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DOI: 10.12677/AE.2022.123138, PDF, HTML, XML, 下载: 379  浏览: 6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侯幸林:常州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周培培: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关键词: 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路径New Engineering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Path of the Labor Education
摘要: 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全面培养面向未来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归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新工科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背景,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素质来探析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法。
Abstract: Education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 future orien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five aspects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e return of labor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new engineering students must follow the law of students’ growth, the law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iming at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labor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文章引用:侯幸林, 周培培.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J]. 教育进展, 2022, 12(3): 873-8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3138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脑力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和运用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在新时代的全新样态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2] 从国家战略方针的高度对劳动教育育人铸魂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理性自觉,也是劳动教育自身价值新的诠释。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全面培养面向未来的大学生,这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政府顶层设计、基层落地推进的基础上,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全面发展阶段,新的劳动教育思想逐步确立,劳动教育落实机制不断健全,构建指向人的自由发展和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劳动教育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也逐渐完成 [3]。

应用型本科 [4],是指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学术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是相对、区别于学术型本科的本科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工科 [5] 是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基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对传统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培养理念,注重继承与创新。新工科专业是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具备包括知识能力、学术能力、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维度的能力素质 [6],这些能力同时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7]。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实现,劳动教育应该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

针对如何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问题,孙伟等 [7] 基于劳动教育价值认同的弱化、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繁重学业压力的制约等现实困境,提出了通过培育“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师资、搭建“3 + 3”的劳动教育平台、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孙元和付淑敏 [8] 总结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两个方面,即: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未能结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劳动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未能充分利用专业教育师资团队。据此,提出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四种途径:1) 根据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2)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构建面向实际工程场景的实践实训体系;3) 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协作培养平台;4) 结合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共建实践型师资队伍。李旭荣等 [9] 针对“五育”背景下新工科劳育、美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四种课程建设方案和四种课程建设途径,为新工科全面开展“五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朱翠兰和孙秋野 [10] 从劳动教育的新时代认知出发,契合劳动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以及时代性,以“大劳动观”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以创新创业实践为平台,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多个维度协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刘红玲和楚亚萍 [11] 探索研究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再创新和再发展,提倡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科学认知;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延展性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

综上,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领域的落实仍需继续开拓,本文着重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研究,从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探析劳动教育的培养方法,旨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12],总结发现,学生在对劳动精神的认知、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据此,本章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分析:工匠精神是基础,实践能力是目标,创新能力是升华。

2.1. 工匠精神培养

中华文明几千年,工匠精神源远流长,能工巧匠是各个时代的娇宠儿,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两弹一星”、飞机、高铁、载人航天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展现出现代社会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工匠精神是对自己作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涵盖了多种基础劳动品质。结合当代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总结如下4点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

1) 专心致志。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的统一,无论从事哪种劳动,都需要一种认真、专注的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也是一种劳动,需要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现代社会脑力劳动在劳动构成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终身学习者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专心致志地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大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唯有专心致志,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干难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务艰巨,唯有专心致志,方能不辱使命,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2) 吃苦耐劳。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吃苦耐劳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的重要优秀品质,是个体面对复杂社会必备的基本品质,是面对苦差事甘愿吃苦的朴实性格。面对学习中的“苦差事”,克服浮躁心理,磨砺吃苦耐劳的品质,不断实践,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在逐梦路上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能为生活中的奉献者、学习上的佼佼者、实践中的开拓者,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3)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体现了人们对待劳动的心理态度,影响人们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效果,大学生要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只有通过脚踏实地、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才能收获理想的人生。诚实守信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诚实劳动也是创造幸福的劳动,大学生应该端正态度,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抓起,有意识地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去学习和实践。

4) 团结协作。现代社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劳动分工和团结协作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社会的基本运作方式。团结协作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和科学的规划与分工,共同的目标是团结协作的起点与核心,科学的规划与分工是团结协作发挥力量的关键。大学生无论在校园里面的实践活动,还是将来步入社会,都需要着重培养自己团结协作的劳动品质,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会分享与合作,让自己融入到团队之中,从而超越个体局限性,发挥团队的协作力量。

2.2. 实践能力培养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工科大学生,过硬的实践能力是大学期间的重要培养目标,也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过设置不同实践环节,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不同方面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设置如下:

1) 生活类劳动实践。立足集体和个人的生活事物处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据此,可设计美食制作、宿舍绿植培养、校园垃圾分类等生活类实践活动,生活类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居家或校园生活中自主安排学习与日常生活,主动为家人或同学分担事物。

2) 服务类劳动实践。培养团结协作的劳动意识,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形成大学生自愿服务人民的劳动意识,据此,可设计防疫志愿者、交通安全志愿者、图书馆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类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3) 公益类劳动实践。科学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是每个公民的最低需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帮助他人的公益态度,据此,设计禁毒宣传、反诈宣传、医学常识宣传等公益类活动,推广宣传有效保护自身与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常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责任意识。

4) 专业类劳动实践。在劳动中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解决困难的能力,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切忌虎头蛇尾,据此设计实验室仪器维护、科技小作品制作、废旧设备零部件回收等专业类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本专业劳动能力,培养大学生高效工作的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3. 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劳动是创造性地劳动,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观点、新思路的能力,是进行发明创造的智慧与勇气,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的劳动精神,正在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区别。新工科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与就业局势日新月异,更是需要不断创新,解放思想,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开辟新天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与刺激大学生关注身边的、专业相关的创新发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宣传创新创业的成功先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阶梯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团队,从大一到大四,以班级为单位,培养创新创业带头人,从基础学起,阶梯化培养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大带小,从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2) 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层面,增加创新创业比赛与实践的机会,从学分奖励、奖学金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层面,设定不同的劳动实践任务,带动全员参与创兴创业劳动实践活动;个人层面,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意识,获得劳动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3. 总结与展望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本文探索并分析了劳动教育培养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与培养方法探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详细解剖分析,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出了实践建议,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了不同层面的探索与分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未来的劳动教育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会着重从本文提出的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基金项目

本文受助于2021年常州工学院教学建设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70.
[2] 张烁, 王晔.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3] 罗生全, 杨柳. 中国劳动教育发展100年[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4): 129-141+229.
[4]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13] 295号) [EB/OL]. 四川省教育厅. http://edu.sc.gov.cn/scedu/c100545/2013/5/21/8fa51ce47f3444ee8288e9d3a7618dba.shtml, 2013-05-21.
[5] 钟登华.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 1-6.
[6] 周开发, 曾玉珍.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3): 22-35.
[7] 孙伟, 冯晓东, 罗迪. 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难点、路径与意义[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6): 77-81.
[8] 孙元, 付淑敏.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 20(2): 64-67.
[9] 李旭荣, 徐红梅, 张国忠, 周全元, 李琳. “五育”背景下新工科劳育和美育课程建设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9): 56-58.
[10] 朱翠兰, 孙秋野.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 33(7): 67-72.
[11] 刘红玲, 楚亚萍. 以学生为中心: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再发展[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7(6): 58-63.
[12] 李婧, 郭天奇. 对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2(1):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