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 on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LHLS Data
DOI: 10.12677/AAM.2022.117496, PDF, HTML, XML, 下载: 185  浏览: 378 
作者: 万心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关键词: 居住意愿老年人环境Residence Intention The Elderly The Environment
摘要: 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和长寿调查(CLHLS)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本文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别考察其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老年人的个人特征也影响其居住意愿。在老龄化加剧以及少子化的背景下,应考虑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多元养老服务,为独居老人构建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
Abstract: This study empirically examined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 on the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using data from the 2018 Chinese Elderly Health and Family Happiness Sur-vey (CLHLS). The environment is divided into 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 is also affected by its own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and fewer children, we should consider the us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o develop diversified elderly care services, and provide a com-plet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the elderly living alone.
文章引用:万心怡. 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J]. 应用数学进展, 2022, 11(7): 4698-4707. https://doi.org/10.12677/AAM.2022.117496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所导致的,从家庭方面来说,它将加剧家庭养老负担;从公众整体来看,这也增加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压力。截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亿,约占全国人口的18%;而65岁及以上人口约有1.9亿,比重约占全国人口13%。除了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外,我国老龄化进程也不断加快。2010年至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5.44%,65岁及以上的人增加了4.63%。与前十年相比,这两部分的人口比例分别大幅增加了2.51%和2.72%。

与此同时,中国低出生率现象也变得越来越加剧。国际公认1.5为出生警戒线,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总和出生率已降至1.49。同时,2020年共有1003.5万新生儿出生和登记,也已是连续五年下跌。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少子化也为我国带来严峻挑战,如青年人口断崖式下跌导致未来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减少等。

当“老龄化”碰到“少子化”,我国养老问题呈现更多的矛盾,养老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老龄化现象导致老年人数量众多,低出生率现象的加剧导致年轻人数量减少,这两种现象的冲突导致增加了老年人的抚养比,年轻人的养老压力不断扩大。当年轻人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以工作为生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空巢老人”的现象;年轻人若不承担家庭的赡养功能,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无法融入子女和社会,从而加剧老年人抑郁或自杀的现象 [1]。

在目前人口结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出现冲击着过去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也呈现多元化,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我们关注。老年人更期望选择什么样的居住方式进行养老?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上述问题尚不清晰。尽管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在我国学界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也有相关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鲜有从环境支持角度对老年人居住意愿进行研究分析。为此,本文从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中选取样本,并使用stata 16.0从环境角度对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进行考察。一方面识别环境支持对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另一方面期望通过老年人居住意愿分析,为发展多元养老模式带来新的洞见和发现。

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老年人居住意愿指老年人所希望的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居住意愿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寻找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原因和条件。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因素,并且在老龄化与少子化的背景下,推动发展多元的养老模式,使老年人老有所居,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在识别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因素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有年龄、婚姻、子女、健康等一系列特征变量。(刘增法等,2022)将已有的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因素整合为三类变量:个体基本特征、家庭社会支持以及健康状况 [2]。由于刘增法等学者几乎整合了所有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变量,将老年人居住意愿看作是由个体特征、家庭社会、健康状况等三者共同影响的,对于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为完整和全面。为此,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并整合,主要从环境支持角度对老年人居住意愿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

(一)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可以影响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层面来说,自然环境泛指老年人居住所处的社区环境,是老年人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而社区环境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交活动等产生影响。(卢杉,2021)考察了社区环境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交通越便利、社区基础人居环境越好,老年人心理越健康 [3]。(李经纬等,2021)研究发现社区建成环境会对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产生影响。老年人若居住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近,道路质量较好,周边1 km范围内拥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器材场地、图书馆等的社区,则社交活动水平较高 [4]。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说,自然环境即老年人居有其所的“所”。老年人是否自有住房以及住房的质量如何等方面的客观条件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感受。(尹银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住房会影响城市老年人的家庭代际支持。老人所居住的住房质量越好,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越高,而老年人就会越感到子女孝顺 [5]。(聂建亮等,2022)考察了居住条件会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显示,房屋建造者为子女、居住在楼房、房屋更新、房屋建筑面积更大,农村老人会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6]。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住房会影响老年人选择怎样的居住方式,但在学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结果。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没有自己产权房子的老人倾向于与子女同住 [7] [8] [9];而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拥有住房的老人在实际中更有可能与家人同住 [10]。

因此,本文从微观角度结合已有的文献,用老年人是否自有住房表示自然环境,提出如下假设:

H1:自然环境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

(二)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老年人所处的代际和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的养老行为中,大多数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安享晚年,“养儿防老”至今仍是主流观念。因此,代际关系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尤为重要,以往研究也表明代际关系会对老年人的健康及心理产生影响。(贾仓仓等,2021)研究发现,代际情感支持和日常照料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呈显著的正向作用 [11];同时,(殷俊等,2017)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子女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护显著提升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12]。(王萍等,2021)考察了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际间的联系频率及亲戚网络能够显著减缓老年人的死亡焦虑 [13]。

随着“少子化”的加剧,子女数量不断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子女外出打工已“无暇”照顾老人,“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上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再仅仅依靠子女,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成为老年人主要的生活保障。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公共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渠道,这就是为什么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的关系也对老年人产生影响。(邓大松等,202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脆弱性 [14]。(邓保国等,2021)通过研究发现,社区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响应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5]。(陈谦谦等,2020)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分析了社区养老服务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改善产生怎样的影响,发现不同类型的社区养老服务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改善的影响程度不同 [16]。

因此,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用子女粘性以及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代表老年人的社会环境,提出如下假设:

H2:社会环境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

另外,学界研究发现老年人居住意愿受其失能程度及其他个人特征的影响 [17] [18] [19] [20] [21]。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影响其居住意愿。

3. 数据来源、变量

3.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样本来自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研究(CLHLS)的数据。CLHLS最早于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它系统全面地收集了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家庭的基本状况,是全国范围内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科学调查。2017-2018年是CLHLS最近一次调查,共调查了15,874名老年人。

3.2. 主要变量定义

3.2.1. 被解释变量

老年人的居住意愿是本文中被解释变量。根据问卷“您希望哪一种居住方式”并结合受访者的回答进行赋值。剔除掉那些回答“不知道”的样本后,剩余有效总样本量为9663个,由于回答“敬老院、老年公寓或福利院”的样本较少(仅有52个),因此不考虑后,本文将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分为三类,“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独居但子女最好住在近处”以及“与子女一起居住”,样本数为9611个。表1是选取的样本中老年人居住意愿的统计概览。

Table 1. Statistics of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

表1. 老年人居住意愿统计

表1老年人居住意愿统计可以看出,一半的老年人还是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而老年人居住意愿中占比最少的为“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占比13.38%。

3.2.2. 解释变量

本文的解释变量为环境支持,分为自然环境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两方面。其中自然环境用老年人是否自有住房表示,问卷中题目是“您家现在的住房是以谁的名义购买/自建/继承/单位分配/租/借住的”,若受访者回答“本人或配偶”即为老年人自有住房,其他回答则视为老年人无自有住房。社会环境用子女粘性以及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数量表示,其中子女粘性指是否有子女常来看望,若有子女常来看望老人则为子女粘性大,若无子女常来看望老人则为子女粘性小。

3.2.3. 控制变量

除了环境支持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老年人个人特征因素会对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产生影响。本文主要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经济情况、自评健康、ADL、IADL作为老年人个人特征方面的控制变量,表2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Table 2. Basic data of research objects

表2.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同时针对以上所述变量定义,做出表3描述性统计如下:

Table 3. Variable defini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3.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4. 实证方法

4.1. 基本回归模型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主要有三类,即“独居且子女居住远近无所谓”、“独居但子女最好在近处”、“与子女同住”。且各变量之间没有顺序关系,因此本文选择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mlogit是二项logit的进一步扩展,能够对被解释变量所有类别配对进行并进行二项logit参数估计。本文建立了3个主要的模型,模型(1)与模型(2)将“与子女同住”设为参照组,考察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模型3则以“独居但子女最好在近处”为参照组,比较分析各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见表4

Table 4. Multi-classification logit model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elderly

表4. 老年人居住意愿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4.2. 实证分析结果

表4的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在自然环境方面,相对于没有房产的老人,自有住房的老人更倾向于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在1%水平上显著。

在社会环境支持方面,模型(1)和模型(3)表明,相对于没有子女常来看望的老人,有子女常来看望的老人与子女粘性大,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或期望子女能够住在自己附近,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2)和模型(3)表明,在社区为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方面,相对于老人所在社区不提供或提供服务少,社区服务提供数量越多,老人越倾向于独居且期望子女能够住在自己附近,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在老年人个人特征方面,从模型(3)可以看出,相对于女性老年人想独居并且子女住在附近来说,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独居且对于子女居住的远近无所谓,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和模型(2)表明,年龄越大,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3)也进一步显示,对于独居但子女居住远近的问题上,年龄越大的老人越期望子女住在自己附近,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在婚姻状况方面,模型(1)和模型(2)说明相对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与配偶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并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3)也进一步表明,在独居但子女居住远近的问题上,相较于无配偶的老年人,有配偶的老年人对于子女居住远近并没有要求,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子女人数方面,模型(2)和模型(3)表明,子女人数越多的老年人越倾向于独居且期望子女住在自己的附近,分别在1%和10%的水平上显著。在自评健康方面,模型(1)显示自评健康越好的老人越倾向于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并在10%的水平上显著。模型(1)和模型(2)表明,相对于ADL无障碍的老人,ADL有障碍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与子女一起居住,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在IADL是否受损的情况来看,模型(1)和模型(3)表明,相对于IADL未受损的老人,IADL受损的老人更想与子女一起居住,或期望子女能够住在自己附近,分别在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5. 异质性分析

针对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对老年人居住意愿分城乡异质性考察,如表5表6所示。

Table 5. M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the urban elderly

表5. 城市老年人居住意愿mlogit回归分析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Table 6. M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intention of rural elderly

表6. 农村老年人居住意愿mlogit回归分析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5表6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中子女粘性的影响是没有差异的,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社区为老年人所提供的社会服务而言,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影响较大,分为“独居”或“与子女同住”,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影响较小,仅在子女居住远近的问题上有差异,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

6. 结论

本文采用2017~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调查(CLHLS)的9611个样本数据,考察了环境支持对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环境支持会对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产生影响。在自然环境方面,自有住房的老人更倾向于独居,且对子女居住远近无要求。在社会环境方面,与子女粘性更强的老年人更期望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而对于子女粘性小的老人更想要独居。社区为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数量越多,老年人越倾向于独居且希望子女住在近处。同时,针对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的分析发现,在社会环境方面,相对于农村老年人,所在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会对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产生更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能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环境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的影响,并且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今后为老年人构建多元养老方式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对我国的构建和发展多元养老方式可能带来如下启发:

首先,就自然环境而言,有无住房的客观条件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自有住房的老年人更倾向独居,而对于居无定“所”的老年人,会期望依靠子女养老,与子女一起居住。这说明住房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理环境,有助于老年人老有所“居”,对于其实现自主养老是有利的。

其次,就社会环境而言,一方面,子女粘性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子女粘性大,老年人期望与子女一起居住或子女住在附近;而对子女粘性小的老年人期望独居。可见,代际关系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子女粘性小也是如今“空巢老人”社会现象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改善其心理健康,在社会环境方面,子女粘性应该适当加大,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

对于社会环境的另一方面,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也会对老人的居住意愿有显著的影响。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数量越多,老年人越倾向于独居。这表明,在如今少子化的背景下,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可以适当缓解子女的赡养负担,老年人不再仅仅依靠子女养老,社区也为其晚年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同时,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对于城乡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也会有异质性影响。相对于农村老年人,所在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会对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为独居老人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最后,老年人的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其居住意愿,因此要发展多元养老模式,为不同群体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当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时,服务的针对性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 冀云, 孙鹃娟. 中国老年人居住方式、代际支持对抑郁的影响[J]. 宁夏社会科学, 2018(6): 152-160.
[2] 刘增法, 刘洪敏, 谭小燕, 吕明远, 孙胤羚. 中国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2, 38(1): 3-7+22.
https://doi.org/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22.01.001
[3] 卢杉, 汪丽君. 城乡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21, 27(5): 36-45.
[4] 李经纬, 范晨璟, 田莉, 欧阳伟, 苗文胜. 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社会交往活动的影响研究[J]. 人文地理, 2021, 36(1): 56-65.
https://doi.org/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1.008
[5] 尹银, 周俊山, 张天骄. 住房对城市老年人家庭代际支持的影响分析[J]. 人口与经济, 2010(2): 76-81.
[6] 聂建亮, 陈博晗, 吴玉锋. 居住安排、居住条件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J]. 兰州学刊, 2022(1): 145-160.
[7] 宁文苑, 石人炳. 人口老龄化下老年人与子女代际居住研究[J]. 中州学刊, 2019(4): 77-84.
[8] 李建新, 郭牧琦. 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老龄科学研究, 2014, 2(9): 12-19.
[9] 易成栋, 任建宇. 中国老年人居住意愿满足程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人口科学, 2019(1): 113-125+128.
[10] 张莉. 对我国高龄老人居住方式影响因素的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1): 92-102.
https://doi.org/10.19648/j.cnki.jhustss1980.2016.01.013
[11] 贾仓仓, 何微微. 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再检验[J]. 人口与经济, 2021(3): 52-68.
[12] 殷俊, 游姣. 子女支持能够提升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吗[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 117-126+179-180.
https://doi.org/10.13300/j.cnki.hnwkxb.2020.04.013
[13] 王萍, 尚锦云, 何姣姣, 潘霜, 李逸明. 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死亡焦虑的影响[J]. 西北人口, 2021, 42(1): 85-96.
https://doi.org/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1.01.007
[14] 邓大松, 丰延东. 社区养老服务缓解了中国老年人健康脆弱性吗[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5): 150-159+169.
https://doi.org/10.13793/j.cnki.42-1020/c.2021.05.017
[15] 邓保国, 余泽梁. 社区各类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需求响应为视角的实证分析[J]. 学术交流, 2021(9): 120-132+192.
[16] 陈谦谦, 郝勇. 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改善的影响研究[J]. 西北人口, 2020, 41(3): 79-91.
https://doi.org/10.15884/j.cnki.issn.1007-0672.2020.03.008
[17] 杨赞, 方帅, 樊颖. 基于居住选择与居住意愿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微观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 153-162+177.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8
[18] 曾宪新. 居住方式及其意愿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人口与经济, 2011(5): 93-98.
[19] 王轲. 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基于CLASS 2012数据的实证检验[J]. 西部论坛, 2017, 27(4): 116-124.
[20] 赵青. 老年失能、社会支持与养老居住意愿——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21, 27(6): 140-150.
[21] 周晓蒙, 刘琦. 失能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与发展, 2018, 24(2): 120-12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