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及实践
Path and Practice of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1.108322, PDF, HTML, XML, 下载: 395  浏览: 561 
作者: 施 媛: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实践The New Ag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Path Practice
摘要: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校作为知识和思想的创造源和集散地,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是思想活跃的讲堂。意识形态作为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对高校师生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具有深刻的影响。当前,自媒体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覆盖广泛,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积极探寻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路径,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效能和价值,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Abstract: To uphold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to constant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s the creation source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of knowledge and ide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attlegroun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he front of contention for various ideological trends and values, and the lecture hall with active thoughts. Ideology, as an important way and way of modern political construction,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ocial cogni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t presen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 Media” and the extensive coverag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pose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u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施媛.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路径及实践[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8): 2318-23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8322

1. 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党历来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对相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1] 高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阵地建设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战略工程。面对当下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形势,积极探寻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路径,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效能和价值,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2.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长久治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更复杂的局势,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是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

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高校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太多问题,甚至很突出、很尖锐,高校不可能置身事外。这些年一些高校意识形态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挑战随时都要面对。有些是来自社会的挑战,有些是来自校内的挑战,在政治信仰方面有些情况并不乐观。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责任和任务很重,要进一步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

2.2.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从大学生心理发展来看,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三股势力”企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阻碍我国前进步伐、同我党争夺年轻大学生的图谋一刻也没有改变,树欲静而风不止;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现状来看,确实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因此,做好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的重任,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着力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2.3. 抵御国外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为高校科学文化发展面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情况也不断加剧,外来文化特别是敌对势力的渗透影响日趋复杂。在这方面,高校一些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面临的严峻形势仍不适应。由于长期以来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视有所欠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体制、机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与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不适应。

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以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中轴,不断探索并日渐成熟,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随着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与新挑战而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其中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中的政治性弱化淡化问题开始显现,并从根本上制约了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整体价值的实现。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正视意识形态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1. 大众文化领域政治性不足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政治引领不够

总体上看,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它与大众文化之间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首先,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一种代表并反映阶级利益的特殊文化。世界上并没有超越于阶级的意识形态,高校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所有党员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各级领导干部和宣传思想工作者都应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坚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入,面对错误的思想、言论,应有鲜明而深刻的判断与认识,要用透彻的理论敢于对话,敢于批判。其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认清当下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高校不是封闭的象牙塔,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意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决定着意识。当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的明显。

3.2. 文学审美领域的深刻变化造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政治融入不深

特定社会文化承担着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功能。因为一方面,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内容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另一方面,特定社会与时代的文化理想、文化追求与文化发展方向,无一不从根本上引导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离开了文化导向和谱系,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之中,文学与艺术审美理所当然包括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文学领域的政治路线,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创作急于摆脱“政治工具”的附庸状态;至80年代中叶,“文学主体论”高举“为人的文学”的旗帜,进一步深刻阐释文学的主体美学,抒发自然个体和本我的政治“模糊化”私语空间。表面看来,许多国家都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宽松化发展,但具体分析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意识形态都是这个国家特定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产物,而在这多种意识形态之中一定有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主导社会的精神力量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与内在要求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

3.3. 微观环境:德育领域政治功能发挥不佳

由于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所以作为发生于文化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手段和交流、交往的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学生接受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迅速成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借助于虚拟空间获得的信息和服务已经远远超过现实空间。而我们在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采取的主要方法仍然是借助于课堂、讲座、会议、活动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容量有限,形式相对呆板,工作的时效性必定大打折扣。

4. 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及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 [4] 其中,新媒体时代就是面临的新情况之一,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信息传播的不断革新以及社会多元思潮的涌现。因此,要加强党的领导,合理利用新媒体并完善新媒体监管机制,使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有效进行。

4.1. 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有效引领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 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引领。政治引领就是要明确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即坚定不移地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组织引领即加强党组干部对大学生的有效领导。高校各级党组织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力量,肩负着对青年学生思想引领的重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青年学生的实际认知思维相结合,教导青年一代分辨是非曲直,引导青年一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探知的积极性,增强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精神指导,大学生要遵照执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4.2. 科学应用新媒体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单项传输讯息的模式。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合理运用新媒体产物,以人为本,双向沟通,打造易于大学生接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大学生关注主流媒体,运用多媒体课程学习历史、了解英雄人物事迹,通过微信、微博等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组织学生观看时政要闻等。2019年1月1日上线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聚合了新闻要闻、期刊、公开课、古籍、视频等资料,是强化理论和思想教育的创新产物,也是大学生不断探索的重要学习工具。高校通过各种新型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见解,了解大学生思维方式并正确引导,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4.3. 完善新媒体监管机制

一方面是对信息源的有效监管。对可控范围的新媒体信息中反马克思主义言论、错误思潮,虚假营销等进行筛选过滤,并实时监测,打造一个大学生的“保护伞”,为大学生营造生态新媒体环境。另一方面是优化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结合高校网络运行机制,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并设立专门的新媒体监管和防卫部门,明确分工和责任管理。同时,高校还应重视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使思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就新媒体传播的各种社会热点信息,向大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并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疏导,防止大学生思想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大学生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严以律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2016.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