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办学模式,通常是由普通高校与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 [1] 。独立学院既包含了公办高校的教学传统、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又吸纳了社会力量的资源、资金、办学热情,富有民营机构的活力 [2] 。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生也呈现出与公办高校或一般民办高校所不同的心理特点 [3] 。随着教育部的政策实施,已经有一大批独立学院转变为民办高校 [1] ,但尚有部分独立学院还处在转设的过程中。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帮助这些学生在学院转设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应感,也是落实教育部关于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体现。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个人分享、理解和对其他人独特情绪经验做出反应的能力 [4] ,比如在交谈中推测对方的心情好坏与否,或者对面临不幸的人感同身受地体会他的痛苦。共情主要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部分,认知共情是指推测他人内心想法、情绪状态的能力,而情感共情侧重于对他人情绪状态的体验和反应 [5] 。常用的测量共情的量表包括霍根共情量表(Hogan Empathy Scale, HES) [6]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 [7] ,共情商数(Empathy Quotient, EQ) [8] ,认知和情感共情问卷(Questionnair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Empathy, QCAE) [4] ,其中人际反应指针问卷是一种被研究中广泛采用的问卷,能够完整地测量个体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个人在社交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情感,从而影响到个体的社会功能 [9] 。共情还与抑郁 [10] 、焦虑 [11] 、精神分裂症 [12] 等心理问题有关,这些研究表明,存在相关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也会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缺陷,表现出难以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内心情感,进一步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治疗效果。目前对于共情能力的研究还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 [13] 。共情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拥有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14] ,在生活中也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 [15] 。因此,共情是一种在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功能。尽管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异常,但现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已经存在轻微的共情能力缺陷 [16] ,这些共情缺陷可能是严重心理问题的早期表现。因此,测量大学生的共情并探究与可能的心理问题的关系有着现实的意义。
分裂型特质(schizotypy)是一种具有发展成精神分裂症倾向或危险性的人格结构。Clardige等人认为分裂型特质产生于一系列基因、环境、人格特质因素的共同作用,分裂型特质就像特质性焦虑一样,同时存在于病人和健康人群之中,在全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而那些极端的高特质个体具有更高的疾病易感性 [17] 。作为精神分裂症谱系的一部分,高分裂型特质群体也存在着类似临床患者但相对较轻的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缺陷 [17] [18] 。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幻觉和妄想)、阴性症状(快感缺乏、动机缺失、情感淡漠等)、紊乱症状(古怪的言语和行为)相对应,分裂型特质也分为阳性、阴性、紊乱型三个维度 [19] 。分裂型特质的测量工具包括分裂型人格问卷(Schizotyp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SPQ) [20] 、查普曼精神疾病倾向量表(Chapman Psychosis-Proneness Scales, CPPS) [21] 、牛津–利物浦感觉与体验量表(Oxford and Liverpool Inventory of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O-LIFE) [22] ,其中分裂型人格问卷常用来测量阳性、阴性、紊乱型分裂型特质。一项较长期追踪研究表明,阳性分裂型特质高分个体更有可能发展成为情感障碍,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而阴性分裂型特质得分较高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23] 。对于分裂型特质的研究具有跨诊断的意义,因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障碍在发病就诊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现,部分看似健康的大学生个体其实已经是相关疾病的高危人群 [19] 。因此,对于大学生人群的分裂型特质研究有助于相关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筛查。
分裂型特质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共情能力。研究表明,高分裂型特质个体与那些低分裂型特质的对照组相比,不管是情感共情还是认知共情的表现都更差一些 [16] 。近期的研究也表明分裂型特质可以预测个体的共情表现,分裂型特质高的个体同时表现出较低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能力 [5] 。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尤其是不同维度的分裂型特质对于共情的不同成分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尚无定论 [5] [16] 。独立学院介于公办大学与民办大学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态也往往呈现出于一般大学不同的特点 [3] [24] 。以往对于分裂型特质与共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大学生群体中 [5] [16] [25] ,尚不清楚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水平是否会影响其共情能力。
1.2. 研究假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想要探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关系,研究假设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阳性、阴性、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能力存在负相关,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水平会负向预测其共情能力。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四川省成都市某独立学院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发放了问卷418份,其中有效问卷40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13%。所有受调查学生中,男生173人,占比为42.60%,女生233人,占比57.40%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9.68,标准差为1.34,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24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
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来测量共情 [26] 。该量表共28个题项,包含共情关注、观点采择、幻想、个人痛苦四个维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从“不恰当”(计0分)到“非常恰当”(计4分),最后计算各维度总分。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5。
2.2.2. 分裂型人格问卷简版(Schizotyp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Brief, SPQ-B)
采用分裂型人格问卷简版测量分裂型特质 [27] 。该量表包含22个条目,采用“是(1分)”或“否(0分)”两点计分的方式,计算总分。量表分为认知–感觉、人际、组织力三个维度,分别代表分裂型特质的阳性、阴性、紊乱型三个方面,分数越高代表分裂型特质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4。
2.3. 统计分析
在SPSS 26.0中进行数据统计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包含了分裂型特质的阳性维度、阴性维度、紊乱型维度的分数,以及分裂型特质的总分。共情包含了观点采择、幻想、共情、个人痛苦维度的分数及总分。

Table 1.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schizotypy and empathy
表1. 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描述性统计
3.2. 相关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相关分析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阳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r = −0.486, p < 0.001)和共情总分(r = −0.118, p = 0.018)存在负相关,阴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r = −0.494, p < 0.001)和共情总分(r = −0.141, p = 0.005)存在负相关,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观点采择(r = −0.147, p = 0.003)、共情关心(r = −0.123, p = 0.014)、个人痛苦维度分数(r = −0.393, p < 0.001)和共情总分(r = −0.209, p < 0.001)存在负相关,分裂型特质总分与共情的观点采择(r = −0.102, p < 0.041)、个人痛苦维度分数(r = −0.511, p < 0.001)和共情总分(r = −0.167, p < 0.001)存在负相关。
3.3. 回归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回归分析以分裂型特质的阳性、阴性、紊乱型三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共情总分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其共情能力(p < 0.001)。

Table 2.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schizotypy and empathy
表2. 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p < 0.01。

Table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chizotypy and empathy
表3. 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回归分析
注:***p < 0.01。
4. 讨论
本研究探究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关系,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阳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和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阴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和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观点采择、共情关心、个人痛苦、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分裂型特质总分与共情的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其共情能力。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的阳性维度、阴性维度、紊乱型维度分数以及分裂型特质总分均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以及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分裂型特质的紊乱型维度分数和总分与共情的观点采择负数存在负相关,紊乱维度分数与共情的共情关心维度分数存在负相关。Stinson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的阳性维度、阴性维度、紊乱型维度都与共情能力存在负相关 [5] ,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相对一致。这意味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水平越高,其总体共情能力越弱。Wang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阳性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个人痛苦、观点采择、幻想维度分数存在正相关,阴性分裂型特质与观点采择、幻想、共情关心维度分数存在负相关 [16] ,这与本研究并不完全一致。这意味着分裂型特质的不同维度对共情的影响并不一致。事实上,本研究也发现分裂型特质的阳性、阴性维度与共情的个人痛苦存在负相关,而紊乱型维度则与观点采择、共情关心存在负相关。这样的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分裂型特质的研究需要区分不同的维度,考察不同类型的分裂型特质带来的影响。
独立学院大学生分裂型特质的紊乱型维度可以负向预测其总体的共情能力。分裂型特质的不同维度意味着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阳性分裂型特质高的个体往往表现出类似于精神疾病阳性症状但相对较轻的幻觉、妄想,阴性分裂型特质高的个体则表现出类似精神疾病阴性症状但相对较轻的动机缺乏、快感缺失、情感淡漠等,而紊乱型分裂型特质高的个体表现出类似精神疾病紊乱症状但相对较轻的怪异的言语、行为等 [28] 。前人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大学生的紊乱型分裂型特质能够负向预测其认知共情能力 [5] 。紊乱型分裂型特质较高的个体在思维、语言的组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比如不管怎么努力都组织不好思维,自己讲出来的语言别人难以听懂,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等 [28] 。这些言语、思维上的困难可能会近一步阻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个体难以理解他人在交谈过程中所传达的心绪、情绪等,从而影响认知共情。
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没有讨论分裂特质与共情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分裂型特质可能以述情障碍、不确定容忍等因素为中介来影响共情 [5] 。其次,共情的测量工具以口头报告为指标,这样的口头报告可能受到一些主观因素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一些实验室任务来测量更加客观的共情表现。另外,未来可以在更大样本的基础之上,采用网络分析技术探究不同维度分裂型特质与共情的交互影响 [29] 。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阳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和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阴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个人痛苦维度分数和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观点采择、共情关心、个人痛苦、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分裂型特质总分与共情的观点采择、个人痛苦、共情总分存在负相关。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紊乱型分裂型特质水平能够负向预测其总体共情能力。高分裂型特质个体是精神分裂症及其他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针对性地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分裂型特质状况进行识别、干预有助于提升其共情能力,预防相关心理障碍。
基金项目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314262103),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阴性分裂型特质水平与共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