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the Era of Convergence Media
DOI: 10.12677/HJAS.2023.1310131, PDF, HTML, XML, 下载: 121  浏览: 180 
作者: 周雪婧, 王海芳, 杨 婕:湖州市气象局,湖州市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湖州
关键词: 气象科普融媒体防灾减灾短视频直播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Convergence Media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hort Video Direct Seeding
摘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湖州气象科普工作,总结了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包括气象科普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校园和农村气象科普的亮点工作,科普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公众对科普的需求。在总结气象科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思考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气象科普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分析了直播和短视频对气象科普效果提升的帮助,以及如何用好融媒体渠道,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和效益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in Huzhou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the main content and form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highlights of campus and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the shortcomings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public’s demand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 in the context of integrated media era is considered. The focus is on analyzing the help of live streaming and short videos i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s well as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integrated media channels to increase the fun and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文章引用:周雪婧, 王海芳, 杨婕. 融媒体时代下气象科普工作的思考[J]. 农业科学, 2023, 13(10): 962-966.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3.1310131

1.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且造成损失重。如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2022年夏天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极端高温过程以及2023年台风“杜苏芮”造成华北极端暴雨。为更好的发挥气象科普公益性属性,需要基层气象部门发挥气象科普的作用,让全社会了解天气预报,了解气象灾害,才能更好的满足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产业逐渐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科普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何扩大气象科普知识的覆盖面,助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公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关注度,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力度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之一。目前,很多学者就这一方面展开了一些探究。穆梦伟 [1] [2] [3] [4] 等人对各自地区的气象科普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成海民 [5] [6] 等人探讨了校园气象科普模式,曹玲 [7] [8] 等人分析了气象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及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李一忠 [9] [10] 等人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索。

2. 气象科普宣传主要内容及方式

目前,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包括灾害性天气(如强对流、台风等)的专业知识解读、天气预报用语、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警信号、二十四节气、气象与生活等内容,涵盖公众、校园、农村及行业等服务群体开展。

2.1. 公众气象科普

社会群众是气象科普宣传的主要面向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调动公众对气象科普的积极性,对提升公众防灾减灾素养、加强自然灾害科学应对能力有重要作用。每年各地气象局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主题,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如“气象小主播”“气象摄影大赛”“气象绘画比赛”“有奖竞答”等,吸引了广大公众参与,对扩大气象行业在社会面的影响力极为重要。

公众科普宣传在湖州的实践结果表明,“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效果最好。重点利用好各类主题活动,建立制度化的科普流程,一是开展气象科普“四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和“五个一”活动,即一次气象科普进村入户宣讲,一次气象童趣拓展游戏,一次科普开放日游学活动,一次线上气象知识有奖答题活动,一次媒体宣传报道。二是开放气象展示厅、开展参观学习和举行气象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满足科普爱好者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通过类似的系列活动,提高了气象科普的影响力和时效性,公众参与度和接受度都有很大的增加。

2.2. 校园气象科普

校园是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校园气象科普工作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及重视,为开发完善更多适合学生的气象拓展性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少学校建立校园科普基地、校园科普气象站等。此外,中国气象局颁发的《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校园气象科普活动主要围绕一些主题纪念活动开展,活动形式主要有参观气象站、浏览气象知识宣传展板、阅读气象科普宣传册、举办校园气象科普讲座等,在围绕学校和学生群体整合气象内部资源的同时,借助协同、合作单位等社会力量占领先机、形成标杆。为深入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湖州气象局面向学校开展了世界气象日云课堂、“红领巾e站”活动、气象科普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主题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活动照片也被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气象报等多家媒体刊登。

2.3. 乡村气象科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的特殊性,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严重,加之农民对气象科普知识掌握相对比较匮乏且灾害防御能力薄弱,因此农村也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尤其需要通过气象科普教育,提升农民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农民科学主动地趋利避害,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开展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是比较常见的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方式。

为推进乡村气象科普宣传,针对乡村科普的关注点以及薄弱点,在湖州乡村气象科普中推进“点餐制”气象科普模式。一是传播推广气象科技知识、气象灾害和自救防御知识;二是指导农民掌握气象科学技术,科学种植养殖;三是在农村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将气象科学思想作为农村生活、生产的行动指南。“点餐制”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各级部门和科普对象的良好反馈。

3. 气象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3.1. 宣传内容不够丰富

在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中,提出需要丰富科普内容的占88%,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气象预警信号、防灾减灾等方面,具体内容基本是官方的预警信号解读和当地的公众指引,效果上来说只能算是纸面内容的搬运,很难让大众在短时间内记住纸质材料上的内容。二是科普素材本地化不够,结合地方实际不够,这样的材料吸引力有限,当地群众接受度不高。三是科普内容与受众的生活,如农业、交通、旅游等方面联系较少,不够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科普宣传应更具有针对性,主动推出与民生、时政相关内容,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

3.2. 科普形式创新不够

在融媒体主导宣传格局的今天,传统形式的科普互动性、吸引力和传播力受限,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公众需求,加之反向科普来势凶猛,伪科学、反科学的不良信息在网上传播快、影响大,这对科普传播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科普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基于现状,当前科普工作正在快速的由线下向线上方向发展,通过微博、网络、微信形式传播的科学信息已经占到80%以上,打造新媒体矩阵成为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如何积极紧跟时代潮流,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创作出不同形式的新媒体作品,扩大新媒体时代下科普宣传力度,成为了困扰基层科普工作者的难题。

3.3. 行业科普宣传不够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气象对各行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千篇一律的气象科普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气象服务也应该从过去农业、建设、旅游等大的粗放模式精细化到蚕桑养殖、道路抢修、露营观星等细小颗粒度的行业服务模式转化。气象科普的内容要跟得上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面对新业态的发展,科普产品的更新显得尤为关键。

3.4. 人才队伍薄弱

科普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基层台站,参与科普的同志基本都是一线业务人员,很少会有专职人员。对基层业务人员来讲,本身业务工作繁重,无暇开发新的科普产品。问卷调查中,2022年参与科普工作的一线业务人员占比达70%,而且都是利用下班或者周末时间完成科普任务,普遍反映自己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如果有充足时间,可以把科普工作做得更好。此外,在今后发展趋势上,气象科普工作将进一步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而目前气象科普专职人才的综合能力尚未达到当今时代科普工作的要求,新形式科普技术人才欠缺,导致在产品设计上具有一定基础绘画、剪辑等技术人才在气象科普宣传队伍中仍为紧缺资源,无法适应当前跨界融合的发展形势。

4. 新媒体在气象科普中的应用

4.1. 新媒体与气象科普的融合

自媒体普及的时间与疫情高度吻合,疫情发生后,很多活动都无法顺利开展,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影响很大。疫情期间,人们开始习惯并依赖于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知道的信息。在人人都能成为主播的今天,气象科普工作应该积极转型,完善气象科普工作体系及其管理运行机制,增强气象科普工作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共建共享,整合气象科普资源,推广气象科普品牌。2020年世界气象日期间,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湖州创新活动方式,将往年的线下活动“搬到”了线上,从3月6日开始,以网络和媒体宣传为主要形式,采取线上有奖竞答、VR全景参观、主题征文和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在疫情迫使社会活动纷纷停滞的时候,气象科普的顺利开展,既利于减少社会大众对疫情的恐慌,也提高了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

4.2. 新媒体直播的应用场景

直播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其高效、及时的特性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如果能利用好直播这个传播渠道,将大大提高气象科普传播效率。当前气象科普直播主要分为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重要活动气象保障直播和气象科普活动直播三种类型。

4.2.1. 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

当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或已经出现时,可以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公众及时了解当前天气实况。如台风到来时,可将台风路径等服务产品及天气实况进行实时直播,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主持人现场出镜等形式介绍风雨影响情况,这样能更好的对公众起到预警作用。

4.2.2. 重要活动气象保障直播

每年很多重要活动都需要气象部门的现场保障,在活动气象现场,通过直播的方式能够向公众展示气象保障人员的工作日常,有助于让公众了解气象部门的专业性。同时,也可更加直观的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4.2.3. 气象科普活动直播

在气象科普活动现场开展直播,能够增加活动宣传效果。如“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活动现场利用直播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通过网络直播、答题互动等形式,可以加强与公众互动,拉近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有效提升气象部门公信力和气象信息的传播效果。此外,通过直播还能扩大受众群体,使得气象科普普及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4.3. 新媒体短视频的应用

短视频之所以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因为它适合在碎片时间观看,加之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其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气象部门作为气象科普知识的发布主体,对于气象科普类产品的创作和传播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湖州气象的官方抖音号开设了天气说栏目,当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天气来临,请专家权威解说天气趋势,充分体现了气象短视频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4.4. 新媒体气象品牌的应用

气象科普品牌化有利于助推新时代气象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气象科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进而增强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一个好科普品牌的诞生从品牌的标识设计、定位、推广都是从科普实践中提炼总结来的,湖州气象推出的“湖说天气”“气象里的湖州”等品牌,从诞生起就自带品牌属性,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大大提升了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

5. 结论

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要求有关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根据工作对象特点,在各自领域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未来,基层的气象科普将是常态化的气象科普,要做到有点有面才会有立体效应,要完善科普奖励激励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的监督和评估,要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业化科普团队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壁垒,激发创新思维,利用气象融媒体矩阵,形成传播合力,科普服务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以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气象科普的需求,增强公众服务获得感,使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穆梦伟, 张丹璐, 孙小诺. 新发展阶段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及模式[J]. 现代农村科技, 2022(10): 98-99.
[2] 吴婷婕, 王盈怡, 杨佑保. 福建气象科普工作实践: 模式、特征与对策[J]. 学会, 2022(6): 61-64.
[3] 何彬, 彭窈, 李媛, 曾洁霞. 清新区气象科普现状与发展对策[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6): 104-106.
[4] 董旭, 刘波, 刘娟. 多地联合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的探索和实践——以嘉兴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为例[J]. 科技传播, 2021, 13(16): 16-18.
[5] 成海民, 蒋书文, 王云秀. 创新校园气象科普模式研究[J]. 中国高新科技, 2022(3): 160-161.
[6] 梁艳. 农村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实践探索和思考[J]. 城市与减灾, 2022(1): 52-55.
[7] 曹玲, 史健良, 班天妤. 气象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及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1): 149-151.
[8] 金晨路, 韩照全, 何婧. 南京气象短视频运营现状和发展对策[J]. 传媒论坛, 2022, 5(11): 95-97.
[9] 李一忠, 赵飞, 黄汝红.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气象服务的思考与探索[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2(14): 120-122.
[10] 刘林霞, 周泽民. 气象科普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以湖北省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60(S1): 39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