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Conformity Psychology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3.1310532, PDF, HTML, XML, 下载: 168  浏览: 264 
作者: 邱逸昕: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从众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Conformity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群体生活,在受到社会、群体、情景及个人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大学生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时期以及向社会实践平稳过渡时期必须面临且必须得到正确引导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对此进行引导和控制。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group life, college students may develop a herd ment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group, 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Conformity psy-chology is a common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 the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lives and studies. It is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must face and receive correct guid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form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view, as well as during the smooth transition to social practice. The mentality of conform-it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re-quires guidance and control.
文章引用:邱逸昕 (2023).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心理学进展, 13(10), 4226-423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0532

1. 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

关于从众心理概念的提出最为著名的应当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利夫(M. Sherif)在“自主运动(autokinetic)范式”和所罗门·阿希在“线段判断实验范例法”中提出的从众心理观点,这两个实验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两个经典的心理学验。在“自主运动范式”实验中,谢利夫认为,在模糊的情境中群体会逐步形成规范,而群体成员会在群体信息的影响下或者群体压力之下产生与群体信息相统一的观点。1956年所罗门·阿希(solomoAsch)研究了一种较为独特的研究方法,即“线段判断实验范例法”实验研究法,阿希认为从众心理是在真实的或是假象的群体压力下的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心理反应。

近年来,国内学者就从众心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各个学者对从众心理的定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主编的《大学心理学》把“从众”定义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大多数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张厚粲,2001)姚建银指出:“从众是指在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大多数人群或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姚建银,2009)可见,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普遍认为从众心理就是个体在受到群体的有形或是无形的多重压力下,主动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而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以求达到某种归属感的倾向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比比皆是,日常生活中也被称为“随大流”。据大量实验研究证明,当个体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只有少部分人会选择遵从自己的意志,保持独立性,避免被从众,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从众。总体来看,从众心理包括三个主要要素:第一,从众心理属于一种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客观事实决定的。第二,从众心理的主体是个人,是个人想要融入群体的心理活动。第三,从众心理的发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个体只有受到外界的现实的或是想象的群体压力,才会出现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一把双刃剑,他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没有性质上的好坏之分,但是该心理活动所呈现的行为结果对个人、集体甚至社会而言却有好坏之分,消极的从众心理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侵害人的心灵,积极的从众心理能起到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引导和控制,使之朝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2.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爱尔维修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一生的每一时刻中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天生品质使他成为怎样的人,他就是怎样的人。”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正如德谟克里特认为:“人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日常的锻炼和教育而获得‘第二本性’即思想道德素质。”(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一方面,积极的从众心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大环境的净化和维持。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大学生接触到多元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积极思想的传播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积极从众心理的促使下走向积极的方向,而且使大学生外部良好成长环境得到了净化和维持。另一方面,积极的从众心理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的营造。从新生入学开始,学校的风气和文化便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他们的行为规范会与大部分老生保持一致,优秀的学长学姐事迹会使大家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争先模仿,而方面的教材大家也会趋之若鹜,长此以往便能形成崇尚先进、学习模范、吸取教训的校园风气,抑制和防止不良行为和与思想的传播(魏静,2017)。

2) 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

根据美国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心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被称为社交需要,在社会交往中,个体想要被团体接纳、与他人关系和谐、获得归属感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正如马斯洛在其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指出:“安全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会使人所处的群体中不自觉地发生从众行为。”(亚伯林罕·马斯洛,2010)在从众心理的引导下,个体很融洽的融入团体生活中,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如果在这一阶段,个体并没有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选择偏离群体,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将会影响到个体后续其他心理需要的发展,甚至需要重新弥补这一阶段缺失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所以,根据心理需要理论,积极的从众心理能够满足大学生对某一阶段的心理需求的要求并且激发他们朝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方向追求,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心理支持(雷苗苗,2021)。

(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1)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堕落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后浪,是充满理想信念的磅礴力量,然而消极的从众心理却会导致青少年思想堕落。第一,消极从众心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只知道盲从,对群体的事情表面接受,内心却非常不屑,使个人长期凌驾于集体之上;第二,消极从众心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个体所适应的小群体陷入宗派主义的漩涡,少部分人只关注局部小团体的利益,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直接导致群体小组织宗派主义肆虐,例如校园里的群体打架斗殴事件;第三,消极从众心理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沉溺于享乐主义,将自己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在不良的爱好或是错误的选择里,导致理想报复丧失殆尽。

2) 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责任感的缺失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由约翰巴利和毕博拉塔内两位社会心理学家筹备和精心布置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应急状态下旁观者介入的社会抑制”或简称为“旁观者效应”的实验,该实验结果表明,在紧急状态下,目击者越多,选择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的人反而会越少。可见,消极的盲目从众,习惯依赖他人,会导致责任感的缺失,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恶劣的影响。首先消极的从众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如果万事皆由他人安排,自己的命运也会被他人掌控甚至被他人利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其次,不理性的从众是对集体的不负责任,每个人都是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大部分人都选择从众,只靠关键人物的引领,进步的步伐也只会很缓慢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最后,不理性的从众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祖国的未来在于青年,如若连最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也选择盲目从众,这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不尊重。

3.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营造积极的从众心理氛围

方鸿志和朱玲在其文章中指出:“抓住大学生在群体教育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从众心理,注重群体教育导向,为大学生群体创造一个严谨学习的班风、和谐团结的院风以及生动活泼的非正式群体的学习社交网络。”(方鸿志,朱玲,2013)营造良好的从众心理氛围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应该更好的规范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统一的组织纪律,比非正式群体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营造。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让群体成员尽可能多地进行积极地从众实践活动,以群体规范为参考标准自觉调整自己的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根据相似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与正式群体相比,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更易于产生从众心理。例如,课堂上可以打破传统按照座位或是学号建立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们自愿选择小组,这样小组间的差异性便会显现,突出不同小组的特点,便于教师分析该小组成员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导小组内的从众心理氛围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优化整个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2)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进入大学生活,学生们开始逐步脱离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模式,并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密切接触,相互影响,使得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生活习惯或学习方式成为从众的主要来源之一,这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素材,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每个要素都能与大学生具体的学习和生活联起来,遵循重点要素原则。比如,对大一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加注重讲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着重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能够得到很大提升。而对于大四学生来说,内容的选择更加具有社会性,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侧重于理论的社会实际运用。就择业从众现象而言,大一新生和毕业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差异,可以抓住不同年级学生择业从众的心理体验,在不同年级分别有针对性的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从而阶段性的解决学生毕业就业时面临的一系列困惑,引导他们在就业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日常教育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的生活体验,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3) 重视舆论引导的作用

舆论是公众的共同意见,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有着巨大信息需求的群体,可以了解到很多舆论,很容易产生从众的思想和行为。正面的舆论可以发挥从众心理积极的引导作用,负面的舆论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第一时间针对敏感、重点问题,发出积极的声音,引导整个大学生群体舆情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舆论空间,从而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勇救学生的壮举发生后,迅速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形成了很好的舆论环境,也就是学习张丽莉的崇高品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舆论环境,宣传张丽莉的先进事迹,通过专题教育等形式号召大家学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关爱学生、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再比如,我国地质灾害多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为灾区献出一份爱心,使大学生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4. 小结

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阐述了从众心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而提出了利用积极从众心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积极探索从众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规律,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和心理发展趋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也有利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节,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编译(1982). 古希腊罗马哲学(p. 110). 商务印书馆.
[2] 雷苗苗(2021).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3] 魏静(2017).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
[4] 姚建银(2009). 对从众心理影响下大学生行为的探讨.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3), 81-83.
[5] 张厚粲(2001). 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美]亚伯林罕•马斯洛(2010).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马良诚, 等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方鸿志, 朱玲(2013). 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