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5年,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鼓励国外学生到中国交流和学习。留学生来华学习意义重大,不仅是两国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多,据统计,2020年来华留学生数量达到52.9万人,国家和地区数达到196个,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国家综合实习和留学吸引力的匹配度大大提升。同时,这对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也提出新的要求,为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2.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现状调查
2.1. 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和教育成为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心。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于我国文化外交起到指导和支撑作用,肩负着“知华、友华、亲华、爱华”的国家建设任务 [1]。为此,国家教育部门采取系列措施吸引“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留学生来华交流学习,促进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20
表1. 2014~2020年来华留学生现状统计
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及《中国教育年鉴》。
从表1来看,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2014~2020年来华留学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14年的人数为35.6万人,国家和地区来源数量为203个,学历生占留学生总数比例为43.6%;2020年达到52.9万人,共有196个国家各类留学生到中国31个省的1004所高校进行学习,主体国家有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老挝、日本、哈萨克斯坦、越南、孟加拉、法国、蒙古和马来西亚等。
2.2. 来华留学生质量持续优化
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来华留学生质量再上新台阶,学历结构持续优化,学历生比例占比不断提升。据统计,2014年学历生数量为164,394人,占来华留学生比例的43.6%,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47,990人。2020年,学历生数量为184,799人,占来华留学生比例的46.47%,硕士生和博士生共计53,572人。同时,为了推动来华留学生招收质量,各高校对留学生的要求做了相应规定,来华留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并通过相应考核,同时招收硕士学位留学生的学历与中国学士学位一致,招收博士学位留学生的学历与中国硕士学位一致。这样,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素质得到不断优化。
2.3. 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政策倾斜
为了吸引“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国家教育部颁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并设置“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博士教育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学师资培养项目、“一带一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博士教育项目、“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卓越奖学金”、“一带一路”奖学金等,奖学金主要用于支付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极大促进来华留学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已经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54个国家签订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其中,与“一带一路”沿岸的24个国家签订了学历和学位互认协议,助力“一带一路”沿岸国家的人才培养,提升来华留学学历比例和数量,也提升国外留学生到中国留学的动力和积极性。
3.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的问题及成因
3.1. 问题所在
3.1.1. 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影响文化认同
来华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存在明显差异,来华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这也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同时,由于来到陌生的学习和文化环境,会导致留学生产生“圈子文化”,来华留学生采取“抱团取暖”,倾向于本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相同的学生进行交流,排斥其他国籍的学生进行文化和学习交流,阻碍文化融入。
3.1.2. 课程设置无法与国际接轨
来华留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文化特点,培养模式不仅满足对中国文化的重点培养外,还要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健全,知识含金量不够,理论超于实践,选择教授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3.1.3. 课堂教学和日常考核模式薄弱
来华留学生的考核主体是通过课堂教学、考试考核、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毕业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质量作为评价标准,大多与我国学生考核方式一致。但是,“一带一路”沿岸国家来华留学生多来自落后地区,文化背景差异较大,专业知识较为薄弱,无法适应我国高校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多留学生无法顺利通过考核 [3]。
3.2. 成因分析
3.2.1. 语言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最关键因素
调查中发现,语言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来华留学生掌握一定的中文水平,但是在沟通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听说能力不足,导致无法和中国学生、老师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听课困难,也无法进行知识交流,从而降低了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
3.2.2. 课程设置缺乏创新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到国际化教育的影响,多是从我国学生教育特点和教育发展现状出发,直接套用国内教育模式,即使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导致教学效果不突出。同时,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全英文课程数量明显不够,鲜有设置专门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和公共选修课,导致无法达到来华留学生充分学习的心理预期。另外,导师指导和课堂教学模式是主要培养方式,导致“本土化”问题,不能较好地与国际接轨。
3.2.3. 教学管理模式不完善
对来华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不够严谨,指导教师与来华留学生的沟通不够顺畅,对来华留学生管理和评价的规定和相关制度较为宽松。课堂之外的日常表现,对来华留学生学习能力问题、完成作业情况,旷课和学习懈怠等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机制干预,导致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下降。
4.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及文化融合路径
4.1. 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培养质量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多,由于文化背景导致生活习惯、理念价值观等冲突的问题日益凸显,独特的“圈子文化”也限制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事实上,任何文化的融合交流都需经历一个过程,需要留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文化交流的机会和环境,这就需要高校营造一个兼容并蓄的校园氛围,才能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首先,开展多种文化宣传方式。在课堂上、课堂外进行多种方式文化宣传,在课堂上要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注入到授课中,举办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宣传讲座,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课堂外,举办图片、视频展览,采用影视、宣讲,参观等方式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其次,组织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结合留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来华留学生的课余生活,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增加中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来华留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文化活动,提升多元文化快速融合。再次,构建文化交流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是传播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渠道和载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文化交流信息共享平台,创办网络论坛、开设社交媒体,组织来华留学生进行线上交流,鼓励来华留学生传递本文优秀文化,推动留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4]。
4.2. 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需提升国际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文化融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要符合来华留学生的未来发展,完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杜绝与本国研究生趋同教学管理,促使来华留学生成为真正的国际人才 [5]。
首先,注重建设培养师资队伍,积极引进海内外名师,注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真正实现国际对接,构建合理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根据来华留学生文化背景和专业能力调整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内容,提升来华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再次,注重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完善“对话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最后,提升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和语言水平,合理安排导师,提升导师和来华留学生顺畅交流,积极营造跨文化交际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
4.3. 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来华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保证培养质量。教学方法可采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慕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还是占据主导位置,要进行手段更新,来华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
首先,注重课程考核制度。为了提升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要严格课程考核制度,采用多种形式课程考核,不单单采用卷面考试,要采用来华留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例如,文化交流活动参与度、实践方式、文献阅读量、参加比赛、课堂表现、小组谈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推动来华留学生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相结合的能力。其次,加强日常管理体系。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制定人性化的日常管理制度,例如,寝室规章制度、安全条例等,不能产生区别对待。另外,要提高管理和服务意识和水平,提高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提高来华留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基金项目
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GJQTYB202137);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指导项目(GJQTZX2021004)。