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述评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ay of Integrating the Long March Spirit into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1.105177, PDF, HTML, XML, 下载: 600  浏览: 1,032 
作者: 周 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长征精神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述评Long March Spiri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Review
摘要: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在梳理近五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这一时期的研究现状,对研究中存在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大同小异、方案过于理想化以及忽视学生发展特点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做出了展望。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s our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and he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this period, and reflects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such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being similar with minor differences, the scheme being too idealistic, and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a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Long March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周瑶.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5): 1295-130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77

1. 引言

8.6万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启了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过程中孕育和发展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1],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1]。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我们处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引导大学生们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发挥好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就需要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并学习长征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等等,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克服思想意识形态中的错误理念,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侵蚀,对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们已经对长征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长征精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等问题上,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角度出发,对近五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所做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将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与之前的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当前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与长征精神的融合路径做出展望。

2.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现状

本文梳理归纳了近五年来国内学者对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路径:

2.1. 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政课程之中

大学是提高学生们身心素养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主要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一门专门引领、培养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素质的课程更加需要将课堂教学与长征精神相融合。既可以为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培育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提供可靠的价值依据,也可以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已有的研究中,将长征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政课程之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孙立军、赵珊和张雨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作用并扩展教师理论研究范畴,通过学术研究不断完善和更新长征精神的学习内容,再将学术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研以致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刘鹏波提出,要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董艺乐和陈捷也在《内涵·价值·路径: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教师要注重发挥自己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者主体作用,把握长征精神的实质 [4]。但是在教学中单单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合理的,思想政治课不是逐字逐句地读课本,也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将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并且要考虑到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发挥。汪莎在《论长征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就提到了这一点,她指出,“思想教育课程不单单是一类纯粹的学习科目,它的设计目的也不应该局限于学生学习大量的政治与心理知识,而是切实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学习能力、自身感悟为发展基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5]。刘艳认为,教师可通过设计课外实践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红色革命圣地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长征精神,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6]。郑祥文在《长征精神在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与路径》一文中提出,“要根据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实际需要,将红军长征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高校精准思政的课程教学之中” [7]。他还列举了“湘江之战”、“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和“血战独树镇”的例子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有责任感”的高尚品质,对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启发。

第二种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电影、录像等直观形式将长征中的感人事迹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徐世巍认为,要善于利用时代发展的新成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示红军指战员宁死不屈的精神,展示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 [8]。王永丽也提出,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将长征中的英雄故事、感人事迹展现出来,加深对学生的影响 [9]。孙立军、赵珊和张雨也在《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到,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电影、纪录片等直观形式,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何旗则提出,在讲长征精神的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请老红军现场讲述长征,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坚定的革命信念在红军将士内心中的分量 [10]。

第三种则是注重加强长征精神与高校课程及教材的融合。徐倩倩认为,要充分实现长征精神教育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就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这个主阵地优势,使学生更加了解长征精神的意义 [11]。但是董艺乐和陈捷在文章中提出,目前关于长征精神内容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体现,而在其他的思政必修课程中并没有专门呈现 [4]。这说明长征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材的融入还远远不够。孙梦真和裴恒涛认为,学校应增设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学 [12]。董良提出,在思想政治论课各门课程中完全可以讲授长征精神,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课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在设计这一章教学时长征和长征精神就是很好的素材,既可以用长征中的真人真事贯穿全部教学,也可以选取长征中的案例导入教学内容 [13]。李东明认为,要根据四门思政课程的内在特点和目标要求,区别运用长征精神,使之与所授课程相匹配。在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架构和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将长征精神穿插到教学过程当中,甚至可以将长征精神作为若干个专题、案例进行讲授,实现从教材向教学的跨越性转变 [14]。赵伟程更是在《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一文中,对如何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依托弘扬长征精神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5]。贺桂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高校可以发动师生自编长征历史的简明教材,“将长征精神的内涵、内容以及在当代的实际体现与各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16]。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比如将长征精神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设立关于长征精神的专项科研,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围绕着长征精神的主题,开展辩论、讨论、对话、演讲、表演等” [16]。葛云霞也强调,“要充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立多维互动的思政教育平台。通过成立专门教育教学专家团队设置安排相关课程,形成专业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将长征精神引入大学生课堂” [17],慕课就是一个全国高校共享教育资源的很好的平台。

2.2. 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18]。校园文化建设对更好地发挥长征精神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梳理近五年的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对这一点做出了具体的论述,提出了组织以长征精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革命歌曲”、“红色经典朗诵”、“长征舞台剧”等晚会、“长征精神读书会”、“我的长征路”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新长征梦”主体征文比赛等。

何旗在《论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文中将校园文化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将长征精神与社团文化建设相结合,二是“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校园学术氛围营造中” [10]。陆黎敏提出,在高校图书馆设置有关革命的红色书刊和报纸,在重大的节日里组织大学生观看井冈山、延安等革命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19]。陈雯在《长征精神融入当今大学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探讨》中提出高校可以以长征精神为主题,构建教育实训基地,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20]。刘鹏波则认为可以在校园中设置以长征为主题的标志或建筑,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认识。另外,他还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长征精神通过校园网站、微信等多样宣传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发挥舆论引导力,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进而加强大学生对长征精神的关注度” [3]。张潇 [21] 在文章中也提到了这一观点。罗乔丽 [22] 提出了用学生来影响学生的建议,提倡选拔优秀的学生社团干部,通过干部培训、党校培训等方式对长征精神的内涵及价值进行学习,并通过这些优秀学生干部深入到学生群体,达到“以点带面,全覆盖的效果” [23]。范文文特别提到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通过业余党校、各类学习活动等方式,学习长征精神,形成自主组织、自主参加的良好学习局面,既能使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又可以在过程中带动身边其他的同学 [24]。郑祥文则在《长征精神在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与路径》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在高校建立红色文化研发基地,鼓励全校各个专业的师生参与研究,并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长征精神进行解读,同时做到研以致用,把师生们的研究成果与思政课相融合,更能增强长征精神的说服力,加深同学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7]。

2.3. 将长征精神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品质、理想信念等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对思想政治课的一种延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接触到课堂之外的东西,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在近五年的文献中,王守花 [23]、齐文文 [24]、张潇 [25]、陈妍 [26] 等大多数学者都提到了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构想,主要的实施方法包括: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或去长征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开展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志愿活动,在校内可以组织学生们走访老红军、服务离退休教师等活动等等。贺桂祯在《刍议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中提到,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结合目前高校精准扶贫的计划,鼓励学生在假期到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为需要帮助的人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同时亲身体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使长征精神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16]。赵伟程提出,可以鼓励学生开展“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调查活动,深入基层访谈健在的老红军战士,对长征沿途的村镇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就现阶段大学生对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践行长征精神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最后对调研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并运用SPSS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15]。钟琴则以高职高专学校为例提出,要根据本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色引导学生领悟长征精神 [27]。黄军在《基于VR技术的长征体验系统》中提到一个问题:传统的社会实践方式比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难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展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更体会不到每一件展品背后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基于此,他提出“利用VR的高沉浸式技术,构建一套基于VR技术的长征体验系统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展品背后的故事,将传统的参观博物馆的方式与VR技术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的体验长征的情景,切身感受当时环境的险恶,与红军战士一起经历困难险阻,深刻地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 [28]。此外,陈星在《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一文中特别提到,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除了需要高校的教育者、课堂及校园建设的配合之余,还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多种媒体的综合利用 [29]。

3.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本文从知网中共选择了28篇相关的文献,其中仅2017年就包括了11篇,几乎占全部研究成果数量的一半,2018年至2020年间,虽然相关文献的数量相较于2017年有多减少,但总体还是处于上升的趋势,足以说明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是近年来长征精神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2021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相信这一问题将会继续引发人们的又一波研究高潮。

3.1.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中的不足

客观地看,关于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的融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在过去五年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第一,在研究内容方面,大多数学者所提出的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都大同小异,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趋于同质化。

其次,这些路径与方案的提出大多都过于理想化,存在着“理论高于实际”、“想法好、操作难”的问题。比如大多数学者提到的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的方案,因为并未对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做出解释,也难以对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保障,所以学生的参与度、认同度并没有得到提高,以至于达不到方案理想的效果。

最后,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国内的大多学者们将主要的研究精力都放在了对长征精神价值的弘扬和继承上,反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接受程度、认同程度,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高校在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顾一味地灌输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没有关注到学生对这一精神的心理认同度,那么就会造成学生仅仅将此看成一个知识点、一个考点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偏移,后果不堪设想。

3.2. 对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的展望

对不足之处的理性认知是开拓良好局面的全新开始 [30]。我们应该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的研究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遵循。

1) 考虑学生发展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目前在校大学本科生多以“00后”为主,“0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高学历、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群体,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这类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对“00后”大学生来说早已麻木,甚至出现厌烦、抵触的心理。对待这样一类群体,高校在开展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00后”大学生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改变和创新教育管理服务思路和方法,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们更易接受、更易认可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探索出行之有效、值得推广的大学生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方式方法。

2) 丰富课程内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

从横向看,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该范畴的还有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等,这些精神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每种精神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学界可以将长征精神和其他革命精神相关联,通过比较研究发掘不同的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比如在长征精神中学习中国共产党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红船精神中学习我党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在学习抗战精神中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等等,使各种精神共同发挥作用,帮助学生们全面发展。此外,从纵向看,高校在使长征精神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与其他的课程相联合,把思想政治课作为主阵地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使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从不同的课程角度来看待长征精神,从不同的视角来学习长征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3) 思政教育形式要与时俱进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存在,无论是在线教育还是短视频的兴起都为高校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网络资源对长征精神进行宣传,以到达最佳的教育效果。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建设校内红色网站传播长征精神、慕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方式等,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要与时俱进,紧跟网络新发展,结合融媒体时代特点,通过高校官方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向学生们传播长征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进一步拓宽和创新利用长征精神进行思政教育的渠道。

4. 结语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虽然长征已经过去80多年,但长征精神对今天中国梦的实现仍具有强大的力量,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拓展对长征精神的认识与研究,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1(002).
[2] 孙立军, 赵珊, 张雨.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党史博采(理论), 2016(11): 59-61.
[3] 刘鹏波. 浅谈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J]. 现代交际, 2018(13): 117-118.
[4] 董艺乐, 陈捷. 内涵•价值•路径: 长征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7(6): 39-43.
[5] 汪莎. 论长征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8(15): 30-31.
[6] 刘艳. 立足思政课阵地, 弘扬和践行长征精神——以“思想道德修养”课为例[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7): 131-132+156.
[7] 郑祥文, 刘宗灵. 长征精神在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中的价值与路径[J]. 西部学刊, 2020(17): 66-69.
[8] 徐世巍. 长征精神融入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初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9(4): 50-54.
[9] 王永丽.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新西部, 2019(18): 128-129+139.
[10] 何旗. 论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9(5): 50-52.
[11] 徐倩倩.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2): 36-38.
[12] 孙梦真, 裴恒涛. 长征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3): 11-15.
[13] 董良.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创新[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02): 7-11.
[14] 李东明.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长征精神的运用探析[J]. 实事求是, 2018(2): 59-63.
[15] 赵伟程.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7(5): 7-11.
[16] 贺桂祯. 刍议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5): 75-78.
[17] 葛云霞, 徐兆娟. 长征精神指引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 北京青年研究, 2017, 26(3): 84-90.
[1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9] 陆黎敏. 红色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9(8): 126-127.
[20] 陈雯. 长征精神融入当今大学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探讨[J]. 才智, 2018(27): 134.
[21] 范文文. 长征精神与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戏剧之家, 2018(3): 136-137.
[22] 罗乔丽, 孙笑然. 新时代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8(1): 48-50.
[23] 王守花, 李晓兰. 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长征精神为例[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8): 6-9.
[24] 齐文文, 刘汉一. 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7(4): 54-57.
[25] 张潇.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 法制与社会, 2017(35): 195-196.
[26] 陈妍, 桑英程. 长征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和运用[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8): 66-67.
[27] 钟琴. 长征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以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J]. 教育观察, 2018(23): 32-35.
[28] 黄军, 高雪, 刘越, 林雪莹. 基于VR技术的长征体验系统[J].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6): 58-63.
[29] 陈星. 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30] 周艳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长征精神研究综述(2006-2016) [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7(2):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