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的社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良好的社会互动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发展,而同伴群体则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融入社会的重要中介 [1]。哈里斯(Harris)指出,除了家庭环境外,同伴群体是影响幼儿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2]。同伴群体是幼儿活动的主要群体,在此间关系的形成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幼儿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同伴关系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不仅与其在园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个体日后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4]。
社交退缩行为被认为是儿童在熟悉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各种独处行为,是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内隐性问题行为 [5]。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6]。
社交退缩是幼儿常见的内化问题行为之一,对儿童自身情绪、社会交往乃至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7]。相关领域研究证实,社交退缩行为对幼儿的认知、行为、社会性情感等多方面发展具有负面效应,早期社交退缩行为可显著预测日后各种问题行为倾向。已有研究证明儿童早期是社交退缩行为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具有社交退缩的儿童将出现一系列不良适应问题 [8]。
社会退缩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主要有幼儿自身的生理气质 [9]、父母教养方式 [10]、家庭经济环境 [11] 等,其中同伴因素也是影响个体社交退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伴关系差的幼儿往往更容易产生社交退缩行为 [12],同样的社交退缩与同伴拒绝呈正相关 [13]。同伴交往能力不足被认为是导致儿童被动退缩的重要原因 [14]。
当前国内关于幼儿同伴交往和社交退缩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更加侧重于个体自身特质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少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着手考察其与社交退缩的关系。本文利用同伴交往能力与社交退缩的相关关系来探究学前儿童群体的同伴交往能力对于社交退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交退缩领域的研究进行丰富。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随机抽取305名3~6岁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幼儿同伴交往问卷和社交退缩问卷皆由幼儿家长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4份(96%)。其中男孩156人,女孩138人;公办幼儿园75人,民办幼儿园219人;中班128人,大班166人。
2.2. 方法
2.2.1. 幼儿社交退缩家长评问卷
由张馨艺根据叶平枝改编(2020)而成,量表共有16道题。由“害羞沉默”、“主动退缩”、“被动退缩”三个维度构成。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27,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可用于研究。本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得分越高则代表社交退缩越高。
2.2.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采用张元(2002)编制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 [15],该量表共有24道题,分为“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19,具有较高的同质信度和预测效度。问卷含有24个项目,其中“社交障碍”为反向计分,分值越高代表社交障碍越小。其余维度为正向计分。
2.2.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同伴交往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父母职业的幼儿在同伴交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Table 1. Comparison of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on in different father’s educational levels
表1. 幼儿同伴交往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结果发现,亲社会行为维度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上皆有显著差异,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父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及其三个维度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其他文化程度的幼儿。

Table 2.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maternal cultures
表2. 幼儿同伴交往在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维度在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两个维度在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上皆有显著差异,同伴交往能力在不同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显著。
具体表现为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及其两个维度显著高于母亲学历为其他文化程度的幼儿。

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ant peer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parental occupations
表3. 幼儿同伴交往在不同父母职业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社交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两个维度在不同父亲职业上无显著差异,社交障碍及语言和非语言交往在不同父亲职业上差异显著(F = 4.96, P < 0.05; F = 4.01, P < 0.05),同伴交往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F = 5.99, P < 0.01)。具体表现为父亲职业是知识分子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及其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父亲职业为农民和从商个体户或其他的幼儿。
社交障碍、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亲社会行为四个维度在不同母亲职业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 = 5.83, P < 0.01; F = 4.65, P < 0.05; F = 5.32, P < 0.05; F = 3.92, P < 0.05),同伴交往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F = 8.02, P < 0.01)。具体表现为母亲职业是知识分子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均高于母亲职业为农民和从商个体户或其他的幼儿。
3.2. 社交退缩行为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父母职业的幼儿社交退缩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parental occupations
表4. 社交退缩行为在不同父母职业上的比较
结果发现,社交退缩及其三个维度在不同父亲职业上都没有显著差异;主动退缩维度在不同母亲职业上没有显著差异,害羞沉默和被动退缩维度在不同母亲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F = 3.93, P < 0.05; F = 3.88, P < 0.05),社交退缩在不同母亲职业上差异显著(F = 3.41, P < 0.05)。
具体表现为母亲职业为农民的幼儿社交退缩及其害羞沉默、被动退缩两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母亲职业为从商个体户或其他和知识分子的幼儿。
3.3. 幼儿同伴交往与社交退缩行为的相关
本研究对幼儿社交退缩各维度的得分与同伴交往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积差相关分析,见表5。

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social withdrawal and peer interaction (r)
表5. 幼儿社交退缩与同伴交往的相关(r)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发现,从表5显示,社交退缩及其害羞沉默、主动退缩两个维度与同伴交往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被动退缩维度与社交障碍、语言和非语言交往、同伴交往呈显著负相关。
3.4. 幼儿同伴交往与社交退缩行为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以幼儿同伴交往总分及其四个维度为预测变量分别预测社交退缩,见表6。

Table 6.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ocial withdrawal and peer interaction in young children
表6. 幼儿社交退缩与同伴交往的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同伴交往与社交退缩行为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同伴交往及其四个维度对社交退缩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幼儿同伴交往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同伴交往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发现: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与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存在着显著关系。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更高,在Guryan (2008)的研究中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相较于其他父母每周在子女身上投入更多时间 [16]。在祁翔(2013)的研究中也发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为子女的教育投资呈显著正相关 [17],这也可以看出文化程度更高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子女各方面的培养。
在不同父母职业方面,父母职业为知识分子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比职业为其他的幼儿更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职业为知识分子的父母更加注重子女教育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在帮助子女与同伴更好地建立关系时也更能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4.2. 幼儿社交退缩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状况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社交退缩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发现:社交退缩总分及害羞沉默、被动退缩两个维度在不同母亲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董会芹(2016)的研究结果本质上一致 [11]。本研究中母亲职业为农民的幼儿社交退缩及害羞沉默、被动退缩两个维度显著高于母亲职业为从商个体户或其他和知识分子的幼儿。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已有研究证实父母亲职业更好也就意味着家庭经济条件更能为幼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17],而职业为农民的母亲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承担过重体力劳动,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容易简单化、直接化。这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行为模式,进而导致害羞和被动退缩。
4.3. 幼儿同伴交往与社交退缩的关系
以幼儿社交退缩为因变量,同伴交往及其四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发现社交退缩行为与同伴交往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国内外研究表明,在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都与社交退缩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18]。同伴关系良好的幼儿更乐于与他人交往,而同伴交往能力则是与同伴关系直接相关,所以同伴交往能力越高社交退缩行为就越少。刘爱书(2011)对于社交退缩儿童的同伴关系研究中显示退缩儿童相比普通幼儿的同伴关系更差 [12]。同时不能掌握良好的同伴交往技能也容易引起幼儿的被动退缩。除了同伴交往技能以外,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交往意愿也十分重要,如社交主动性维度中社交主动意愿更高的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更高,因而社交主动性更高社交退缩行为就更少。研究结果表明:同伴交往对社交退缩及其亚型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4. 对策
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中,交往活动被认为是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参与交往。已有研究表明,退缩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缺乏社交技能、常常受到同伴的排斥与忽视并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由此产生挫败感而脱离同伴群体 [19]。本研究同样发现同伴交往能力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社交退缩,对此为了预防并改善幼儿的社交行为,本研究从教师、父母以及儿童三个角度提出了以下建议:从教师的角度而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人际交往教育建议是“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幼儿教师应当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给予那些害羞、沉默的幼儿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帮助改善他们的社交退缩行为。从父母的角度而言,应该更多地给予幼儿关爱与支持,养成良好的教养类型。文化程度不高的父母更应该重视起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加强自身的亲职教育。从幼儿的角度而言,幼儿教育行业现在已有的教育共识之一就是:儿童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侯静等人(2008)证实儿童的行为抑制水平随外界环境变化及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 [20]。当幼儿发生与他人的积极互动行为时,教师与父母应当及时给予正向的反馈,激发幼儿自身与他人交往的兴趣。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