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翻译视角下的梁祝传说研究
A Multimodal Translation Study of the Folklore of Liangzhu
DOI: 10.12677/ML.2024.121011, PDF, HTML, XML, 下载: 114  浏览: 1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韩 霞, 江治刚: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关键词: 梁祝传说多模态翻译故事类型《梁山伯与祝英台》The Folklore of Liangzhu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ale Types The Love Eterne
摘要: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祝传说是颇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发展出包括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绘本、漫画和网络游戏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并在国内外不断传播发展。本研究以多模态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梁祝传说的四种故事类型,主要从模态内翻译和模态间翻译两个方面对该传说的多模态翻译文本进行梳理总结,并以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对其字幕翻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丰富多模态翻译研究案例的同时,以期为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The folklore of Liangzhu, one of China’s four major folk stories, is a fascinating and influential oral art listed among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s evolved into such various artistic forms as opera, music, dance, film and television series, picture book, comic and online game which help it to grow and sprea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llect its multimodal texts mainly in terms of intramodal translation and intermodal translation based on its four tale 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heory plus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Love Eterne as an example in hopes 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overseas publicity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offering a trial concerning how to apply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theory.
文章引用:韩霞, 江治刚. 多模态翻译视角下的梁祝传说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 71-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11

1. 引言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祝的传说是颇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感人的爱情主题和“化蝶”结尾的无限想象,梁祝的传说在中国历经1,600多年的流传,享有“东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美誉 [1] 。自1954年开始,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被周恩来总理带至日内瓦放映为标志,梁祝传说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和热议,并引发了一股“梁祝热”。有关梁祝传说的作品也从单一的文本形式扩展到了戏剧、音乐、舞蹈、影视作品、绘本、漫画、网络游戏等各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梁祝文化在国外不断传播和发展,范围遍及朝鲜、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缅甸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目前,关于梁祝传说的研究数量可观。通过笔者在CNKI (中国知网)搜索关键字“梁祝”,共找到2,035条结果。在这些大量研究成果中,尚未发现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对梁祝传说进行研究的成果。在当下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命题之际,探索中国故事的多模态翻译路径,开拓文字、图画、视听等多模态融合的翻译叙事,成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因此,中国民间传说的多模态翻译研究已然提上日程。

2. 模态与多模态翻译研究

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和音乐等符号系统 [3] 。多模态指语篇中使用的多种符号资源,既包括口语及书面语资源,也包括图像、空间及其他用于构建语篇的非语言资源 [4] 。王红芳 [5] 基于以上定义综合考虑,认为多模态指用于建构语篇或社会交际(互动)的资源、渠道和媒介等多种模态构成的符号系统,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

作为当今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文本表现形式,多模态文本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Snell-Hornby [6] 将多模态文本分为四种类型:1) 多符号文本,其由言语和非言语的不同图画符号系统组成,如漫画、绘本等;2) 多形态文本,其由言语和非言语的不同形态组成,如戏剧、歌剧等;3) 多媒介文本,其由技术和/或电子媒介传输,如电影、电视等;4) 声媒文本,其用于口头表达,如演讲等。相较于传统的纸质文本,多模态文本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方式传达信息,还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内容,让受众更加直观、具象和生动地理解文本。此外,多模态文本还具有交互性和参与性,能够让受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创作和解读过程中。

尽管语言在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角色不可撼动,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如Iedema [7] 、Elleström [8] 、Ryan and Thon [9] 呼吁在对多模态文本进行翻译研究时,应该从模态、媒介和体裁的视角切入,并将这些概念纳入翻译分类的基础。这种较为全面性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多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做好跨文化翻译。Kaindl [10] 认为,在模态层面上,必须区分模态内翻译(intramodal translation)和模态间翻译(intermodal translation),它们可以在文化内或跨文化上发生。模态内翻译是指在同一种模态内进行翻译(言语–言语、图像–图像等),而模态间翻译则跨越了模态的限制,如将文字版指导手册译成图画形式,将《圣经》经文译成漫画形式等。

下面,本文将主要从模态内翻译与模态间翻译两个维度,并结合梁祝传说的四种故事类型对梁祝传说的多模态翻译进行整理描述。

3. 梁祝传说的四种故事类型

金荣华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一书中将“恋人殉情”的故事结构编为885B型,其情节为:男女钟情相爱,但婚姻受阻而不能结合,就双双自杀;或私奔不成自杀;或一人自杀,一人身殉。将“生死不能聚,死后不分离”的故事结构编为749A型,其情节为:一对夫妇或恋人,因被外力拆散而殉情,所葬之处有树,枝干连生(连理枝);或化为双鸟、双蝶 [11] 。

据许端容 [12] 考察,梁祝传说的主要情节,除749A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及885B恋人殉情两型之外,尚有二种类型:1. 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死而复生;2. 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死而复生,神仙相助。它们均是在749A型之“生虽不能聚,死后不分离”的基础上加上死而复生,或死而复生,神仙相助,可编为749A.1、749A.1.1二类。也就是说,许端容认为梁祝传说共有四种故事类型,分别被编号为:749A、749A.1、749A.1.1、885B。

本文首先对梁祝传说的多模态文本类型进行分类,再依据这四种故事类型对其作进一步分析。

4. 梁祝传说模态内翻译

4.1. 文化内模态内翻译

属于梁祝传说文化内模态内翻译的文本主要是中文诗和小说,共涉及3种故事类型,即749A型、749A.1型、885B型,大致情况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Types of intracultural intramodal translation

表1. 文化内模态内翻译类型

4.2. 文化间模态内翻译

梁祝传说文化间模态内翻译的文本主要是除中文以外的其他语种的文学作品,主要在东南亚、东亚和儒家文化圈传播,大致情况如下表2所示:

Table 2. Information of transcultural intramodal translation

表2. 文化间模态内翻译情况

5. 梁祝传说模态间翻译

5.1. 多符号文本

在模态间翻译中,梁祝传说的多符号文本包括漫画、绘本和连环画,目前发现主要涉及1种故事类型,即749A型,大致情况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Types of multisemiotic texts

表3. 多符号文本类型

5.2. 多形态文本

梁祝传说的多形态文本包括戏剧、音乐剧,共涉及4种故事类型,,即749A型、749A.1型、749A.1.1型、885B型,大致情况如下表4所示:

Table 4. Types of multimodal texts

表4. 多形态文本类型

5.3. 多媒介文本

梁祝传说的多媒介文本包括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共涉及2种故事类型,即749A型和885B型,大致情况如下表5所示:

Table 5. Types of multimedial texts

表5. 多媒介文本类型

5.4. 声媒文本

梁祝传说的声媒文本包括民歌、鼓词、弹词,共涉及4种故事类型,即749A型、749A.1型、749A.1.1型、885B型,大致情况如下表6所示:

Table 6. Types of audiomedial texts

表6. 声媒文本类型

梁祝传说深受国内外人民喜爱,不仅在文学和戏曲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也深受许多艺术家的喜爱和启发。何占豪、陈钢创作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我国发行了一套《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2003),芭蕾舞《梁祝》以及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年画、剪纸、面塑、泥塑等民间艺术品大量存世。梁祝主题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广泛诠释和表达。以梁祝为题材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梁祝传说的内涵和形象,也反映了艺术家们对梁祝故事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时代背景下,梁祝传说仍将不断地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继续散发它独有的魅力和生命力。因为这些艺术品没有特定的文本或故事情节,就不能依照传统的故事类型进行分类。有些艺术家可能更加注重对梁祝故事情节的再现和表达,而另一些艺术家可能更注重对梁祝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探索和表达。因此,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表现方式等角度进行更合理地分类,而更加合理的分类方式,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形态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能够促进我们对梁祝这个传统文化符号的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传承。

6.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字幕翻译

下面将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以1963年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实例进行多模态翻译解读。

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张德禄 [13] 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等四个层面。其中,文化层面最为关键。文化语境可以通过具体的情景语境来表现。情景语境涵盖了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些因素决定了内容层面的三种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而话语意义是通过多种模态形式体现出来的,包括语言、图觉、声觉等。所有模态最终都要落实到媒体系统中,这些媒体系统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因此,该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中的四个层面密切关联。只有在综合考虑各层面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话语的含义和作用。

6.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的选择潜势的体裁或称体裁结构潜势 [13] 。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多模态交际场景是以中国民间传说这一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当其字幕翻译涉及到中国文化元素时,必须符合中国受众的文化认知和接受习惯。如果翻译不准确亦或忽略了这些文化元素,观众就会产生认知障碍,难以理解和接受电影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在“府上哪位玉体违和?”这句台词中,“违和”所表示的意义是身体失去调和而感到不舒适,多用作称人生病的婉辞,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协调”之意。因此,将“违和”译为“not feeling well”更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含义,使得英语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句的意思。

影片中出现的许多中国传统特色词汇,对国外观众可能是陌生的。因此,字幕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层面,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来传达词汇的真实内涵。例如,该影片将“花轿”译为“bridal sedan”,因为“sedan”一词含有“轿车、轿子”的意思,而“花轿”则是古代女子出嫁时乘坐的轿子,因此在翻译时搭配“bridal”这个词来体现“出嫁”的含义。另外,“钗钿”原指钗子,多泛指为女性的首饰,可将其译为“jewels”,而“钗裙”“女红妆”则都代指妇女,可以译为“girl”。“金兰”原指坚固而融洽的交情,后来用作结拜为异姓兄弟姐妹的代称,因此在“与君结义订金兰”这句字幕中,将“金兰”译为“sworn brothers”。

6.2. 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 [13]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话语基调是赞扬梁山伯与祝英台面对阻碍时至死不渝的爱情,正面描写了他们对封建传统伦理的挑战与抗争。这一基调贯穿整个电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因此,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的字幕中都必须符合这个语境,以充分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比如,在祝英台乔扮男装成一个郎中并劝说祝父允许她外出求学这一情节中,她提议祝英台女扮男装肯定和一般男子无异,祝父称如果看不出来祝英台是女子就答应让她去求学。祝英台问道“员外的话是真的?”,英文字幕没有将“真”译为“true”或者“real”,而译为“on your word of honour”,其中“honour”一词增添了声誉的意义,既体现祝父话语的权威性,又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当祝英台得知被父亲许配给马文才时,心里是极度不情愿的,甚至当马家的花轿到了祝家门口许久,她还不肯换上衣服出门,祝母只能好言相劝,说道“事到如今难道还退亲不成?”。此句话,英文字幕并没有将原台词直译,而是译作“It is too late to go back on it”,意义是事到如今,退亲也不行了。译文的句式也从原来的问句转换成了陈述句,明确地表达了祝母的意思,非常符合电影的剧情,让观众体会到一种无力的绝望感。随后,英台答应上花轿,但是提出要去拜山伯的坟,这令祝父无法接受,他说道“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这句中文字幕重复使用了成语,属于同词重复,加强了语气,而英文字幕却用了不同的两个表达“It is absurd, it is nonsense”,表现了英语用词不喜重复的习惯,属同义重复,未能表达出和中文同样的语气效果。

6.3. 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分为话语意义和话语形式。其中,话语意义包含概念意义、交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话语形式包含语言、图觉、声觉、感觉等各种模态。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中文字幕在多模态话语内容层面的翻译处理也是恰到好处,如下表7所示:

Table 7.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es on the level of content level 2-1

表7. 多模态话语的内容层面分析2-1

该场景的前一幕为祝父同意英台外出求学,英台欣喜万分地离开了家,紧接着出现欢快、轻松的音乐和梁山伯的唱词共同描绘出了祝英台喜悦的心情和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象。背景音乐欢快的旋律带领着观众进入清新芬芳的田园之境,轻盈愉悦的旋律在悠扬的和弦伴奏中绽放,为观众带来了心灵的愉悦。这种通过听觉摹写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节奏的抑扬顿挫给画面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动感,使得观众身临其境。

尽管字幕着重描绘景物,其实旨在刻画梁山伯的内心世界,为其形象注入了更丰富的层次。音乐与画面相互呼应与融合,不仅表达了两人的愉悦心情,也为随后山伯与英台初遇的场景营造了轻松、温暖的氛围。

同样,梁山伯得知祝英台被许配给他人而伤心欲绝这一画面场景用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进行阐释,可用表8加以说明:

Table 8.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es on the level of content level 2-2

表8. 多模态话语的内容层面分析2-2

该情境从视觉模态来看,山伯将手中的玉环递给英台,还专门给了玉环一个特写,通过近景展示了玉环摔碎的整个过程,突显了玉环的象征意义和重要性,同时破碎的玉环也隐喻了梁山伯的死亡。之后分别给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一个表情特写,梁山伯神色吃惊,祝英台满含热泪,二人的情感表达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从听觉模态看,背景音乐中的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等相互配合,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完美地渲染了影片情境。同时,音乐与唱词之间形成了一种既富于对比又交相映衬的配合关系,达到了听觉和视觉相融合的效果,既丰富了人物情感,又渲染了气氛。

6.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大类。语言的包括纯语言的和伴语言的两类;非语言的包括身体性的和非身体性的两类 [13] 。这些媒体形式分别表现为语言、视觉和听觉等不同模态。

梁山伯得知祝英台许配他人后的心情和反应这一场景的多模态交际表达层面如下表9所示:

Table 9.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es on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level 2-1

表9. 多模态话语的表达层面分析2-1

该多模态交际场景中,表达层面既包括字幕中的两句话,又包括非语言模态的媒体形式。这些模态形式共同传达了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已被许配他人而产生的震惊与焦急的情绪,以及祝英台的无奈与悲伤。画面中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和情绪转折借助唱词与背景音乐的配合进行了细致入微且淋漓尽致地传达,它们之间的完美融合充分传达了此处多模态话语的话语意义,成功呈现了梁山伯生气的场景以及祝英台的无奈与悲伤,突出了二人的冲突。此外,音乐在剧情发展中不断变换旋律,明确地传达了影片中的叙事内容,控制了影片的节奏情绪,从而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深化观众的观影体验。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交织,影片成功地传达了情感与故事的复杂性,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影片中的情节与人物。

同样,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三年这一场景的多模态交际表达层面如下表10所示:

Table 10.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es on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level 2-2

表10. 多模态话语的表达层面分析2-2

该场景中,多模态交际通过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以及文字模态的交织,表现了时间、情感和音乐等多重维度。字幕作为文字模态,强调了时间的流逝,旁白唱词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表现。视觉模态上,画面由春天的桃花与流水转向冬天的雪景,通过不同季节的场景变换传递了时间与情感的流转。听觉模态上则配合欢快的音乐,体现梁山伯与祝英台快乐的读书时光。音乐与场景氛围相呼应,引导观众情绪,使观众更加投入地感受到二人的情感。这种交织的多模态表达方式,能够更加深刻地传达情感,更加生动地展现故事,起到了多模态文本所具有的连接时空和串联画面的作用,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可见,采用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字幕翻译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呈现电影中的多模态交际场景,探讨各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揭示了整部电影要表达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和情感。

7. 结语

本文从多模态翻译视角出发,结合故事类型的划分从模态内翻译和模态间翻译两个方面整理收集了梁祝传说不同类型的多模态文本,并以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对其字幕翻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梁祝传说是一个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背景并打动不同人群的经典传说。它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心灵的普世情愫表达。

谈及中国文化走出去,谢天振 [14] 曾感叹,“60多年来尽管我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外译,希望以此推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不难发现,梁祝传说的翻译及其对外传播仍以文字形式为主。当前,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媒介和语言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旨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外译介不只是简单地翻译和故事情节复制,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重新诠释和演绎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要保持故事的本质和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故事的形式丰富多彩,更好地满足域外受众的文化需求。

因此,考察梁祝传说多模态翻译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和翻译对象的多元性,以便做好中华文化的多模态译介,促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进而更深入地走进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课题《张德彝〈述奇〉系列民族志游记的译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TJYY21-013。

参考文献

[1] 余思佳.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印度尼西亚[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2006.
[2] 吴赟. 媒介转向下的多模态翻译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4(1): 115-123.
[3]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4] Baldry, A. and Thibault, P.J. (2004)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 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 Equinox Publishing Ltd., London.
[5] 王红芳, 乔孟琪. 视听翻译、多媒体翻译与多模态翻译: 辨析与思考[J]. 外国语文研究, 2018, 4(6): 95-104.
[6] Snell-Hornby, M. (2009) What’s in a Turn? On Fits, Starts and Writings in Recent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Studies, 2, 41-51.
https://doi.org/10.1080/14781700802496225
[7] Iedema, R. (2003) Multimodality, Resemiotization: Extending the Analysis of Discourse as Multi-Semiotic Practice. Visual Communication, 2, 29-57.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03002001751
[8] Elleström, L. (2010) The Modalities of Media: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Intermedial Relations. In: Elleström, L., Ed., Media Borders, Multimodality and Intermediality.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11-48.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275201_2
[9] Ryan, M.-L. and Thon, J.N. (2014) Storyworlds across Media: In-troduction. In: Ryan, M.-L. and Thon, J.N., Eds., Storyworlds across Media: Toward a Media-Conscious Narratolog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Lincoln and London, 1-21.
https://doi.org/10.2307/j.ctt1d9nkdg
[10] Kaindl, K. (2020)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 Multimodal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In: Boria, M., Ed., Translation and Mul-timodality: Beyond Words.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49-70.
https://doi.org/10.4324/9780429341557-3
[11] 金荣华.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类型索引[M]. 台北: 中国口传文学学会, 2000: 70.
[12] 许端容. 梁祝故事研究[M]. 台北: 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3]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14] 谢天振. 中国文学走出去: 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 2014(1):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