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重视英语口语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开口说英语,将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够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们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1]。新课标以语言功能意念为纲,给学生搭建日常生活的交际情境,侧重于语言输出的内容。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工作,是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两套现行的初中英语教材(人教版,北师大版)中的口语板块的设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希望能够帮助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
2. 人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口语板块设计的对比研究
笔者选用了北师大版(2015)和人教版(2013)这两套教材中的九年级全一册,并对两本教材中的口语板块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将从口语话题、口语话题与单元话题匹配度、口语任务形式以及口语任务配图的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口语话题的对比分析
新课标(2017)要求,英语教学应该以主题意义为引导,以语篇内容为依据,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本文基于主题语境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又细分为10个主题群,32个子话题 [3]。笔者按照三大主题语境,以单元为整体对口语话题进行了统计与分类,下表(见表1)为统计结果。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topics in textbooks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表1. 北师大版、人教版口语话题统计表
北师大版的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包括9个单元,人教版教材包括14个单元。上表(见表1)统计显示:人教版教材的单元口语话题主要集中于人与自我(50%)和人与社会(43%)这两大主题,而对于人与自然这一主题涉及甚少,所占比例只有7%。北师大版教材的单元口语话题分布则较为平均,占比最多的是人与社会这一话题,所占比例为56%,其他两个话题均为22%。
就口语话题而言,北师大版教材的口语任务设计更加合理,各类话题的分布都比较均匀,虽然人与社会这一话题的占比量较多,但话题的数量差别不大。相比之下,人教版的教材的口语话题的分布则相对没有那么均匀,虽然三大主题都有涉及,但是人与自然这一话题与其他两个话题的占比和数量差距都较大。因此,教师在使用人教版的这一本教材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增加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同等知识水平的材料,丰富学生们的语料输入。
2.2. 口语板块话题与单元整体话题匹配度的对比分析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知识点零碎重复,各项任务活动之间也缺乏联系性。将每个单元,甚至于每个教学任务看成一个封闭的个体,采取单独教授的形式,缺乏整合的眼光。单元整体教学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的教学模式,它力求改善传统碎片化教学的弊端,以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结构的层次性,符合英语教学规律及青少年学习规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两套教材的口语板块话题与单元话题的匹配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笔者将根据口语板块话题与单元话题的匹配度进行研究,将这两本教材的不匹配口语话题进行统计与分析,下表(见表2)为统计结果。

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unmatched topics in textbooks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表2. 北师大版、人教版口语任务不匹配话题统计表
据上表(见表2)统计,北师大版教材包括42个口语任务,而人教版教材包括88个口语任务。相较之下,人教版教材的口语任务的数量比北师大版多出将近一倍,但是关于单元配置方面,人教版的教材比北师大版多出了5个单元。统计表明:两版教材的不匹配话题的口语板块的数量所占教材口语板块总数量的比例都较少,口语板块的话题的配置也基本符合单元整体的主题话题,口语板块的话题与单元整体话题的匹配度在这两本教材中体现得较好,有利于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在这两本教材中,不匹配话题的存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不匹配话题的分布会集中于其中的一两个单元。比如人教版教材的Unit 8,以及北师大版教材的Unit 1、Unit 8,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两版教材时,在讲到相应单元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结合口语任务的交际目的,适当地改变一下口语任务的话题。
2.3. 口语板块形式的对比分析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4] 这一理念。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新课标将教材活动或任务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致力于加强学生们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学习理解类的口语活动主要以学习新知为主,简单操练语篇对话,加强对于新知的理解;应用实践类的口语活动主要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语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语篇内容进行描述与阐释,将语篇知识内化并能够熟练运用;迁移创新类的口语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要求他们对语篇进行评价,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且能够解决陌生情境中的相关问题。因此,按照这三类活动形式,笔者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两版教材中的口语板块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下表(见表3)为统计结果。

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oral task forms in textbooks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表3. 北师大版、人教版口语任务形式统计表
根据以上数据(见表3)得出,北师大版教材包括42个口语板块,而人教版教材总共有88个。结合口语板块形式数量以及所占比例而言,有以下分析和归纳:人教版教材的口语板块形式主要集中于学习理解类活动(32%)和应用实践类活动(53%)这两种任务形式,而对于迁移创新类的活动涉及较少,所占比例只有15%。北师大版教材的口语板块形式则集中于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的活动,总共占比达到了95%。
就口语板块形式的统计结果表明,这两版教材各有特色,而且两版教材的侧重点不同,因此适用的范围也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的口语板块形式相对比较基础,侧重于学生们的语言知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北师大版教材的口语板块形式则相对更具挑战性一些,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基本持平,更加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将新知内化于心,重点是他们能够对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评价与应用,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所以,相比之下,人教版教材的普及性比北师大版教材要高,人教版教材更为基础,受众学生更多,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学生们的情况,适时地调整一下口语任务的形式,这样不仅能够完成口语任务的交际目的,还能够发展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与热情。
2.4. 口语任务配图的对比分析
结合Levie对于插图功能的描述,笔者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两版教材进行分析,将教材中的插图分为装饰性、描述性、组织性、解释性4种类型。笔者将教材中的口语板块配图进行了分类整理,下表(见表4)为统计结果。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illustrations of oral task in textbooks i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表4. 北师大版、人教版口语任务配图统计表
根据以上数据(见表4)得出,北师大版教材有15张口语板块配图,而人教版教材有47张配图。上表的统计结果表明:两版教材的口语板块的配图都以装饰性配图和组织性配图为主,关于描述性配图,两版教材都没有涉及到。大体上,两版教材关于口语板块配图方面的设计,理念以及意图也是基本一致。
笔者分析了两版毕业年级的教材,毕业年级的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已经具备,语言知识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装饰性配图和描述性配图应该逐渐减少,而组织性配图和解释性配图要相应地增多。从统计结果来看,人教版教材比较符合这一理念,组织性配图和解释性配图总共占比66%,而相较之下,北师大版教材的口语板块的配图大部分都为装饰性配图,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装饰性配图并不适合他们英语能力的发展。
3. 教材中口语板块设计的结论
针对以上四个板块,我们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口语板块的设计还是符合新课标的总体理念。两版教材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的,通过口语板块的设计能够得出,两版教材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对于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1. 口语话题主题丰富
据笔者初步统计,两版教材的口语板块数量较多,且范围广泛。北师大版教材包括42个口语板块的任务,而人教版教材更是将其数量提高到了88个。可见两版教材都很注重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口语表达的能力,这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较为关键的一环。新课标(2017)着力强调主题意义,并且按照主题语境划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大主题。纵观两版教材的单元主题以及子话题,笔者发现两版教材的口语话题的设计较为合理,三大主题都有所涉及,口语话题的主题丰富,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且两版教材的不匹配话题的适量以及占比较少,不影响教材整体的设计,以及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需求。
3.2. 口语任务形式多样
新课标(2017)将教材活动或任务分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致力于加强学生们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对两版教材的口语任务形式进行了大致的初步统计,两版教材的口语任务形式多样,三类的口语学习活动形式都有涉及,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两版教材的设计各有侧重,重点突出。人教版教材侧重于学生们的语言知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吸收。北师大版教材的口语板块形式则相对更具挑战性一些,重点在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因此,人教版教材的普及性比北师大版教材要高,人教版教材更为基础,受众学生更多,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3.3. 口语板块配图内容多变
按照新课标的理解,装饰性与描述性配图更加倾向于帮助学生们理解语篇内容,而组织性与解释性配图注重辅助学生进行内化运用。通过以上笔者的初步统计,能够得出两版教材的配图内容是变化的,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关于配图方面,两版教材的设计理念相对一致,但是也是各有侧重。人教版的教材组织性与解释性配图占比较多,而北师大版教材则与之相反,装饰性与描述性配图占比较多。由此可知,人教版教材希望利用配图帮助学生进行语篇内容的吸收内化,而北师大版教材由于语篇内容较难理解,所以利用装饰性配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4. 启示与建议
根据认知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以对课本的感知开始,感知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识就越容易 [5]。同时教材具有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和进行作业。因此,如何发挥出教材的最优价值,对于英语教师而言相当地重要。
4.1. 整体把握教材,优化口语话题
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奉为圭臬,而应该学会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以求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创造贴近日常生活的语料情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英语与生活的联结。教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在保持口语板块交际目的的情况下,教师要对不匹配的口语话题进行增减与调整。经过综合考虑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删减重复出现的冗余语料。对于不匹配的话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在讲到相应话题的时候,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结合口语任务的交际目的,适当地改变一下口语任务的话题。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也能够很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4.2. 做到因材施教,合理调整口语板块形式
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的前提工作就是了解学生,便于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培养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想了解什么、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学生对什么感到困难,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方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比如,对于面对语言基础稍弱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使用普适性更高的语篇材料,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所学习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基础能力。而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用一些高难度的语篇材料,培养他们更高水平的能力,开拓他们的语言潜能。
4.3.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灵活运用配图
教材中口语交际板块的配图必须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学生日常交际的情境。配图也要追求新颖,如果配图较大脱离了学生日常交际的范畴,那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另外,配图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所以,配图要尽可能符合本单元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设置。语言基础稍弱的学生,可以利用配图辅助语篇内容进行学习,可以运用装饰性和描述性配图,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而对于知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多运用组织性和解释性配图,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发掘他们的语言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