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困境、展望
The Dilemma and Prospects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PS.2023.114126, PDF, HTML, XML, 下载: 100  浏览: 63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安 波: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吉林 长春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困境展望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Dilemma Outlook
摘要: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课程思政导引下构建的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吉林省选取5所高校,对吉林省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前的困境与展望进行研究。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Guiding Out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ointed out that it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cultivating patriotism, strengthening moral cultivation,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insight,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truggle, and improving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in a subtle way. The teaching model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mor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methods to select 5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dilemma and prospects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Jilin Province.
文章引用:安波. 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困境、展望[J]. 体育科学进展, 2023, 11(4): 906-911.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3.11412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体育的目标论述中要求: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当今普通高校的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有效载体有很多种,体育教育作为其中一员,主要是在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获取到相关的精神,从而实现素质的多方位提升。但高校体育教育对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在整体上的差异教育较为明显,由此可得出该方向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研究。

2.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1. 理论层面研究

2.1.1. 大学体育课程理念

杨春艳(2020) [1] 认为体育课程育人包括“育体”和“育德”两个方面,“育体”是基础,“育德”是核心,在“育体”中实现“育德”。孔杨(2023) [2] 认为体育教学理念应体现于三方面:一是能力和习惯并举,为学生夯实体育锻炼的基础;二是力求知识与行为的统一,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三是情感与品德并重,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育人的功能应是高校开设的各个课程都该具有的,育人也是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的责任。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会议精神。

2.1.2. 大学体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张孝禄(2022) [3] 认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大多还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只重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因而在德育上存在缺陷。这样的目标层次还停留在较低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达到全面素养教育的目标。只有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才能够弥补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缺陷。

2.1.3. 大学体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

胡红艳(2022) [4] 认为应该积极将体育教学与民族自豪感有机结合;积极将体育教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常益(2017) [5] 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实质是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有效举措。以往的观念中体育课程仅仅是用来锻炼身体的,但实际上,体育不单单可以锻炼身体,还同时拥有娱乐、陶冶情操等多样功能。毛泽东称“体”为“寓道德之舍”,蔡元培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都说明想要达到全面培养人才的目标,体育课程不可或缺。体育教学、竞赛活动中,蕴含着的人文情怀、团队精神、进取观念、公平竞争等特点,能有力的为思政教育供给养分和资源。

纵观世界各大国,几乎都在高校的全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品德教育。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极其重视体育课程对的品德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意志品质的锤炼,深觉体育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效结合才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基础。借鉴国外对学生的品德的培养教育经验,在保持中国特色思政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不变的前提下,推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才会使普通高校德育有效、现实和多样化。

2.2. 实践层面研究

2.2.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刘丽志(2022) [6] 认为要丰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首先,开展探究式教学;其次,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储灵芝(2021) [7] 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大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相对于学习内容,只依赖教师教授的知识,知识层面学习的相对比较浅。

2.2.2.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

刘朝明(2020) [8] 认为我国高校教学设置了体育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篮球、排球、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单调,严重忽视了对大学生体育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待革新。

2.2.3. 大学体育过程性考核

贾玉琛(2021) [9] 认为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单单依靠一卷尺子、一块秒表对学生进行评分,而要重视学生的各个方面。

3.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与实践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的讲话精神,推进《纲要》《意见》《方案》的实施具有实践价值,能够凸显大学体育的育人价值和体育课程效能增值。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使命,大学体育课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涉及上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本文旨在塑造在校大学生体魄强健、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资料法

在对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理论和体育教学改革理论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归纳与整理,对课程育人的核心要义及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进行理论分析。

4.2. 访谈法

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访谈提纲。对高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普通教师的访谈中,主要以对体育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思政元素在体育课中实施的方法、途径,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课程效果等做以着重了解内容。对学生的访谈中,以对体育课程现状的认可度、喜爱体育课的某一内容和希望体育课增加的环节等内容作为着重访谈。在吉林省选取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体育学院、长春科技学院5所高校作为典型调研学校。在学校规格上包含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在高校类别上包含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工农类以及综合类。基本涵盖了省内高校类别和领域。在访谈过程中,吉林体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育人夺标”的教育理念与本文的研究十分契合,从中也获取了大量的宝贵信息和较为成熟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4.3. 实地调查法

选择吉林省3所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较好的高校为个案分析对象,对其开展课程建设的实践进行跟踪调研,进一步明确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

4.4. 逻辑分析法

根据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结合公共体育的“健体”、“育魂”两方面内容创新构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实施路径。

5. 研究结果

5.1. 吉林省大学体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5.1.1. 重体魄轻品行窄化了课程育人目标

受技术育人思想影响,高校体育课多数只注重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狭窄的技术化的体育知识,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课程中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固然重要,但课堂的赋予的作用和神圣的使命不单单如此。

5.1.2. 重“教”轻“育”忽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教”而不“育”,“教”而不“研”,只强调狭义的教学功能,忽略了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等方面育人功能的教育。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它有着特有的“精神”、“意志”、“拼搏”的元素,这也正是在课堂中应该体现的内容。

5.1.3. 重结果轻过程矮化了课程育人价值

目前,多数衡量大学体育成效的标准往往关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多少、运动技能掌握水平怎么的结果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

5.2. 分析大学体育课程育人所处困境的原因

5.2.1. 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窄化

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大多还局限于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轻描淡写,这样的目标远远不能达到全面素养教育的需求。

5.2.2. 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固化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依然延续着体育知识、基本技术的传授内容,忽视人文教育、安全教育、情感教育内容,导致课程内容不丰富。

5.2.3. 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简单化

多数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以专项技能、身体素质、课堂出勤作为考核依据,过程性评价停留在“全勤、迟到、早退、病事假”等内容,缺少“积极参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过程性”和“育人性”方面的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树立课程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体育”不能只强调“体”,教育的根本在于“育”。大学体育育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育人,既要“健体”又要“育魂”,“健体”是基础,“育魂”是核心。

在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中,都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加以约束,并提倡团队的协作,这在无形中也是“育魂”的体现。但仍有教师课上无视学校的教学纪律有接打电话等不当行为,这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在对吉林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的调研中,了解到在课程理念的设计上,将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精神始终贯穿到课程中,教育学生,若想“夺标”,必先“正己”。

树立课程育人理念,应将道德意识、规矩意识、团队意识、体育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体育精神,遵循体育道德规范,遵守体育规则,加强团结协作意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大学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师作为传播者和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要树立育人的观念,所谓身正为范,在国家教育部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建设的当下,需要教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传递到课堂教学中。

6.2. 优化课程结构 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在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中游戏环节感兴趣,一部分学生对教师讲的锻炼身体的小知识比较关注。

“健体”是途径,是载体,包含“学”、“练”、“赛”三个内容。“育魂”包括道德意识、规矩意识、团队意识、体育精神”四个内容的总核。将“意识”与“精神”融入到健体的三个内容中,需要从课程结构中加以融合。改变以往先讲到练的单一模式,丰富课堂元素。如适当增加团队性的游戏,也可以在课堂中增加理论小知识环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体育的“意识”无限的放大。

6.3. 探索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教学运行模式

以课内教学为依托,实施“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网上学习技术的能力。一是可以解决减少网络游戏带给学生的沉迷;第二,网络中对体育某一项技术动作的讲解更为丰富,可以使学生多角度的去了解。能够带着一些问题或疑惑进入课堂,再听教师的讲解或解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外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是较好的体育课的延申和促进。但是部分学校开展情况一般。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学生意外的发生和指导教师派遣问题上。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课外体育机制。以课外活动为延伸,构建“校–院–系–班”四级联动机制,建立各个层面的、各个项目的运动队,并建全选拔、训练和比赛机制。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练习、相互切磋和展示的平台。体育教师还应有专业的指导和引领,并对参与的体育教师给予一定课时的认定。通过完善的“学—练—赛”的机制,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同时达到对其“精神”的培养。

6.4.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在教学评价中,将“日常参与、规矩意识、道德规范”加入到期末的评价体系中。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只看重期末终结性考核的弊端,丰富、夯实了过程育人的重要环节。所以,建立学生的思想品德、日常参与、体育锻炼档案,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日常参与纳入综合考评;由传统的“体能 + 出勤”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向“道德行为 + 日常参与 + 体育知识 + 技能水平”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在过程性评价中渗透“三个意识”与“体育精神”的重要性,避免学生在课堂中“不积极”、“没兴趣”的出人不出力的表现。

7. 结语

“体育”中“育”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最终目标。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首先,需要学校、教师建立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团委、社团等各部门的协同下,健全、完善健康的各项体育项目氛围。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环节,巩固课程中,过程育人的重要作用,以达到“体育课”中,育人的最终目的。

基金项目

课题名——《“课程思政”视域下吉林省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批准号:GH22304。

参考文献

附表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1] 杨春艳.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新乡学院学报, 2020, 37(9): 74-76.
[2] 孔杨. 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探索[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6(1): 55-57.
[3] 张孝禄. 身体素养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审思与转向路径[J]. 山东体育科技, 2022, 44(1): 67-71.
[4] 胡红艳.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4): 148-151.
[5] 常益, 王平. 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7(10): 135-139.
[6] 刘丽志. 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优化研究[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 31(1): 117-119.
[7] 储灵芝, 章翔. 当前我国高校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 青少年体育, 2021(7): 94-96.
[8] 刘朝明. 中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0, 11(17): 30-33.
[9] 贾玉琛. 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 2021, 11(23):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