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国内外主流的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书籍以及相关文献,目前为止,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体系系统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别。
第一种,最常规、最主流的做法是大致按照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的研究过程来组织系统,这种框架一般由“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的收集”和“研究结果的整理、呈现与评价”等部分组成,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目的而略有差异。国外流行的研究法方法类教科书中,约翰·肖西内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书,第一编介绍了一般性问题,从二到四编分别介绍了描述性方法、实验方法、应用研究三大块儿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办法,第五编介绍了分析和报告研究结果,讲述了数据该如何整理和分析(Shaughnessy, 2010);Hugh Coolican (2011)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一书首先从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收集方法开始,讲述了实验方法,非实验方法,观察法,问卷法、量表法、访谈法调查法,以及定性资料与定性研究方法;然后讲述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显著性检验、差异检验、相关;国内常用的教材如董琦的《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第一篇章介绍一些基本概要,从第二篇开始到第四篇,分别介绍课题选择与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董琦,2004),黄希庭《心理学研究方法》一书,第一编介绍了心理学研究基础,主要包括心理学与科学、选题与取材、假设与解释、测量四个部分,第二编介绍心理学研究设计,第三编介绍了资料的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最后一编总结性介绍了研究的综合与交流(黄希庭,2005)。
但是,按照研究过程建构起分类系统,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批评,人们普遍感觉到,按照这样的系统讲述的方法,逻辑不够清晰、甚至是层次混乱、可操作性不强。如莫雷等(2006)认为,这样的划分体系,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层次混乱,研究方法事实上是分两种层次的,一种是完成整个研究的方法,如实验法,一种是针对某个具体研究过程的方法,如问卷法,而前人常常会把两种层次的研究混为一谈。同时,研究者还认为,这种分类体系,研究方法主线不清楚,即内在逻辑不清楚,并提出真正的内在逻辑是,“要以研究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将对变量关系的研究方法与获得变量数据的方法区别开来,将变量的类型与研究方法的类型联系起来,将变量的数据模式与统计检验的方式联系起来,从而使整个研究方法体系融为一体。”
由于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有研究者就此提出解决办法,即抛弃传统分类方法,建立新的分类体系,就有了第二种分类系统。莫雷等(2006)根据他们指出的问题,直接把研究方法分为两大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完成整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第二个层次是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然后又通过补充两个辅助性的知识模块:统计知识基础模块和心理学研究的过程模块儿,建立了这样一个由四个部分组成的新的系统;还有其他的研究也提出新的分类方式,如萨尔金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精要》一书,描述的是根据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进行的分类:首先是非实验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历史性研究、相关性研究、质性研究;实验研究包括准实验研究和真实验研究(Salkind, 2011)。
1.2. 过程分类体系的缺陷原因
本研究认为,针对过程分类体系的缺陷,除了重建新的分类体系以解决过程分类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外,还可以通考察,过程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缺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找到原因、完善这个过程体系的分类法来给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为什么要坚持完善过程分类体系?因为,如果过程分类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被解决,相比于其他分类体系,它有着其他划分体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一,按照研究过程划分,始终是最符合研究逻辑、条理清晰而简洁的,这就为其体系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基础;其二,因为一切方法都是为研究过程服务的,所以,只有这样的划分,才是最全面的,才能尽可能多的把所有的研究方法都纳入这个体系里来;其三,按照过程来分类各种方法,是把各种方法都放在一个体系下的不同平台上,利于研究者去比较不同平台上的各种方法功能的不同,明了它们在研究中所处的位置;哪些方法又处于同一平台、服务于同一目的。
由此,本研究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过程分类体系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事实上,研究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很清楚的,理论上这种划分办法应该是逻辑清楚的,但为什么研究者在分类时会把两种层次的方法混到一块儿?如上所说,莫雷等(2006)的研究指出,研究方法事实上是分层次的,一些方法针对研究各个过程(如实验法),一些针对具体的研究过程(如问卷法),他认为很多研究者在分类时总是把它们混为一谈。受此启发,通过对所有研究方法进行考察,研究者由此进一步发现,从过程角度进行分类存在一个天然的内在矛盾:传统上,研究者把心理学研究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但对于具体的研究方法,有些是可以放进具体的阶段内部的,如问卷法可以放入数据收集阶段,但另一些,如实验法、观察法、个案法、质性研究法等,既包括了研究设计,也包括了对应的研究数据的收集,与莫言指出类似,本研究把这样的方法叫做综合性方法。进一步考察,对于综合性方法,应该划分进研究设计阶段里,还是应该划分进研究数据的收集阶段里,这样的问题,在过程体系里,是无解的。综上,研究认为,按照研究过程进行划分的办法,存在的根本矛盾就是,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此再去考察前人的分类,他们的问题就呈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在这样的困境下,有些研究者把那些横跨两个层次的研究干脆就安放进研究数据的收集里(董琦,2004),有些则安放进研究设计里(黄希庭,2005),还有一些则干脆不做任何选择,直接把这些方法单独的罗列出来(Shaughnessy, 2010)。莫言等意识到了这种分类法给人混乱的感觉,并且意识到了研究方法是是有综合性方法和单一过程方法两种层次的,但却没有进步深入考察它和研究过程天然的不兼容性,因而未能指出,综合性方法和具体的研究阶段的不相容,才是这种分类方法出现缺陷的真正原因。
2. 研究方法
2.1. 传统的研究过程划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需要首先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研究的过程应该划分成几个阶段?按照前人的研究,人们普遍认可把研究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并作出结论(董琦,2004)。但是,它存在如下问题,这种划分本质上是研究者的实际经验总结,缺乏相关理论依据支撑,从而使得这样的过程不够深刻。因此,本研究需要去进一步探讨,研究的过程本质上应该是什么。只有从源头思考,寻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在此指导下做出的划分,才会更加科学、这个体系内部的逻辑联系才会更加清晰明了。
2.2. 认识论与科学哲学指导下的研究过程划分
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被创造的过程,回答“我们是如何认识和获取知识真理”或者说“什么才能被真正承认为知识真理”的是认识论(刘元亮,1987),所以,正是认识论回答了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过程。传统的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假设演绎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
卡拉·威利格在《心理学质性研究导论》一书里详细介绍了各种流派的认识论观点,具体如下。
对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描述外在的事物并准确的理解它是可能的,这样一种立场也可以称作真理符合论,因为它表明现象直接决定我们对它们的直觉,从而事物与它们的表征之间存在一种直接对应关系。”(Willig, 2013)这就表明,实证主义持有的认识真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是客观准确的观察和描述现象。
对于经验主义,“它的基本假设是,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换言之,感官知觉是获取知识的基础,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系统的收集观察资料并进行分类的过程,实验研究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Willig, 2013)本质上,经验的,主要是指通过实验收集的资料。这也是现在用实验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哲学基础。
对于假设演绎主义,“从理论提出假设来检验理论,而假设则通过实验或者观察在实践中加以检验。研究的目的就是检验理论观点是否正确,错误则拒绝接受,正确则暂时保留。因此,假设演绎主义不会寻找能够验证理论观点的证据,而是要通过寻找相反的证据或证伪发挥作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主张是不正确的,并且通过排除这些错误的主张我们会更加接近真理。”(Willig, 2013)对于这样的思路的扩展,就是我们现在做研究的经典的思路,首先通过归纳提出假设,然后通过理论推理提出实验验证手段。
对于社会建构主义,“我们的主观经验从来都不是对客观环境的直接反应,而必须理解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特定解读,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无法真正的认识任何事物,而是说,它表明存在着群集知识而非单一知识,同一现象或事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描述,这就产生了不同的知觉和理解方式,而其中的任何一种描述方式,都不必然是错误的。建构主义者认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某种文化下建构社会现实的各种方法,以便探索它们的使用条件,并且考察它们对人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影响。”(Willig, 2013)换言之,建构主义主张群集知识,因而也就鼓励多方面建构,而不必过分依赖实验。
20世纪20~30年代,B·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等人所开创的逻辑实证主义运动,促进了科学哲学的蓬勃兴起。20世纪40年代以后,科学哲学在反对和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有关科学活动的研究获得了惊人的发展(郑福祥,2002)。在科学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知识被限定为: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将概念操作化并进行测量,获得经验证明了的才是知识。我们研究的方法,也就是库恩所谓的范式,本质上是科学的哲学架构(Kuhn, 2003);从假设演绎主义认识论出发修正而成的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一个研究,应当首先包括理论假设的提出,其次,由理论假设设计出一定的验证手段,然后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数据收集,最后是通过数据统计检验假设是否正确(Reichenbach, 1966)。科学哲学在科学活动、产出知识上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成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认识理论(李和宽,2000)。
本研究在科学哲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们当前的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把心理学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理论假设阶段,其实,它也常常作为独立的一种研究手段,就是所谓的理论研究,第二个阶段叫假设验证阶段,该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过程,即理论假设的设计、数据收集、数据统计三个过程。
2.3. 综合性方法与研究过程不兼容矛盾的解决
本研究首先采用分析法,在前人的资料综合上,全面的分析了所有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如董琦,2004;黄希庭,2005;莫雷等,2006;崔丽霞,郑日昌,2001),把它们全部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那些单独适用于某一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是那些综合性的研究方法,然后,本研究对每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这些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有如下四个,实验法、观察法、质性研究法、元分析,其他所有的方法几乎都是针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过程而专门需要的办法,在分类上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第二,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一个事实是,那些综合性的跨越了几个研究过程的研究方法,在实际进行时,事实上还是一步步严格按照研究的阶段来进行的。观察法,其实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观察法研究设计阶段、观察法收集数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方法,不妨就称为观察设计法、观察收集法、观察统计法,而至于整个研究所需的理论假设的提出阶段,它并没有独特的办法,和所有研究一样,用的都是一样的办法;所需的数据统计阶段,也没有特别的办法,常常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常用的统计分析的传统办法;质性研究法,包含了研究设计阶段、数据收集阶段和数据分析整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办法,不妨就称为,质性设计法、质性收集法、质性分析法,除了理论假设的提出阶段外,它是自成体系的;元分析技术包含了研究设计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办法,不妨称为,元分析设计法、元分析收集法、元分析统计法,而且也不与其他办法相混合;上面的三种综合办法,总体而言,自成体系,即在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独特办法,不与其他办法相混合。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实验法。通常认为,实验法,包含研究设计阶段、数据收集阶段、实验数据统计阶段(如董琦,2004)、实验法在研究设计阶段有自己独特而完整的方法,即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方法;而在数据收集阶段,它就变得相对复杂,我们先来看看这里存在的问题。因为在实验设计阶段,设计时往往涉及到指标收集的流程,所以,这就给很多研究者带来了困惑,无法很好地区分实验法的设计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之间的界限,以至于,他们往往会将两者混为一谈,不作区分。最明显的证据来自,在介绍实验法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时,有的研究者将实验设计放到研究设计阶段,而在数据收集阶段就不做任何介绍(Shaughnessy, 2010),而有的则直接放到数据收集阶段(董琦,2004)。所以,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实验法的实验设计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有没有明确界限,界限何在?可以肯定,实验设计时涉及到的数据指标的收集流程,并不等同于就是实验法的数据收集过程,严格而言,数据收集本身的含义和目的,就是指在研究设计已经制定好了相应的变量指标的获得流程、控制额外变量的流程以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之后,研究者该如何通过相应的工具去获得数据。在此,本研究明确提出,实验法的研究设计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二者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即,实验设计阶段所要包含的内容是:为了到达验证假设的目的,如何制定好相应的变量指标的获得流程、控制额外变量的流程。而数据收集阶段所包含的内容是:该如何通过相应的工具(如计算机、fmir技术等)去获得相应的数据指标。如此一来,以往的研究者本质上所犯的错误变得清晰:混淆了实验法的研究设计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漏掉了实验法的数据收集阶段。
按照上面的界定,我们提出,在数据收集阶段,实验法所采用的方法,不妨称为实验收集法,指的是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然后对被试施测,然后通过相应仪器记录下所需要的指标,它包括:计算机记录、fmri技术、ERP技术、tdcs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
根据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本研究提出解决不兼容问题的解决方案:把综合性的方法按照不同阶段使用的不同方法拆分出来,然后分装进不同的过程里。很多研究者的书里,在讲述一种综合性方法时,也都是按照这样的不同阶段来讲述的,所以它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如董琦,2004;Maxwell, 2008)。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样有可能会割裂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方法,给学习者完整把握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造成困扰。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纵向联合的方法,即本研究在各个阶段进行方法分类时,对于属于同一个综合方法体系的,统一集中在该综合方法下,并在前面冠以该综合方法的名字,如上所述,实验法,在各个阶段的方法有实验设计法、实验收集法,这样就能不同阶段下的几个方法是联合在一起使用从而构成一种完整方法的。
3. 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方案,建构的新的过程分类体系如下。
第一个阶段,理论假设的提出: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冯特提出内省法作为获取心理学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根据科学思维方法论,人们提也总结了很多有效的提出理论假设的办法,如演绎法、归纳法,还有观察和猜想,观察与猜想等(如刘冠军,王维先,2000;董琦,1990)。这些方法的应用,给我们省时省力的分析现有经验,从而提出一般性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个阶段,设计验证手段:设计验证手段,指的是研究者设计出相应的研究过程,从而达到验证假设的目的。首先,根据相关——因果维度,能分出两个类别: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即,如果设计出来是为了验证相关关系,那就是相关法,如果是为了验证因果关系,那就是因果法;因果法,又根据时间维度,分为三种,一为横断设计,二为纵向设计,三为聚合交叉设计。其次,实验法在此阶段所用的方法就是实验设计,而实验设计不同于其他设计的最重要区别就是进行了严格的额外变量的控制,因此,根据是否进行了额外变量控制又可以分成:实验设计法和非实验设计法。这样的分类和相关因果分类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实验设计里会有相关设计,也会有因果设计,同样道理,非实验设计也会有因果设计和相关设计。实验设计法,包括真实验设计和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包括,元分析设计、观察法设计、质性法设计等。
第三个阶段,获取数据的手段:根据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数据收集的控制,区分出定量收集法和定性收集法。定量收集法主要是实验收集法,即研究者根据实验设计,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程序然后对被试施测,然后通过相应仪器记录下所需要的指标,它包括:计算机记录、fmri技术、ERP技术、tdcs技术、生物反馈技术等;定性收集法包括,问卷量表类,包括问卷法、量表法等;其他类,包括文献法、人种志法,访谈法,观察收集法,元分析收集法,质性收集法,质性收集法则包括扎根理论、现象学、个案研究、话语心理学、记忆研究、福柯式话语分析等方法(Willig, 2013; Maxwell, 2008)。
第四个阶段,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在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时,按照是进行定性还是定量分析,可分成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包括: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还有质性分析法、观察分析法等(刘冠军,王维先,2000;董琦,1990)。定量分析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还有元分析统计法等,描述性统计,主要是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等;推断性统计主要包括有单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张厚粲,2009)。
四个阶段分类与组合:在进行具体研究时,综合性研究方法,是一以贯之,即直接包含了上述四个阶段的两个或三个阶段的,本研究为了把它们纳入系统分类里做了拆分,但这有一个弊端,就是与实际情况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需要特别说明,实验法,就指的是,包含了实验设计法、实验收集法的综合研究方法,而质性研究法,则指的是包含了质性设计法、质性收集法、质性统计法的综合方法,观察法指的是包含了观察设计法、观察收集法、观察统计法的综合方法,元分析法是包含了元分析设计法、元分析收集法、元分析统计法的综合办法;除了这些综合方法所独有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是独立存在的研究方法,综合的研究方法在相应阶段,根据目的不同,既可以使用内部独有办法,也可以选用这些独立方法,例如实验法在数据收集阶段,它除了采用独有的实验收集法之外,它还可以采用问卷法、量表法等。
同时,还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综合性研究方法,其实并没有包含完整的研究过程,很多缺乏理论假设的提出和数据统计阶段,在这些没有涉及的阶段所包含的方法(如数据统计阶段所用的一些办法等),理论上可以和任何综合方法联合使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研究——事实上,这也正是研究过程划分系统的一个优势所在,它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由此,就可以全面的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来,为了使结果更加清晰,如图1所示。
4. 讨论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全面的处理,从研究过程视角、通过拆分法和维度分类法,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相比于前人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系统。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五,第一,深入分析了为什么研究过程分类会存在让人感到混乱的原因,揭示了其背后深层的矛盾;第二,从认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研究过程分类的理论依据,从而重新梳理了新的研究过程的阶段划分;第三,实验法的阶段划分问题,一直都是过程分类法内在矛盾里的第一个大的障碍,通过严密分析,本研究从目的角度,为实验法的研究设计阶段和数据收集阶段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有效解决了实验法的阶段划分问题;第四,通过拆分法有效解决了过程分类法内在天然的矛盾;第五,通过纵向联合,有效解决综合方法的完整性问题,也有效解决综合方法所存在的并不包含整个研究阶段的问题,让整个分类系统呈现出逻辑清晰、有机统一的效果。
同时,这个系统还解决了一些其他问题,如,长久以来,每一个方法体系划分,都遗漏了一些研究方法,而同时很多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被创造出来,没有能够及时纳入方法体系里来,本研究在这方面做

Figure 1.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psychology
图1. 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了最大的努力,力图归类现有所有主流方法,吸纳新的方法,本研究提出的分类系统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如果后面还有新的方法、或者已有的被忽略的方法,它们都可以被纳入进这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多研究方法的概念相互纠缠,让很多初学者难明就里,本研究通过进行分类,对它们进行了清晰的定位,理清了它们在研究中的位置;纠正一些长久存在的认识偏差,如对实验法的理解,某种程度上,因为对实验法的理解模糊,严重阻碍了研究者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清晰分类,实验法,本质上就是包括实验设计和实验测量两种方法,但在测量阶段,它也会同时选用如问卷法、量表法、ERP技术、fmri技术等,但在很多研究方法的书里都没有明确指出来。
当然,客观来说,本研究结果还存在的问题是,尽管通过纵向联合的办法,确实能有效起到让某些综合方法得以完整存在的作用,但毕竟和直接性的综合介绍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总体而言这是可以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