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粤植物俗语:跨文化研究及互译初探
A Cross-Cultural and Translational Study on Floral Terms in Cantonese and English Idioms
DOI: 10.12677/ML.2021.95186, PDF, HTML, XML, 下载: 378  浏览: 6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欣琪: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关键词: 俗语认知语言学隐喻概念粤语对比研究Idioms Cognitive Linguistics Metaphorical Concept Cantonese A Comparative Study
摘要: 粤语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方言之一,因历史和政策原因,与英语关系较为紧密。其中英语和粤语两种语言包含的俗语都具有民族的生活性和民俗性,可以成为研究文化差异的语料来源和依据。认知语言学认为,俗语作为深藏在人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的表层现象,是可分析、可活用的。本文从对比英语和粤语植物类俗语出发,探讨了其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俗语包含的六种对应关系。同时,对英粤习语互译技巧做了初步探究。
Abstract: In China, Cantonese (Guangdong) is one of the five dialects mainly utilized in daily life. Due to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Cantonese and English have been intertwined a lot. Idioms of English and Cantonese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 and folklore,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source and basis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Cognitive linguists believe that idioms, as products of our conceptual system, are in fact analyzable and very much alive metaphorically. This paper compares floral idioms of English and Cantonese, in order to find cultural differences hidden behind language and acquire six correspo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idioms of the two langua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lso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skills of English and Cantonese idioms.
文章引用:陈欣琪. 英粤植物俗语:跨文化研究及互译初探[J]. 现代语言学, 2021, 9(5): 1363-13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5186

1. 引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植物仅次于动物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植物不仅为万物带来清新的空气,各式各样的食材,而且为自然环境增添无限的生机、活力和乐趣。仔细观察,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各种类别的植物。当今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正是因为植物具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中国的文人墨客常把植物景观与节操情感联系起来,植物甚至被赋予了灵性和人性,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佳句流传至今。因人们深谙植物的形态特点、生长俗性和各种使用价值,逐渐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约定俗成的表达,这些表达当中包含了不同文化象征意义,即隐喻 [1]。

以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为代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让人们得以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如今,概念隐喻理论成为我们解剖隐喻的一大方法之一。而隐喻的本质是根植于文化系统中,固然,不同民族之间的隐喻理解大不相同。隐喻的真义游离于字面意义之外,对本族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二语学习者而言,则会形成不小的理解难度。

粤语(Cantonese),作为两广和港澳地区通用的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历史亦有记载,广州自古则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接纳不少货物和外国人。加之,改革开放后,优惠的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商来广东投资。根据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强弱理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 [2]。本文立足于概念隐喻理论框架指导下,旨在对比英语与粤语俗语中的植物隐喻,通过对比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与交融,以及探讨植物隐喻的粤英互译技巧。

2. 俗语的定义

俗语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是俗语?”。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因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以及根据语境,对俗语的解释不一。Moon (1998)曾给俗语下这样的定义,他认为俗语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术语,使用方式多样。一般来说,俗语的来源可分为两种方式:首先,在特定的领域,如音乐、艺术等,俗语用以表达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特征的方式。其次,俗语由一种特定的短语词汇搭配而产生,是语言现象所特有的 [3] (p. 3)。

学界对于俗语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派别。广义派认为俗语包含范围更广,既包括比喻性词组、俚语、俗语、谚语,甚至还包括单一的多义词。Cooper (1998)、Katz和Postal (1963) [4] 曾给出多义词的相应例子,如weigh a decision (衡量一个决定)中的weigh (衡量)则被归类为俗语行列。狭义派对于俗语的认识更为简单,他们认为俗语是结构相对固定,语义层次深且包含隐喻性意思的词组,最常见的表达有kick the bucket (一命呜呼)和spill the beans (泄密) (Moon, 1998: p. 4) [4]。现如今,一般都认为,俗语是固定的词组,在语义上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整体的意义不能从组成俗语的各个词汇意义上揣测出来。本研究采用Fernando对俗语研究的三分法:pure (纯俗语)、semi-literal (半俗语)和literal (准俗语) (见表1)。根据特定的俗惯用法、词法表达和变体形式,得到俗语的三种分类。因Fernando只给英语俗语分类,本研究所挑选的粤语俗语亦参照同样的方法。

Table 1. Three categories of Idioms

表1. 俗语“三”分法

俗语中的隐喻

人们研究隐喻时免不了要谈到俗语,因为大多数俗语皆源于隐喻 [5]。但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俗语是一种“死喻”(dead metaphor),是约定俗成的俗惯用法,学习时要把俗语作为一种固定结构或长词(long word)进行记忆、模仿、使用,其他问题不必也不可深究。Gibbs (1993)认为,将俗语作为“死喻”是错误的。人们之所以会将俗语看作“死喻”,是因为语言中确实有一些难以解释的惯用语。例如,英语俗语kick the bucket中的bucket一词具体喻指什么,为什么隐涵die (死亡)的意思;或者粤语中的“花心萝卜”是比喻对爱情不专一的人,用“花心”就能表达同等的意思,为何多此一举把“萝卜”放在其后,“萝卜”一词与“花心”又有何种联系。Gibbs认为只有少数俗语不可分析,而绝大多数的俗语都是可分析(analyzable)或者可分解的,用Gibbs的术语就是decomposable或compositional [4]。

俗语的构成手段除了隐喻、换喻、提喻之外,还包括非隐喻普通知识(non-metaphorical conventional knowledge)。以lily一词构成的俗语为例:as pale as a lily (呈病态的苍白肤色)的隐喻概念是PALE IS AS WHITE AS LILY,也可以说其换喻概念是WHITE AS LILY STANDS FOR PALE;lilies and roses (花容玉貌)的换喻概念是LILES STAND FOR BEAUTIES;lily-livered (胆怯的)的提喻概念是THE LIVER STANDS FOR THE PERSON,这属于THE PART STANDS FOR THE WHOLE提喻。然而,我们用gild the lily表示“多此一举”,这就涉及“非隐喻普通知识”:因为给百合花勾勒金边本来就破坏了它原有的素洁之美,稍加思考便可得出答案。

在Metaphors We Lived By一书中,Johnson和Lakoff列举了大量概念隐喻例子。以ideas为例,His ideas have finally come to fruition. (他的想法终于实现了。),That idea died on the vine. (那个想法夭折了。)或者The seeds of his great ideas were planted in his youth. (在他年轻时就埋下了伟大想法的种子。)这一系列的句子都是由IDEAS ARE PLANTS所激发的。同样,想法除了植物隐喻外,还可以和很多物品产生隐喻概念。比如,IDEAS ARE FOOD:“Let’s let the ideas simmer on the back burner for a while.”(让我们把想法先搁置一段时间吧。),或者IDEAS ARE PRODUCT:“We need to take the rough edges off that idea, home it down, smooth it out.”(我们需要剔除想法中的糟粕,将之沉淀,抚平。)。实际上,想法是一个很虚无缥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瞬息感觉。在此时,为达到目标域,隐喻在语义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

3. 对比研究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从以上分析来看,粤语和英语植物性俗语的隐喻分析研究仍有开展的必要。选择“植物”俗语的原因在于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但又时常被忽视。Lakoff (1987年)、Johnson (1987年)和Lakoff & Johnson (1999年)都分别提出过,最直接体验到源域是人体本身;植物围绕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因此,很容易通过对周围世界的直接感觉,触发源物和目标物之间的联系 [6]。另外,植物隐喻主要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种形式存在。名词性隐喻即由名词构成的隐喻。动词性植物隐喻是指植物词作为动词,与逻辑主语或宾语相冲突所形成的隐喻。而植物词作为形容词,与所修饰的名词因冲突构成的隐喻则被称为形容词性植物隐喻英汉植物隐喻以名词性隐喻占绝大多数。

植物名单的确立。本文根据《英汉分类词典》中粮食作物、蔬菜作物、香料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树木(包括木材树、观赏树、经济树木、花草、水果与坚果大条目共计种植物确定植物名单,然后根据名单进行相关植物隐喻的收集工作 [7]。语料范围的确定。为了便于语料的获得,笔者基于词典展开收集整理工作。笔者根据植物名单,分别从《广州话俗语词典》 [8]、《现代英汉词典》 [9],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10] 三本词典中收集相关的植物隐喻语料。经最后统计,共获得粤语植物隐喻169个,英语植物隐喻214个。

本文共有两个研究问题:

(1) 英语和粤语植物性俗语在语言和概念隐喻中有什么异同?

(2) 从语言和概念隐喻上的异同来看,英语和粤语植物部分俗语有多少种类型相对应?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英语俗语

仔细分析英文的俗语,我们会发现apple (苹果)、laurel (月桂)、olive (橄榄)等组成的词组使用较多。这是因为在西方,受到基督文化的影响,植物神化的情况要远远多于人化。橄榄枝象征智慧女神密涅瓦(罗马神话中的雅典娜);月桂象征太阳神阿波罗,常春藤是酒神巴克斯的象征。每一种植物的象征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就像许多种花,如雏菊,是由神灵变成的,因而产生了赋予独特涵义的花语。而人们对神的尊敬又与许多植物崇拜联系在一起 [11]。例如人们对众神之王宙斯(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的崇拜就体现在橡树(oak)崇拜中,因为宙斯是橡树之神的缘故。

即使说同一种语言,不同地区的人所说的俗语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原木坚固耐用,是美国人建筑使用的基本材料。于是基于LOG IS HEAVY这个隐喻,衍生出sleep like a log (熟睡)俗语表达。而英语人更喜欢栽培花园,因此也派生出很多有关于草的俗语:not to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one’s feet (不虚度时光,说干就干),to hear the grass grow (听觉敏锐)和to put someone out of grass (以年龄为由强行辞退某人) [12]。语言表达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表达俗惯、风俗、传统文化是不可忽视的三大要素。因其拥有分歧使即使同为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俗语表达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3.2.2. 粤语俗语

常言“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文化中,饮食被视为人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特别是在广东,人们为了追求“鲜”味,常常会尝试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技巧。这方面在俗语中也有体现,“生姜熟蒜”。仔细分析这些植物俗语,不少都直接和“吃”相关,充分体现了“食在广州”的地方特色。粤语俗语不仅关心吃的味道,还关心饮食营养调节,常告诫人们在特定的月份吃相应的食材,譬如“十月火归脏,唔离芥菜汤” [13]。广东的温度和气候迫使广东人煲各种中药汤,以祛湿解毒,同时,这也提醒了某些食物在广东地区不适宜多吃,如“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两头”。

粤语中大量的、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俗气息的俗语由于所具有的生活性,可以用以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从意识的角度看,该类粤俗语的形成始于说话人的最初意识体验,通过对食物和外部事物眼、耳、鼻、舌、身的感知,经过联想、想象和回忆,扩展得出反思意识体验。之后,将其沉淀成为记忆的意象,并根据意向性形成对客观实在的感受 [14]。对各种食品的感知阶段是基础,但和语言表达内容更直接相关的则是对外部事物、事件的感受。

3.2.3. 六种对应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英语和粤语植物性俗语中存在着六种对应关系,表2总结了这六种关系。其中,为再深入回答问题(1),笔者就其中五种关系再深入分析。第六种关系在英语和粤语植物性隐喻当中十分普遍,故不展开详述。

Table 2. Six equivalent relationship of English-Cantonese Floral Idioms

表2. 英粤植物俗语“六大”对应关系

Type I

类型I

被归类为类型1的英语和粤语的俗语,语言形式、喻义和概念隐喻都是相同的。下面给出了一组涉及这类对应关系的例子(每个英语俗语都给出对应的中文意思,粤语俗语给出读音标记):

英语中的grassroots (草根)一词,其本意为“乡村地区的”,后引申为“普通人的”、“平民的”、“民间的”等意义,与“决策者的”、“领导人的”相对。这个词已被引入汉语,乃至粤语中,并且在日常生活、媒体中广泛使用。草根一词本身包含的隐喻概念BEING UNDERPRIVILEGED IS BEING UNDER THE ROOTS。在人们认知中,草这种植物常常处于低下的位置,被人忽略。

Type II

类型II

类型2所包含的语言形式相似是指,英语和粤语俗语只有对应的植物部分相同,所产生的喻义不同,但却拥有相同的概念隐喻。下面给出了一组涉及这类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西方神话中,女性神灵总是以花朵的方式展现在人类面前,或手持花卉,头戴花环,以某种花作为自己栩栩如生的象征;或幻化成花仙子或精灵,帮助善良的爱花之人度过难关,过上安定的好日子。可以说,有花的地方就有好事情发生,带来欣欣向荣,由此衍生出flower是一群人中的佼佼者的含义。而在广东地区,因周星驰电影的走红,“如花”这个代名词,成了形容一个挖着鼻孔,大脸盘,满脸胡子茬的“猛男”美女,与英语俗语意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15]。然而,尽管意思大相径庭,the flower of the nation’s youth和如花两者都有把花代人的概念隐喻,即FLOWER IS PERSON。

Type III

类型III

与类型1一样,类型3的英语和粤语的语言形式一模一样,但所包含的喻义和概念隐喻都不相同。例子如下:

同是开心果意思的一个词,侧重的方面不同,则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英语俗语更关注开心果果仁的颜色,因其独特的色彩,当西方人提起开心果时,第一闪过脑海的便是它的颜色。英语俗语中的开心果带有的概念隐喻为PISTACHIO STANDS FOR COLOR。广东人更关注开心果果壳的形状,裂开来的壳像人们裂开笑的嘴,因此也有比喻无忧无虑、整天嬉笑的人和善于逗人高兴、把欢乐带给大家的人。它所隐含的概念隐喻即为“开心果是乐观的人”。

Type IV

类型IV

类型2与类型4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类型4两种语言的概念隐喻对比不同。下面给出了一组涉及这类对应关系的例子:

存放很久的食物会变质,尤其是带叶子的蔬菜,放了一段时间,叶子就发黄变软,逐渐萎缩。此英语俗语用叶子的软缩来形容一个人的疲软状态。它的概念隐喻为LAST WEEK’S LETTUCE IS AS LIMP AS A PERSON。而生菜在广东是一种普遍常见的蔬菜,菜地里随处可见。这个俗语隐喻的意思是做一件事情非常容易,所包含的概念隐喻为“吃生菜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Type V

类型V

除了喻义是相同以外,类型5的其他两项均是不同。语言形式的不同,是指两者连植物部分也不相同,但却蕴涵着相同的喻义。下面给出了一组涉及这类对应关系的例子:

英语俗语用柠檬的酸味来形容讨厌的人。一个常常让人讨厌的人会让别人心里感到酸涩感,或者没能力的人时常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俗语也衍生出了新的网络用语,“我好酸(我好羡慕)”、“酸民(因嫉妒而挑刺的人)”、“柠檬了(羡慕了)”等等。它的概念隐喻是LEMON IS A FEELING。粤语俗语趣味性很强,荷兰豆怎么会饱死呢?原来是用来隐喻某人的行为举止很讨厌时用,就好像荷兰豆的豆粒太大颗,随时将豆荚逼破,也形容一个人过于自大。

4. 粤英互译技巧

4.1. 直译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译文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16]。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俗语,能够比较完整地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需要注意的是,直译必须以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俗惯为前提。例如:

1. 你唔好当住大家噶面批评佢,人要面树要皮嘛。

[nei5 ng4 hou3 dong3 zyu6 taai3 gu1 got3 min6 pi1 ping4 keoi5, yen4 yiu3 min6, xu6 yiu3 péi4 maa4.]

Don’t criticize him in public. Just as bark is to tree, so face is to man.

人要脸树要皮是形容人一般比较重视面子,就好像树一样,没有皮是不行的。而在英语当中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theory)提到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面子(face)无论在英语或粤语中都引申人自尊与尊严的表达,故可以直译。

2. 我都离开单位五六年咯,我唔想翻去再做呢种工作咯,好马不吃回头草嘛。

[ngo5 tou1 lei6 houi1 daan1 wai6 ng5 luk6 lo1, ngo5 ng4 soeng2 faan1 heoi3 zoi3 zou6 ni1 zung2 gung1 zok3 lo1, hou2 ma5 bed1 xig6 wui4 teo4 cou2 maa3.]

The job, I have been quit five or six years, which I never want to do it again. After all, a good horse does not back the grass.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个俗语十分简单,单看字面就能理解到它的意思,没有隐喻含义。再加上上下文的理解,就算是直译,也不会给读者带来歧义。

4.2. 意译

意译主要是指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一般应采用意译的方法。粤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这两种语言在形式、语法及行文习惯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有共同点,但不同的地方很多,这方面在俗语更是突出 [17]。英粤俗语在表达上有时是不同的,这就反映了这两种语言在植物俗语中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将粤语俗语翻译时,不能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方法。但是意译不是随意的翻译,应避免脱离原文内容和喻义的乱译。例如:

1. 我话你呀好似一只竹织鸭,冇心肝呀。

[ngo5 waa6 nei5 aa1 hou3 ci5 jat1 zi2 zug1 jig1 ngab3, mou5 sem1 gon1 aa1.]

You are a heartless guy.

竹织鸭,冇心肝是利用了它的编织特点。编织物都是空心的,当然没有五脏六腑,这也隐喻了人没有良心,不懂感恩。故用英语heartless更好的表达出原俗语的意思。

2. 芝麻绿豆噉噶细事就唔好揾主任啦。

[ji1 ma4 lug6 deo6 gam2 got3 sai3 si6 zau6 ng4 hou3 wan3 zyu2 jam6 laa1.]

Don’t bother the director with trivial matters.

芝麻和绿豆两者在体积上都很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用以隐喻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英语俗语中也有用beans或peanut表达类似意思的词组。但当形容一件事情时,用trivial更符合本族语者的使用习惯。

4.3. 借译

所谓借译就是在翻译时借用译语的同义或意思相似的词语。英语和粤语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语言,在形式、语法及结构上也不尽一致,但是语言是有共同属性的(Language is universal) [18]。英语里有一些植物俗语和粤语的一些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和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解和接受。对于和英语植物性俗语意思相同或相似的那些粤语俗语,翻译时,可借用英语里的同义或近义的俗语进行。用借译的方法翻译粤语俗语,使译文变得通俗易懂,英语读者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

1. 佢成日都木口木面。

[keoi5 sing4 yre 6 dou1 mug6 heo2 mug6 min6.]

He maintained a poker face.

树又怎么会有表情?把人的脸比作树是想形容人毫无表情的样子。刚好英语中有对应的短语poker face。

2. 你唔好笑佢大番薯,做起嘢嚟叻过你添。

[nei5 ng4 hou3 siu3 keoi5 dai6 fan1 xu4, zou6 hei2 je5 lei4 lek1 gwo3 nei5 tim1.]

He is not a nut as you laugh at, because he does things better than you.

番薯的外形圆圆的墩墩的,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正是利用了它的外形特点,大番薯用以隐喻愚笨或智力低下的人,一般不带有过多的恶意。同样,在英语俗语中,nut包含傻子、疯子的意思,故可以意译。

5. 结语

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概念隐喻都是来源于解码我们的生活,也有赖于我们都事物的感知。譬如,在广东,陈皮有“黄金”之美誉,它可以作为茶叶或炒菜的配料。一斤好的陈皮甚至比黄金的价格要高。但这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同理,在改革开放之前,广东人对汉堡、披萨、牛油等食物也不熟悉,很难成为语言中的一部分。因而,人们在传统的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是否能解码新的隐喻解释,这个问题有待学者进一步考究。

2020年,在认知语言学论坛上,束定芳指出,隐喻能力是无法教授的。Friemoth Lee & Kamhi (1990)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患有学俗障碍的人无法理解非字面性语言,如隐喻和俗语” [19]。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隐喻理解的难度一方面来自于目的语文化和语言形式的陌生,一方面来自于母语思维文化的影响。因而理解目的语隐喻就需要把握目的语文化及思维,同时尽可能排除母语思维带来的理解性障碍。通过英粤俗语的互译(直译、意译、借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框架指导下,对比了英语与粤语俗语中的植物隐喻,发现了两种文化的异同与交融,以及探讨了植物隐喻的粤英互译技巧。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2021zzts0454;项目题目:汉粤英给予句式的语言接触及代际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映戎.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 Leung, D.C.H. and Crisp, P. (2011) Cantonese and English Bodies Do Talk: A Cross-Cultural, Metaphor-Metonymy Study on Body-Part Idioms. In: Jin, L. and Cortazzi, M., Eds., Researching Chinese Learners,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43-66. https://doi.org/10.1057/9780230299481_3
[3] 严辰松. 语言理据探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6): 1-6.
[4] Liu, D.L. (2003)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poken American English Idioms: A Corpus Analysis and Its Implications. TESOL Quarterly, 37, 671-700. https://doi.org/10.2307/3588217
[5] 陈道明. 从习语的可分析性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能力观[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21-27.
[6] Minugh, D. (2014) Studies in Corpora and Idioms: Getting the Cat Out of the Bag. Diss. Department of English, Stockholm University, Stockholm.
[7] Hashemian, M.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Fluency &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L2 Learners. The Fourth TELLSI Conference: Issues in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 Iran, 8 February 2007, 41-56.
[8] 欧阳觉亚, 周无忌, 饶秉才. 广州话俗语词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
[9] 郭世英. 现代英汉词典新版[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Richard A. Spears (1907)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Longman.
[11] Boers, F. (2000) Metaphor Awareness and Vocabulary Reten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21, 553-571. https://doi.org/10.1093/applin/21.4.553
[12] Mashal, N. and Kasirer, A. (2011) Thinking Maps Enhance Metaphoric Competenc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2, 2045-2054. https://doi.org/10.1016/j.ridd.2011.08.012
[13] Li, D.C.S. (1999) Linguistic Convergence: Impact of English on Hong Kong Cantonese. Asian Englishes, 2, 5-36. https://doi.org/10.1080/13488678.1999.10801017
[14] 刘倩. 粤俗语的心智研究: 以食品类俗语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5): 141-145.
[15] Tsang, S.C. (2009) Metaphor, Culture and Conceptual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Sex Metaphors in a Hong Kong Chinese Newspaper. LCOM Papers, 2, 1-16.
[16] 吕瑞昌. 汉英翻译教程[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139.
[17] Littlemore, J. and Low, G. (2006) Metaphoric Competenc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 Applied Linguistics, 27, 268-294. https://doi.org/10.1093/applin/aml004
[18] 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12.
[19] Pan, Y.L. (2000) Code-Switching and Social Change in Guangzhou and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146, 21-42. https://doi.org/10.1515/ijsl.2000.1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