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BOP是Base of the Pyramid1的简称,最初由Prahalad和Hart于1998年提出 [1]。BOP经济是企业以BOP阶层2的人们为消费者、贩卖者或合作伙伴,与其共同进行价值创造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2],它立足于企业发展和解决社会贫困问题的共同实现。虽然欧美企业最早开始关注BOP经济,但从2008年开始,日本各界对BOP经济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虽然日本BOP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但凭借其自身优势,无论是BOP理论研究还是企业的BOP经营活动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在分析和借鉴欧美及日本BOP经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关于我国发展BOP经济的建议。
2. BOP经济兴起的背景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面临两大威胁,即“环境破坏”和“贫困”。相比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们往往不能切身感受到贫困问题。然而,全世界的贫困人口已超过40亿,占总人口的65%以上,日益加剧的贫困问题不但困扰着发展中国家,也对发达国家造成了直接的危害和间接的威胁。因此,长期以来各国及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仅在过去的50多年里就为此耗费了超过2.5万亿美元。尽管如此,现在全世界仍有半数以上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一严峻的事实说明,既有的开发援助、免除债务、振兴教育、慈善捐助、志愿者活动、抑制人口增加等对策措施已不足以消除贫困,在此背景下,BOP经济便应运而生。虽然目前是否能够以“民间主导”,特别是“企业主导”来解决贫困问题尚存争议,但发达国家的学界和企业界已开始了BOP经济的先行先试。
3. 日本BOP经济研究综述
目前,日本学界关于BOP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3.1. BOP经济如何有效消除贫困 [3] ?
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探究BOP经济对于消除贫困的作用机制。
1) 谁是BOP经济的主体。日本学界采纳了Lodge (2002a) [4]、Rangan (2007) [5]、Hammond (2007) [6] 等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把跨国企业视为目前BOP经济的主角。一般而言,跨国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只是偶尔从事一些慈善活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把跨国企业当作制造贫困的“元凶”之一。但是,跨国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经营资源,而且规模大、覆盖地域广,是一支有能力从事BOP经济的生力军。如果跨国企业能够利用其自身优势,调整经营战略,积极投身BOP经济,创新经营模式,那么对于消除贫困将会起到巨大作用。现在,食品和日用消费品领域的跨国企业已成为BOP经济的“急先锋”,住宅、农业、金融等领域的跨国企业也在积极跟进。
2) BOP经济的一般实现路径。BOP经济并不要求跨国企业放弃对利益的追求,而是把企业的利益追求同消除贫困有机结合。根据日本学界的研究,BOP经济的一般实现路径为(见图1):首先,挖掘被忽视的BOP阶层的潜在需求;然后,利用当地的已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当地的BOP阶层不但应为服务的对象,也应该是该模式的参与主体;其次,新经营模式会扩大面向BOP阶层的就业机会,从而带来BOP阶层的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从而形成新的市场;最后,新的市场产生新的、更多的商机,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BOP经济领域。至此,BOP经济便开始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良性循环,从而逐步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资料来源:根据菅原(2010)整理。
Figure 1. The circ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BOP economy
图1. BOP经济的循环机制
3.2. BOP经济有哪些发展阶段?
通过对住友化学等日本企业的案例研究,日本学者发现BOP经济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被动BOP经济→主动BOP经济的初级阶段→主动BOP经济的高级阶段”,与之相伴的企业经营模式可分为:“支援型→市场主导型→生产主导型” [7] (见表1)。简而言之,初始的BOP经济形态中,企业只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被动地从事一些BOP经济活动,如为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慈善捐助、为减少纳税的残疾人雇佣等;当企业逐渐认识到BOP市场的潜力后,企业会为了开拓BOP市场而把BOP阶层作为其目标消费者,并把BOP经济活动作为自己的主业;当BOP经济模式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以后,企业将把BOP经济活动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不仅在产品贩卖环节,在生产、研发等价值链的各环节都实行与BOP阶层的“共同价值创造”,增强BOP阶层在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使产品和服务产之于BOP阶层,服务于BOP及更高的阶层。
3.3. BOP经济如何才能取得成功?
欧美学者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出BOP经济的三个成功要因 [8]。此外,欧美学者还提出了实施BOP经济的四种具体战略 [6]。在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日本学者结合本国企业案例,总结出开展BOP经济的一些必要条件(见表2),并提出与NGO的紧密合作是当前BOP经济成功的关键所在。

Table 1. Stages of BOP economic development
表1. BOP经济发展的各阶段
资料来源:曹佳洁(2012),pp5。

Table 2.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BOP economic success factors
表2. BOP经济成功要件的相关研究成果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3.4. 日本企业是否适合于BOP经济?
虽然BOP经济极具潜力,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日本企业参与BOP经济的可能性及潜在能力便成为日本各界讨论的话题。经过分析发现,从整体来看,日本企业适合于BOP经济,并且有一定优势,BOP经济有望成为日本经济转型的方向之一,其理由在于:
1) 较高的国际化程度
不但东芝、松下、索尼等大企业早已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很多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早就随着大企业走向了世界。因此,跨国经营的企业在日本为数众多,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举足轻重,这种遍布世界的经营资源和人脉关系为日本BOP经济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2) 追求长期利益
虽然很多欧美企业也偶尔从事一些CSR活动,例如慈善捐赠、设立扶贫基金等 [10],但一般来说,欧美企业的经营理念很明确,即股东利益优先,重视短期利益。然而,在BOP经济中,初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做前期的BOP市场开发,这种开发工作必须持续进行而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带来直接的利益。因此,从事BOP经济的企业必须着眼长期利益而且具备“打持久战”的忍耐力。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较之欧美企业有一定优势。对于日本企业而言,虽然也重视利润及股东利益最大化,但企业的长期繁荣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日本企业更有可能从事BOP经济 [11]。
3) 注重协作共赢
欧美企业主要维护股东、经营团队和董事会的利益,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会被优先考虑,而日本企业把维护“共同体”的利益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这种“共同体”不只包括买卖双方,而是涵盖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果从广义上讲,则是指社会全体的利益。因此,日本企业更有可能把BOP经济作为主业去发展。
4) 现场主义
BOP经济的很多问题需要在现场加以解决,其创新也来自于现场。日本的企业管理者深入生产经营第一线,同员工一道工作的事并不少见,这种被称为“现场主义”的企业文化避免管理者用高高在上的视角对待BOP经济,使企业的经营能够更贴近BOP阶层的真实需要,与BOP经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3.5. 日本发展BOP经济还有哪些误区?
虽然从本质上说日本企业的很多特性使BOP经济在日本企业有了“开花结果”的土壤,但要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赢”并非易事,在发展BOP经济时仍有一些误区值得注意。
误区一:关于BOP市场规模
虽然有统计表明,全世界40亿以上的贫困人口会产生约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相当于日本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但贫困阶层也分不同层次 [12] (见图2)。BOP经济的对象主要是贫困阶层中日收入在5美元左右的那一部分,大约只有10多亿人,而日收入在2美元以下的绝对贫困层是BOP经济暂时难以涉及的部分 [1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5年发展报告
Figure 2. Income pyramid diagram
图2. 收入金字塔示意图
误区二:BOP经济与CSR活动的关系
BOP经济活动并不是CSR活动的一环,因为BOP经济要求企业把其作为核心事业来开展,否则难以成功,而CSR活动则对企业来说是偶发的辅助性活动,因此,不能简单地把BOP经济活动交由CSR担当部门来管辖 [14]。
误区三:BOP经济并非“万能药”
首先,BOP经济只是消除贫困的一种手段,它的成功需要很多前提和保障,比如充足的经营资源、NGO的协作等等,因此,遂行BOP经济有一定难度,BOP经济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扶贫方式,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欢迎BOP经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滞后、腐败横行,其政府往往置贫困阶层于不顾,因此对跨国企业所开展的BOP经济活动不支持、不配合。
误区四:关于开发BOP市场所需资源问题
由于企业资源有限,一般都会把目光投向利润较丰厚的中高端市场,而BOP市场属于低端市场,则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和放弃。BOP经济虽然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但不会给企业带来“暴利”,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投入将大于产出,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BOP经济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企业从传统市场“分兵”去开发BOP市场有一定难度。不仅如此,由于BOP市场的开发难度一般大于传统市场,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优秀的人力物力,即对投入资源不但有量的要求还有质的要求。总之,为了开发BOP市场,不但需要企业从既有市场上“分兵”,还必须分出“精兵强将”,这就抬高了企业从事BOP经济的门槛。
4. 日本BOP经济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OP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其产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日本各界对于BOP经济的研究虽然晚于欧美,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不但丰富了既有的欧美研究成果,还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创新。日本BOP经济研究的成果对于我国发展BOP经济可以带来如下启示:
4.1. 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
在传统的跨国经营中,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指企业的商业伙伴,而BOP经济中的“利益相关者”则主要是指当地政府、当地BOP阶层、当地企业家、各种非政府性组织等。特别是在企业从事BOP经济的伊始,通过当地企业家或NGO开拓当地BOP市场是BOP经济的第一关键要素,日本住友化学的蚊帐事业就是依靠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帮助才得以顺利走向世界4。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经营时,应积极铺设当地的关系网络,与当地企业家、NGO等组织和个人构筑紧密的伙伴关系,为开展BOP经济奠定良好基础。
4.2. 利用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BOP经济
由于日本国内贫困问题不严重,再加上日本企业经营的高度国际化,因此日本的BOP经济研究主要围绕跨国企业如何在海外开展BOP经济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日本企业有从事BOP经济潜力的结论。反观我国企业,在一些方面也具备从事BOP经济的优势。就海外BOP市场而言,原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就是我国企业的传统优势领域,我国企业大都把“走出去”的首站选在了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我国国内还存在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我国国内的BOP经济也很有发展潜力。相比国外企业,我国企业更容易和国内政府及BOP阶层结成伙伴协作关系,利用广泛而深厚的人脉根基率先在国内开展BOP经济活动,以便为进入海外BOP市场积累经验和培养人才。
4.3. 充分利用BOP经济中自下而上的创新传导机制
传统的创新传导机制为从上至下型,即发达国家市场向发展中国家市场传导,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传导。但是,由于BOP经济中的创新必须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双重优化,即“成本低、性能优”,而且这种创新还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因此,BOP经济中的创新已具备了向发达国家市场和高端市场移植的可能。例如,日本“养乐多妈妈”(ヤクルト•レディ)模式向欧洲市场的扩展;孟加拉“穷人银行”模式向日本、中国等海外地区的扩展。我国企业在开展BOP经济活动时,不能仅依赖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必须结合BOP市场实际,同BOP阶层的人们一道开展“草根式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BOP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如此,我国企业还应充分运用BOP经济中获得的创新成果,使其应用于更广泛的市场。
5.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之中,大量企业到海外去开拓市场。相比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企业在中高端市场领域的劣势明显,但对于低端的BOP市场,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竞争优势,虽然BOP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但我们应该借鉴欧美及日本的经验,积极开拓潜力巨大的BOP市场,探索发展我国BOP经济之路。
NOTES
*通讯作者。
1最初为“Bottom of the Pyramid”,后来用Base代替了Bottom,详见Hart (2007)。
2BOP阶层一般是指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2002年为基准的PPP换算)以下的阶层。与之相对应的MOP阶层为3000~20000美元;TOP阶层为20000美元以上。
3由于日本企业开展BOP经济的时间较晚,因此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知名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养乐多(ヤクルト)的例子,因此,日本学者的案例分析大多围绕养乐多展开,该表述即为养乐多的经验总结。
4参见住友化学主页(http://www.sumitomo-chem.co.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