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Ethical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DOI: 10.12677/ae.2024.143443,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51 
作者: 邵 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学校心理教育留守儿童伦理困境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Left-Behind Children Ethical Dilemmas
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认知行为偏差和逆反心理严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尤其被放大在校园生活中。众多学校对此类问题都疏忽大意,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类特殊群体。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方法、介入模式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本文针对留守儿童在学校受到的心理教育和其产生的伦理困境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其提出了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这不仅完善了学校心理教育体系,还保护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left-behind children” problem has been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life, especially the attention to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inferiority complex, withdrawn psycholog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deviation and serious reverse psychology, and these problems are particularly amplified in campus life. Many schools are negligent to such problems, ignoring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s a special group. For social work 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service activity, its methods and intervention mode have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lu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choo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s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ethical dilemmas they produce,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but also protects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promo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
文章引用:邵锋. 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伦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J]. 教育进展, 2024, 14(3): 772-7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43

1. 引言

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家庭客观因素,导致父母双方不能够长期与其一起生活的年龄不满18岁的公民。随着城市化和商业中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和城市儿童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缺乏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对待不法侵害和压迫缺少相关的法制教育和权益保障,这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生理成长,还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塑造。义务教育时期正是儿童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但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没办法获得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不仅如此,长期缺乏父母的情感关怀,也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相关的心理问题和应激反应,这会阻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认识事情和价值判断上产生偏移,不利于留守儿童自身价值观的塑造 ‎[1]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完善家庭和学校的政策管理体制,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教育现状,这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另外,我们还需要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不同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并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健康发展。学校教育则在这个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缺乏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混乱的情况,普通的学校老师不能够对存在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支持和价值塑造,这导致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时候存在着许多伦理困境。

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很多地区,留守儿童在学校面临着校园暴力,学生排挤和老师冷落的情况,这大大加剧了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自卑感 ‎[2] 。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阶段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切入,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了解现阶段留守儿童的伦理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这不仅完善了学校心理教育体系,还保护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会为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参考模板和解决方法,促进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案例参考,促进社会工作在学校领域的嵌入和发展。

2.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现状

2.1. 城市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

城市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在身体发展、心理塑造、学习生活等三个因素测评上,非留守儿童的表现和得分都远远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心理塑造方面,两个群体的呈现很大的差距 ‎[3] 。在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进行测评的时候,高年级的留守儿童会比中低年级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学习焦虑和生活压力。在不同性别留守儿童的测评中,女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于男生 ‎[4] 。在留守儿童持续时间的测评中,留守时间越长的儿童存在的心理和生理问题越多,普遍会出现孤独感和自卑感的情绪。因此城市留守儿童需要从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进行深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上采取措施,促进城市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2.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因为缺少父母双方的关心和爱护,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内心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5] 。另外由于父母远离家庭,其他家庭成员难以对留守儿童起到相关的监护效果,这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困难,尤其是学习教育方面,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在放学后帮助家庭处理其他生活琐事,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责任,缺少相应的空闲时间去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这也导致了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爱学习的刻板印象 ‎[6] 。而学校教育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的重要渠道,因此完善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3.1. 重塑留守儿童自信心和价值观

儿童是发展的人,但是留守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遭到各种方面的歧视和冷漠,这不仅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也容易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让他们失去信心,陷入自我怀疑的伦理困境 ‎[7] 。并且,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专业的安全教育与心理支持,在面对霸凌和诱拐情况会选择顺从和模仿。而学校心理教育,则是帮助留守儿童获取社会支持和认可的重要方式 ‎[8] 。它不仅可以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还能够帮助留守儿童重新树立自信心和价值观。

3.2. 规范留守儿童道德品行

由于父母常年不能在留守儿童身边进行陪伴,父母会对孩子产生愧疚的心理,这会导致父母尽可能在其他层面满足孩子的需求,以此弥补精神陪伴上的亏欠。但是没有底线地满足需求使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了蛮横无理和挥霍浪费等不良习惯 ‎[9] 。另外,由于父母常年处于外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是亲戚和祖辈,他们对待留守儿童不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对待孩子的过错,不一定会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这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品行的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3. 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协调发展

留守儿童现阶段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在人际交往的时候,由于缺少父母的支持和同学的排挤,会出现自卑的心理;在课程学习上,由于缺少家庭监督和正确引导,会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厌学和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上,由于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偏激和仇视社会的情况。但是这些问题,父母远在他乡并不能兼顾和处理,亲戚和祖辈仅仅只能在生活基本需求上进行满足,没有办法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难。这就使留守儿童内心的想法不能宣泄,引起许多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10] 。在家庭教育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学校心理教育则是另一个解决方式,社会工作者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充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诉说内心世界,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协调发展。

4. 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学校层面统筹不足

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扮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心理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二是基层老师在处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时候没有严格落实方式方法 ‎[11] 。另外学校在单独留守儿童的问题上,缺乏相应的资源调配,对留守儿童缺少关怀和相应的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师,把留守儿童同化成一般儿童来管理和教育。

4.2. 师生层面缺乏关怀

学校心理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不同于家庭心理教育,必须父母双方在身边。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心理教育是影响他们品格塑造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会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心理教育需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疏导和认知上的重塑,尤其是在亲子关怀缺失的问题上,学校就会通过教师去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和帮助。然而,现阶段的学校老师都忙于应付学校的应试教育和教育考核,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注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大多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不会吸引到老师的关注,反而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厌恶,对他们放任自流。部分留守儿童还会存在一些道德行为失范,比如撒谎和逃学等情况,消耗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信任感。在部分农村学校很少会专门开设学校心理课程,并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专业社工,哪怕在城市学校也很少对特殊群体进行学校心理辅导等教育 ‎[13] 。并且学校教师在面对留守儿童时缺少相应的耐心和细心,没有关注到他们的更深层面。并且缺少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知识,在面对留守儿童伦理困境时无可奈何。

4.3. 缺少政府和社会层面的支持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相关政府部门未能构建起有效的社会关怀系统。此外,他们并未有效地调动社会的资源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同时,留守儿童在社会中也会遭受某些不公平对待,例如被其他孩子无端欺凌、老师对其心理发展忽视等问题,这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管理时,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关键补充 ‎[14] 。然而,由于社会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工作理念不够全面,缺少相关的方式方法,工作效率低下,并且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社会力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5. 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5.1. 在关怀视角下认识留守儿童

帮助老师和学校重新认识留守儿童,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和教导,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丰富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困境时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重视并发掘留守儿童的成长潜力,视之为伙伴而非被动的对象,积极靠近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保持联系,提供更充足的时间来交流互动,特别注重他们的品行进步及心灵满足感 ‎[15] 。对于他们在生活上的困扰应尽力帮忙处理,甚至特殊关照,使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友谊,乐于与你分享内心的困惑、不满和伤痛;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各种轻松愉快的场景,例如一同歌唱、玩耍或工作,这是最佳的建立关系和对话的机会。学校也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指导他们顺利度过人生的转折点。此外,学校还需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和学校社会工作者,协同其他教职员工,为留守儿童和其他特殊群体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潜在心理问题提供辅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引入诸如安全知识、法律常识等相关课程,作为弥补因父母不在身边导致的亲情缺失的一种方式。

5.2. 个案工作方法的干预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方法和知识,对存在困境的特殊群体及家庭提供心理上的辅导和物质生活上的帮助,再通过链接资源和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挖掘潜能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学校场域,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特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个案工作可以有效地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和不同的困境因素,可以有效契合他们的心理想法,更容易构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16] 。在社会工作者实施个案工作的时候,其目标不仅在于推动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还需纠正他们错误的生活方式、培养新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预防并治疗常见的心理疾病,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同时,我们必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工作。这包含了他们的自我发展教育(例如自我观察、自我认同与自我敞开),认知技能的教育(理解他人的视角、维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自我觉醒等等),行为教育的部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同理心、交流技巧、融入群体并正确处理矛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提升他们在面对心理困境时的抗压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个案研究方法,让他们能够自主检测、控制和调整情绪,以科学的方式看待自身。

5.3. 小组工作方法的干预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案主进行筛选,选取出有共同特性的案主构建成一个新的小组群体,并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来帮助案主解决伦理困境和问题,提高小组之间的集体荣誉感和人际交往,帮助他们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而留守儿童就是一个现成的小组群体,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改变留守儿童的行为,帮助他们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从而获得个人和群体的共同成长。小组工作方法还会让留守儿童在小组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感受到认同感和自我成就感,并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对所遇到的事情做出反应,这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养成。在进行小组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建立起紧密相关的社交网络以便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同样,我们也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父母的需求,纠正他们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与留守儿童的联系频率,形成“父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有效联动体系。

5.4. 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的干预

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缺失这一社会现象,仅靠个别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的力量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 ‎[17] 。我们必须向社会呼吁并寻求来自相关部门的支持来援助那些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通过利用大众媒体的影响力,激发社会群体的道德责任感,促使他们行动起来去关心身边的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这还能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链接,提高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还需进一步强化社会非营利性组织和社会福利的支持功能,以便创建出一套高效率的服务网络为这类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支援和服务。

6. 结论

综观所述,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学校心理教育中的特殊群体,很容易被忽略和歧视,因此我们要增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程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得搪塞掩责,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问题进行排解,防止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伦理困境,另外要加强社会工作者与学校的相互配合,赋权增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自身遇到的伦理困境。另外,从社会工作视角介入留守儿童学校心理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校教师的责任和压力,社会工作开展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也能够解决不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个案社会工作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满足个人的不同需求。其次,小组社会工作可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比如培养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学习互助。最后,社区社会工作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在社会的适应力,从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韩兴光. 基于丰富课余兴趣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的思考与探究——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春兰计划”志愿送教服务为例[J]. 教师, 2019(29): 17-18.
[2] 赵献梓, 王剑彪.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现状透视与实施路径研究[J]. 大学, 2021(1): 157-158.
[3] 安芹.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中小学心理辅导伦理困境应对[J]. 心理学通讯, 2023, 6(3): 182-187.
[4] 于永顺. 教师期望、教师鼓励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CEPS2013-2014当年基线调查数据[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2): 36-41.
[5] 张思琪.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自卑心理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襄阳: 湖北文理学院, 2023.
https://doi.org/10.44305/d.cnki.ghbwl.2023.000016
[6] 刘静.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9(11): 157-159.
[7] 齐永琴, 张海钟. 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小学心理教师资源配置研究[J]. 甘肃教育研究, 2023(4): 99-101.
[8] 李哲. 优势视角下“单亲”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以Z市Y社工项目个案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726/d.cnki.gzzsf.2022.000346
[9] 胡宁宁, 卢家楣. 精神和物质奖励对留守儿童学习判断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杭州: 中国心理学会, 2019: 1-2.
[10] 赵雅倩. 班主任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探讨[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2(12): 37-39.
[11] 曹杏田, 连榕. 留守儿童的受欺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杭州: 中国心理学会, 2019: 1-2.
[12] 赵嘉琦, 安媛媛. 留守儿童抗逆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反刍思维和情绪灵活性的中介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9: 2.
[13] 白亚楠.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回流儿童心理弹性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民族大学, 2023.
https://doi.org/10.27035/d.cnki.ggxmc.2023.001019
[14] 张欣欣. 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15] Mu, G.M. (2018) Building Resilience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Taylor and Francis.
[16] Meyerhoefer, D.C. and Chen, C.J. (2011) The Effect of Parental Labor Migration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Progress in Rural China.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9, 379-396.
[17] Graham, E. and Jordan, L. (2011) Migrant Paren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3, 763-787.
https://doi.org/10.1111/j.1741-3737.2011.0084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