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思考
Thinking on the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DOI: 10.12677/AE.2024.141106, PDF, HTML, XML, 下载: 75  浏览: 117 
作者: 李紫绮: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关键词: 符号互动论中小学音乐音乐美育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Music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音乐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号互动论思想由来已久,强调人与社会处于不停的互动与变化过程中,其理论能够为中小学美育教学的改革提供方法论意义。本文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从教学情境创设、师生主体调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巧用课堂“留白”艺术五个方面,针对中小学美育教学的实施提出思考与设想,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以生为本、以学生兴趣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授课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紧密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换抽象晦涩的知识,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激疑促思。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he further enhancement of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usic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which help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rtistic creativity and promote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has a long history, emphasizing that human beings and society are in the process of non-stop interaction and change, and its theory can provid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perspective,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creation,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clever use of class “white space” art five aspects,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idea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ink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usic teachers should be active in transform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eaching, focusing on creating teaching situation, being student-oriented and student inter-est-based, focusing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convert the abstract knowledge, emphasizing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stimulating their thinking.
文章引用:李紫绮.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思考[J]. 教育进展, 2024, 14(1): 688-69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06

1. 引言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强调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发展 [1] 。音乐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多维发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符号互动论广泛运用至社会学、教育学等多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2] 。学生间互动、教师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等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运转,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观察和研究社会问题的视角,借鉴其理论中有益的部分,对于研究、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 理论基础——符号互动论思想

符号互动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60、70年代开始盛行( [3] , p. 239),其形成以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为基础( [3] , pp. 239-240),是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米德、布鲁默等。该理论认为,人与社会并非一成不变的实体,而是处于不停的互动与变化过程中,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4] , p. 80)。

符号互动论思想自米德起形成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米德认为,心智、自我、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他强调,心智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 [3] , p. 242)。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自我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3] , p. 243)。米德所认为的“社会”,是规则化了的活动,在此,人们彼此调适与协作,这种调适和协作就是心智过程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3] , p. 244)。

布鲁默是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其符号互动论主要包括四大部分:互动的解释过程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符号互动论的三大基本前提,互动的结构与过程,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3] , p. 246)。

符号互动论思想坚持人本主义传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在互动中形成主体身份,完成对情境的定义并采取行动。卡伦指出,符号互动论极具创造性,“将人视为环境中积极的、与他人和自我互动着的、动态的有机体,成为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独特的视角。”( [4] , pp. 85-86)

3. 教学符号、教学符号互动

(一) 教学符号的形式

根据李文跃的分类,教学符号主要有三大类。根据教学基本要素,可分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符号 [5] ;根据教学手段,可分为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5] ;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认知符号、情感符号 [5] 。

(二) 教学符号互动的形式

1. 根据互动的基本要素

1) 师师互动

教师群体间开展互动交流,可彼此激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 教师主我–客我互动( [6] , p. 52)

在备课环节,教师要研读教材,将其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符号,教师会依此确定在该阶段需关注的重点,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在上课阶段,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调整之后的教学策略;课后,教师则会积极反思课堂教学。

3) 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会思考如何向学生展示自己;而学生则很大程度上会依据教师的期望展示自己,因此,教师应有效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4) 生生互动

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接收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形成多维思考,生成新的理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与同伴互动中,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对方的观点作出反馈。

5) 学生主我–客我互动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学生的表现均是在经过主我–客我基础上的反应,此外,学生的主我–客我互动也是其反思自身的重要途径。

2. 根据互动的时间

第一,课前互动,能够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第二,课中互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第三,课后互动,可促进学生反思总结、对知识的深入掌握,促进教师思考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李文跃指出,教师创造、选择及运用教学符号互动都是系统全面的,因此我们要用整体的眼光看待整个互动过程,避免片面化。

4. 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思考

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呈现出学生间彼此“分开”、师生间“隔离”、教与学分层的亚健康状态,教师忽略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压力倍增,课本知识与生活脱节。帕森斯在其著作《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中,将班级看作是一种社会体系 [7] 。在学校中,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互动,互动的顺利进行,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而,互动理论对于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的意义不容忽视。

(一)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情境是符号产生之基础,师生、生生互动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 [6] , p. 54)。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与学生产生共鸣。笔者在进行《蒙古族音乐鉴赏》听赏课教学时,创设带学生参加蒙古族传统节日乃日大会的场景,并在为大家发道具的环节图片展示草原迎宾礼、将蒙古族长调民歌《赞歌》作为背景音乐,进一步加强学生情境体验感。再如人音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聆听课《平安夜》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符号,制作平安夜场景动画,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创设节日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人音版九年级下册《保卫黄河》教学中,教师可播放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传递情感,唤起学生爱国之情。

(二) 积极调动师生主体

米德提出行动四阶段(Four Stages of an Act),他将人的行动分为四阶段,即冲动、感知、操作、完成阶段。其中,就感知阶段而言,人对自身所处情境的认知与定义决定着其随后的行为,米德认为,人对情境的定义产生于人与他人及自己的互动中,在社会互动中,他人的行为与观点时刻对个人产生着影响。在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以及语词来传递教育信息、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表情、价值观、信念、态度等可能产生的影响。教师应避免一堂课中始终站在讲台上的状态,应适时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教师应加入学生,与学生一同律动、一起完成表演;要多与班中各个方位的学生进行眼神交流,给予学生鼓励。

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认为,人们总在想象他者对自己的评价中形成关于自我的看法。因此,教师应尽量发挥评价的正向指导作用,多给予学生适切的、正确的评价,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敢于尝试、对音乐独特的理解与设想表示肯定;教师需积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多采用发展性、形成性评价,可为每位学生设立自己独特的“音乐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尽可能有意识增加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机会,保持对“沉默者”的关注,班中必然有对音乐感知、感受能力较弱、不敢展现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关注与鼓励,避免“边缘人”情况的出现,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获得良好感觉,从而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更多良好的互动。

根据戈夫曼拟剧理论所述,学校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其作用不容忽视。为了能使师生间产生更多良性互动,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应调动多种感官,使用多种符号,增强课堂感染力,使学生感觉音乐课是一种享受( [8] , p. 22)。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结合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运用丰富的声势、舞蹈、乐器、故事等为音乐课堂增添色彩。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与教师同频互动,以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将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找到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如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歌曲《母鸡叫咯咯》的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开小火车,一起游戏,逐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求知渴望;教师应当善于创设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情境,每堂课中设置能够让全体学生完成的小任务,进而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要允许、鼓励学生“试错”,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由进行创编。

生生互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重大,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触多元观点,体验不同感受,进一步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应营造合作性的教学文化氛围( [9] , p. 6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话,集体讨论歌曲表达的意境内涵,进行思想的碰撞;可进行创意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的引导进行即兴创编,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必然生出多样的成果,老师要注意积极表扬鼓励学生。此外,应打破传统“秧田型”静态式的座位安排,在音乐课堂中,可采用围圈坐的形式,便于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间互动交流。

(三)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进入教室之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产生紧密联系。例如,在进行八三拍教学之前,应先确保学生掌握了四三拍,在学生已有三拍子基本节拍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复合节拍教学。其次,米德指出,自我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运用清晰易懂的符号进行交流,采取有效、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来发挥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安排节奏型教学任务时,小学1~3年级主要进行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八等节奏型的教学,并结合走步、跑步、蹦跳等身体动作进行深度感受;4~6年级主要进行附点、切分等节奏型教学,并结合打击乐器、声势动作进行体会;初中年级进行节奏型组合学习,并运用卡农等多声部训练方法、节奏接龙等,提高中学生专注力及创造力。需要明确的是,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保证其准确性与科学性,也要使其在学生经验可理解范围内。

(四) 运用课堂直观教学方法

教师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的语言、实物等符号,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值,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直观符号的使用,控制数量,围绕中心主题,突出中心,注重内在逻辑性,避免单位时间内给学生推送满负荷的知识,要留下线索,激疑促思。

教师可运用语言直观符号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拉近师生距离。根据奥尔夫教育体系中关于节奏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姓名进行节奏训练 [10] 。这样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动物名、地名、食物名等进行练习。当学生有了基本节奏感后,可做成语、谚语等节奏短句的练习,可进行节奏型组合,由学生即兴创编。在课堂中,语言直观符号的运用还体现在讲故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述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度。

巧妙运用动作符号,提高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充分运用声势、体态律动进行教学,加强学生感官体验度。声势中含有拍手、跺脚、拍腿等基本动作,体态律动中身体动作包括原地动作,即弯曲、说话等;空间动作,即奔腾、滑行等。二者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反应能力、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实物直观教学对于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价值( [11] , p. 63)。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进行感官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成效。例如人音版一年级上册《大家来劳动》是一首描绘劳动生活的歌曲,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劳动工具并分发给学生,学生可利用手中的工具随音乐进行律动。此外,模具直观教学也可在课堂中有效运用,例如,七年级下册欣赏课《拉库卡拉查》的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蟑螂道具,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拉库卡拉查”的内涵,并在音乐活动中有更准确的体会。

(五) 巧用课堂“留白”艺术

课堂教学中避免满堂灌,要给教师与学生留有思考空间,这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有力举措。实际课堂中,教师可将话语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创意,教师可向大家表明“请自由发挥,我可不评价”的态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体验到安全感,进而能够“沉浸式”体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5. 总结

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育有其独特的意义所在。符号互动论思想强调主体间的互动,针对现今学校中存在的生生“分开”、师生“隔离”等问题,其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符号互动论思想,从教学情境创设、师生主体调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巧用课堂“留白”艺术等方面,对中小学音乐美育教学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思考与设想,中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促进教改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015-09-28.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001-06-08.
[3] 侯均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 第4版.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4] 李金云. 符号互动论述评[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5(4): 80-86.
[5] 李文跃. 符号、教学符号与教学符号互动的探析——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3(10): 53-56.
[6] 李如密, 刘伦. 课堂教学互动及其优化策略——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12(10): 51-55.
[7] 张俊豪. 功能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的适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65-69.
[8] 宋丽范.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1): 20-22.
[9] 帅飞飞, 李臣之.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的教学意蕴[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7): 61-64.
[10] 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11] 陈祖国.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课堂直观教学创新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25):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