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触发理论视角透视词汇语义韵习得的研究
A Study of Semantic Prosody Acquisition as Reflected in Lexical Priming
摘要: 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是语料库语言学近年兴起的课题。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语义韵现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广大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研究。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最有价值的重要成果之一,对语言教学和习得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词汇触发理论从心理学的概念出发揭示词汇建构及习得机制,为语义韵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回顾基于语料库学习者在语义韵习得的相关研究,也从宏观的角度对语义韵的概念、研究现状、应用价值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回顾,发现学习者在语义韵习得方面存在问题,揭示了语义韵对词汇学习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学习者语义韵习得的学习能力,基于词汇触发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给出一些建议。
Abstract: Semantic prosody is an emerging topic of corpus linguistic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rpus linguistics, semantic prosod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at-tention, and has been studi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emantic prosody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achievements of corpus linguistics, which can enlighten and guide language teaching and acquisition. Lexical priming theory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lexical construction and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semantic prosody research. Through review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semantic prosody acquisition by learners as well as the concept,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semantic prosody, this paper finds that learners have problems in semantic prosody acquisition,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semantic prosod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aims to improve learners’ learning ability in semantic prosody acquisition,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acquisi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exical priming.
文章引用:殷和萍. 从词汇触发理论视角透视词汇语义韵习得的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5): 1013-101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5136

1. 引言

语料库研究表明,词项的搭配行为显示一定的语义趋向:一定的词项会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构成搭配。由于这些具有相同语义特点的词项与关键词项在文本中高频共现,后者就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语境内就弥漫了某种语义氛围。这就是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 (Sinclair 1996; Louw 1993) [1] [2]。近几十年来,语义韵一直是语料库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并且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英语词汇语义韵的相关实证研究众多。

其中,不少研究侧重探讨了基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同一词语或短语语义韵差异情况。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仅仅扩大学生词汇知识的广度是远远不够的,促进学生对词汇深层次知识进行习得更加重要。从词语的语义韵入手,既关注词语的语法搭配范式、搭配词语义趋向等方面,也关注词语所营造的语义韵,能深化词汇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水平。作为态度要素,语义韵倾向于语义/语用连续体的语用层面。因此,它在语言理解和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语义韵意识对学习者区分同义词或等值词具有价值。英语同义词的使用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许多具有相似字面意义的同义词会使学习者在特定语境中对其区别及选择使用感到困惑。传统的同义词辨析的方法仅仅局限于语言表面层面(字面含义,所指意义,句法区别)等认识,对词汇的动态意义、词汇的语法功能语篇分析功能、社会文化情境和文本特征缺乏深刻的认知理解,并且传统的英语同义词词汇教学法仅仅着重要求学生记忆单词的汉语含义,词汇搭配浅显的区别,往往会导致单词的误用,但对语义韵的关注较少。虽然许多学生掌握了词汇用法规则,但由于对语义韵的忽视,在搭配用法使用中仍然存在错误。语义韵的研究为同义词辨析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实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索语言教学实践中有关语义韵的实践问题,有助于学习者习得英语词汇的语义韵,从而有效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2. 语义韵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语义韵作为词语搭配研究的延伸和发展,是语料库语言学最宝贵、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3]。Sinclair (1991)建立在广泛的语料库证据之上,这些证据证明了Firth的观点,即形式、意义和功能是相同的。即“语言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该语言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组成这种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也就是说,形式和意义、词汇和结构的存在是极其强烈的共同选择,即语言使用者通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创造出更大的意义单位,起到一定的交际和语用的作用。本文认为,意义具有两个层面:一是概念层次上的含义;二是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语境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中的语用功能是意义的重要功能。这促使Sinclair提出了语义韵的概念 [1] [4]。语义韵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词汇化手段和形式结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事物或人的认识过程及认知规律,具有独特的修辞价值和语用意义。因此,Sinclair (1991)首先通过语料库检索发现了语义韵现象,随后Louw (1993)首次使用语义韵一词,标志着语义韵研究的开始 [1] [2]。

目前对语义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韵理论、词汇语义韵实证研究、跨语言语义韵研究等方面。纪玉华和吴建平(2000)分别从语义韵的定义、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三个角度对语义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指出语义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卫乃兴等人(2002)提出了三种语义韵计算方法:基于数据库研究法、数据驱动法以及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 [3]。王泽鹏、张燕春(2005)又对这些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着重分析了它们各自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同时还追溯了对应的理论渊源、对语义韵结构及作用也进行了介绍 [6]。此后杨振宇(2007)提出词项间存在着类联接,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语义韵问题 [7]。词汇语义韵的实证研究上,孙海燕(2004)在“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探究”一文中以中国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形容词使用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8]。梁丽清(2006)运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研究了描述商务变化趋势词的八个词的不同语义韵,提出了一种新的商务英语词典编写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9]。杨岩勇(2007)在《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一书中,对节点词“续”的同义词组进行了封闭的研究,它在词性、语义、语义、押韵、类联接、搭配特点、句法功能和形式标记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0]。

蔡颖(2008)提出了四组文化关键词,并利用中国英语新闻语料库中的语料(CENAC)对这些文化关键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考察 [11]。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词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理解词义的语义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缺少定量统计;缺乏系统性,没有将词汇语义韵的意义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考察。未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整体说来,国内对语义韵的研究尚未成熟,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表面,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因此有待更多的研究者对语义韵现象加深分析探讨。

国外对语义韵的研究方面,语义韵最早是由Louw (1993)提出来的,他认为英语词项“bent on”搭配的词语大部分都带消极意义或反讽 [2]。Stubbs (1995)认为,cause在语义韵中90%以上是消极意义 [12]。McEnery (2004)利用英语报纸语料库和联合国难民署文章语料库为语料,从官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对待难民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官方与媒体对难民的态度有很大差异 [13]。Stewart (2009)对语义韵进行了全面分析,内容包括:语义韵的评价功能及隐匿性特征、语义韵的历时与共时研究、语义韵与词汇环境、语义韵与语料库数据、语义韵与词汇触发理论等 [14]。Yusuf (2010)分析了robot在机器人研究员演说语料库中的语义韵,结果显示 robot 在该语料库中呈现较强的积极语义韵 [15]。

3. 理论背景

Hoey借助语料库提出了词汇触发理论,具体来说,触发(priming)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一种语境效应,是人类记忆的潜意识形式,即在一定时间内被某种信息所激发的个人潜意。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Hoey将此概念移植到语言学当中,提出了词汇触发理论。词汇触发理论解释语言建构的机制与条件,为我们全面考察词汇的触发情况,即某个特定词的搭配,语义韵,语用功能等提供理论视角与支撑。他认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存在一种心理语境互动共现机制,每一个词汇的习得都是大量的社会、心理、话语、以及交际的语境互动触发刺激形成,而这些参与互动的元素构建为人们相关词汇的知识库”在触发理念下,词汇是才是构成语言复杂而系统的核心体系结构,语法只是词汇结构互动形成的附带形式(Hoey, 2005: 11) [16]。Hoey指出说话者的词库中的每个词都受到以下触发:词汇搭配(与特定的其他词汇共现),语义关联(与特定的语义集合共现),语用关联(与特定的语用功能关联共现),类联接(在一些语法位置出现,或避免出现和在某些语法功能中出现或避免出现),语法类别(承担一个或多个语法角色),语篇搭配(在语篇中参与或规避特定类型的衔接关系),语篇语义关联(在语篇中出现在特定的语义关系中),语篇搭配(在语篇中倾向出现在或规避某些位置) Hoey (2005: 13) [16]。

目前看来,结合Hoey的词汇触发理论的研究多涉及语言习得与发展、第二语言习得、外语教学等方面。国内研究者杨玉晨(2010)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CLEC)中的复合词more and more的使用情况,发现中国学生对more and more的触发模式与英语本族语者存在差异:与中国学生相比,英语本族语者较少使用more and more,但是在语义搭配、语法构建和语用功能等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17]。庞杨、杨玉晨等(2012)借助词汇触发理论对“begin”“start”“commence”进行了语料库分析,探讨其触发模式与区别特征研究发现,同义词不仅词汇搭配不同,而且在触发频率,语法聚合模式(如及物过程),语用功能和语义韵等方面都有多微妙的差异 [18]。还有一些研究探讨了词汇触发理论对翻译领域研究的理论启示。

Hoey的词汇触发理论继承发展了前人的词汇理论。侧面也验证了检索项的词汇和共文会受到语言环境和词汇语义韵等因素的影响,这也为本文基于词汇触发理论提出的词汇教学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从词汇触发理论视角我们可以得出词汇“触发”是通过每个人潜在的词库中通过不断地刺激结合语境获得的,词汇触发具有累积的效应,不仅为学习者语义韵习得过程中提供触发的语境,这一理论也为在英语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义韵习性,并验证其是否能有效促进词汇习得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4. 基于词汇触发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的启示

4.1. 设计教学情景活动

中国学生在语义韵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母语思维可能会对外语习得产生潜在的影响。其次,中国学习者缺乏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来促进词汇深度学习。他们往往忽视了词语的语义韵,从而造成词汇理解上的障碍。另外,汉语与英语相比具有更多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以及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具体来说,中国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在语境中探究单词的真正含义,所以语境中必然会忽略语义韵。第三,由于词典学的编纂缺陷,没有体现出词汇的语义韵,而词典查询学习是学生学习词汇的最重要途径。英语词典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呈现和解释方法,但却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其语义倾向。第四,汉语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征也会给他们造成负面影响,中国人的语感习惯使他们无法理解词义的深层内涵,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得他们难以将词汇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学习。课堂是我们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情境之一,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对学习者进行语义韵教育。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语义韵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语义韵教学的教学一直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也没有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词汇语义韵习得,培养学生的语义韵意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哪些情景因素可以帮助语义韵的学习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并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法来提高词汇语义韵习得水平。

根据Hoey提出的触发的理论,一个词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与其他词共存的功能。人们在相关上下文中学习单词,并无意识地使用它们来预测或创造同样的情景。然而,由于受认知方式和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到这种心理需求,导致其学习效果并不显着。而通过激活已有知识,则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因此,笔者从词汇触发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可以提高学习者语义韵习得的教学方法,以促进英语词汇的深层学习。首先,英语词汇学习需要建立在真实、客观的语境基础上,这样教师才能创设情景语境。教师要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参与投入,激发学习者具体的任务反应能力。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而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可以参与情景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特定主题的任务,为学生创造语境元素使学生能够运用词汇及其语用功能。

4.2. 利用语料库获取语言资源

其次,教师利用语料库学生提供真实的词汇发生情境,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依赖词汇表或词典,而不是具体语境,缺乏对真实语境的充分输入。同时,传统英语词汇教学不能提供足够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有限的实例来讲解词汇。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境输入对词汇语义韵有重要影响。最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其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语料库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再次,由于缺少必要的语法知识及相应的学习策略,学习者往往不能准确理解词义,从而影响了词汇记忆效果。此外,学生的语用能力较低,导致他们在交际活动中语篇组织能力差。语料库检索工具包统计学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词汇的抽象与概括。再次,由于英语学习者往往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他们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造成了跨文化差异导致词汇词义联想困难的问题。通过统计学工具对词语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进行频数分布和显有赖于性统计,并根据统计值及跨距大小排列出搭配词列表,从而为语义趋向分类提供依据,帮助学习者找到合适的词汇搭配词群以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语料库提供了丰富的语义韵信息,这些语义韵不仅能反映出词语所表示的含义,而且还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直观范围的语言输入刺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利用真实语料来分析学生的意义表达和语用特征。语料库搜索是获取语言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语料库数据统计法的优点在于它不局限于有限的语境,大量的包含节点词的索引行提供了充分的上下文来进行意义协商,可以触发有意义的连接,并探索其潜在的评价态度和语篇意义。

5. 结语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语义韵现象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词汇教学应该深入探讨语义韵这方面的知识。语义韵研究也表明词汇研究需要结合语境去分析,语义韵研究可以加深词汇认知建构,促使人们重视词语行为模式。同时也有助于英语教师更加科学地教学使得学生语言表达更自然。其次,语义韵习得的研究也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对同义词本质的认识。避免传统的同义词辨析的方法,即仅仅局限于语言表面层面。因此,基于Hoey的词汇触发理论对影响学习者习得语义韵的因素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得到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在学习词汇语义韵时要注意词汇的触发情况,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料库资源加强认识不同词汇的触发特点,帮助学生增强词汇使用的能力,提高语言使用的语感,加强语篇分析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语言使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Siinclair, J. (1996)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 English Studies in Italy. Textus Press, Italy.
[2] Louw, B. (1993) Ironr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inter? The Diagnostic of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 In: Baker, M., Francis, G. and Tongnini-Boglli, E., Eds., Textand Technology: In Honor of Jonh Sinclair,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157.
https://doi.org/10.1075/z.64.11lou
[3] 卫乃兴. 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34(4): 300-307.
[4] Firth, J.R. (1957) Papers in Linguistic: 1934-195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5] 吴建平, 纪玉华. 新词新义集萃[J]. 辞书研究, 2002(4): 153-157.
[6] 王泽鹏, 张燕春. 语义韵律理论[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6(4): 86-93.
[7] 杨振宇.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词汇类连接、搭配及语义韵研究(英文) [J]. 语文学刊, 2007(4): 37-40.
[8] 孙海燕. 基于语料库的学生英语形容词搭配语义特征探究[J]. 现代外语, 2004, 27(4): 410-418.
[9] 梁丽清. 语料库驱动的商务“趋势”词汇的语义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10] 杨岩勇. 基于语料库的同义词辨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07.
[11] 蔡颖. 基于语料库对“文化关键词”的搭配行为及意识形态蕴涵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2] Stubbs, M. (1995)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Computer-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13] Mcenergy (2009) Keywords and Moral Panics: Mary Whitehouse and Media Censorship. In: Archer, D., Ed., What’s in Word-List? Investigating Word Frequency and Keyword Extraction, Ashgate, Oxford, 56-89.
[14] Stewartd (2009) Semantic Prosody: A Critical Evaluation.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5] Yusuf, Y.Q. (2010) A Corpus Based Linguistic Analysis on Spoken Corpus: Semantic Prosodies on “Robots”. Joumal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Studies, 6, 49-64.
[16] Hoey, M. (2005) Lexical Priming: A New Theory of Words and Language. Routledge, London & New York.
[17] 杨玉晨, 杨玉英. 从词汇触发透视中国学生二语词汇认知图式的构建——以more and more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2): 36-43.
[18] 庞杨, 杨玉晨. 语料库对同义词触发模式的解释: 以begin、start和commence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6):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