示
A Brief Analysis of Fromm’s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DOI: 10.12677/AP.2023.139506, PDF, HTML, XML, 下载: 287  浏览: 443 
作者: 刘 梦: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弗洛姆社会心理社会性格实践启示Fromm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ersonality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摘要: 弗洛姆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位思想家的影响下,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理论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不仅与社会联系极为紧密,而且对在三观确定关键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深刻的启发。但同时也因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辩证看待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所做出的贡献与其本身的不足。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wo thinkers, Marx and Freud, Fromm created his own unique social psychology system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The theory of soc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is undoubted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innovation among them, which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society, but also has profound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determining the three concept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a strong utopian color due to its detachment fro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refore, on this basis, we need to dialectically view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Fromm’s social psychology and its own shortcomings.
文章引用:刘梦 (2023). 浅析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其启示. 心理学进展, 13(9), 4026-403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506

1. 引言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来源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在方法论上,他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社会历史研究法;在内容上,他吸收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性格动力学”和“潜意识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朱彦振,2017)。此外,对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弗洛姆进行的不是一种外在的、机械的加和,而是从两者思想结合的必要性出发,基于它们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所进行的一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革命,而社会心理学理论就是弗洛姆这场革命的重要成果。

2.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因果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运用地形学模型,对个体的无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科学。在这里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定位为“科学”是因为它把因果联系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说该理论在原则上是可以被证伪的。但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它所采用的是简单枚举法而不是科学归纳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根据弗洛伊德的阐述,意识是个体在当下就可以即时感知到的存在,前意识是个体在当下不能即时感知到,但通过自觉的调动就可以使之呈现于意识领域的存在,它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并承担检查监督的职能,而潜意识则是不能为所个体直接感知和调动,需要经过前意识的过滤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存在(唐艳梅,2012)。弗洛伊德的个体性格动力学说是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内容的直接来源。弗洛伊德将性格理解为人的精神能量被引向某个方向的特殊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决定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弗洛伊德通过借助于个体的精神驱动力力比多来阐释性格,使得个体的性格成为引导精神能量运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弗洛姆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适用范围由微观的个体心理领域拓展到宏观的社会心理领域,打破了弗洛伊德“个体性格动力学”的“个体”边界,创造了“社会性格”这一新概念,还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中发展了“社会无意识”概念。

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弗洛姆深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个体性格动力学以及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于是,他转而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养分,用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社会历史研究法来拓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使其从个体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补充与发展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个体性格动力学,使其发展成“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在更广泛而深刻的有效范围内解答社会提出的现实问题。弗洛姆的社会历史研究法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要仍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同时也意识到费尔巴哈将人仅仅理解为自然存在物的局限,开始主张人还是社会的存在物(李怀征,曾咏辉,2019)。弗洛姆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提取出来的社会历史研究法虽不及历史唯物主义成熟,但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因素。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不仅在方法论上借鉴了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社会历史研宄法,在内容上也吸收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弗洛姆认为,与无视具体历史的动态发展、孤立而静止地面对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相比,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研究,又包括对思想观念的研究,也就是说,它既强调社会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又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并认为两者被生产实践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正是弗洛姆对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思想的吸收及其对于这些思想的自我理解和根据自己思考的需要的发挥,他才得以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创立了自己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3.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姆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思想的被动接受,而是有批判、有取舍的继承和发展,在将这前人的思想进行比较和整合的过程中,弗洛姆也逐步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理论体系,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心理的研究成果。在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是其影响最大的理论,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1.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研究性格结构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一个事实:“即在一个特定社会,尽管这些人在许多具体的方面是不同的,尽管许多人的性格结构并不符合作为一个整体的大众所共有的结构的主要模式,然而,各个民族、社会和阶级仍然有一个表明各自特点的性格结构,我已经把这种典型地表明一个社会的性格叫做‘社会性格’,其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个性范围”。社会性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个人与社会联结的关节,是人性作为一种能动积极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展现。(弗洛姆,2015)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性格倾向有无生产性(或“创造性”或“原创性”)而将人的性格分为非生产性性格倾向(非创造性性格倾向)与生产性性格倾向(创造性性格倾向)。前者又包括四种性格倾向: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囤积倾向、市场倾向。弗洛姆分析社会性格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批判导致人非生产性性格的现代社会,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表达对理想人格与社会的展望与憧憬。生产性性格倾向就是弗洛姆所肯定的健康的理想人格。具有生产性性格倾向的人在行动方式、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上都表现出与非生产性性格完全不同的特征,而且二者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也不同,它代表着弗洛姆人性理论人与社会的价值理想,十分重要。

社会性格具有稳定社会结构的“黏合剂”和摧毁社会结构的“炸药”这两种对立的功能。社会性格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思想意识的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在讨论社会因素对社会性格形成的作用时弗洛姆强调,所谓“一般”的社会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以不同的明确的方式起作用的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结构需要具备包括生产方式其及所依赖的生产原料、工业技术、气候、人口数量及政治、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在内的客观条件。这些社会结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却是相对稳定的。弗洛姆认为,只要社会和文化的客观条件不变,社会性格就会依然起着支配和稳定的作用即“黏合剂”的作用。这种稳定作用体现为个人在社会性格的改变与操纵下,心甘情愿地做必须做的事情,同时因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使自己有了与他人一致的性格特征,心理上获得了认同感归属感也即安全感。稳定社会是社会性格作用的一个方面。一旦外在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其不再适应原来的社会性格,与之发生冲突时,社会性格就会由稳定的黏合剂因素变成毁灭破坏的“炸药”的因素。这是社会性格作用的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后,如果社会要存续下去,就必须使社会性格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而改变。

3.2. 弗洛姆社会无意识理论

弗洛姆认为,从思想来源上看,造就社会性格的源泉是社会无意识。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中,哪些思想情感能上升到意识的层面,哪些只能继续停留在无意识层面,都有一个因素或环节可以决定,而这个因素就是社会无意识。某些思想情感只有上升到意识层面,才会进一步形成社会性格,而社会性格便是社会无意识在现实世界的呈现形式。

社会性格是在特定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性格,是特定文化下大多数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成员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稳定的性格结构就在于人在意识底层受到制度、组织的压抑或制约后,会逐渐形成的共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社会性格得以形成,那么,这个在意识底层受到压抑的部分就是弗洛姆所说的“社会无意识”(杨生平,李金娟,2012)。这种被压抑的、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社会无意识”,在社会性格的形成中起着思想意识的过滤作用。弗洛姆认为任何能成为意识的经验,必须是按照有意识的思维方式被组织起来,并且这种思维范畴是我们所能理解和意识到的,我们只有在自己所感知到的范畴体系之内才能区分我自身之内和之外的任何事物。因此,经验要想进入人们的意识,必须在一个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和感知的认知体系内。这一体系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通过实践联系和情感认知的方式所形成的类似受社会限制的过滤器,经验只有进入这个过滤器,才能成为意识。而社会无意识在弗洛姆看来,就是发挥“社会过滤器”这一功能,经验通过社会无意识,过滤出符合社会实践要求的认知,发展成意识,不符合的部分则继续停留在社会无意识领域。

那么社会无意识是怎样发挥过滤作用,使经验进入意识领域?又如何让某些经验停留在无意识领域?弗洛姆认为,经验、逻辑、社会禁忌三个部分就是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形式。语言影响着经验到事实的变化,语言能表达出来的经验会进入意识领域,而无法表达的则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因此,弗洛姆说语言就是通过它的词汇、语法和句法等固定在其中的精神来决定哪些经验能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逻辑是使意识成为可能的第二个方面,能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中直接对人的思维“规律”进行指导。弗洛姆认为,逻辑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体系内,社会成员的情感等意识已经先通过理性逻辑排查、筛选过了,符合逻辑规范体系的就会离开社会无意识领域,成为显性的意识,而不符合这一体系规则的就会继续被压抑在无意识领域。第三个层面是由社会禁忌组成,弗洛姆认为,社会禁忌是很强大的过滤器,在日常生活中,它正是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途径对社会成员无时无刻进行灌输,压抑我们真正的现实的东西,形成社会所倡导的意识,让我们以为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从而控制着意识形态的发展。社会无意识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它还有其自身的反作用,通过语言、逻辑、社会禁忌三方面发挥“社会过滤器”作用,从而促进或阻碍社会秩序的发展。

4. 对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评价

我们要知道,对于任何理论的研究和评价都不能离开这一理论的现实环境。所以,我们对于弗洛姆思想的研究和评析要具体的全面看待,以便做出合理的解释。

4.1.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贡献

弗洛姆创造自己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解决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弗洛姆十分重视社会个体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有意识的作用的发挥。弗洛姆对于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的研究,极其明确的指出了社会个体在社会层次和意义驱使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要十分注意对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将人类的本性与人类的自身矛盾性建立起直接的关系并由此为基础深入研究人性思想是弗洛姆人性思想的特点。

其次,对于社会个体的性格形成,弗洛姆也提出了自身的建设性见解。他认为要塑造社会个体的人格,就必须从社会意识和社会无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这样才能塑造出既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统一又能摆脱社会结构压抑的良性社会性格。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价值迷失、信仰丧失、追求模糊的不良现象,对于已经迷失了自我价值和信仰的社会个体来说,不仅需要一定的社会意识来进行正面引导,更需要善于发觉自身心理潜在的无意识,只有外在的社会意识和内在的社会无意识达到和谐的统一时,社会个体才能认清自我的价值以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理论的贡献还在于,他的一些独立的、独创性的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也对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修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在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时往往过分关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而社会个体的性格心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陈杰,2016)。所以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特别关注到了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的时候对于社会个体心理的观察和分析。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无疑就需要借助弗洛姆这些思想的启发作用来更为全面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2. 弗洛姆心理学理论的局限性

在承认弗洛姆思想在理论方面贡献和建树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他的一些理论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局限。通过对其思想的研究,我们将其理论的局限性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弗洛姆所强调的社会无意识,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规定这些社会无意识的细节内容。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怎样的社会无意识是对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人无益的,应将其压抑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他并没有详细的交代。他只是总体的将社会无意识看作整体,认为任何的社会无意识都是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所需要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缺陷总结为弗洛姆研究方法或是思维深度的缺陷,弗洛姆在研究社会意识和社会无意识的过程中只注重了性质的阐述和评析而没有试图去将其定量的量化研究,这对于这一理论的实际操作性就带来了困境。

第二,弗洛姆虽然深刻的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他片面的强调一些自身理论的原则,进而导致了其理论的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强调研究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它更强调在两者间的主从关系问题。弗洛姆就是在这些方面有片面性的局限,他只是局限于研究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问题等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没有进一步强调两者之间的决定关系。

第三,弗洛姆关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这些概念与社会生产环境、生产力水平、地域差异、群体差异以及阶级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问题。这两者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现实都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的概念及关系为我们研究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实社会的生产环境、生产力水平、地域差异、群体差异以及阶级差异之间的关系则为我们更全面的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5.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对当代大学生性格培养的启示

5.1.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有爱的社会性格

生产型的社会性格是弗洛姆提出的健康的性格取向,以爱和创造力为基础,在生活中注重肯定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拥有远大的理想,拥有丰富的创造力,在生活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生产型的爱也是一能力,给人力量,使人克服孤独感,最重要的是能使人做回真正的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生产型社会性格是乐于助人,有责任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又不渴望用爱来征服和感动人。当前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的开始使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代替了原有的模式,并认为这意味着自由的开始。但自由带给人理性,但也使人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面对这种孤立,除了选择竭力“逃避自由”,还可以选择继续进步,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高校、家庭和社会的干预要通过作用于大学生,使他们更好的认清自我价值,从根本上达到激励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

5.2.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弗洛姆认为生产型的性格是具有生成土壤的,其主要的生成土壤则是基于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那么从一个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正是充当了群体性生产型性格生成的基本因素,故得出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是培养生产型社会性格的重要途径。在手机网络发展繁荣的情况下,各种文化交汇融合,由于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冷静的思辩分析能力,加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迷失方向。互联网 + 时代,社会竞争方向更加趋向于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同时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择业更是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创造性已成为我国新的时代要求,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也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要求。

5.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个大学新生来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怎样生活、怎样交流、怎样购物等一些日常事物都要逐步熟悉,尽快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否则异乡人的感觉会影响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独居校园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大学生所在的社会结构现状就要求他们要主动接触社会环境,勇敢地走出大学校园,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性格是行为的导向,此时参与一些社会的实践活动正是形成和发展适应社会性格的主要途径,个人在生活与实践中形成的积极社会性格,具体得来说便是生产型社会性格倾向的社会性格,这对于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也是具有良好的效应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6. 结语

弗洛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深刻的思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弗洛姆的思想是受到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两位思想家的影响的,但他又建设性的将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加以比较、评析和综合,形成了自己在心理学上特有的建树,对当代大学生性格的培养和健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先进性也必然有其不足,由于社会性格理论对马克思思想的借鉴主要停留在青年马克思时期,仍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因而,社会性格理论虽然试图接近甚至深化历史唯物主义,但因其困于人本主义而无法摆脱脱离现实的空想性,所以正视社会性格的理论困境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弥补其理论缺陷。

参考文献

[1] 陈杰(2016). 弗洛姆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人民论坛, 25(36), 112-113.
[2] 弗洛姆(2015). 逃避自由(刘林海 译, p. 191). 上海译文出版社.
[3] 李怀征, 曾咏辉(2019). 弗洛姆对历史唯物主义解读的贡献与局限. 理论导刊, 41(6), 86-91.
[4] 唐艳梅(2012).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比较. 学术探索, 27(11), 1-4.
[5] 杨生平, 李金娟(2012).弗洛姆意识形态理论新探. 学习与探索, 34(9), 21-25.
[6] 朱彦振(2017). 弗洛姆历史唯物主义观评析. 广西社会科学, 33(2),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