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Its Psychological Methodology
DOI: 10.12677/AP.2019.912232, PDF, HTML, XML, 下载: 825  浏览: 1,402 
作者: 甘 义: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pyganyi@163.com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哲学心理学方法论Postmodern Philosophy Psychological Methodology
摘要: 自启蒙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实质是由知识理想、实践理想和人主体性神话三个基本的因素构成,而后现代主义通过消解人的主体性神话,批判理性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大叙事等去试图重构现代哲学。在方法论上,后现代主义反对个体化、实在论、西方主流文化、客观实证论、理论化,主张从整体、建构、平等、多元、应用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由此实现对传统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学方法论内涵。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modern philosophy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is composed of three basic elements: the ideal of knowledge, the ideal of practice and the myth of human subjectivity. By deconstructing the myth of human subjectivity, post-modernism tries to reconstruct modern philosophy by criticizing rationalism, foundationalism, essentialism and grand narrative. On methodology, postmodernism opposed to individualized, realism, western mainstream culture, objective positivism and the theoretical, and advocated to study 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ness, construction, equality, pluralism and application. This will accomplish the critique and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scientific psychology methodology to further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psychological methodology.
文章引用:甘义 (2019). 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心理学进展, 9(12), 1933-1939.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12232

1. 引言

自启蒙以来的现代哲学一直高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主体性和理性作为人的特性,在这几百年以来的哲学理论和社会实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部人主体性和理性扩张和涌动的进程,主体性和理性已经成为了现代主义的核心本质。而以批判现代为已任的后现代主义,将“消解”人主体性和理性作为最基本的任务。当然这种批判并非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实质上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对现代哲学的一种重构,因此后现代实质是现代之后。

2.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缘起

后现代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各国相继进入了被丹尼尔·贝尔称为“后工业社会”的阶段(丹尼尔·贝尔,1985)。在后工业社会中,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然而人作为生产的工具,他们体验到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和自我,也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真切联系,“人”变成了碎片化的、无法整合的“个体”(李少军,1999)。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批判这种现象,最后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从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后现代主义紧密承袭了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悲观主义哲学、以萨特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最主要的还有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李少军,1999)。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上述哲学思想后,更加彻底和深刻对现代哲学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理性制造出来的工具成了杀人武器,苦难悲惨的现实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相距甚远(王博医,2017)。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是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反思,是对现代化纯粹理性的一种质疑。

3. 现代哲学的内涵与困境

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首先需要理解和把握现代哲学的主题。现代哲学的话语是从启蒙开始的,在启蒙运动之前,神学占据主导地位,统治着西方世界,启蒙运动之后,现代哲学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批判精神取代了迷信,打破了西方神学的统治,取代神学“坐上了王座”,成为“超级哲学”。启蒙之后现代哲学的实质是由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两个关于所要达到目标的理想,一个关于人主体的神话(姚大志,2001)。

3.1. 第一个理想

第一个理想是关于知识的:启蒙试图获得关于世界的永恒真理。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便应运而生了,它们的使命就是揭示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真相,发现关于它们的知识,最终获得关于它们的永恒真理(姚大志,2001)。启蒙以后的现代哲学强调“大叙事”。所谓“大叙事”就是以真理的名义讲话:真理是一切知识之为知识的基础,获得永恒真理是启蒙的基本理想之一,真理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的地位,关于真理的话语变成了“元话语”(姚大志,2001)。这种真理的“元话语”造就了哲学学科的霸权主义,形成了“哲学中心论”。这一理想的常见表现形式就是耳熟能详的“逻各斯”(本质、本体、绝对真理、终极真理等)中心主义(王寅,2012)。哲学家们希望为知识寻求和建立一个绝对不可动摇的基础,来构建人类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赵光武,2004)。当“逻各斯”指语言的时候,就是“语音中心论”,西方现代哲学一直强调“语音和言说”高于“文字和书写”,前者占据首位,具有本源性,后者由前者派生。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表象主义。

3.2. 第二个理想

第二个理想是关于实践的:启蒙希望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真理的获得必然导向解放的实践,而“解放”体现了一种普遍的人类历史观念,即所有人类历史都趋向一个作为终极目的自由王国(姚大志,2001)。在认识领域,启蒙哲学试图获得关于外在客观世界和内在主观世界的普遍真理,并且希望这种真理在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都是普遍适用的(姚大志,2005),这就是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一种形式,就是“西方中心主义”。自启蒙以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而“普遍主义”则是西方推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工具。换言之,“普遍主义”是一种西方文化用来压制非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另一神说法。

3.3. 人主体性的神话

启蒙依靠“人的主体性神话”来实现两个伟大的理想。启蒙之前,上帝是最高权威,上帝是至高无上的,一切法则都是上帝制定的。启蒙之后,作为主体的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自立为王,成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用康德的话说,人为自然界立法。在启蒙哲学中,真理同认识主体常常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可以说各种各样的“话语”,但只有作为主体的人才能够说“真理的话语”。如果启蒙要实现普遍解放,获得永恒真理,那么它需要依赖作为主体性的人。人主体性神话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类中心论,主客体二元论等(王寅,2012;李荣海&刘继孟,2000;陈凡&赵迎欢,2005;姚大志,2004)。

现代主义通过评判神学,批判上帝,将神从神坛上拉下,人取而代之,从此人从愚昧中得以“启蒙”,解放了人之天性,使人从“神”的禁锢中得以解脱,成为自由的人。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过分的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导致主客体的对立。这种理性至上使人超越了感性与经验,也让人脱离了日常生活,片面的强调遵守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反而压制了人的感性,人变得单调,人生存的意义枯竭,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反而使人陷入到一种“不自由”的境地。此外,现代哲学取代了神学成为了“超级科学”,哲学的话语以真理的名义统治其他学科,排斥其他学科话语,造成了“真理的白色恐怖”。

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叛”

后现代哲学是什么?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是对现代哲学的一种超越和转向,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潮。而有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哲学是“胡说八道”,毫无道理,只懂批判。更多的学者认为后现代并非是一种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对启蒙以来所形成的现代性思维的批判和否定,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对现代性哲学中的“人主体性”、“基础主义”、“普遍主义”、“理性主义”等彻底的批判和否认。这种“反叛”,必然会形成新的一套后现代思维方式和理论,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和理论并非单一某一些学派,而是由众多的后现代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所提出观点,而形成的非常庞杂的思潮。虽然其思潮很庞杂,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主张和观点。

4.1. 人主体性神话的消解

现代哲学以“人的主体性神话”作为构建现代哲学体系的基础,掌握“真理”的话语权,而后现代主义者们首先做的就是消解这一基础,瓦解现代哲学体系。后现代主义者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或“人的消失”的著名命题来反对人的主体性。福柯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把主体性和人道主义联系起来批判,他认为,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这就是人死了的先兆,因为上帝死了,人就没有了命运的主宰、生活的目的和价值标准,人失去了生存条件,所以人也死了(冯俊,1997)。后现代主义者们提出“后人道主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围剿“人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并非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是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各种“人性论”,传统“人道主义”的各种“人性论”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即肯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人的本质(理性的本质),后人道主义提出了“无本质”,认为并不存在什么普遍一般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所谓的“人性”观念、“人的本质”的观念应该抛弃(赵春兰,2011)。后现代在批判理性,消解理性的时候,提出了各种非理性的东西来抗衡理性,如德里达的“欲望”和“本文”,列维那的“异”等。

4.2. “罗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

4.2.1. 反基础主义,真理的终结

自启蒙以来的现代主义苦苦追寻“阿基米德点”,即绝对的真理、永恒的真理等,在后现代主义者们看来这些根本不存在。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只要相对的真理,任何知识和理论只提供了这个世界的部分景象,没能完整的揭露整个世界。现代主义的一些哲学家虽然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但是在批判的同时又陷入到另外一种形式的基础主义,如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企图通过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来获得一种绝对可靠的基础,主张哲学的严格化和精确化,仍是基础主义的真实继承者(刘放桐,1996)。而后现代主义力图克服这种不彻底性,如德里达创立了“分延”,认为文本优于语音,反对“语音中心论”。他运用“分延”对传统“语音中心论”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现代哲学“基础主义”的一种“解构”,打破传统形而上学的结构,从而造成“分延”。

4.2.2. “大叙事”消解,“小叙事”崛起

对于现代主义哲学倡导“大叙事”和“元话语”来使其知识合法化,以真理的话语行事。后现代主义者否定“大叙事”和“元话语”,肯定小叙事,认为知识和科学是否合法,与是否是真理无关,也无需哲学为自己提供合法性,知识和科学是靠其自身内在特性而获得合法性的。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多元性、不可修正性、混沌、悖论、差异和谬误推理,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同意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冯俊,1997)。

4.2.3. 反表象主义、普遍主义、一元论,多元论崛起

后现代在认识论上主张以多元论来反对“表象主义”和“普遍主义”,在后现代看来,既没有普遍的真理,也没有普遍的人类解放。后现代倡导以多视角、多维度去看待和解释世界。尼采曾打比方说,人有各色各样的眼睛,因而就有各色各样的真理,就必然要导致多元化化的解释。福柯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和方法都不能把握话语的多元性。

5. 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

自1879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已经成为对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但是心理学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冲突,面临许多困境,如分裂和破碎、个体主义取向、与现实生活脱节等等(叶浩生,2002),造成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原因究其根源在于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在现代心理学诞生之初,科学心理学的目标就是效仿自然科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那样客观规范的学科。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和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只有经验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才是惟一正确的,除此之外任何科学观和方法论都是非科学的。但是心理现象又不同于自然现象,当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时,冲突和矛盾就来了。总的来说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困境主要是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困境,方法论的困境包括实在论、个体化、西方主流化、客观实证论、理论化。而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心理研究者们在其导引与协助下,开始借助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方法、研究策略等,尝试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加以解构,并以此为基点试图重建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尤其在方法论方面。

5.1. 从个体化到整体化

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的第一个方法论困境,就是“个体化”取向,即在研究过程中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个体身上,从个体的内部或直接的环境刺激中寻求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解释,而忽视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如构造主义关注个体的意识内容,而对文化的影响丝毫不感兴趣。行为主义关注行为的表现,将社会文化等因素作为一种额外变量加以控制。精神分析过度的强调研究个体的潜意识,而将文化作为压抑人本能的一种因素。认知行为主义仅仅关注个体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而将社会文化等因素置之不顾。虽然人本主义也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对人的影响,但它更多关注人的潜能,以及人如何自我实现。这种个体化取向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人主体性神话”的体现,也是强调人理性主义,张扬人道主义、人类中心论的一种结果。

但心理学现象就其本质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的起源、发生、发展都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带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烙印。如果脱离社会历史文化去研究心理学,那么其结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现象。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个人的心理、行为都是一种文化的、语言的建构物。科学研究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个体心理的研究只有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放到文化的话语中才是合理的。脱离社会历史文化,把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孤离出来的个体主义的方法论是不足以解释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因此后现代主义倡导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5.2. 从实在论到建构论

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的第二个方法论困境是“实在论”,即认为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等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某个地方,这些心理现象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依然可以运用相应的方法测量到。如构造主义对意识内容的研究,认知主义对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研究,精神分析对潜意识和本能的研究,人本主义对人的需要、潜能、自我实现的研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认为意识内容、认知、潜意识、本能、需要等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的头脑中,这实质上是一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体现。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产生的社会建构理论来看,认知、情绪等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和语言的建构,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互动建构出来的。

5.3. 从西方主流化到平等、本土化研究

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的第三个方法论困境,就是“西方主流文化”。从文化角度来看,心理学本质上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产物,心理学的话语主要是由西方文化所制定的,即西方心理学倾向将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应用于所有的群体,这种研究取向的结果必然会歪曲其他文化条件下人的心理,从而造成了心理学中的“通用主义”、“白人价值观至上”、“西方中心主义”。这种西方主流文化的研究方法论实质上是“普遍主义”的一种表现。

但人的心理受文化影响颇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个体心理是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科学心理学具有一定的文化局限,并不具有适应所有文化的普遍意义。而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文化论,反对“西方化”、“白人化”,强调多样化的价值观,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并主张超越心理学对西方主流文化的依赖,在文化价值平等的基础,开展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

5.4. 从客观实证论到多元论

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的第四个方法论困境,是“客观实证论”。科学心理学的“合法性”在于心理学的研究及其结果是建立在客观观察、实证、实验方法上。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受到现代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其实证主义、实验主义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客观实证的方法执掌霸主的帅印,傲视和排挤其他的研究方法(高峰强&车文博,2001)。如国内的许多心理学研究者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奉为真理,在研究过程中,大力的宣传实验室研究和共同规律研究等方法的科学性。

而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客观实证论的局限性。现代心理学要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倡导多元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多范围的去吸收其他学科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步形成适用于心理学自身的方法论。

此外,客观实证也促使科学心理学过度的重视量化研究范式,忽视质化研究范式,但是量化研究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如忽视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心理活动(情感、人格、意志等)是处于某种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产物,仅仅通过量化研究很难全面的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而在后现代思潮倡导多元方法论影响下,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从对实证主义所推崇的量化研究顶礼膜拜转向对质化研究范式的重视和青睐(闫杰,2008),因此,后现代思潮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心理学质化研究的兴起。

5.5. 从理论化到应用化

科学主义心理学面临的第五个方法论困境,是“理论化”取向。自从心理学成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就开始处于对立状态,一直持续了100多年。主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仿效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宣扬工具理性而压制价值理性,虽然也会涉及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但是从未真正的重视它。心理学内部的这种理论与应用之争,是阻碍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心理学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学不应该一味的去研究客观性理论,去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并精确地描述,而应该追求有实用价值的、具体的、有用的局部知识,加强对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如格根强调心理学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为大众服务和具体应用上,苛费尔强烈要求心理学重新恢复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因此后现代思潮促进了心理学理论化向应用化的转变,促进了心理学应用的发展,尤其在临床治疗与咨询领域,如后现代心理治疗的诞生(焦点解决短期和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

6. 小结

总的来说,后现代不但是一种批判性的思潮,更是一种重构的思潮,它在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础上去重构现代哲学,因此后现代主义实质是现代之后。后现代思潮下的心理学方法论反对传统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中的个体化、实在论、西方主流文化、客观实证论、理论化,提出从整体、建构、平等、多元、应用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将个体放在整个社会文化历史脉络中去理解,研究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关系,由此实现了对传统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所以,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地丰富了心理学方法论内涵,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确定适于自身的特性的方法论,构筑人的完整形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凡, 赵迎欢(2005). 后人道主义: 哲学人道主义的现时代反思与定位. 社会科学辑刊, 1, 16-21.
[2] 丹尼尔∙贝尔(1985). 后工业社会. 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3] 冯俊(1997).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1(5), 39-47.
[4] 高峰强, 车文博(2001).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心理科学, 24(1), 50-53.
[5] 李荣海, 刘继孟(2000).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江苏社会科学, 1, 85-89.
[6] 李少军(1999).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26-30.
[7] 刘放桐(1996).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下). 国外社会科学, 4, 7-12.
[8] 王博医(2017).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根源. 理论观察, 1, 36-38.
[9] 王寅(2012). 后现代哲学的转向与超越——特征与评价. 当代外语研究, 5, 5-11.
[10] 闫杰(2008).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学质化研究兴起的影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05-109.
[11] 姚大志(2001). 现代之后: 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2] 姚大志(2004). 科学的合法性: 现代与后现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6(1), 59-64.
[13] 姚大志(2005). 后现代主义与启蒙. 社会科学战线, 1, 31-38.
[14] 叶浩生(2002). 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国外社会科学, 4, 9-15.
[15] 赵春兰(2011). 后现代主义: 批判与超越.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5), 1-2.
[16] 赵光武(2004). 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1(2),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