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 i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SS.2024.131055, PDF, HTML, XML, 下载: 70  浏览: 169 
作者: 张梦娟: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道德发展家庭教育Parenting Style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Family Education
摘要: 儿童道德的发展不仅会对儿童的个人成长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对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极其重要。但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其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中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这启示我们,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而避免运用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它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们不可忽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产生的影响。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will not onl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personal growth, but also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 parenting styl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ing style and elaborates on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The positive parenting style has a promoting effect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gative parenting style is not conducive to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This inspires us to adopt more positive parenting styl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and to avoid using negative parenting style.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 and its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is irreplaceable. Therefore, we cannot ignore the impact of parenting style o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梦娟. 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 390-39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055

1. 引言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成为有道德的人 [1] 。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对儿童之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工程。然而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教育场所,家庭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主要的是家庭教养方式 [2] 。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3] ,它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长远且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2. 道德概念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与人的身体及社会能力一起不断发展的。道德品质,又称为品德,它是一个人在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4] 。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5] 。

在心理学上,一般将道德品质分为三个基本的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6]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且相互影响的统一体。

道德认知是指对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以及由此做出的判断。例如学生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的了解及深刻理解。道德认知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核心部分,它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正确且深刻的道德认识,才能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与良好的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知还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即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及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发展道德认识的前提,是道德发展的第一步;当个体将自己坚信的某种正确的道德观点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时,道德知识就转化为了道德信念,它可以激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推动个体产生道德行为,所以它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而道德评价则是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去评定和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的过程,它贯穿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始终。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去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时而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它是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体验,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所评价的行为于自己所坚持的道德规范一致,那么个体就会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会产生负面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可以分为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等。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向的道德情感可以积极地影响道德选择,它是个体内心的一种力量,可以促使个体不断保持良好的行为。

道德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调控下,个体对他人和社会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受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支配,有什么样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但是道德行为又可以促进道德认知的巩固和拓展、对道德情感的深化和丰富。因此,激发儿童产生道德行为可以加深儿童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

道德是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它对儿童之后的发展趋向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8] 。因此要加强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3. 家庭教养方式

3.1. 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

在影响个体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最先接触的场所,个体从一出生开始就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对个体今后的发展是深远的且持久的,因此研究家庭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许多学者都越来越关注家庭在个人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成为了近几年研究关注的热点。

国外的学者鲍姆林德 [9] 在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后对家庭教养方式做出了一种定义,他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且持久的行为方式。而Prevatt [10] 则认为教养方式体现了与教养相关的稳固的态度。陈陈 [11] 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的总和,是在父母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解和界定不同,所以对家庭教养方式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表现。

3.2. 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Symonds [12] 从教养行为的维度,即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维度来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如果父母愿意接纳孩子,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会更稳定、更自信开朗,会有更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良好行为;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支配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更加缺乏信心、倾向于服从、处于更被动的状态 [13] 。

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 [14] 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提出了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三种教养方式类型;迈考比(Maccoby)等人在鲍姆林德研究德基础上,对其所提出的教养方式进行了改进,他们根据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种,即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15] 。这四种教养方式是较为常用的家庭教养方式类型。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比较理性和民主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认为他们对于孩子来说应该是有权威的,但这种权威产生的条件是父母要对孩子有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他们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比较积极,对孩子的需求也热情的给予回应,鼓励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他们对孩子的要求也较高,对孩子的表现赏罚分明。

专断型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控制性较强的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很专断,他们要求孩子绝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权力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长,去完成自己为其规划好的目标,这类父母与权威性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消极,没有对孩子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他们的态度通常是冷淡的,他们很少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意愿。只要孩子稍微犯错,他们就会非常愤怒,更甚者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常常表现出焦虑、畏缩等行为,这类孩子的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差。

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父母会像权威型的父母一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权威型父母那样的权威,他们对孩子缺乏相应的控制,对孩子采取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他们在孩子不具备做决定的能力时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纵容孩子玩乐,不完成相应的任务等。这类父母很少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比如不要求他们打扫卫生,不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他们很少对孩子动怒。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大多都不够成熟稳重,他们往往很冲动,有较强的攻击性且不够自信。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父母既缺乏对孩子的积极态度,又缺乏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少。他们连对孩子最基本的关注都不够,对孩子的表现采取一种厌弃、不予理睬的态度。这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儿童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相似,都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们很少能为他人考虑,对他人缺乏关心,且更容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

学者林磊 [16] 根据其对儿童父母的调查,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5种,即积极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极端型。其中采取积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有很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有点类似权威型的父母,他们很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跟孩子讲道理;严厉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他们要求孩子要绝对的服从他们,很少对孩子表现出正向的情感态度;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缺乏对孩子的控制,很少批评惩罚孩子,有点类似于采取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成就压力型的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成就期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他们自己却无法给孩子树立相应的榜样;极端型的父母会出现多重矛盾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具有不良倾向。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分类,我国的学者常常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其中积极教养方式包括温暖、鼓励等,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包括严厉、惩罚、控制等 [17] 。

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学者都详细地研究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比如道德认知中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脱;道德情感中的内疚和羞耻感;道德行为中的亲社会行为等 [17] 。

3.3.1. 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道德判断指的是在个体已有的道德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道德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评定、判断及选择 [18] 。王辉 [19] 的研究发现放任型教养方式对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不利的影响,专制型和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于改善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道德推脱也可称为道德脱离,它是个体产生的一种特定的认知倾向,当个体做出有害行为时,会采取各种认知策略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的行为所带给他人的伤害,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责任 [20] 。刘国雄 [21] 等人的研究论证了青少年道德推脱水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放任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具有更高的道德推脱水平,而权威型父母培养的孩子的道德推脱水平更低。张翔 [22] 发现父母若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改变孩子的认知,会更容易让其形成道德推脱的习惯;而若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其责任感,更不容易让其形成道德推脱的习惯。

3.3.2. 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内疚是道德情绪中的一种消极情绪,家庭环境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场所,若父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则儿童内疚情绪的释放具有促进作用 [17] 。羞耻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是指个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消极体验 [23] 。Steven [24] 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羞耻感的发展。张献英 [23] 通过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羞耻感有显著的影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这两类教养方式都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较高,都关注孩子的成就,因此在这两类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失败时更容易产生羞耻感。

3.3.3. 家庭教养方式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分,是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行为 [25]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对他人或者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趋向,又可以称为“利他行为”或“向社会行为”,它可以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其中自主的利他行为指的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规范的利他行为指的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26] 。

张璐 [27] 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采取的是过度支配、批评惩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会减少。张宁 [28]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亲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显著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其中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为民主型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允许孩子表达自己意见,这有利于孩子形成热心、助人、友善等良好的品德。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产生亲社会行为,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会让孩子不太自信,会使孩子更不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 [29] 。

4. 启示

4.1. 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与儿童道德认知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更为民主的一种教养方式,属于积极的教养方式,采用这类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会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有促进作用。而采用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很纵容,在道德方面也很少要求孩子,无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综上,正确的道德认知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指导性作用,而这些正确的道德认知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 [30] 。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当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

4.2. 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情感

父母的道德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情感。儿童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争取的道德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皮亚杰所说的他律道德阶段。如岳母刺字的故事,它就体现了父母对孩子道德情感形成的影响。采取消极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反馈,很难去表达内疚等道德情感,这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17] 。而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消极的道德情绪,形成积极的道德情绪。因此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就是培养道德情感的基础。

4.3. 家庭教养方式与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它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只有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场所,父母要先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然后帮助孩子将学习到的道德知识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这就是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家庭道德教育最终一定要落实到行为上才算教育的成功 [31] 。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采用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温暖,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回应,这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如富有同情心等,从而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果父母采用否认、惩罚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冷漠、没有同情心倔强等,从而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 [27] 。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若采取支持、鼓励等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 小结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儿童道德发展是其终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家庭教养方式会慢慢帮助其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并影响其一生。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有阻碍作用。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应当意识到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去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要避免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丹, 刘啸莳. 儿童的道德发展及影响因素[J].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15, 3(2): 59-64.
[2] 陈永仪. 家庭育人环境对3-6岁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J]. 学园, 2018(1): 201-204.
[3] 李明. 家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群体异质性[J]. 当代青年研究, 2022(6): 67-77.
[4] 李丹. 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503.
[5] 李伯黍, 燕国材. 教育心理学[M]. 第3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刘玉娟. 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J]. 教育科学研究, 2008(4): 43-46.
[7] 朱旭东, 李秀云. 论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 40(2): 1-16.
[8] 张鑫, 邹晓燕. 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5(5): 77-80.
[9]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https://doi.org/10.1037/h0030372
[10] Prevatt, F.F. (2003) The Contribution of Parenting Practices in a Risk and Resiliency Model of Children’s Adjustment.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1, 469-480.
https://doi.org/10.1348/026151003322535174
[11] 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6): 95-103, 109.
[12] Symonds, P.M. (1940) The Psychology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Nervous &Mental Disease, 91, 818.
https://doi.org/10.1097/00005053-194006000-00079
[13] 张丽华.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3): 20-23.
[14]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15]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80-281.
[16] 林磊. 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11(4): 4743-4754.
[17] 李积鹏, 韩仁生.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家庭德育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17(8): 103-109.
[18] 徐景俊.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9] 王辉. 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0] 杨继平, 王兴超, 高玲.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4): 671-678.
[21] 刘国雄, 陆婷. 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 教育科学文摘, 2013, 32(4): 40-42.
[22] 张翔. 父母教养方式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 公正世界信念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效应[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23] 张献英. 幼儿羞耻发展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4] Alessandri, S.M. and Lewis, M. (1993) Parental Evalu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hame and Pride in Young Children. Sex Roles, 29, 335-343.
https://doi.org/10.1007/BF00289427
[25] 施雯.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8.
[26]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7] 张璐, 桑青松. 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亲社会行为关系分析[J]. 中国校医, 2011, 25(3): 161-163.
[28] 张宁.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责任心和亲社会行为[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12.
[29] 丁惠子.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22.
[30] 彭迎春, 蒋仕梅. 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J]. 科技信息, 2008(27): 574, 594.
[31] 李谷悦. 浅论家庭教育对道德教育的作用[J]. 现代交际, 2011(4):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