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十五年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on the Preposition “Dui” in China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DOI: 10.12677/ML.2023.1110604, PDF, HTML, XML, 下载: 202  浏览: 312 
作者: 刘 芳: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介词“对”二语习得文献综述Preposition “Dui”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近十五年关于介词“对”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共收集相关文献35篇。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先按内容和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再归纳研究趋势,最后分析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在内容上,专项研究、对比研究和整体研究并重;在方法上,语料库法应用最广。总体趋势是国别化研究日益增加,新方法也在应用。但现有研究存在语料单一、国别化研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整合并评述了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可为未来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preposition “Dui”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5 years. By searching the CNKI database, 35 relevant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in total.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categorize the articles by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first, then 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finally analyze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The findings are: in terms of content, specific research,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general research are equally emphasized;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cor-pus-based method is most extensively applied. The overall trend is the increase of cross-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However, existing studies hav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data source and insufficient cross-national studies. This study integrates and reviews 15 years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he preposition “Dui”.
文章引用:刘芳. 国内近十五年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495-450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04

1. 引言

汉语的语法意义表达常常依赖于虚词,其中介词在虚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介词“对”,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最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将其放在一级汉字表中。介词“对”的语法功能非常丰富,语义也相对复杂,因此是二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运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偏误。目前,关于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针对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

本文梳理了国内近十五年关于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论文,按照横向和纵向的方式对文献进行分类,总结了研究趋势与研究方法。同时,根据研究现状,本文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文献检索

2.1. 研究来源

本次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于CNKI (中国知网)。中国知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资源电子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期刊、会议、新闻及其他学术资料,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国内近十五年关于介词“对”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相关研究,共计35篇。具体分类如下:

期刊论文:共19篇,这些论文发表于各大学术期刊,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深入探讨的各种主题,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数据。

硕士论文:共16篇,这些论文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他们对介词“对”在二语习得的使用、问题及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理解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和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3. 研究方法

为确保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笔者采用了以下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 文献法:首先,我们通过对学术文献的广泛查阅和整理,了解并分析了介词“对”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历史研究进展、主要观点和现存争议。

2) 对比法: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方法和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

3) 总结归纳法:基于上述两种方法的研究成果,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归纳,试图构建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

2.4. 研究方法

笔者对国内近十五年关于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论文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分析。经过梳理,我发现这一研究领域在不同的年份有着不同的发文趋势。发文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Figure 1.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图1. 发文量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1) 在过去的15年里,发文量在某些年份有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在2011年和2013年,论文的数量达到了峰值。

2) 有些年份,例如2010年和2018年,发文量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学术研究的方向、资金支持或其他外部因素有关。

3) 总体上,虽然发文量在某些年份有所波动,但在大多数时间段内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势头。

4) 从2016年开始,虽然发文量没有持续增长,但也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降,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稳定性。

5) 在最近的几年,尤其是2019年和2020年,发文量保持了稳定的趋势,这表明了该领域仍然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3. 研究概况

文献概况对于研究工作非常重要。首先,通过对文献的分类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其次,通过对文献的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某个领域或主题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为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因此,在研究之前,需要对文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3.1. 文献分类

经文献内容分析与整合,整理出的文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依据文献内容,二是根据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3.1.1. 文献内容

1) 介词“对”的专项研究

英语母语者在掌握汉语介词“对”时,经常出现遗漏和误代偏误,这一观察最早由白荃和岑玉珍(2007) [1] 提出,并建议为此增加更多的教学实例和练习。与此相似,周文华(2011) [2] 深入研究了“对”的语义复杂性,他指出该介词具有三个主要义项,并强调在中介语中,这些义项呈现出不同的使用模式与困难度。进一步地,张成进和潘月(2020) [3] 从更广的角度分析了“对”,强调其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具有多种语义标记功能。而针对特定语言背景的学生,如日本和韩国留学生,林柱(2008) [4] 李珂(2014) [5] 和李萌(2011) [6] 都深入探讨了留学生在使用“对”时的特定偏误,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陈曦(2019) [7] 及蔡丽和佳蜜花(2019) [8] 分别针对英语、阿拉伯语和泰语背景的学生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他们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更全面的研究中,张昕玥(2020) [9] 从句法、语义、到语用三个层面全方位地分析了介词“对”,并详细讨论了不同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偏误的成因。李佳佳(2011) [10] 针对留学生的对象类介词的习得顺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背后的语言习得机制与影响因素。此外,有研究者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语言背景。例如,高霞(2009) [11] 范娟(2012) [12] 仇姝婷(2014) [13] 黄辛(2015) [14] 刘洋(2015) [15] 探讨了英国留学生的情况,阮清云(2013) [16] 针对越南学生,萨然(2013) [17] 关注蒙古背景,朱茜(2013) [18] 研究西班牙语学习者,叶园园(2021) [19] 对巴基斯坦留学生的研究,都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为对外汉语教育者提供更为丰富和细致的参考。

2) 介词“对”与其他易混淆介词的研究

赵立新(2012) [20] 刘亚男(2016) [21] 引领了基于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研究,系统地对留学生使用介词“对”、“对于”和“关于”的偏误进行了统计和分类,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偏误的背后原因,并提供了实践建议。李彤(2016) [22] 采用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本体研究,对“对”、“对于”和“关于”进行了深入剖析。他结合了语料库中的实际偏误例子,以及这组介词各自的语义特性和句法功能,从而成功划分出偏误小类,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陈婧怡(2017) [23] 则关注了这组介词中的隐现现象,通过对比分析留学生的实际用法,成功地归纳了这组介词在隐现上的异同。结合她的研究,教育者可以更加明确地把握学生的使用习惯,并据此优化教学策略。

3) 介词整体研究

袁慧(2009) [24] 探讨了留学生习得汉语介词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并总结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李萌(2011) [25] 选取常用介词“关于”、“对”、“对于”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和语义角度进行描写和对比分析,并尝试做出认知方面的解释。张明辉,孟璐(2018) [26] 对21世纪现代汉语介词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李珂(2014)对外汉语教学的易混介词进行了深入研究。王鸿滨(2013) [27] 对比分析了英汉介词系统,找出了差异,并提出了汉语介词教学的对策。赵春辉(2016) [28] 整理分析了留学生运用汉语介词时出现的偏误句型,找出偏误原因,并提出教学策略,以提高留学生对介词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杜佳烜与吴长安(2017) [29]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出现的框式介词进行习得研究,分析了留学生使用框式介词时出现的偏误原因,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吴泓,张旸(2021) [30] 同样基于介词的构式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梳理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介词习得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分析、句法和语义的描写对比、认知解释以及针对不同介词的教学策略等。

同时,研究也关注了不同国家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学习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此外,文献还总结了介词“对”的3个义项在二语习得者中的使用率和偏误率,并与构式语法理论相结合解释偏误原因,设计了教学内容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介词“对”的用法。

根据偏误来源,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给出教学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者在习得介词“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减少偏误的发生。这些建议不仅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介词“对”的用法,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1.2. 研究方法

Figure 2. Research methods

图2. 研究方法

经过文献整理,当前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特征。如图2所示,其中,语料库方法最为常见,强调了大数据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定性研究和对比分析紧随其后,反映了对深度探讨和跨文化对比的关注。尽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不多,但它代表了追求全面性的分析视角。总体上,研究方法呈现出综合和多元的趋势,为研究提供多角度的视野。

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丰富多样,近年来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为主。基于语料库是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对介词“对”的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此外,问卷调查法和试题调查法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用于考察留学生对介词“对”的习得偏误比率和类型,并针对偏误提出教学对策。还有一些研究采用了分级统计的方法,通过对中介语语料库中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汉语对象介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和归纳出偏误类型和数量。

在对汉语介词“对”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都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高霞(2008) [31] 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过去20余年的相关论文和专著进行了梳理。相对地,林忠与李小文(2016) [32] 则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东南亚留学生身上。他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这一特定人群中对汉语介词“对”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揭示了其习得的主要偏误比率和类型,并据此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何静静(2011) [33] 从中介语的角度出发,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的介词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们不仅对此进行了现象描述,还尝试深入探讨了其中的偏误成因。戴勤(2017) [34] 的研究则更为具体,他选择了泰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细致分析了他们在不同学习阶段汉语对象介词的使用和偏误情况。王洋和丰国欣(2019) [35] 研究了零基础留学生在HSK四级考试中对介词“对”结构的误用。

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多样,以基于语料库的分析为主。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留学生对介词“对”的习得情况,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3.2. 研究趋势

关于介词“对”在二语习得中的发展趋势,首先,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本身,更涉及其与其他介词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深入探讨学习者的语言背景、语言接触历程等微观因素,学者们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介词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为汉语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次,随着科技进步,研究方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转变。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客观和精确的方式来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介词使用。此外,现代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也逐步融入二语习得研究,预示着未来研究的可能性和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二语习得研究将会更加多角度、多层次,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从而为汉语教学提供更为精准和有力的支持。

4. 思考

4.1. 研究不足

在整理分析文献时,笔者注意到了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首先,尽管搜集了众多关于国别化研究的资料,但其主要围绕英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地进行,对于其他地区如俄罗斯、非洲的具体国家研究则相对匮乏,暗示了研究的地域局限性。

其次,语料库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绝大部分研究主要依赖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这意味着研究结果可能较为偏颇,因为这些数据主要源自考试场合的写作,未必能够完整呈现学生的实际汉语能力。此外,分级研究不足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针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研究存在盲区,使得我们难以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具体习得情况。

再者,关于中介语的研究同样存在局限。许多研究主要聚焦于偏误分析,而较少关注正确的用法,这样的研究角度或许并不利于学生从中介语顺利过渡到目的语。此外,虽然有一些文献提供了教学建议,但缺乏实际的教学实践来验证这些建议的有效性,这可能使得研究的实用性受到挑战。

4.2. 未来展望

首先,需要加强对多国别的研究。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在习得汉语时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的习得特点,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加具体和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搜集语料时要确保来源广泛和多样性。通过基于全球中介语语料库及其他多种语料库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这不仅包括书面语和口语,还涉及到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语料。

再者,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分级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将初级、中级、高级的学习者语料分别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不同水平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另外,在分析语料时,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于学习者的错误,也要关注他们的正确用法。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学习者在习得介词“对”过程中的整体表现,从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最后,任何教学设计都应该经过实践验证。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或方法,都应该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测试,以确保其真实有效,并能够为学习者带来实际的帮助。

介词“对”在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二语习得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者们通过广泛搜集语料,运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学习者在习得介词“对”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和正确用法。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国别化研究不够充分、语料搜集不够全面,以及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等。为了推进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未来的研究者们应加强国别化研究,扩大语料搜集范围,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学实践也可以从二语习得研究中获得启示,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随着语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有关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为汉语教学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白荃, 岑玉珍.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对”的偏误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07(2): 118-125.
[2] 周文华. 介词“对”不同义项的中介语使用情况考察[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1): 27-34+41.
[3] 张成进, 潘月. 多功能介词“对”的二语习得顺序考察[J]. 外语研究, 2020, 37(3): 31-37.
[4] 林柱. 日本留学生使用介词“对”的有关偏误分析[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8(4): 57-62.
[5] 李珂.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易混介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6] 李萌. 浅析韩国留学生对汉语介词的使用偏误——以介词“对”为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2): 90-92.
[7] 陈曦. 介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以母语为英语和阿拉伯语的留学生为例[J]. 品位经典, 2019(6): 59-62.
[8] 蔡丽, 佳蜜花. 汉语介词“对”与泰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J]. 对外汉语研究, 2019(1): 139-151.
[9] 张昕玥.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介词“对”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安阳: 安阳师范学院, 2020.
[10] 李佳佳. 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研究及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11] 高霞.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介词“对”的相关偏误分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6): 65-72.
[12] 范娟.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介词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3] 仇姝婷.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介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黄辛.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15] 刘洋. 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5.
[16] 阮清云. 越南学生学习“对”、 “对于”和“关于”等介词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17] 萨然. 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对”和“对于”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8] 朱茜. 西班牙语国家学生汉语常用介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3.
[19] 叶园园. 基于中巴经济交流下的汉语教学研究——巴基斯坦学生介词“对”教学情况分析[J]. 经济师, 2021(1): 208-210+213.
[20] 赵立新. 基于HSK动态语料库介词“对、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33.
[21] 刘亚男. 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J]. 西部皮革, 2016, 38(6): 205-207.
[22] 李彤.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对于”、“关于”使用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3] 陈婧怡. 汉语介词“对、对于、关于”的隐现对比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7.
[24] 袁慧. 外国留学生介词习得过程中的偏误与教学设计[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2(12): 80-83.
[25] 李萌. 韩国留学生汉语介词的使用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6.
[26] 张明辉, 孟璐. 21世纪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9): 64-73.
[27] 王鸿滨. 类型学背景下汉英介词对比及教学策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 11(4): 8-14.
[28] 赵春辉. 对外汉语中的介词教学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7): 92-93.
[29] 杜佳烜, 吴长安. 基于构式的汉语框式介词二语习得研究[J]. 关东学刊, 2017(5): 70-77.
[30] 吴泓, 张旸. 对象类介词构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15): 159-162.
[31] 高霞. 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对英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12): 76-80.
[32] 林忠, 李小文. 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调查分析[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6, 33(12): 7-12.
[33] 何静静.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介词“对”习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34] 戴勤. 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对象介词的类型学特征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35] 王洋, 丰国欣. 零起点留学生HSK四级中介词“对”结构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9(6): 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