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看徐志摩译《老虎》
A Study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yg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rge Steiner’s Hermeneutics Translation Theory
摘要: 《老虎》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研究威廉•布莱克的《老虎》徐志摩译本,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通过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实现原文与译文、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和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威廉•布莱克诗歌汉译研究的发展和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诗歌。
Abstract: The Tyger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the British romantic poet William Blake.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William Blake’s The Tyger by Xu Zhimo based on the four steps of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George Steiner on the basis of hermeneutics, and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analyze how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through the four steps of trust, aggression, incorporation and compens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illiam Blake’s poetry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help Chinese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western poetry.
文章引用:许淑祥. 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看徐志摩译《老虎》[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4): 675-6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4086

1. 引言

在文学创作中,诗歌的艺术性是最强的。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艺术的角度,诗歌都能反映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威廉·布莱克的《老虎》被许多作家和诗人都翻译过,其中徐志摩的翻译版本是其中较好的版本之一。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是解释的艺术,“虽然阐释不一定非经过翻译,不过翻译却不可避免地会借助阐释。翻译者是原著的读者、阐释者,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者” [1],将阐释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翻译具有不容小觑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将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对《老虎》的徐志摩译本进行研究。

2. 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

2.1. 信赖

在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中,信赖是翻译活动的前提 [2]。选择和信赖来自译者对原文的评价和理解、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在这一步中,译者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原作者的信任、翻译的目的等主观因素,以及译者背景和读者期望等客观因素来选择文本。

2.2. 侵入

在侵入这一步中,译者打破原文的外壳,挣脱语言和文化的束缚,用他的审美理解和语言技巧侵入原文,理解和提取原文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关于此,一个经典比喻,称原文是受译者控制的俘虏,生动地描述了侵入的特点 [2]。斯坦纳认为,理解翻译需要一种“不可避免的侵入”,即对原作者意图的入侵和猜想。

2.3. 吸收

第三个步骤是吸收,意义和形式的导入和具体化,不能脱离实际 [2]。吸收的步骤包括两部分:一是吸收原文的含义:二是吸收原文的形式。吸收反映了翻译人员在翻译中传递原始信息的过程。吸收的重点主要是译者对原文的自我消化,通过将他对原文和原作者信息的理解转化为表达原文的新成分。

2.4. 补偿

补偿是指对翻译过程中缺失的信息进行补偿 [2]。是恢复先前翻译过程中被打破的平衡的过程。译者需要努力修复这种不平衡,将原始信息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以弥补在理解过程中可能丢失的信息。

3. 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老虎》译本中的应用

3.1. 信赖过程在《老虎》翻译中的体现

译者信赖《老虎》,是因为其原文具有文学意义。

《老虎》反映了一定时期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暴露了社会现实问题。它写于1793年以前,布莱克的时代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不仅促进了社会进步,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些使布莱克意识到机器给现代文明带来的灾难和混乱。他开始怀疑人类的存在,并积极展开拯救人类灵魂和探索人类精神自由状态的漫长旅程。《老虎》不仅象征着人类想象力和人类灵魂突破无知、压迫和迷信包围的力量,而且象征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巨大革命暴力和革命破坏力 [3]。在象征主义的帮助下,诗人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民主的深刻而进步的思想。这便是其文学意义。

3.2. 侵入过程在《老虎》翻译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本文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要“侵入”作了以下两方面的阐述。

3.2.1. 宗教信仰的侵入

例1: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何等神明的巨眼或是手 [4]。

原文中“immortal”的本义是“长生的;永世的;不朽的;流芳百世的;名垂千古的”,而“神明的”会使人联想到神仙,“神仙”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神话故事当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词汇,代表着长生不老、长命百岁、神通广大、力量无边的人物 [5]。译者将“神明的”翻译成“神明的”,既保留了原文的特点和意义,又为老虎注入了新的生命和能量,也符合中国读者的理解方式。

3.2.2. 个人理解的侵入

例2: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造你的不就是那造小羊的神工? [4]

原文中的“he”一词通常译为“他”。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把它翻译成“神工”,意思是“神奇的造诣;非凡的才能;技艺高超的工匠或上帝”。毫无疑问,译者考虑到了文章的整体风格,增加了个人理解。“the lamb”来自布莱克的代表作《纯真之歌》。这两首诗中都提出了上帝的创造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在笔者看来,“he”在这里指的是“上帝”,也就是“羔羊”和“老虎”的创造者。从内容上看,译者把“he”译成“神工”是正确的。

3.3. 吸收过程在《老虎》翻译中的体现

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在《老虎》翻译中的吸收过程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译和押韵中。

3.3.1. 意译的吸收

例3: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能擘画你的骇人的雄厚? [4]

例4: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是何等的肩膀,是何等神通, [4]

例5: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能雕镂你的脏腑的系统? [4]

例6: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烧着你眼火的纯晶? [4]

例7: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凭什么手敢擒住那威棱? [4]

在上述五个例子中,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改进了翻译,如“frame, symmetry, art, twist, sinews, heart”。老虎是诗中的具体形象,但它不仅是一只普通的老虎,而且是一只被赋予丰富想象力的老虎。它也是一种充满激情和叛逆精神的革命新力量。译者充分地吸收了这一意义,并成功地将其体现在翻译中,使翻译更具修辞性、想象力和诗意性,能够更好地反映文学的审美情怀。

例8: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当群星放射它们的金芒, [4]

原诗中将星光比作“spears”。译者用意译将其译为“金芒”,与“矛”完全不同,但相对更富想象力。

3.3.2. 韵律的吸收

原诗六节,每节四句。前八个句子整体上描写“老虎”,结尾韵律相似,以“bright”,“night”,“eye”,“skies”,“eyes”,“aspire”和“fire”结尾,押“ai”韵,造就虎势。译者翻译的前四句重“ong韵”,用“烧红”和“莽丛”,然后用“手”和“厚”押“ou”韵,听起来类似于“ong”韵,可以说是把握了整体的韵律。

第三节至第五节分写老虎的身体部位,两句合韵。用“art”和“heart”押韵来描写老虎心脏的细腻; “beat”和“feet”押韵来描写老虎的手腕和脚;用“chain”和“brain”押韵来描写老虎的大脑;用“grasp”和“clasp”押韵来描写老虎的威力。为此,译者也是使用隔行押韵的方式,以“顶”和“晶”押“ing”的韵;以“腾”和“棱”押“eng”的韵;“通”和“统”押“ong”的韵;“跳”和“脚”押“iao”韵;“练”和“液”押“ian”韵;“把”和“抓”押“ua”韵 [6]。基本上,译者吸收并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特征。

3.4. 补偿过程在《老虎》翻译中的体现

例9: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跨什么翅膀他胆敢飞腾? [4]

这句诗出自一则希腊神话的典故:代达罗斯和其子伊卡罗斯都是能工巧匠,被克里特国王囚禁在深宫中,多年为其修建迷宫,他们用蜡和羽毛制成羽翼飞逃。但伊卡罗斯因飞逃中太靠近太阳,蜡翅融化,以致坠身爱琴海而亡 [7]。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地考虑了其中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加入了“飞腾”二字,以便中国的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例10: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椎的是什么槌,使的是什么链? [4]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在什么洪炉里熬练你的脑液? [4]

“hammer”、“chain”、“furnace”都是打造虎脑的工具,寓意造物主像铁匠一样锻造虎脑。然而,原诗中没有与工具相关的动词,容易使读者感到困惑。于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相关动词,这样既保证了目的语的可接受性,又使译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补偿,使得译文更加完整流畅。

4. 结论

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贯穿了《老虎》徐志摩译本的全过程。在这四个步骤中,译者对原著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将其转化为目的语,从而以最接近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这使得译本更容易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 袁洪庚. 阐释学与翻译[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1(5): 37-40.
[2]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312-318.
[3] 何红.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10(1): 40-41.
[4] 蒋洪新. 英美诗歌选读[M].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3-14.
[5] 陈亚杰, 高亚林. 翻译四步骤在译者主体性中的体现——以《流浪地球》英译本为例[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9(10): 71-75.
[6] 刘智临, 李亦凡. 郭沫若与徐志摩译诗思想之比较分析——以布莱克《老虎》译文为例[J]. 北方文学, 2017(11): 232-233.
[7] 张露颖. 神秘的精神力量——布莱克《老虎》诗鉴赏[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7(4):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