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式教学在通识课《道德经》中的应用与探索
The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matic Inquiry Teaching in the General Course “Tao Te Ching”
DOI: 10.12677/CES.2024.123139, PDF, HTML, XML, 下载: 31  浏览: 54 
作者: 孟 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北京
关键词: 专题探究教学改革无为而治道德经Thematic Inquiry Teaching Reform Governing by Few-Action Tao Te Ching
摘要: 为提升教学效果,大学通识课《道德经》采用专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种教改方法是对教学之“道”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其组织运行方式契合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教师通过制定规则和有效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有多方面收获。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t is necessary and feasible to adopt the thematic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general course “Tao Te Ching”. This teaching reform method is an in- dep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o” of teaching. Its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ode accords with Laozi’s idea of “governing by few-action”. Teachers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by formulating rules and effectively guiding them, so that they can gain in many ways.
文章引用:孟领. 专题探究式教学在通识课《道德经》中的应用与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3): 113-11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3139

1. 引言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在大学通识课群中起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学习《道德经》有助于理解道家文化,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由于时代变化,这门课的传统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为了改进学习效果,有必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采用专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落实,它强调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把控学习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负责,充分实现学习的潜能 [1] 。根据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下,专题探究式教学可以达成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 《道德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经》学习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经》学习中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难以理解文本内容。《道德经》语言概念古老而深奥,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道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哲学经典,涉及宇宙、人生、道德、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领域深层问题的理论思考。理解这些艰深的哲学思想需要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有些人会觉得老子思想离当今社会太遥远了,难以理解其现代价值。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比较习惯关注考试成绩和就业前景。一旦面对艰深的哲学经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找到学科的实用性和现实关联,会本能地疑惑学习古老哲学经典有什么用处?

2.2. 传统教学模式在《道德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系统地讲授,把书本知识输送给学生。传统讲授方式在《道德经》课程中面临一些问题。

其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内在动力。

其二,缺乏深度交流的机会,忽视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传统讲授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一方是知识的输出者,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缺乏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深度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多侧重于个体学习,没有将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进行有机融合,忽视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其三,忽视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讲授模式有利于知识的灌输,但不利于思想的启蒙。

其四,理论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尽管教师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可能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只有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更多的契合点。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采用更为开放、深入探究的教学方法:专题探究式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3. 专题探究式教学在《道德经》课程中的可行性

专题探究式教学在《道德经》课程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为这一教学模式与《道德经》顺道而为的理念相契合。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度,以及对学科知识深度理解的促进度等方面。

其一,专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是《道德经》“无为而治”理念的具体落实。《道德经》主张的无为而治、谦虚慈爱、和谐相处等观念,与专题探究式教学倡导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理念相契合。这种方法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其二,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迷信任何权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这与《道德经》的文化批判精神相吻合。

其三,有利于团队合作与交流。《道德经》提倡谦虚和谐的处世态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通选课也有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老子的思想。

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通过个体学习获取知识,还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小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团队的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推动学生的互助互学、互相争辩,发挥了个体能力和集体智慧协同的最大化效应,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之间的适时融合。探究式教学以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学习实践的发展趋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

总之,专题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3. 《道德经》专题探究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课前准备阶段

完整的专题探究式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做到课下预习与课堂讨论的有机衔接。教师提前布置任务,列出需要学习的章节,要求学生上课前提交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侧重对原文的理解,把握老子的问题意识,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论证过程。在大致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评价老子的思想观念,探究其现代意义或者不足之处。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课下自学,大致能理解老子的基本主张,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如果遇到不明白之处或者有哪些深度思考,及时在读书笔记里记录下来,构成课堂讨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对课堂讨论心存期待。

课堂专题探究式教学能不能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下准备是不是充分。由于存在文本理解方面的困难,要求学生理解《道德经》基本内容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存在困难又必须独立解决,反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能体会到克服困难之后所产生的成就感。这是传统授课模式所不能给予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门课程能不能让学生有收获,关键在于学生是不是很重视,是不是真心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如同小王子的玫瑰,只有他自己浇灌的玫瑰才是最美的。

3.2. 课堂实施阶段

《道德经》专题探究是对一个问题的纵向和横向拓展,需要经过一个由浅到深并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现实社会进行关联。专题探究的问题一般包含三个层次:其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其二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其三是与现实的关联或价值评价。因此,对知识专题的设定,需要具有开放性、契合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3.2.1. 专题设计要保持开放性

采用专题教学对《道德经》来说尤为适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道德经》是视野宏大体系严谨的著作,但是现有的章节安排并不符合其内在的思想逻辑,跳跃性很大。如果依次从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等顺序学习,学生就不容易把握老子的核心思想,学习效率低而且容易产生思想混乱。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专题。例如老子论道的章节很多,可以把这些内容集中起来分期学习。专题案例一,老子论“道”。当把《道德经》第25章、第14章、第1章、第4章、第6章等章节放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道”。专题案例二,老子论“慈”。当把第67章、第49章、第27章、第8章、第81章等章节放在一起学习的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慈”。

其实,专题的设定以原著探讨的主题为基础。我们所说的开放性,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界定的。以老子的慈爱思想专题为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老子的慈爱思想,从不同角度阐释这一思想对自己的启发。这种开放性能使学生提出很多可供讨论的问题,而不是只是探究教师设定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更能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3.2.2. 专题设计要注意契合性

成功的专题探究教学离不开有吸引力的问题,而有吸引力的问题需要契合原有的知识体系。专题案例一: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 若把一段磁铁从中间无限切割下去,会不会出现单极?不可再分的夸克,是不是阴阳和合体?这一类问题把《道德经》相关理论与自然科学知识关联起来,有助于激发工科学生的讨论热情。专题案例二:站在《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立场,如何评价儒家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4]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道家和儒家对“道”的不同理解,认识到儒家这样理解阴阳是片面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不要迷信经典。专题案例三:老子的不争思想与当今市场经济倡导的自由竞争理念是不是冲突?我们知道“不争”是老子重要主张之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 , pp. 20, 58, 199)。如果只是探讨老子不争思想的内涵,估计难以激发大家讨论的热情。若把这一问题转换一下,以契合学生的经济学知识,学生对这类问题就容易产生兴趣。这样既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又能把相关的学科关联起来。

3.2.3. 专题设计要侧重现实性

与现实的关联这一层面及其重要,它关系到学习这门课是不是真正有收获。如果做好了与现实的关联,古老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思想观念,内化为知识眼界的一部分。当学生探讨与社会人生相关联的问题时,才更容易发现他们对原典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专题案例一:如何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假如老子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他会如何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就会发现学生的见解主张有很大差异,这反过来说明他们对无为而治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进一步探讨,究竟谁的看法更符合《道德经》的本义呢?其标准是什么?透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专题案例二:站在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现代价值观的立场,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透过对这一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学生会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3.3. 教学评价阶段

3.3.1. 对“学”的评价

1) 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教学评价为教学目标服务。专题探究式教学重视过程把控,需要持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一个考核指标是:在每次完成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能否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如果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在课下认真预习了相关章节的内容。只有在大致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问题。

在每次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学生,尤其是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让他们谈谈对预习内容的理解,有哪些思考和困惑。这样对学生是一个督促,可以打消他们的偷懒心理,认识到如果不下功夫难以蒙混过关。同时,对于羞于当众发言的学生,要点名让他们回答问题,并予以表样和鼓励,创造条件使他们变得更勇敢一些。

2) 能否积极参与讨论

对学生的另一个考核指标是能否积极参与讨论。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系统理解是通过与别人讨论来实现的。在课下预习的时候,容易遇到困难和疑惑,而课堂讨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点和疑惑。课程要求每个人都提出自己遇到的难题,同时积极回应和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

成功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是通过热烈而有序的课堂讨论来实现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比较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沉默冷场和热烈无序。

对一些大学生来说,十多年的中小学求学经验使他们更习惯教师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他们只需要准备好耳朵和笔就可以了,不习惯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专题探究式学习对他们是个新鲜事物。何况在大学通选课上,面对不同院系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有些学生而言充满挑战。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课堂讨论出现冷场的情况。

另一个是出现热烈无序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表达欲,他们把这个本该平等交流的平台变成了自己的舞台,甚至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其他学生讲课。这样会扼杀其他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专题研究式教学愿意看到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划分讨论小组并制定规则。划分小组有利于团结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从课程开始直到结束,每个小组成员基本要稳定下来。这有助于小组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增加团队凝聚力。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义务让本组的讨论热烈而有序,大家轮流做执行组长。执行组长的任务是引导成员有序发言,照顾好不善于发言的同学,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执行组长是为大家服务,不是替代教师为大家讲课,也不负责评判成员发言的对错,下课后根据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每人打分,计入平时成绩。执行组长的打分权力,有助于维护讨论秩序。

对部分有懒惰思想的学生来说,当看到别人能有理有据侃侃而谈的时候,也会激发他们要认真看书认真准备,积极投入小组交流。当教师发现有个别学生一直游离小组交流之外时,应该单独找相关学生谈话,询问原因,多加鼓励。

3.3.2. 对“教”的评价

1) 考核规则是否公平有效

对通选课学生来说,他们选修《道德经》离不开一个现实目的:获得学分,尽量取得好成绩。教师的考核规则为专题探究式教学目标服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考核规则是否公平有效,首先要看是不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看学习效果。教师对于课下写的读书笔记、对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都应该列出明确的考核标准,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这些标准是不是合理有效,需要听取学生反馈,为将来的调整和完善做准备。

2) 能否进行有效引导

专题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但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很重要。作为专题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专题教学的目标设定、学生自主探索的开展、自主探索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知识台阶的跨越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 [5] 。

每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专题的探讨出现卡壳的情况,特别期待教师出面予以解答。此时教师最好采用苏格拉底式谈话方法,进行启发式引导,而不是一锤定音给予明确的答案。当然,具体如何做教师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是理论联系现实的问题,在学生都发表看法以后,教师也可以平等地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4. 结语

专题探究式教学虽然有效,但不是拿来即可用的简单方法,对其无条件滥用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例如在中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专题探究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学习效果。大学生通识课《道德经》之所以适用,主要在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前置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不会选修这门课。在这个基础上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严格要求,才能使专题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需要注意的是,专题探究式教学并不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方法,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在《道德经》教学中也经常遇见卡点,对某些知识专题学生经过充分交流探讨还是无法深入理解,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直接讲授某些知识,引导讨论往深处延展。

根据多年来专题探究式教学在通识课《道德经》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尽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比较透彻地理解了《道德经》基本思想,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收获。从反馈来看,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道德经》倡导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安宁。在当代大学生面临功课繁重、困惑迷茫、心理压力大的情境下,通过学习修身处世之道,增强了面对生活挑战的心理韧性,减弱了急功近利的心里浮躁。

其二,《道德经》强调慈爱、谦虚、宽容等道德品质,倡导“为无为”、“善利万物而不争”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公民素质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其三,培养了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了当众表达观点的勇气和能力;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还交流思想,结交了志同道合朋友。这都是其他课程难以收获的。

对教师而言,教学改革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采用专题探究式比传统讲授方式更有挑战性,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耿彦君, 等. 浅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构建J. 北京教育, 2012(2): 58-59.
[2] 邹德玲. 探究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0): 2468-247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0390
[3] 饶尚宽, 译注. 老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108.
[4] 王弼, 注. 周易正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02-304.
[5] 唐亚娟. 专题探究性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及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5):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