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亲子关系是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互动所构成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作为家庭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长期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1] [2]。有研究表明,对处于青年早期的初中生而言,亲子关系发展不良会增加其焦虑和抑郁风险 [3]。因此,为了让初中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得初中生拥有发展良好基础,有必要对影响亲子关系建立的因素进行研究,以提供对应建议和指导。
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或思想控制不利于二者间建立亲密关系,对已经建立的亲密关系会造成损害 [4]。那么,父母心理控制是影响初中生亲子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试图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想法和观点进行控制,通过诱发内疚、爱的撤回以及施加权威等方式来管理和监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发展 [5]。若父母采用心理控制来教养子女,子女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对亲子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假设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H1)。
当前国内虽有研究关注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联系 [6] [7],但数量较少,仍需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 [8]。同时,国内现有对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的研究均基于以变量为中心视角进行研究,重点关注量表总得分,难以深入准确地分析被试群体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变量关系类别。然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潜在剖面分析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数据为驱动的统计方法,根据外显行为指标对个体进行分类,并了解各种类别的人数比重,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各类别之间的差异 [9]。因此,本研究将从个体为中心的视角出发,使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方法来探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关系,并假设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别(H2)。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采用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并根据结果为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提供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从广东省惠州市某中学抽取635名学生作为被试,由该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在课堂上主持施测,施测时间为15~20分钟。施测时,教师统一指导语,并对学生强调保密原则,学生自愿参与,在测试中可随时退出。最后共收回635份量表,有效问卷570份,占比89.76%。其中,男生252人,占比44.2%,女生318人,占比55.8%;初一学生307人,占比53.9%,初二学生263人,占比46.1%。
2.2. 研究方法
2.2.1. 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该量表由Wang等人编制 [10],具体包括诱发内疚、爱的撤回、以及权利专断三个维度,共18道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一致性信度系数α系数为0.93,三个维度的α系数为0.82~0.85。
2.2.2. 亲子关系量表
该量表由王美萍和张文新 [11] 修订,分为母亲亲子关系和父亲亲子关系两个维度,共10个项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1“几乎从不”到5“几乎总是”,分数越高说明亲子关系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一致性信度系数α系数为0.92,母亲亲子关系分量表α系数为0.86,父亲亲子关系分量表α系数为0.87。
2.3. 统计处理
运用SPSS20.0对各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Mplus7.4检验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的效应模型,使用MLM法进行参数估计。在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时,将控制变量(性别、年级和与父母沟通频率)纳入模型中,以获取对变量间关系更准确的估计。采用Mplus7.4基于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的18道题目和亲子关系量表10道题目(母亲亲子关系维度和父亲亲子关系维度各条目得分分别相加,相加后单一条目满分10分)共28个条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模型拟合指标主要有:信息指数(AIC, BIC, aBIC),信息指数越小表示模型拟合越好 [12];熵值(Entropy),越接近1表示分类越准确,当Entropy ≥ 0.80说明分类准确率超过90% [13];似然比检验(LMR),若检验P值显著,表明类别k模型显著优于类别k-1模型 [14]。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将所有变量的项目作为指标构建单因素的潜变量模型,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15]。结果发现,模型的拟合指数未达到推荐拟合值:χ2/df = 10.39,RMSEA = 0.13,CFI = 0.46,TLI = 0.43,SRMR = 0.11。因此,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相关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each variable (n = 570)
表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n = 570)
注:***表示p < 0.001。
3.3. 父母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的预测作用
采用Mplus7.4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父母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结果良好,χ2/df = 2.05,RMSEA = 0.04,CFI = 0.99,TLI = 0.99,SRMR = 0.02。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在控制了性别和与父母沟通频率后,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β = −0.43, P < 0.001)。
注:性别和与父母沟通频率在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但出于简洁的目的未在图中显示,图中所列数字为标准化解,***表示P < 0.001
Figure 1.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diagram
图1. 结构方程模型图
3.4. 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潜在剖面分析
以父母心理控制量表的18道题目和亲子关系量表10道题目共28个条目为指标,将类别依次分成1至4类进行潜在剖面分析,4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见表2。

Table 2. Fitting information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表2. 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潜在剖面分析拟合信息
由表1可知,随着类别数量增加,AIC、BIC和aBIC值均减小,但LMR在3类模型中不具有显著性(P = 0.34),表明2类模型更适合数据,且二类模型Entropy值(0.94)最大,综合考虑各指标后选定2类模型,模型分类质量见表3。

Table 3. Classification probability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n = 570)
表3. 潜在剖面分析概率(n = 570)
由表3可知被分配到特定潜在类别的平均后验概率。对角线上的值在97%到99%之间,对角线外的值很低,这表明分类结果良好 [16],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见图2。
注:a1~a18表示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条目,b1~b10表示亲子关系量表条目
Figure 2.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otential profi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图2. 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潜在剖面图
由图1可知,在父母心理控制各条目上,类别1的得分均高于类别2;在亲子关系各条目上,类别1得分均低于类别2。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类别1父母心理控制总分显著高于类别2 (t = 32.92, P < 0.001, d = 2.86),亲子关系总分显著低于类别2 (t = −17.21, P < 0.001, d = 1.50)。因此,将类别1命名为“高控制–低亲密组”(占比36.84%),类别2命名为“低控制–高亲密组”(占比63.16%)。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以变量为中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的关系,以及二者关系的潜在类别。首先,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和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心理控制这种教养行为会使初中生感到压力和不适,阻碍初中生与父母交流。父母感觉到子女与自己疏远时,可能会进一步使用心理控制将子女完全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塑造,但结果适得其反;相关分析结果还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和亲子关系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在开放包容的前提下,初中生与父母沟通时,能让父母了解到自己当前的情况和需要,容易得到父母支持,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若初中生与父母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那么初中生会将父母视为坚实后盾,会积极主动地与父母交流。
其次,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 [6] [7]。父母的控制行为会使其子女的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子女认为满足自己需求的重要性大于与父母维持亲密关系时,会选择反抗父母 [4]。因此,若父母对初中生采取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会使初中生的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父母产生厌恶感,选择与父母对抗,而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的反抗行为后,产生的不满可能会用心理控制进一步对孩子施压,出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使用民主平等教养方式的父母则给了孩子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满足其自主需求,以一个平等的身份水平与孩子交流,因此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来分析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和亲子关系的关系,二者关系的分类结果进一步佐证了父母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有近40%个体属于“高控制–低亲密组”,意味着在本次研究中有近4成的父母在使用心理控制这种消极教养方式,通过诱发子女的内疚感和减少关爱来迫使他们改变行为,以父母身份对子女进行控制,让子女往自己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部分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已经对亲子关系造成了破坏,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了改善“高控制–低亲密组”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让初中生能健康成长,以及为准父母提供未来育儿策略和思路,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 父母应放弃“自己拥有对子女的绝对控制权”的想法,不用父母权威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应在一个平等地位上与子女交流,开放平和地与子女谈话和倾听,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建议,让子女自主选择是否接受建议;2) 若子女犯了某些错误,父母不应以诱发子女内疚或威胁减少关爱的方式,来促使子女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作出改正。应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以及子女犯错误的行为动机,与子女交流此次错误的危害和严重性,商量相应的惩戒措施。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能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2) 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的关系存在两种潜在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