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微助教”平台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意义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Platform of “Micro-Teaching Assistant” in Classic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I: 10.12677/AE.2024.142231, PDF, HTML, XML, 下载: 132  浏览: 15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娉*, 刘宇哲, 王 玲:三峡大学健康医学院,湖北 宜昌;叶 攀:宜昌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湖北 宜昌
关键词: “微助教”平台三明治教学中医经典“Micro-Assistant” Platform Sandwich Teaching Classic of Chinese Medicine
摘要: 中医经典教学是中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医学专业旨在为中医学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促进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医经典教学是中医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查阅与收集,总结出目前中医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借助“微助教”平台,通过“三明治教学”模式,旨在为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Abstract: Classic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he major of Chinese medicine aims to train a large number of senior professionals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 teach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hrough consulting and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With the help of “micro-teaching assistant” platform and “sandwich teaching” mode, it aims to propose new method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is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文章引用:刘娉, 刘宇哲, 王玲, 叶攀. 强化“微助教”平台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意义[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489-14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31

1. 引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一门伟大的学科,中医经典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趋势下,人们从单一物质享受为主逐步追求物质与精神并行发展,因此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医学这门学科,要求学生有博爱、专业、进取的精神品质,随着中医学招聘人数的不断增多,如何建设好本专业,提升课程和教学内涵,对于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德才兼备的经典人才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中医经典的教学现状入手,探讨中医经典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2. 中医经典教学的概念

1995年中医经典教学的概念首次提出中医经典这一理念,其内容主要是指围绕中医“四大经典”所组织的教学课程展开。一般而言,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在内的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核心内容,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非常广泛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培养中医人才的过程中有必要深入贯彻“学经典、做临床”的思路,不断创新中医经典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对中医临床人才的有效培养、发展、传承。

3. 三明治教学与“微助教”

近年,“互联网+”的概念被广泛提起,并逐渐影响着多个行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 + 班级 + 老师”的模式已经是多年不变的固定模式,但在“互联网+”及“微助教”的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和优化,三明治教学模式最早由英国提出,主要用于工科,医科等专业的教学,是一种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交替出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间穿插分组讨论、相互学习、交流汇报等,该模式主要是在教室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忙碌起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空间公平的突破和个性化学习,最大化利用互联网优势共享本专业一切可能的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2] 。

4. 中医经典教学中的问题

4.1.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理论知识抽象

中医理论比较抽象,西医没有形式化论,不具备一定中医思维模式的学生容易感到疑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等,要学习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精髓如果不把思考变成理论和临床高度一体化的领域,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扎根,就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一方面,很多理解力低、文学底子低的初学者会感到困惑。然而,现在的教育体系,过分重视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科学的教育,学生的基本教育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学生难以接受形式逻辑性、科学性的思考进行方式。另外,全国主要的高中和大学都采用西方医学专门学院的教学方式 [3] 。在课程设计上,中医课程、西医课程、基础课程、外语课程同时开课,西医课程和中医课程课时并行。学生在基础教育中接受的是逻辑科学的思维模式,所以进入中医院校后,他们不可能再简单地接受西医的教导,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此外,中医经典课程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容与中医经典课程教学力量不足的对比,也使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构建难以实现 [4] 。

4.2. 院校对经典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目前学生多数是在大学选择专业进而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课程等,其中不乏有除中医课程外,尚需学习西医、基础、公共、外语等课程,五年时间对于真正学习经典的精力十分有限,故而学校不得不压缩中医课程。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对于中医经典课程认识程度尚不一致,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些院校可能会开设独立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课程,但有些非医药学校则只开设部分经典课程,或将部分经典课程合并,让经典课程成为非必修专业,就会让学生产生错觉,即我们是否需要学习中医经典?总之,院校对经典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是目前经典教学的一大难题。

4.3. 毕业就业压力导致经典学习时间有限

经典课程大多在大四讲授,而此时的医学生往往致力于考研复习与临床实习,而考研大纲的内容并不包括经典学科,所以学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时间来学习经典,临床实习又以西医为主,带教医师大多是三甲医院,更加注重中西结合,往往病人数量较多,也不会与学生过多的交流学习经典的感悟,故而学生因此而失经典、丢中医,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再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另外,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面临着毕业的压力,为了顺利毕业,也往往只能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做实验、做课题当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特别是对于专硕的学生而言,同时还要兼顾医院规培学习,而很难将经典应用于临床之中。最后,几十年来,中医学被西医学不断冲击,渐渐被边缘化,特别是随着医疗市场化,中医院“重西轻中”“中医西化”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学习中医的学生毕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进而转行、考公的现状十分普遍。

4.4. 临床实习经典学习与运用匮乏

《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家尊为“方书之祖”,其对于外感、内伤杂病的论治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据统计,《方剂学》教材引用方剂中经方占总数的1/3,远高于其他著作,足见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之多。早在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将原《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3个二级学科合并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5] ,足见这3门学科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临床学科,除了少数医院设置有独立的病区,能够使用中医药治疗疾病之外,全国各大中医院校均未设置经典教学临床基地,而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所学所看也以西医治疗为主,有些中医院的临床医师大多采用西医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为辅的方法治疗疾病,甚至不用中医方法。再加上我国各大中医院校的经典教师多数主要从事经典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没有担任临床工作,使得从事经典教学教师临床经验欠缺,无法更好的教授经典内容。这使得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中医经典课程,又参加了临床实习,我们时常强调“学经典、用经典”,到头来却仍然不能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

5. 强化中医经典教学的举措

5.1. 借助互联网平台,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技术、教学方法都是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的。中医学因其以功能为导向的学科特殊性,教学上有自身的难度和特点,尤其有需要应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来保证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效率高、可互动性强等优势,借助“微助教”平台,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三明治教学模式,开展中医经典教学,充分提升课堂接纳性,能够较好地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准备,提高教学效率,较好地契合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改善课堂活跃度。考察学生对中医经典的学习理解程度,考察方法可以通过专业老师的评价、专业考试成绩等情况进行考核;可为每位学生个性化定制适合的经典学习,此举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完成。同时学生在学好中医专业基础的条件下,选修国际法律、中医专业英语、互联网、国际贸易等课程,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医理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扩大学生视野,客观评价该模式下的教学成果,后期通过学生反馈意见,不断的改进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时,教师在电脑端进行在线操作,可同时调用“微助教”线上界面和PPT幻灯界面并进行投幕。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微信登录“微助教”公众平台完成课堂任务,无需再另外下载软件。教师在幻灯上直接打出“微助教”二维码供学生扫码加入。教师在讲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讲解的同时,学生通过手机微信完成个人信息的输入。当所有学生加入课堂后,由“微助教”进行随机分组,并将分组信息即时通过幻灯公布。学生根据分组重新就座。随后按常规流程进行“三明治教学”,分别进行学生小组内讨论、组间讨论、教师讲解等。若学生发言环节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则通过“微助教”软件进行随机点名提问。课堂进行的同时,开放“微助教”讨论板块。未能发言的同学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端,将自己的观点以匿名或是不匿名的形式投射到屏幕。完成经典学习教学后,即时进行评价考核。考试限时5 min,到时后台关闭测试。学生试卷以“梅花试题”形式呈现,每位学生的试题顺序及答案顺序均不一致,以保证客观性,答案和成绩在学生提交试卷后自动公布。

5.2. 加强经典医案阅读,参加经典等级考试

中医临床根基就在于中医经典,这也是中医临床的必修课程,但是这些古籍由于年代比较久,文辞艰涩且文理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有些学生可能无法完整背诵原文条文,但对于条文的理解十分深入,这就需要通过丰富经典等级考试的题型来实现,不光是考察原文背诵如此简单。然而,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与医案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医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疾病的诊治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至关重要,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经典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医案的过程中可以间接学习历代医家所总结的临床经验,便于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习做准备,实现对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为此,在中医经典课程教学中有必要强化经典医案辅助教学的应用 [6] 。特别是对于中医教学基地,“以考促进”,可专门开设经典等级考试,从而实现临床基地实现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

5.3. 利用案例教学法,提升教学效率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自下而上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步步揭晓答案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7]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强化自我认可,缩短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在传统教学法中,学生们大多时候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很少将知识串联并且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而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灵活应变,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8] 。在“案例教学法”中,因为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有时候会涉及超纲知识或者之前学过已经遗忘的知识,学生需要自行去查阅资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团队中出现分歧时,学生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通过沟通来消除分歧,共同进步 [9] [10] 。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临床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1] [12] 。

5.4. 引入情景剧,让经典教学更加鲜活

“知识具有情境性” [13] 。情景模拟由美国心理科学家茨霍恩等人第一次提出,它最初在商务礼仪、管理沟通、公共事业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 [14] 。中医学源于生活,是在动态的感知过程中进行深化学习的 [15] 。情境性更是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特点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16] 。情景剧是情境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让知识由静变为动,让死板的知识变得鲜活,让同学们在一种真实而自然的情境中,潜移默化中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演绎中医经典知识情景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实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辨证、爱上中医。尹璐等 [17] 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采用剧本表演模拟问诊及以讨论的方式来分析问诊过程中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6. 小结与展望

统而言之,中医的灵魂就在于中医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教学、临床的重要内容,为将经典教学和临床结合,就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医经典的教学力度,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帮助广大医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基础水平,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临床型中医人才。

基金项目

2023年三峡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培育项目(SDYJ20231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晓光, 马重阳. 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医教育改革的思考[J]. 中医教育, 2020, 39(6): 35-41.
[2] 刘铁钢, 白辰, 于河, 刘果, 赵岩松, 谷晓红. 中医经典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分析[J]. 中医教育, 2020, 39(4): 50-52.
[3] 郜文辉, 郁保生, 谢雪姣, 刘娟, 田雪飞, 肖子曾. 伤寒论及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兴趣的现状及思考[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9): 87-88.
[4] 王松, 张曙光, 马裔美. 强化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人才[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9): 125+127+126.
https://doi.org/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18.09.059
[5] 布赫巴雅尔, 王紫玄, 张雨婷, 贾敏. 中医教育: 秉承文化自信, 重经典, 培养中医思维[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0, 36(3): 70-71.
https://doi.org/10.16833/j.cnki.jbmc.2020.03.026
[6] 吴越, 焦楠, 李晓曼, 袁娜, 席崇程, 翟双庆. 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成绩与课程成绩相关性分析[J]. 中医教育, 2022, 41(2): 22-26.
[7] 叶菁, 郑晓南, 邱子芸, 等.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经典课程温病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44(5): 100-104.
[8] 杨光富, 张宏菊. 案例教学: 从哈佛走向世界: 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6): 1-5.
[9] 郑淑芬.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 教育探索, 2008(4): 56-57.
[10] 艾华, 林大勇, 王树鹏, 等.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27(4): 690-691.
[11] 张振贤.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传承经典[N]. 中国中医药报, 2017-03-06(3).
[12] 张庆祥, 崔一平. 张珍玉论中医经典学习与应用[J]. 山东中医杂志, 2021, 40(4): 331-335.
[13] Brown, J.S., Collins, A. and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1, 18.
https://doi.org/10.2307/1176008
[14] Druckman, D. (2008) Onstage or behind the Scenes? Relative Learning Benefits of Simulation Role-Play and Design. SAGE Journals, 39, 465-497.
https://doi.org/10.1177/1046878107311377
[15]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6] 方剑锋, 李赛美. 基于个性化学习理念的中医经典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15(23): 36-37.
[17] 尹璐, 赵宇, 康晓新, 等.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医药教育, 2012, 19(31):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