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信任是在特定交往情景中,个体基于对他人意图或行为的正性预期,而愿意接受由此带来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Rousseau, Sitkin, Burt, & Camerer, 1998)。现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就已经不再盲目的相信他人,可以依据对方的可信特质做出谨慎的信任判断(张耀华,朱莉琪,2014;Harris, Koenig, Corriveau, & Jaswal, 2018)。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幼儿在特定情景(信息获取)中对具有不同可信特质的人的选择性信任判断特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交往情景通常是复杂多样的,在不同情景中需要选择性地相信具有不同特质的人。那么儿童从何时开始能够有效地整合交往情景和可信特质做出恰当的信任判断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早期研究者从组织行为学领域探讨了成人会相信什么样的人。Butler (1991)最早提出影响信任判断的10种特质,包括开放性,感受性,可用性,公平,正直,能力,忠诚,谨慎,守诺,一致性。Mayer等人(1995)基于以往相关研究指出能力、正直和善意是信任建立的重要影响因素。Colquitt等人(2007)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Mayer等人(1995)的观点,提出能力、善意和正直是与信任判断密切相关的三种典型的可信特质(trustworthiness traits)。其中,能力(competence)是指个体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拥有一技之长、核心竞争力以及胜任力。善意(benevolence)是个体有对他人好的一种积极倾向或动机,即具有利他而非利己性。正直(integrity)是个体诚实、遵守承诺、按照社会规则行事,做到公平公正。
那么儿童从何时开始能够跟成人一样基于对方的可信特质做出选择性信任判断呢?目前研究者主要使用冲突信任源范式(Conflicting Sources Paradigm, Koenig, Clément, & Harris, 2004),系统探讨了学前儿童在获取信息时的信任判断特点。经典的冲突信任源范式包括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在熟悉阶段,实验者给儿童介绍两位信息提供者,让他们分别对儿童熟悉的物品进行命名。其中,一位信息提供者总是命名错误,另一位则总是命名正确。在测试阶段,实验者给儿童呈现不同的新异物品后,提供两位信息提供者给出的不同命名信息。研究者通过询问儿童相信哪一位信息提供者给出的命名信息来了解儿童的信任判断依据。现有研究显示,儿童从3岁开始就能够根据他人以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来判断其是否可信,但这种判断能力发展到4岁才相对稳定(Pasquini, Corriveau, Koenig, & Harris, 2007; Harris et al., 2018; Tong, Wang, & Danovitch, 2020)。
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信息提供者的熟悉度、口音、意图、面孔特征等社会性特征对幼儿信任判断的影响(Corriveau & Harris, 2009; Kinzler, Corriveau, & Harris, 2011; Bascandziev & Harris, 2014; 王燕,程艳,李佳阳,董圣鸿,2015)。例如,Corriveau和Harris (2009)研究发现,相比于陌生人而言,3~5岁幼儿更愿意相信熟悉的信息提供者(如母亲和幼儿园老师);但是如果熟悉者之前提供过错误的信息,3岁幼儿仍然会相信熟悉的老师,4岁幼儿则开始倾向于相信提供正确信息的陌生人,发展到5岁大部分幼儿都会根据以往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做出正确的信任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信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获取信息外,还有诸如信守承诺、托付重任、保守秘密等许多与信任密切相关的交往情景。信任判断不仅与交往对象的可信特质有关,还会受到交往情景的影响(周海丽,周晖,2014)。目前很少有研究探讨幼儿何时开始能够依据交往情景来选择相信具有不同可信特质的人。现有研究结果一致表明,4岁是幼儿特质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点(Liu, Gelman, & Wellman, 2007),也是选择性信任判断能力获得的重要时期(Harris et al., 2018; Tong, Wang, & Danovitch, 2020)。因此,本研究拟以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不同交往情景中的选择性信任判断特点。
本研究选取信守承诺和信息获取两种信任判断情景,以择友作为一般性偏好控制情景,通过情景故事访谈法,考察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对具有能力、善意或正直三种不同可信特质的交往对象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年龄特征。本研究分为2个实验:实验1考察4~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信息获取和择友情景中,基于善意和能力特质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其年龄特征;实验2考察4~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信息获取和择友情景中,基于正直和能力特质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年龄特征。考虑到善意和正直两种特质都可以归为道德品质,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通常会以个人的道德品质来启动人际交往中的信任链(杨中芳,彭泗清,1999)。由此我们认为,在信守承诺这一交往情景中,相对于能力而言,与道德相关的可信特质(如善意、正直)是信任判断的重要依据,而在信息获取情景中,与能力相关的可信特质则是信任判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本研究假设如果幼儿在信守承诺情景中选择相信善意或正直的人,在信息获取情景中选择相信有能力的人,则认为幼儿能够整合交往情景和可信特质进行选择性信任判断。
2. 实验1:4~6岁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基于善意和能力特质的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
2.1. 方法
2.1.1. 被试
实验选取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的4岁、5岁、6岁幼儿共151名参加测试。其中无效被试5人(4人未通过控制任务,1人不配合),最终有效被试146人,各年龄段分布情况:4岁组50人(M = 4.49, SD = 0.28),24名男孩,26名女孩;5岁组49人(M = 5.47, SD = 0.28),24名男孩,25名女孩;6岁组47人(M = 6.37, SD = 0.23),21名男孩,26名女孩。
2.1.2. 实验设计
采用3 (年龄:4岁、5岁、6岁) × 3 (情景类型:信守承诺、信息获取、择友)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景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选择相信善意的人数比例。
2.1.3. 故事材料
1) 特质故事
参照李庆功等人(2012a, 2012b)的研究材料,编制善意特质故事和能力特质故事各2个。故事中的人物均与被试同性别同年龄,故事配有彩色图片。
善意特质故事
故事1:小桔有很多张贴纸,老师让小桔把贴纸分给大家一起看,她把贴纸分给了大家一起玩。
故事2:游戏时间,小桔有很多积木,老师让小桔把积木分给大家一起玩,小桔把积木分给了同伴。
能力特质故事
故事1:音乐课上,老师教小朋友们一首儿歌,小红学得很快,一会就学会了。
故事2:画画课上,老师教小朋友们学画画,小红学得很快,一会就会画了。
2) 信任判断情景
参照以往相关研究中的信守承诺和信息获取情景(周海丽,周晖,2014;李庆功等,2012a, 2012b),以择友作为一般性偏好情景(张兰萍,周晖,2011),编制3个情景故事。
信守承诺情景
小红和小桔都跟你说好了,有了新的玩具拿来跟你一起玩,谁会有了新的玩具拿来和你一起玩?
信息获取情景
你知道图片(新异物品)上是什么东西吗?小红和小桔知道这个叫什么?你会去问谁呢?
择友偏好情景
老师要组织春游,你可以带一个好朋友来参加,你愿意选谁做你的好朋友去春游呢?
3) 计分方法
为了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采用统一计分的原则,选择能力特质的人物记0分,选择善意特质的人物记1分。
2.1.4. 实验程序
实验测试在幼儿园一间安静的教室内进行,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对幼儿进行一对一个体施测。在实验开始前,主试先与幼儿熟悉并询问儿童的个人信息。
实验指导语:“***你好,今天我会给你讲几个故事,你要认真听,讲完故事我会问你几个问题,你怎么想就怎样回答我,你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儿童理解基本要求后,主试开始给儿童讲述故事。
整个测试流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特质介绍,第二部分是信任判断。
【特质介绍】
主试先向儿童呈现两张人物图片(与被试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然后向儿童介绍人物的名字,并分别通过两个特质故事赋予故事人物相应的可信特质(善意特质和能力特质)。以善意特质故事为例,“这是小桔,小桔有很多张贴纸,老师让小桔把贴纸分给大家一起看,她把贴纸分给了大家一起玩。游戏时间,小桔有很多积木,老师让小桔把积木分给大家一起玩,小桔把积木分给了同伴。”两个故事讲完后,主试询问儿童:“你觉得小桔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啊?”无论儿童如何回答,主试都需与儿童确认“小桔是一个爱分享的小朋友,对不对?”保证所有儿童都对故事中的人物特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后,主试向儿童讲述另外一个主人公的故事(即能力特质故事)。
在信任判断前,主试再次询问儿童“谁是能干的小朋友?谁是爱分享的小朋友?”让儿童在两个故事人物间进行选择,以确认儿童能够正确的区分和记忆两个人物的不同特质。如果有儿童回答错误,则主试再次讲述特质故事并确认。两次后儿童还无法正确记忆和区分人物特质,将被记为无效被试。
【信任判断】
在信任判断部分,主试分别在信守承诺、信息获取和择友三种不同的测试情景中询问并记录儿童在两种不同可信特质人物间的选择情况。以信守承诺情景为例,主试给儿童看一张玩具图片,询问儿童“小红和小桔都跟你说好了,有了新的玩具拿来跟你一起玩。谁会有了新的玩具拿来和你一起玩?你用手指指给我看。”主试让儿童在两个主人公间进行选择,并记录儿童的回答。
整个测试过程大约需要20分钟。其中特质人物的呈现顺序和判断情景均为随机呈现,并在被试间进行平衡。
2.2. 结果
预分析结果显示,测试顺序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ps > 0.05),因此后续分析不再考虑这两个因素。各年龄组幼儿在不同情景中选择相信善意人物的人数百分比详见表1。

Table 1. The percentage of 4- to 6-year-old who trusted benevolence and their differences (χ2) from random level (0.5)
表1. 4~6岁幼儿选择相信善意特质个体的人数百分比及与随机水平(0.5)间的差异结果(χ2)
注:***p < 0.001,**p < 0.01,*p < 0.05,下同。
为了解4~6岁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的信任判断特点,在三种情景中,分别使用卡方检验比较选择相信善意人物的人数百分比与随机水平(0.5)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 在信守承诺情景中,4岁、5岁和6岁幼儿选择信任善意人物的人数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4岁:χ2(1) = 13.520,p < 0.001;5岁:χ2(1) = 25.000,p < 0.001;6岁:χ2(1) = 26.064,p < 0.001)。这表明,4~6岁幼儿在信任承诺情景中均倾向于相信善意的人。2) 在信息获取情景中,4岁幼儿选择信任善意人物的人数百分比与随机水平间没有显著性差异(χ2(1) = 0.320,p > 0.05),但5岁和6岁幼儿选择信任善意人物的人数百分比显著低于随机水平(5岁:χ2(1) = 5.898,p < 0.05;6岁:χ2(1) = 6.149,p < 0.05)。这表明,除了4岁幼儿外,5~6岁幼儿在信息获取情景中,更倾向于相信有能力的人。3) 在择友上,4岁和5岁幼儿选择善意的人数百分比显著高于随机水平(4岁:χ2(1) = 11.520,p < 0.001;5岁:χ2(1) = 10.796,p < 0.001),但6岁幼儿的选择与随机水平间没有显著差异(χ2(1) = 0.191, p > 0.05)。这表明,4~5岁幼儿均更倾向与善意的人交朋友,但6岁幼儿的择友偏好在能力和善意特质间没有差异。
3. 实验2:4~6岁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基于正直和能力特质的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
3.1. 方法
3.1.1. 被试
实验选取杭州市两所公立幼儿园的4岁、5岁、6岁儿童142名参加测试。其中无效被试4人(3人未通过控制任务,1人不配合测试),最终有效被试138人,各年龄段分布情况:4岁组46人(M = 4.62, SD = 0.26),22名男孩,24名女孩;5岁组45人(M = 5.49, SD = 0.31),21名男孩,24名女孩;6岁组47人(M = 6.39, SD = 0.26),22名男孩,25名女孩。
3.1.2. 实验设计
采用3 (年龄:4岁、5岁、6岁) × 3 (情景类型:信守承诺、信息获取、择友)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情景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幼儿在三种交往情景中选择相信正直的人的比例。
3.1.3. 故事材料
1) 特质故事
参照李庆功等人(2012b)、刘文等人(2015)的研究材料,分别编制正直特质故事和能力特质故事(同实验1)各2个。故事情景中的人物均与被试同性别同年龄,同时配有彩色图片辅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
正直特质故事
故事1:游戏时间,老师给小桔和果果10张贴纸,让小桔分贴纸,小桔给自己留了5张,给果果分了5张。
故事2:吃点心时,老师给小桔和果果10个饼干,让小桔分饼干,小桔给自己留了5个,给果果分了5个。
能力特质故事(同实验1)
2) 信任判断情景
信任判断情景同实验1。
3) 计分方法
选择能力特质的人物记0分,选择正直特质的人物记1分。
3.1.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同实验1。
3.2. 结果
预分析结果显示,测试顺序和性别差异均不显著(ps > 0.05),因此后续分析不再考虑这两个因素。各年龄组幼儿在不同情景中选择正直个体的人数百分比详见表2。

Table 2. The percentage of 4- to 6-year-old who trusted integrity and their differences (χ2) from random level (0.5)
表2. 4~6岁幼儿选择相信正直特质人物的人数百分比及与随机水平(0.5)间的差异结果(χ2)
为了解4~6岁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的信任判断特点,在三种情景中分别使用卡方检验比较选择相信正直人物的幼儿人数百分比与随机水平(0.5)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 在信守承诺情景中,4岁、5岁和6岁幼儿选择信任正直人物的人数百分比显著高于随机水平(4岁:χ2(1) = 8.696,p < 0.01;5岁:χ2(1) = 13.889,p < 0.001;6岁:χ2(1) = 23.170,p < 0.001)。这表明,4~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情景中更倾向于相信正直的人。2) 在信息获取情景中,4岁和6岁幼儿选择信任正直人物的人数百分比显著低于随机水平(4岁:χ2(1) = 5.565,p< 0.05;6岁:χ2(1) = 11.255,p < 0.001),5岁幼儿选择信任正直人物的人数百分比与随机水平差异不显著(χ2(1) = 1.800,p > 0.05)。这表明,4岁和6岁幼儿在信息获取情景中,更倾向于信任有能力的人,而5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则不存在明显的特质间差异。3) 在择友情景中,只有5岁幼儿选择正直人物的人数百分比显著高于随机水平(χ2(1) = 8.022,p < 0.01),而4岁和6岁幼儿选择信任正直人物的人数百分比与随机水平差异不显著(4岁:χ2(1) = 0.348,p > 0.05;6岁:χ2(1) = 3.596,p > 0.05)。这表明,5岁幼儿更倾向与正直的人交朋友,4岁和6岁幼儿的择友在能力和正直特质间没有差异。
4. 讨论
信任是在特定交往情景中,个体基于对方的可信特质所做出的一种风险决策。交往情景和可信特质是影响信任判断的两大因素(周海丽,周晖,2014)。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在信息获取情景中,幼儿对具有不同可信特质个体的信任判断特点,本研究则使用情景故事访谈法,考察了4~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和信息获取两种不同情景中,基于能力、善意或正直三种可信特质的信任判断特点及其年龄特征。
本研究实验1设置善意和有能力两种可信特质的人,让幼儿分别在信守承诺和信息获取两种不同情景中做出信任判断。结果显示,5~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情景中相信善意的人,而在信息获取情景中选择相信有能力的人。但对于4岁幼儿来讲,他们仅在信守承诺情景中表现出善意偏好,而在信息获取情景中没有表现出对能力或善意的明显信任偏好。这一结果提示,从5岁开始,幼儿在信息获取和信守承诺两种交往情景中会选择相信具有不同特质的人。但4岁幼儿在信息获取情景中没有表现出与年长幼儿类似的信任偏好。这可能是因为,4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受到一般性交友偏好的影响,即在交友情景中4岁幼儿的善意偏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信任选择。但是本实验中5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却没有受到一般性交友偏好的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幼儿基于特质的信任判断能力在4岁与5岁间也存在发展性差异,4岁幼儿的信任判断更多受到特质效价的影响(李庆功等,2012a)。
实验2设置正直和有能力两种可信特质的人,让幼儿分别在信守承诺和信息获取两种不同情景中做出信任判断。结果显示,4岁和6岁幼儿在信守承诺情景中相信正直的人,而在信息获取情景中相信有能力的人。但对于5岁幼儿来讲,他们仅在信守承诺情景中表现出正直偏好,而在信息获取情景中没有表现出对能力或正直的明显信任偏好。这可能与5岁幼儿的交友偏好有关,在交友情景中,仅有5岁幼儿表现出对正直的人的偏好,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任判断。本实验使用公平行为作为正直特质的行为特征,以往有关公平的发展研究也提示,幼儿虽然从4岁开始就能够理解公平的概念,5岁幼儿公平敏感性增加,在分配任务中要求做到绝对公平,这可能是5岁幼儿在交友中表现出对公平正直特质的人的偏好原因(刘文等,2015)。但在实验1中,5岁幼儿虽然在交友情景中偏好善意的人,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信任判断。5岁幼儿在两个实验中不同的信任判断表现需要进一步实验数据加以验证。此外,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还可能在于,幼儿特质推理能力与具体特质有关,如幼儿可能对某些特质(如善意等)的理解、归因、推理能力成熟较早(Lane, Wellman, & Gelman, 2013),而对另外一些特质的理解和推理则发展相对较晚,这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知,4~5岁幼儿在信任判断中对交往情景与可信特质的匹配能力尚不稳定,而6岁幼儿则可以有效地整合交往情景和可信特质,在特定的交往情景中选择相信具有不同可信特质的人。这与以往研究认为的4岁幼儿可以基于对方的可信特质做出稳定的信任判断不一致。其区别主要在于,以往研究主要考察幼儿在一种特定情境中(通常使用信息获取情景),对两位具有冲突特质的交往对象(如有能力和无能力、善意和恶意、熟悉和不熟悉等)进行信任判断(Hermes, Behne, & Rakoczy, 2018)。幼儿通过对两种相互冲突特质间的比较,就能够帮助他们做出恰当的信任判断(李庆功等,2012a)。而在本研究中,幼儿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同时具有积极效价的可信特质(如有能力和善意,有能力和正直),这不仅要求幼儿要对特质的具体内涵有正确的理解,而且要与交往情景进行合理匹配,才能做出恰当的信任判断。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幼儿发展到6岁才能够在不同情景中选择相信具有不同可信特质的人。这一结果也验证了Hermes等人(2018)的观点,学前幼儿在不同情景中基于不同积极特质的信任判断是建立在特质推理的基础上,是理性的而非随机性的行为,而且幼儿这种依据情景的选择性信任判断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年龄间差异(周海丽,周晖,2014)。本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相对于能力而言,年幼儿童在信任判断时更看重对方的道德品质(如善意和正直)。
5. 结论
4~6岁幼儿在不同交往情景中,基于可信特质的信任判断能力逐步发展成熟,其中4~5岁幼儿的选择性信任判断能力易受到一般性择友偏好的影响,而6岁幼儿已经能够整合交往情景和可信特质做出恰当的选择性信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