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情感意义汉译探析
Analysis of the Emotional Meaning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ducated
DOI: 10.12677/ML.2024.122160, PDF, HTML, XML, 下载: 47  浏览: 151 
作者: 娄 飞: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小说翻译修辞手法情感意义Novel Translation Rhetorical Devices Emotional Meaning
摘要: 外文小说的汉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利奇的情感意义视角出发,探析汉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不同语言特征所反映的情感意义,以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外文小说,从而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Abstrac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novel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ech’s emotional mea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motional meaning reflected by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ducated, in the hope that read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foreign novels and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文章引用:娄飞. 汉译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情感意义汉译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2): 1202-120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2160

1. 引言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中西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雅格布森认为,语言像任何符号系统一样,首先是为了交际。雅格布森定义了言语事件的六个主要因素,即:发话人、受话人、语境、信息、语码、接触。同时,他在交际的六个关键因素上建立了一套著名的语言功能框架,即:所指功能(传达信息),诗学功能(享受语言自身的乐趣),情感功能(表达态度、感觉和情感),意动功能(通过指令和恳求说服和影响他人),寒暄功能(与他人建立交际)和元语言功能(弄清意图、词语和意义)” [1] 。表达情感属于语言的功能之一,即作者的态度,感觉和情感可以通过语言来传达。小说的汉译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重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会运用各种表现手法,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意义,突出故事的历史背景以及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情感往往蕴含于意义之中,因而,译者在汉译外文小说时,要注意分析和理解原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2. 情感意义概述

Leech Geoffrey将意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以及主题意义 [2] 。其中,情感意义表示讲话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沐莘谈到,人类的感情丰富而又细腻,有赞颂,敬佩,喜爱,亲切,也有贬斥,鄙视,厌恶,嘲讽,冷淡之情等等 [3]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意义的过程。“在翻译这种意义时,译者要注意分析话语产生的语境因素和话语发出者的心理特征,像演员进入角色一样,仔细揣摩字里行间可能有的情感色彩,并在译文中予以灵活的处理” [4] 。

由于不同的文化因素,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涉及的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达意到传情、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转换” [5] 。在小说翻译过程中,同样涉及到多层面,多层次的转换,这就需要译者认真细致地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上下文语境,分析说话人的性格特征以及仔细斟酌语言所蕴含的感情色彩,从而尽可能地翻译出更准确的译文,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原作想表达的真正含义和思想感情。

3.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原文中的语言特点

“把握语言的感情倾向,捕捉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加以品味,是理解作者创作目的和作品主旨的重要一环” [6] 。在小说原文中,作者用了大量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描述周围的背景事物,让目标语读者对周围的环境,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环境描写的运用巧妙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表达了主人公当时内心的情感色彩,也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郑洵谈道,在翻译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全文情感的传递,要准确传递原文语气,也要顺应译文修辞形势 [7] 。除了运用大量环境描写以外,作者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和夸张等,将作者笔下的文字赋予了生命力,一方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4.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汉译本中情感意义的探析

其中,“情感意义即指讲话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情感意义的传递有利于目标语读者像原文读者那般能够获得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体验” [8] 。钟守满指出当人们需要表达爱僧、喜怒、哀乐时,他们会通过不同的词或句的形式表现出来 [9] 。因而,情感意义可以表现在多个层面,如单词、词组、句子等。本文基于任爱红所译译本中的语言特色,从词汇,特殊句型和修辞三个层面来分析情感意义的表达与传递。

(一) 词汇层面反映情感意义

英汉词汇之间存在差异。“纷繁复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体系和词汇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因为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在词汇层面上有所体现,而词汇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是最积极和最活跃的语言成分 [10] 。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到语义的翻译。译者需正确理解英汉词语在不同层面上的意义,比如情感意义,这样才能向读者传递出更准确的原文信息。

例1:

原文:Someone was screaming, a long, steady holler, so loud it woke me up. It was dark. There were street lights pavement the rumble of distant cars.

译文:有人在尖叫,一声凄厉的、持续的长号将我吵醒。天还未亮。有街灯,人行道,远处汽车的降隆声。

分析:原文是一段社会环境的描写,在上一章中父亲要求主人公塔拉接受赐福,但塔拉并未接受,在面临亲情危机之时,塔拉内心五味杂陈。根据原文可得知,原文想要渲染一种凄凉,哀伤的感情基调。对于原文中的“long, steady holler”,译者没有字对字译为“一声持续的长号”,而是选择了增译“一声凄厉的、持续的长号”,表面看似在写周围的环境,但实则是在暗示塔拉内心的烦躁不安。其中,尤以译者增加的“凄厉”二字,最能体现塔拉内心的苦楚之感。如果向父亲妥协了,那自己用真理所构建的思想也随之瓦解,此时父亲的思想势必会主导自己,但如果不接受父亲的赐福,就会面临亲情的破裂。通过增译,深刻表现出了塔拉内心的纠结,不安与凄楚之感,让读者对其内心情感活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例2:

原文:I had been educated in the rhythms of the mountain, rhythms in which change was never fundamental, only cyclical. The same sun appeared each morning, swept over the valley and dropped behind the peak. The snows that fell in winter always melted in the spring.

译文: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太阳每天清晨照常升起,扫过山谷,最后坠入山峰后面。冬天落下的雪总是在春天融化。

分析:原文属于自然环境描写,向读者描绘了塔拉的成长环境。通过上下文可知,随着四季更替,塔拉的生活在不断轮回,春去夏至,日出日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中,“same”和“always”便可体现这一点。译者在翻译“same”时,并没有直接译为“相同的”,而是译为“照常”。“The same sun, appeared, the snows, always”译为“太阳照常升起,落下的雪也总是在春天融化”,目的语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塔拉当时所处环境的偏僻与闭塞,体会到塔拉生活的单调,同时也为后文塔拉走出大山,追寻广阔天地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

例3:

原文:The owl grew restless. When it began to refuse food, we opened the back door and let it escape. It wasn’t fully healed but Dad said its chances were better with the mountain than with us. It didn’t belong. It couldn’t be taught to belong.

译文:猫头鹰变得焦躁不安。它开始拒绝进食,于是我们打开后门,将它放生了。它还没有完全痊愈,但爸爸说,它和大山在一起比和我们在一起更好。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

分析:看似这段话在讲将猫头鹰放于山野之中。原文中“escape”译为“放生”。译者没有按字面意思翻译为“逃离、逃脱”,而是译为“放生”,实则上是在暗示塔拉也不属于她现在的成长环境,终有一天她也会飞往属于她的广阔天地,为后面塔拉冲破原生家庭束缚,寻找自己舞台的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对于原文的“belong”一词,译者增补出了原文所暗含但又空缺的意义“这里”。“它不能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在此句中,两个“这里”,重复强调,更是将这种情感色彩推向高潮,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塔拉终将有一天也会飞往属于自己的那一座山峰。

(二) 特殊句型反映情感意义

“情感意义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依附于概念意义等,以及借助重读、语调、感叹词、感叹句等才能展现出来” [11] 。朱晓亚谈到,语气词粘附于句子,而感叹词可看作是单独的句子,感叹词独用句可以放在一个句子的前面、末尾,有时也可插入句中,位置比较灵活。在原文中,就包含大量感叹词独用句以及感叹句,作者借用这些感叹句往往是想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如喜怒哀乐等 [12] 。在翻译这些特殊句型时,译者需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语境、说话者的心理特征等等,仔细揣摩原文的句型,将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意义准确无误的翻译出来。

例4:

原文:He asked where I was studying: when I answered. he said, “Harvard! Holyhell!” “Who would a thought?” I said. “I did”

译文:他问我在哪里念书。我回答完,他说:“哈佛!天啊!”“谁会想到啊,是吧?”我说。“我想到了。”

分析:原文中运用了感叹词独用句,借用他人之惊叹“Holyhell!”,译文选用了“天啊”这一惊叹词,极具中国特色,简短的两个字就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说话者对塔拉考进哈佛这件事感到非常诧异,有力地表达了塔拉逃离原生家庭束缚,一路求学的艰难历程。“早期也有学者直觉到这类句子在表意上并不简单,如黄伯荣指出:“有的感叹句只有很简单的一两个词,但是含意很丰富” [13] 。塔拉生于摩门教教徒之家,父亲偏执,母亲懦弱,家庭氛围令人窒息,桎梏着塔拉的个人成长发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塔拉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努力,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与自我意识。同时,原文也运用了疑问句“who would a thought?”,译者翻译为“谁会想到啊,是吧?”疑问句中包含强烈的感叹色彩,间接暗示了塔拉凭借其自身的毅力,成功用教育重塑了自我,重获了新生的力量。

例5:

原文:I had a camera. Dad had always hated cameras but when he saw mine his eyes shone with excitement. “Tara! Tara!” he shouted, running ahead of me and Mother. “Get yourself a picture of this angle. Ain’t that pretty!

译文:我带了一台相机。爸爸一直讨厌相机,但看到我拿着相机,他的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塔拉!塔拉!”,他跑到我和母亲前面喊道“在这个角度给你自己拍张照片,多美啊!”

分析:原文中用了感叹句“Tara! Tara!”,原本不喜欢相机的父亲,在看到漂亮的风景后,竟然眼里也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激动地叫着女儿多拍张照片。简短的感叹“Tara! Tara!”“塔拉!塔拉!”,“Ain’t that pretty!”,“多美啊!”折射出了父亲对女儿深藏于内心的那份情感。风景宜人,父亲也情不自禁地想留住这些许的美好。虽然精神与信仰的差异在父亲与塔拉之间划出一道巨大的鸿沟,心灵的距离让他们分离,但在父亲的内心深处,依然爱着自己的孩子。通过译文中感叹句所渲染的感情基调,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父亲心中那份掩藏不住的欣喜之情,同时读者也能深刻地体会到父亲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情。

(三) 修辞层面反映情感意义

修辞是各种文章体裁常用的表现手法,修辞能够提高文章的语言效果,增强语言的表达张力,同时还能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活动和情感色彩。在原文小说中,出现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它们在不同语境中传达出了塔拉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色彩。“语言中的各种修辞是其使用者在长期的语言表达与语言使用中所积累的一种沟通与交流方式,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表达,其所传承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意义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14] 。以下内容将从比喻修辞层面分析其背后的情感色彩。

例6:

原文:From across the ocean I’d heard her beckoning, as if I were a troublesome calf who’d wandered from her herd.

译文:在大洋彼岸我听到她的召唤,仿佛我是她牧群中一头离群的恼人的小牛犊。

分析:原句取自小说的尾声部分,此时,塔拉已经是一名剑桥大学的博士。在她当时所处的成长环境之中,几乎没有人会选择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踏上了一条在父母看来完全不能理解的人生道路。译文保留了原文中的比喻形象,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塔拉周围的人比作一群牛犊,而将主人公塔拉比作一头离群的牛犊,表明了塔拉对传统的决裂,形象生动地暗示了塔拉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前途命运。同时,“wander”译者译为“离群”,直观地展现了主人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并不同于周围之人,该词看似在说塔拉的“叛逆”,实则想体现塔拉通过教育重新塑造自我的中心思想,也巧妙地向读者传达出了原文语境所蕴含的情感色彩,让读者感受到塔拉挣脱了家庭的束缚,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例7:

原文:The past was a ghost, insubstantial, unaffecting.

译文: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

分析:原文中将过去比喻为“a ghost”幽灵,认为过去发生的种种事情就如幽灵一般。“insubstantial”译者没有按字面意思来翻译,而是译为“虚无缥缈”,与前面的幽灵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幽灵来去虚无缥缈,写出了塔拉在经历大大小小的诸多人生事件后,决定放下过往,放下过去。“unaffecting”译为“没什么影响力”,不论是喜是悲,人生终究需要往前看。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就应该学会放下,原谅该原谅的,成全该成全的,而不是耿耿于怀。只有继续往前走,才能拥抱更美好的未来。看似简单的一个比喻,实则在表达塔拉内心强烈的情感活动,渲染出了她会朝着未来努力,会与过去和解,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救赎自己的情感色彩。

例8:

原文:“How marvelous,” he said, smiling. “It’s as if I’ve stepped into Shaw’s Pygmalion.”

译文:“太不可思议了”他微笑着说,“我好像走进了萧伯纳的《卖花女》。”

分析:“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比喻辞格的使用可以使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更生动、更传神” [15] 。剑桥大学的斯坦伯格教授在大致了解了塔拉的身世后,把自己和自己的学生塔拉分别比作《卖花女》中的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和卖花女伊莉莎,将自己对塔拉的培养和《卖花女》中希金斯教授对伊莉莎的培养联系起来,因而发出了一句感叹“It’s as if I’ve stepped into Shaw’s Pygmalion”,译者也巧妙地译为“好像走进了萧伯纳的《卖花女》的世界”,一方面传神地写出了斯坦伯格教授也在尽力帮助塔拉,成就塔拉,最终让塔拉得到了成长,让塔拉敢于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山峰。另一方面也侧面烘托出了塔拉成长环境的艰苦,求学经历的不容易,表现了塔拉坚韧不拔的品质。

5. 结语

情感意义的传递是整个小说翻译过程中较为核心的一环。正确传递作品人物角色的情感意义,不仅能帮助读者了解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主观情感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能帮助读者深度理解小说的主旨。译者在翻译此类作品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和社会背景等因素,认真揣摩原句中的情感色彩,准确无误地传递出人物的情感活动,尽可能译出更好的作品,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2017: 11.
[2] Leech, G. (1974) Semantics. Penguin, London.
[3] 沐莘. 浅谈语义及其类型[J]. 外国语, 1985(4): 57-63.
[4] 王东风. 再谈意义与翻译[J]. 中国外语, 2005(1): 71-78.
[5] 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 薛川东. 把握小说语言特点, 提高语言鉴赏能力[J]. 中学语文教学, 1996(11): 18-20.
[7] 郑洵, 穆言灵. 翻译中情感的深度传递[J]. 中国翻译, 2022, 43(2): 183-188.
[8] 施佳胜. 情感意义的移译与丢失[J]. 外语学刊, 2002(2): 89-91.
[9] 钟守满. 试探英语俚语的情感意义的表现形式[J]. 南昌大学学报, 1995(2): 119-122.
[10] 张华. 英汉词汇语义差异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J]. 语言与翻译, 2016(2): 70-74.
[11] 李璐瑶, 熊斯琼, 朱一丹. 浅谈杰弗里•利奇的意义“七分法” [J]. 外语教学, 2021(18): 231-232.
[12] 朱晓亚. 现代汉语感叹句初探[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2): 124-127+114.
[13] 黄弋桓. 独词句的情感、意义及意图研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9(1): 95-100.
[14]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15] 赵博. 语料库视角下英文小说的比喻解读与翻译——以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为例[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40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